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 仪器分析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仪器分析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仪器分析
  • 书号:9787030822895
    作者:蒲雪梅,徐开来
  • 外文书名:
  • 装帧:平装
    开本:16
  • 页数:475
    字数:735000
    语种:zh-Hans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06-01
  • 所属分类:
  • 定价: ¥98.00元
    售价: ¥77.42元
  • 图书介质:
    纸质书

  • 购买数量: 件  可供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是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分析化学(Ⅰ)”的配套教材。全书共19章,包括光谱分析、核磁共振波谱法、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质谱法、表面分析法、信息技术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等内容。除第1章外,各章末均附有习题与拓展和短视频拓展资源。教材内容贯彻“精、全、新”,强化基础、注重分析应用、兼顾前沿发展。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分析化学的定义和作用 1
    1.2 仪器分析的分类 1
    1.3 仪器分析的特点 2
    1.4 仪器的测量过程和基本组成 2
    1.5 仪器分析的发展 3
    参考文献 4
    第2章 光谱分析导论 5
    2.1 电磁辐射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5
    2.1.1 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 5
    2.1.2 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6
    2.2 光学分析法的分类 7
    2.2.1 光谱法与非光谱法 7
    2.2.2 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7
    2.2.3 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 8
    2.3 光谱分析仪器 9
    2.3.1 光源 10
    2.3.2 分光系统 11
    2.3.3 检测器 13
    2.3.4 信号处理与读出系统 15
    2.3.5 光谱分析仪器的小结 15
    习题与拓展 16
    参考文献 16
    第3章 原子发射光谱法 17
    3.1 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17
    3.1.1 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 17
    3.1.2 原子能级与原子光谱项 18
    3.1.3 原子能级图 19
    3.1.4 谱线强度 20
    3.1.5 谱线的自吸与自蚀 21
    3.2 原子发射光谱仪 21
    3.2.1 激发光源 21
    3.2.2 分光系统 25
    3.2.3 检测系统 25
    3.2.4 原子发射光谱仪的类型 26
    3.3 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应用 28
    3.3.1 定性分析 28
    3.3.2 半定量分析 29
    3.3.3 定量分析 30
    3.4 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32
    3.4.1 光谱仪的制造与创新 32
    3.4.2 分析方法的开发与进展 33
    3.5 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应用实例 33
    3.5.1 操作及实验条件 33
    3.5.2 数据分析 34
    习题与拓展 34
    参考文献 35
    第4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37
    4.1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37
    4.1.1 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37
    4.1.2 基态原子数与激发态原子数的关系 37
    4.1.3 原子吸收谱线的轮廓和变宽 38
    4.1.4 原子吸收的测量 39
    4.2 原子吸收光谱仪 42
    4.2.1 光源 42
    4.2.2 原子化器 44
    4.2.3 分光系统 47
    4.2.4 检测系统 47
    4.3 干扰及其消除方法 47
    4.3.1 物理干扰 47
    4.3.2 化学干扰 48
    4.3.3 电离干扰 48
    4.3.4 光谱干扰 49
    4.4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 51
    4.4.1 测量条件的选择 51
    4.4.2 定量分析的方法 52
    4.5 灵敏度和检出限 53
    4.5.1 灵敏度 53
    4.5.2 检出限 54
    4.6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54
    4.6.1 光谱仪的制造与创新 55
    4.6.2 分析方法的开发与进展 55
    4.7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实例 56
    4.7.1 操作及实验条件 56
    4.7.2 数据分析 56
    4.8 原子荧光光谱法 56
    4.8.1 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57
    4.8.2 原子荧光光谱仪 58
    4.8.3 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应用 59
    4.8.4 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59
    习题与拓展 60
    参考文献 61
    第5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62
    5.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62
    5.1.1 吸收光谱的产生 62
    5.1.2 电子跃迁类型 63
    5.1.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相关术语 66
    5.1.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影响因素 68
    5.1.5 朗伯-比尔定律 70
    5.1.6 导致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因素 72
    5.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75
    5.2.1 主要部件 75
    5.2.2 分光光度计的类型及光学参数 77
    5.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79
    5.3.1 定性分析 80
    5.3.2 结构分析 80
    5.3.3 定量分析 81
    5.3.4 其他应用 85
    5.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发展概况 86
    5.4.1 光谱仪的制造与创新 86
    5.4.2 分析方法的开发与进展 87
    5.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实例 88
    5.5.1 操作及实验条件 88
    5.5.2 数据分析 88
    习题与拓展 89
    参考文献 90
    第6章 分子发光光谱法 91
    6.1 荧光、磷光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91
    6.1.1 荧光、磷光的产生 91
    6.1.2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93
    6.1.3 发光参数 94
    6.1.4 荧光、磷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95
    6.1.5 影响荧光、磷光的外部因素 96
    6.1.6 荧光(磷光)的定量分析 98
    6.2 荧光与磷光分析仪器 99
    6.2.1 光源 100
    6.2.2 单色器 100
    6.2.3 样品池 100
    6.2.4 光检测器 100
    6.2.5 磷光分析仪器 101
    6.3 化学发光分析 102
    6.3.1 基本原理 102
    6.3.2 化学发光效率 102
    6.3.3 化学发光类型 103
    6.4 分子发光分析法的应用和发展 104
    6.4.1 分子发光分析法的应用 104
    6.4.2 其他发光分析技术简介 105
    6.5 分子发光分析法的应用实例 106
    6.5.1 操作及实验条件 106
    6.5.2 数据分析 107
    习题与拓展 107
    参考文献 108
    第7章 红外光谱法与拉曼光谱法 109
    7.1 红外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109
    7.1.1 分子的振动 109
    7.1.2 红外吸收产生的条件 112
    7.2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13
    7.2.1 基团频率及其影响因素 113
    7.2.2 基团的特征吸收峰 118
    7.3 有机化合物的典型红外吸收光谱 120
    7.3.1 烃类化合物 120
    7.3.2 醇、酚和醚类化合物 124
    7.3.3 羰基化合物 126
    7.3.4 含氮化合物 129
    7.4 红外光谱仪 131
    7.4.1 色散型红外光谱仪 131
    7.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133
    7.5 红外光谱法的应用 136
    7.5.1 试样的制备 136
    7.5.2 定性分析 137
    7.5.3 定量分析 140
    7.6 红外光谱法的发展趋势 140
    7.6.1 近红外光谱 141
    7.6.2 特殊红外测定技术 142
    7.7 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应用实例 143
    7.7.1 操作及实验条件 143
    7.7.2 谱图及处理 143
    7.8 激光拉曼光谱法 144
    7.8.1 基本原理 145
    7.8.2 拉曼光谱仪 149
    7.8.3 拉曼光谱应用与技术发展 151
    习题与拓展 152
    参考文献 154
    第8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156
    8.1 基本原理 156
    8.1.1 原子核的自旋与磁矩 156
    8.1.2 原子核的自旋能级与共振吸收 157
    8.1.3 原子核的自旋弛豫与谱线宽度 158
    8.2 化学位移 159
    8.2.1 屏蔽效应 159
    8.2.2 化学位移的表示 160
    8.2.3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160
    8.2.4 1H的化学位移分布范围 163
    8.3 自旋耦合 163
    8.3.1 耦合裂分 163
    8.3.2 耦合常数 165
    8.3.3 化学等价与磁等价 166
    8.3.4 自旋体系 166
    8.3.5 一级谱图与二级谱图 167
    8.3.6 二级谱图简化 167
    8.4 核磁共振波谱仪 170
    8.4.1 连续波核磁共振波谱仪 170
    8.4.2 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 171
    8.5 核磁共振氢谱 172
    8.5.1 样品制备与溶剂选择 172
    8.5.2 常见官能团的氢谱谱图 173
    8.5.3 核磁共振氢谱解析 175
    8.6 核磁共振碳谱及二维谱 178
    8.6.1 核磁共振碳谱简介 178
    8.6.2 化学位移的影响因素 179
    8.6.3 核磁共振碳谱种类 180
    8.6.4 13C级数的确定 182
    8.6.5 核磁共振碳谱常见试剂 182
    8.6.6 二维谱简介 183
    8.7 NMR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185
    8.7.1 NMR的发展历史 185
    8.7.2 NMR的发展趋势 186
    8.8 应用实例 188
    习题与拓展 190
    参考文献 192
    第9章 电化学分析导论 193
    9.1 化学电池 193
    9.1.1 原电池和电解池 194
    9.1.2 电池电动势 195
    9.1.3 液接电位与盐桥 195
    9.2 电极电位 196
    9.2.1 双电层的形成 196
    9.2.2 标准电极电位与条件电极电位 196
    9.2.3 能斯特方程 200
    9.3 电极表面的传质过程与反应历程 201
    9.3.1 传质过程 201
    9.3.2 电极反应历程 202
    9.4 电极的极化与过电位 203
    9.4.1 电极的极化 203
    9.4.2 过电位 204
    9.5 电极系统与电极 205
    9.5.1 两电极系统和三电极系统 205
    9.5.2 参比电极 205
    9.5.3 指示电极 207
    9.6 电化学分析方法的分类和特点 210
    9.6.1 基于表面电分析化学技术的分类 210
    9.6.2 基于所测量的电学参数的分类 210
    9.6.3 电化学分析方法的特点 211
    习题与拓展 211
    参考文献 212
    第10章 电位分析法 213
    10.1 离子选择性电极 214
    10.1.1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分类 214
    10.1.2 膜电位 214
    10.1.3 离子选择性电极电位的测量 215
    10.2 离子选择性电极类型及其响应机理 216
    10.2.1 玻璃电极 216
    10.2.2 晶体膜电极 219
    10.2.3 流动载体电极 220
    10.2.4 气敏电极 221
    10.2.5 生物电极 222
    10.3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性能参数 223
    10.3.1 能斯特响应、线性范围、检出限 223
    10.3.2 离子选择性系数 224
    10.3.3 响应时间 224
    10.3.4 内阻 225
    10.3.5 稳定性 225
    10.4 电位分析方法 225
    10.4.1 直接电位法 225
    10.4.2 电位滴定法 230
    10.5 电位分析法的发展 232
    10.6 电位分析法的应用实例 233
    10.6.1 实验操作 233
    10.6.2 数据处理 233
    习题与拓展 234
    参考文献 235
    第11章 极谱和伏安分析法 236
    11.1 极谱法的基本原理 236
    11.1.1 浓差极化 236
    11.1.2 滴汞电极 237
    11.2 极谱定量分析 237
    11.2.1 扩散电流方程式 237
    11.2.2 影响极限扩散电流的因素 239
    11.3 单扫描极谱法 241
    11.4 方波极谱法 242
    11.5 脉冲极谱法 243
    11.6 循环伏安法 245
    11.7 极谱法和伏安法的发展概况 248
    11.8 伏安法的应用实例 249
    11.8.1 操作及实验条件 249
    11.8.2 数据分析 250
    习题与拓展 250
    参考文献 251
    第12章 电解与库仑分析法 252
    12.1 电解分析的基本原理 252
    12.1.1 电解 252
    12.1.2 分解电压和析出电位 253
    12.1.3 过电压和过电位 255
    12.2 电解方式 256
    12.2.1 控制电位电解法 256
    12.2.2 控制电流电解法 257
    12.2.3 汞阴极电解法 258
    12.3 库仑分析法 258
    12.3.1 法拉第定律 258
    12.3.2 控制电位库仑法 259
    12.3.3 控制电流库仑法 260
    12.3.4 微库仑分析法 263
    12.3.5 库仑滴定法的特点 264
    12.3.6 库仑滴定的应用 265
    12.4 库仑分析法的应用实例 265
    12.4.1 实验操作 266
    12.4.2 数据处理 266
    习题与拓展 267
    参考文献 267
    第13章 色谱分析导论 268
    13.1 色谱的分类 268
    13.1.1 按两相形态分类 268
    13.1.2 按操作形式分类 268
    13.1.3 按分离机理分类 269
    13.1.4 按流动相的驱动力分类 269
    13.2 色谱过程和流出曲线 269
    13.2.1 色谱过程 269
    13.2.2 色谱流出曲线及术语 270
    13.3 色谱基本原理 272
    13.3.1 两相分配 272
    13.3.2 塔板理论 273
    13.3.3 速率理论 277
    13.4 色谱分离度与分离条件 279
    13.4.1 分离度 279
    13.4.2 色谱分离条件 280
    13.5 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281
    13.5.1 定性分析法 281
    13.5.2 定量分析法 282
    13.6 色谱法的发展概况 287
    13.6.1 色谱法发展简史 287
    13.6.2 色谱法发展趋势 288
    习题与拓展 290
    参考文献 292
    第14章 气相色谱法 293
    14.1 气相色谱仪 293
    14.1.1 气相色谱流程 293
    14.1.2 气相色谱仪的主要构造 293
    14.2 固定相和流动相 295
    14.2.1 气-液色谱固定相 295
    14.2.2 气-固色谱固定相 300
    14.2.3 载气 300
    14.3 检测器 300
    14.3.1 热导检测器 301
    14.3.2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303
    14.3.3 电子捕获检测器 304
    14.3.4 氮磷检测器 305
    14.3.5 火焰光度检测器 306
    14.3.6 检测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306
    14.4 气相色谱速率理论和分离条件的选择 307
    14.4.1 气相色谱速率理论 307
    14.4.2 气相色谱实验条件选择 308
    14.4.3 样品的预处理 310
    14.5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311
    14.5.1 毛细管柱的分类 311
    14.5.2 毛细管色谱速率理论 312
    14.5.3 毛细管气相色谱仪 313
    14.6 应用实例 314
    14.6.1 样品处理和衍生化 315
    14.6.2 内标物溶液制备 315
    14.6.3 测定条件 315
    14.6.4 结果分析 316
    习题与拓展 316
    参考文献 317
    第15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319
    15.1 高效液相色谱的主要类型及分离原理 319
    15.1.1 液-液分配色谱法 320
    15.1.2 液-固吸附色谱法 320
    15.1.3 离子交换色谱法 320
    15.1.4 分子排阻色谱法 321
    15.1.5 化学键合相色谱法 321
    15.1.6 其他色谱法 322
    15.1.7 分离方法的选择 324
    15.2 高效液相色谱的固定相 325
    15.2.1 化学键合固定相 325
    15.2.2 其他种类固定相 327
    15.3 高效液相色谱的流动相 329
    15.3.1 流动相的基本要求 329
    15.3.2 流动相溶剂的分类及选择 330
    15.4 液相色谱速率方程 332
    15.4.1 涡流扩散项 332
    15.4.2 分子扩散项 333
    15.4.3 传质阻力项 333
    15.5 高效液相色谱仪 334
    15.5.1 高压泵 334
    15.5.2 梯度洗脱装置 335
    15.5.3 进样装置 335
    15.5.4 色谱柱 336
    15.5.5 检测器 336
    15.6 应用实例 340
    习题与拓展 341
    参考文献 343
    第16章 毛细管电泳法 344
    16.1 概论 344
    16.2 毛细管电泳法的基本原理 344
    16.2.1 电泳和电泳淌度 344
    16.2.2 电渗和电渗流 345
    16.2.3 表观淌度 346
    16.3 毛细管电泳的分离原理及影响因素 346
    16.3.1 毛细管电泳的分离原理 346
    16.3.2 毛细管电泳分离的基本参数 347
    16.3.3 影响毛细管电泳分离的因素 348
    16.4 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 350
    16.4.1 毛细管电泳法的分类 350
    16.4.2 毛细管区带电泳 350
    16.4.3 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 352
    16.4.4 毛细管凝胶电泳 354
    16.4.5 毛细管电色谱 354
    16.4.6 其他毛细管电泳模式 355
    16.5 毛细管电泳的仪器装置 357
    16.5.1 高压电源 357
    16.5.2 进样系统 357
    16.5.3 毛细管柱 358
    16.5.4 检测器 359
    16.6 分析方法及应用 360
    16.6.1 定性分析方法 360
    16.6.2 定量分析方法 360
    16.6.3 应用 361
    16.7 毛细管电泳的发展概况 362
    16.7.1 毛细管电泳发展简史 363
    16.7.2 毛细管电泳发展趋势 363
    16.8 应用实例 364
    习题与拓展 366
    参考文献 366
    第17章 质谱法 368
    17.1 质谱仪 368
    17.1.1 质谱仪的基本结构 369
    17.1.2 质谱仪的主要性能指标 379
    17.2 质谱中的离子类型 380
    17.2.1 分子离子 380
    17.2.2 碎片离子 381
    17.2.3 同位素离子 383
    17.2.4 亚稳离子 384
    17.2.5 重排离子 384
    17.2.6 影响离子稳定性和离子峰强度的主要因素 386
    17.3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质谱 387
    17.3.1 烃类 387
    17.3.2 醇、酚、醚 390
    17.3.3 醛和酮 392
    17.3.4 羧酸和酯 393
    17.3.5 含氮化合物 395
    17.4 质谱法的应用 396
    17.4.1 分子离子峰和分子式的确定 396
    17.4.2 有机化合物的质谱解析 398
    17.4.3 质谱定量分析 401
    17.5 色谱-质谱联用 402
    17.5.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403
    17.5.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405
    17.6 质谱-质谱联用 406
    17.7 综合解析 407
    17.7.1 解析程序 407
    17.7.2 解析示例 407
    17.8 质谱的历史与发展 409
    17.9 应用实例 410
    习题与拓展 412
    参考文献 414
    第18章 其他分析方法 415
    18.1 X射线衍射 415
    18.1.1 X射线衍射的基本原理 415
    18.1.2 X射线衍射仪 416
    18.1.3 X射线衍射的应用 417
    18.1.4 发展趋势 418
    18.1.5 应用实例 419
    18.2 电子能谱分析 419
    18.2.1 电子能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420
    18.2.2 电子能谱仪 423
    18.2.3 分析方法及应用 425
    18.2.4 发展趋势 428
    18.2.5 应用实例 429
    18.3 扫描电子显微镜 430
    18.3.1 基本原理 430
    18.3.2 仪器结构 432
    18.3.3 应用 433
    18.3.4 发展概况 434
    18.3.5 应用实例 434
    18.4 透射电子显微镜 436
    18.4.1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成像原理与结构 436
    18.4.2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样品制备及应用 438
    18.4.3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发展 439
    18.4.4 应用实例 440
    习题与拓展 441
    参考文献 442
    第19章 信息技术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443
    19.1 优化试验设计 443
    19.1.1 正交试验法 444
    19.1.2 均匀试验法 445
    19.2 数据预处理 446
    19.2.1 数据的统计 446
    19.2.2 数据的图形描述 447
    19.2.3 数据标准化 448
    19.2.4 数据变换 449
    19.2.5 光谱信号预处理 450
    19.3 机器学习建模 450
    19.3.1 主成分分析 451
    19.3.2 聚类分析 453
    19.3.3 k近邻法 455
    19.3.4 随机森林 456
    19.3.5 支持向量机 457
    19.3.6 神经网络 458
    19.3.7 多元线性回归 459
    19.3.8 偏最小二乘 460
    19.3.9 深度学习 461
    19.3.10 依托软件 462
    习题与拓展 462
    参考文献 463
    附录 464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