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译自Miessler等编著的Inorganic Chemistry(Fifth Edition)。全书共15章,以原子结构、成键理论、对称性与群论、分子轨道理论、酸碱理论、配体场理论、角重叠模型、等瓣相似原理等理论为基础,利用晶态固体、主族元素化学、配位化学、金属有机化学等领域的示例对这些理论进行阐述,并通过主族化学和金属有机化学的类比、重要的物理性质等深入展开。除无机化学的传统知识外,书中还收录了以配合化学为主的当代无机化学前沿领域的最新成果,特别是增加了应用相关的热门主题,并以强化的视觉效果呈现给读者。
样章试读
目录
- 目录
前言
译者的话
第1章 无机化学导论 1
1.1 什么是无机化学? 1
1.2 与有机化学的对比 1
1.3 无机化学史 5
1.4 展望 8
参考文献 9
第2章 原子结构 11
2.1 原子理论发展史 11
2.1.1 元素周期表 12
2.1.2 亚原子粒子的发现和Bohr原子论 13
2.2 Schr*dinger方程 15
2.2.1 势箱中的粒子 17
2.2.2 量子数和原子波函数 19
2.2.3 构造原理 26
2.2.4 屏蔽效应 30
2.3 原子的周期性 37
2.3.1 电离能 37
2.3.2 电子亲和能 38
2.3.3 共价半径和离子半径 39
参考文献 41
习题 42
第3章 成键理论 46
3.1 Lewis电子结构式 46
3.1.1 共振结构式 47
3.1.2 更高的电子数 47
3.1.3 形式电荷 48
3.1.4 铍和硼化合物中的多重键 50
3.2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52
3.2.1 孤对电子排斥作用 54
3.2.2 多重键 57
3.2.3 电负性与原子尺寸效应 58
3.2.4 配位原子密堆积模型 65
3.3 分子极性 67
3.4 氢键 68
参考文献 70
习题 72
第4章 对称性与群论 76
4.1 对称元素与对称操作 77
4.2 点群 82
4.2.1 高、低对称性点群 83
4.2.2 其他点群 85
4.3 群属性与群表示 90
4.3.1 矩阵 91
4.3.2 点群的表示 92
4.3.3 特征标表 94
4.4 对称性的实例与应用 99
4.4.1 手性 100
4.4.2 分子振动 101
参考文献 110
习题 110
第5章 分子轨道 117
5.1 原子轨道形成分子轨道 117
5.1.1 由s轨道形成分子轨道 118
5.1.2 由p轨道形成分子轨道 120
5.1.3 由d轨道形成分子轨道 121
5.1.4 非键轨道和其他因素 122
5.2 同核双原子分子 122
5.2.1 分子轨道 123
5.2.2 轨道混合 124
5.2.3 第一、二周期的双原子分子 125
5.2.4 光电子能谱 130
5.3 异核双原子分子 131
5.3.1 极性键 131
5.3.2 离子化合物和分子轨道 136
5.4 多原子分子轨道 137
5.4.1 FHF 138
5.4.2 CO2 140
5.4.3 H2O 145
5.4.4 NH3 149
5.4.5 从投影算符再现CO2 153
5.4.6 BF3 155
5.4.7 杂化轨道 157
参考文献 160
习题 161
第6章 酸碱和给体-受体化学 165
6.1 酸碱模型的演进 165
6.1.1 酸碱模型的发展史 165
6.2 Arrhenius学说 166
6.3 Br*nsted-Lowry理论 167
6.3.1 非水溶剂和酸碱强度 169
6.3.2 Br*nsted-Lowry超强酸 169
6.3.3 溶液中的热力学测量 171
6.3.4 气相中Br*nsted-Lowry酸度和碱度 173
6.3.5 Br*nsted-Lowry超强碱 175
6.3.6 Br*nsted-Lowry碱度的变化趋势 176
6.3.7 二元氢化物的Br*nsted-Lowry酸度 178
6.3.8 含氧酸的Br*nsted-Lowry酸度 179
6.3.9 水合阳离子的Br*nsted-Lowry酸度 180
6.4 Lewis酸碱理论与前线轨道 181
6.4.1 前线轨道与Lewis酸碱反应 182
6.4.2 前线轨道相互作用的光谱学证据 185
6.4.3 Lewis碱度的定量化 187
6.4.4 以BF3亲和能为指标的Lewis碱度 188
6.4.5 卤键 189
6.4.6 诱导效应对Lewis酸碱度的影响 190
6.4.7 空间位阻效应对Lewis酸碱度的影响 191
6.4.8 受阻Lewis酸碱对 192
6.5 分子间作用力 193
6.5.1 氢键 193
6.5.2 主客体相互作用 196
6.6 软硬酸碱 197
6.6.1 软硬酸碱理论 199
6.6.2 软硬酸碱的定量化测量 201
参考文献 205
习题 208
第7章 晶态固体 212
7.1 化学式与结构 212
7.1.1 简单结构 212
7.1.2 二元化合物的结构 218
7.1.3 复杂化合物 221
7.1.4 半径比 222
7.2 离子晶体的形成热力学 223
7.2.1 晶格能和Madelung常数 224
7.2.2 溶解度、离子大小和HSAB 225
7.3 分子轨道和能带结构 227
7.3.1 二极管、光伏效应以及发光二极管 231
7.3.2 量子点 232
7.4 超导 234
7.4.1 低温超导合金 235
7.4.2 超导性原理(Cooper对) 235
7.4.3 高温超导体:YBa2Cu3O7及相关化合物 236
7.5 离子晶体中的成键作用 237
7.6 晶体缺陷 237
7.7 硅酸盐 238
参考文献 241
习题 243
第8章 主族元素化学 246
8.1 主族化学的总体趋势 247
8.1.1 物理性质 247
8.1.2 电负性 249
8.1.3 电离能 250
8.1.4 化学性质 250
8.2 氢 254
8.2.1 化学性质 255
8.3 1族:碱金属 256
8.3.1 元素 256
8.3.2 化学性质 256
8.4 2族:碱土金属 260
8.4.1 元素 260
8.4.2 化学性质 261
8.5 13族 262
8.5.1 元素 262
8.5.2 13族元素的其他化学性质 266
8.6 14族 268
8.6.1 元素 268
8.6.2 化合物 276
8.7 15族 279
8.7.1 元素 280
8.7.2 化合物 282
8.8 16族 286
8.8.1 元素 286
8.9 17族:卤素 291
8.9.1 元素 291
8.10 18族:惰性气体 296
8.10.1 元素 296
8.10.2 18族元素的化学 297
参考文献 302
习题 306
第9章 配位化学Ⅰ:结构和异构体 311
9.1 历史背景 311
9.2 配合物命名 315
9.3 同分异构体 320
9.3.1 立体异构体 321
9.3.2 四配位化合物 321
9.3.3 手性 321
9.3.4 六配位化合物 322
9.3.5 螯合环的组合 326
9.3.6 配体环构象 327
9.3.7 构造异构体 329
9.3.8 异构体的分离和鉴定 332
9.4 配位数与结构 334
9.4.1 一、二、三配位 335
9.4.2 四配位 338
9.4.3 五配位 339
9.4.4 六配位 340
9.4.5 七配位 342
9.4.6 八配位 342
9.4.7 更高配位数 344
9.5 配位骨架 345
参考文献 349
习题 352
第10章 配位化学Ⅱ:成键 356
10.1 电子结构的证据 356
10.1.1 热力学数据 356
10.1.2 磁化率 358
10.1.3 电子光谱 361
10.1.4 配位数和分子构型 362
10.2 成键理论 362
10.2.1 晶体场理论 362
10.3 配体场理论 363
10.3.1 八面体配合物的分子轨道 364
10.3.2 轨道分裂和电子自旋 371
10.3.3 配体场稳定化能 373
10.3.4 平面四方型配合物 376
10.3.5 四面体配合物 380
10.4 角重叠模型 382
10.4.1 σ给体相互作用 382
10.4.2 π受体相互作用 385
10.4.3 π给体相互作用 387
10.4.4 光谱化学序列 388
10.4.5 eσ、eπ和Δ的大小 389
10.4.6 磁化学序列 392
10.5 Jahn-Teller效应 393
10.6 四/六配位的偏好 394
10.7 其他构型 396
参考文献 397
习题 399
第11章 配位化学Ⅲ:电子光谱 404
11.1 光的吸收 404
11.1.1 Beer-Lambert定律 405
11.2 多电子原子的量子数 406
11.2.1 自旋-轨道耦合 412
11.3 配合物的电子光谱 413
11.3.1 选择定则 414
11.3.2 能级相关图 415
11.3.3 Tanabe-Sugano图 417
11.3.4 Jahn-Teller畸变和光谱 422
11.3.5 Tanabe-Sugano能级图应用:根据光谱确定Δo 424
11.3.6 四面体配合物 428
11.3.7 电荷迁移光谱 429
11.3.8 电荷迁移和能源应用 430
参考文献 432
习题 433
第12章 配位化学Ⅳ:反应和机理 437
12.1 背景 437
12.2 配体取代反应 439
12.2.1 惰性和活性配合物 439
12.2.2 取代反应机理 441
12.3 不同反应路径的动力学结果 442
12.3.1 解离 442
12.3.2 交换 443
12.3.3 缔合 444
12.3.4 缔合物 444
12.4 八面体取代反应的实验证据 445
12.4.1 解离 445
12.4.2 线性自由能关系 447
12.4.3 缔合机理 449
12.4.4 共轭碱机理 450
12.4.5 动力学螯合效应 452
12.5 反应的立体化学 453
12.5.1 反式配合物的取代反应 454
12.5.2 顺式配合物的取代反应 456
12.5.3 螯合环的异构化 457
12.6 平面四方型配合物的取代反应 457
12.6.1 平面四方型配合物取代反应的动力学和立体化学 458
12.6.2 缔合反应的证据 458
12.7 反位效应 460
12.7.1 反位效应解释 462
12.8 氧化还原反应 463
12.8.1 内层反应和外层反应 463
12.8.2 高、低氧化数的稳定因素 467
12.9 配体的反应 468
12.9.1 酯类、酰胺类和肽的水解 468
12.9.2 模板反应 468
12.9.3 亲电取代 470
参考文献 471
习题 472
第13章 金属有机化学 476
13.1 历史背景 478
13.2 有机配体及命名 480
13.3 18电子规则 481
13.3.1 电子计数 481
13.3.2 18电子的由来 485
13.3.3 平面四方型配合物 486
13.4 金属有机化学中的配体 488
13.4.1 羰基配合物 488
13.4.2 类CO配体 494
13.4.3 氢化物和双氢配合物 497
13.4.4 扩展π体系的配体 498
13.5 金属原子和有机π体系间的成键 502
13.5.1 线型π体系 502
13.5.2 环状π体系 504
13.5.3 富勒烯配合物 510
13.6 含有M—C、M=C、M≡C键的配合物 514
13.6.1 烷基及其配合物 515
13.6.2 卡宾配合物 516
13.6.3 卡拜(炔)配合物 519
13.6.4 碳化物和多烯烃配合物 520
13.6.5 碳导线:聚炔和聚烯桥 521
13.7 共价键分类法 522
13.8 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光谱分析及表征 525
13.8.1 红外光谱 526
13.8.2 NMR光谱 529
13.8.3 表征示例 531
参考文献 534
习题 537
第14章 金属有机反应和催化 545
14.1 配体得失的反应 545
14.1.1 配体解离和取代 545
14.1.2 氧化加成和C—H键活化 549
14.1.3 还原消去和Pd催化交叉偶联 551
14.1.4 σ键置换 553
14.1.5 钳型配体的应用 553
14.2 配体上的反应 554
14.2.1 插入反应 554
14.2.2 羰基插入(烷基迁移) 555
14.2.3 1, 2-插入反应的示例 558
14.2.4 氢消除反应 558
14.2.5 脱除反应 559
14.3 金属有机催化剂 560
14.3.1 催化氘代反应 560
14.3.2 氢甲酰化反应 560
14.3.3 Monsanto乙酸工艺 565
14.3.4 Wacker(Smidt)工艺 566
14.3.5 Wilkinson催化加氢反应 567
14.3.6 烯烃复分解反应 569
14.4 多相催化剂 574
14.4.1 Ziegler-Natta聚合反应 575
14.4.2 水煤气反应 576
参考文献 577
习题 579
第15章 主族化学与金属有机化学中的等效基团 584
15.1 二元羰基配合物的主族等效基团 584
15.2 等瓣相似原理 586
15.2.1 等瓣相似的延伸 589
15.2.2 等瓣相似的应用示例 593
15.3 金属-金属键 594
15.3.1 金属-金属多重键 596
15.4 簇合物 600
15.4.1 硼烷 601
15.4.2 杂硼烷 606
15.4.3 金属硼烷和金属碳硼烷 608
15.4.4 羰基簇 611
15.4.5 以碳为中心的簇 615
15.4.6 簇合物附论 616
参考文献 617
习题 618
附录A 练习答案 624
附录C 661
Pearson进阶化学系列丛书 674
元素周期表 676
希腊字母表 677
元素的名称与符号 677
元素的电子组态 679
物理常量 681
转换因子 681
索引 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