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生命科学 > 生态学 > 六盘山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效应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六盘山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效应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六盘山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效应
  • 书号:9787030532855
    作者:程积民等
  • 外文书名:
  • 装帧:平脊精装
    开本:16
  • 页数:234
    字数:368000
    语种:zh-Hans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6-01
  • 所属分类:
  • 定价: ¥198.00元
    售价: ¥156.42元
  • 图书介质:
    纸质书

  • 购买数量: 件  可供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通过森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效应调查,完成了对六盘山生物多样性、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和受威胁因素等的全面调查。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动植物和菌物多样性、森林群落结构与生产力、土壤养分、社会经济、保护区管理、森林水文效应、森林固碳作用等。本书内容丰富翔实,注重理论与方法结合,基础与实用并重,是一本全面、细致的科学著作。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总述 1
    第一节 自然保护区地理概况 1
    一、地理位置 1
    二、地界区划 1
    三、保护区面积 1
    四、行政划分 1
    第二节 自然地理 2
    第三节 动植物资源 2
    第四节 社会经济 3
    一、行政区划 3
    二、经济效益 3
    三、社会成效 3
    第五节 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划 4
    第六节 保护区综合评价 4
    第七节 保护区的创新思路 5
    参考文献 5
    第二章 自然环境 6
    第一节 地质 6
    第二节 地貌特征 6
    第三节 气候 7
    一、气温 8
    二、太阳辐射及日照 8
    三、降水量 8
    四、蒸发量 9
    五、主要气象灾害 10
    第四节 水文 11
    一、地下水资源 11
    二、地表水资源 11
    三、天然降水 11
    四、水资源利用 12
    第五节 土壤 12
    一、土地资源概况 12
    二、土壤类型及分布 12
    参考文献 13
    第三章 植物多样性 14
    第一节 植物区系 14
    一、植物科属种的组成 14
    二、植物区系的特有性 16
    三、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 16
    四、六盘山植物区系的对比分析 18
    五、六盘山植物区系的古老性 19
    第二节 森林植被分布 20
    一、六盘山植物的生态学特征 20
    二、植被分类 20
    三、蕈菌 (大型真菌) 49
    四、苔藓植物 49
    五、蕨类植物 51
    六、裸子植物 52
    七、被子植物 53
    八、植物资源 81
    第三节 珍稀濒危植物及特有种 90
    参考文献 90
    第四章 主要森林类型细根生物量 91
    第一节 细根调查方法 91
    第二节 细根垂直分布 92
    一、森林类型细根生物量 92
    二、森林类型细根生物量垂直分布 93
    第三节 森林细根生物量特征 93
    参考文献 94
    第五章 动物多样性特征 95
    第一节 哺乳类 96
    一、哺乳类动物区系分布 96
    二、濒危物种与特有种 101
    第二节 鸟类 103
    一、鸟类 103
    二、鸟类区系分析 104
    三、珍稀濒危及特有鸟类 114
    第三节 爬行类 121
    一、物种多样性 121
    二、区系特征 122
    三、分布特征 122
    第四节 两栖类 122
    一、物种多样性 122
    二、区系特征 122
    三、珍稀濒危及保护物种 123
    第五节 远红外相机监测结果 123
    参考文献 126
    第六章 森林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 127
    第一节 主要植被类型与分布 127
    一、乔木及林下物组成 127
    二、灌木物种组成及其分布 128
    三、草地物种组成及其分布 128
    第二节 植被垂直地带性分布 128
    一、低山典型草原植被带 129
    二、中低山山地草甸草原植被带 129
    三、中低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129
    四、亚高山杂类草草甸植被带 130
    第三节 主要森林群落类型生物量及其分配 130
    一、典型乔木生长过程及生物量变化规律 130
    二、典型灌木生物量变化及其分配规律 136
    三、典型草本植物结构及生物量分配规律 137
    四、植被凋落物物理特性 138
    第四节 森林经营管理与对策 138
    一、森林群落经营管理 138
    二、森林植被现状与土地利用变化 139
    参考文献 139
    第七章 森林土壤结构与养分特征 140
    第一节 土壤物理特性 140
    一、土壤容重 140
    二、土壤含水量变化 141
    第二节 土壤化学特性 142
    一、土壤有机碳变化 142
    二、土壤全氮变化 143
    三、土壤全磷变化 144
    四、六盘山针阔林土壤碳氮分布特征 144
    第三节 土壤质量评价 146
    参考文献 147
    第八章 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特征 149
    第一节 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固碳密度 149
    一、乔木层生物量方程的研建 150
    二、森林植被层和枯枝落叶层生物量特征 150
    三、森林植被层和枯枝落叶层碳储量特征 153
    四、森林土壤层碳储量特征 154
    五、林地碳储量变化 155
    第二节 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生长与固碳速率 157
    一、树木胸径和高生长过程 157
    二、材积生长过程 158
    三、树皮系数变化规律 159
    四、林分净初级生产力和固碳速率 160
    第三节 典型森林植被固碳释氧计量特征 161
    一、森林乔木密度与生物量结构 162
    二、森林灌木密度与生物量结构 163
    三、森林林分固碳释氧量 163
    第四节 典型森林固碳密度影响因素 164
    一、林区降水量变化 165
    二、不同海拔变化 165
    三、不同坡向碳密度变化 166
    四、不同林龄碳密度变化 167
    五、林分密度和郁闭度 168
    参考文献 169
    第九章 森林枯落物生态水文效应 171
    第一节 林地草本植物分布及枯落物特征 171
    一、林地草本植物特征 172
    二、不同森林植被枯落物厚度变化 174
    三、不同森林植被枯落物储量 174
    四、不同森林植被类型枯落物结构变化 175
    第二节 森林枯落物和表层土壤养分含量 176
    一、森林枯落物养分含量 177
    二、森林土壤养分含量 177
    三、森林枯落物与土壤养分相关 177
    四、林地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养分含量 179
    五、森林枯落物全氮、全磷及有机质储量 179
    第三节 森林枯落物和表层土壤物理性质 181
    一、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土壤物理性质 181
    二、不同森林植被类型表层土壤持水能力 183
    三、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土壤物理性质变化 183
    四、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土壤石砾含量变化 184
    五、森林植被枯落物与土壤物理性质相关性 185
    第四节 森林枯落物持水特性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186
    一、森林植被枯落物持水率 186
    二、森林枯落物吸水速率 187
    三、森林枯落物有效拦蓄量保护 188
    四、森林植被类型枯落物含水量 190
    五、森林枯枝落叶层对降水的截留 190
    参考文献 192
    第十章 森林植被水源涵养效应 195
    第一节 典型森林类型冠层截留特征 195
    一、华北落叶松林叶面积指数变化特征 195
    二、生长季不同月份林冠层LAI 相对值变化 196
    三、生长季不同月份林冠层LAI 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97
    四、不同森林林型树冠截留量 200
    第二节 典型森林林地冠层蒸腾效应 201
    一、林分日蒸腾变化 201
    二、典型林地蒸散特征 202
    三、林分日蒸腾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204
    四、林分蒸腾的环境影响因素 204
    第三节 保护区水源涵养效益估算 206
    一、水源涵养效益评估方法 206
    二、水量平衡 207
    三、水源涵养林效益估算 208
    四、六盘山林区与周边水源涵养功能比较 210
    第四节 典型森林生态水文功能综合评价 211
    一、水源涵养林评价体系 211
    二、典型林分指标权重确定 212
    三、不同森林植被类型生态水文功能评价 212
    参考文献 213
    第十一章 自然保护区管理 216
    第一节 基础设施建设 216
    第二节 机构设置 216
    第三节 保护区规范管理 217
    第四节 保护区科学研究 217
    参考文献 219
    第十二章 自然保护区评价 220
    第一节 保护区管理历史沿革 220
    第二节 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划评价 220
    一、核心区 220
    二、缓冲区 221
    三、实验区 222
    第三节 保护对象变化评价 222
    一、保护区类型 222
    二、保护对象 222
    三、保护区命名 223
    第四节 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 223
    一、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 223
    二、目标任务 223
    三、项目规划 224
    四、工作进度 226
    第五节 生态价值评价 226
    一、森林群落物种组成 226
    二、森林生态系统功能 226
    三、森林水源涵养作用 228
    第六节 经济效益评价 229
    第七节 生态效益评价 229
    第八节 保护区综合评价 230
    第九节 保护区旅游资源 231
    第十节 人文旅游资源丰富 232
    第十一节 对策与建议 232
    参考文献 234
    图版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