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本科教材 > 理学 > 0709 地质学 > 中国及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第三版)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中国及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第三版)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中国及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第三版)
  • 书号:9787030506689
    作者:车自成,罗金海,刘良
  • 外文书名:
  • 装帧:平装
    开本:16
  • 页数:500
    字数:741
    语种:zh-Hans
  •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1-30
  • 所属分类:
  • 定价: ¥99.00元
    售价: ¥78.21元
  • 图书介质:
    按需印刷

  • 购买数量: 件  缺货,请选择其他介质图书!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球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规律的一门地质学科,区域大地构造学是对某一地区而言,本书就是侧重于中国及邻区。本学科在我国自形成以来一直受到普遍热议和关注,但多是主要介绍大地构造学假说,其具体内容归属区域地质学。本书试图将二者结合起来完成一部完整系统的区域大地学教材,分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是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概略总结,多理论和推论;各论部分则致力于将一、二级构造单元说清楚,对中国及邻区区域构造特征、对重点地区和有争议地区,特别是主要造山带及各大含油气盆地均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对一些延伸到国外的造山带和盆地也有简要的介绍和图示,力争使读者对本学科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求全难免庞杂,但教学或阅读时可灵活安排,可以总论为主线,以各论为实例进一步展开;或以某一地区为专题,查阅相关内容深入讲解和研究;或以某一问题为专题,结合有关内容深入讨论。既可作为教材,也可作为案头查阅有关资料的参考书。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目录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绪论1
    0.1基本概念1
    0.2发展简史1
    0.3中国近现代大地构造学2
    0.4当前的主要任务4
    0.5研究内容和途径5
    第一篇总论
    第1章地壳的形成与演化9
    1.1概述9
    1.2原始地壳的形成9
    1.3太古宙地壳的性质与演化12
    1.3.1岩石组合与形成环境12
    1.3.2早期地壳的生长14
    1.3.3地壳的克拉通化17
    1.3.4陆壳的生长方式17
    1.4华北古陆的形成与演化18
    1.4.1早期陆壳生长与克拉通化18
    1.4.2古陆核生长20
    1.4.3古元古代活动带22
    1.4.4克拉通的后期演化26
    1.5古裂陷与克拉通化29
    1.6西域古陆的形成与演化32
    1.6.1概述32
    1.6.2早前寒武纪构造特征34
    1.6.3晚前寒武纪岩相古地理41
    1.7威尔逊旋回与超大陆的分裂聚合42
    第2章岩石圈结构与动力学46
    2.1岩石圈速度与磁电结构46
    2.1.1地震波46
    2.1.2壳幔速度分层47
    2.1.3中国壳幔结构49
    2.1.4壳幔磁电结构53
    2.1.5古地磁学与大陆漂移56
    2.2岩石圈温压结构59
    2.2.1壳幔热结构与热异常59
    2.2.2岩石圈力学结构61
    2.3化学地球动力学65
    2.3.1壳-幔成分研究65
    2.3.2壳-幔物质交换68
    2.4岩石圈动力学76
    2.4.1地球动力学概述76
    2.4.2重力异常与壳幔均衡作用78
    2.4.3板块构造学说80
    2.4.4对板块构造的质疑87
    第3章造山作用与造山带89
    3.1基本概念89
    3.1.1简介和讨论89
    3.1.2陆缘、陆间和陆内造山带90
    3.2造山带的基本结构91
    3.2.1弧前体系91
    3.2.2弧后体系92
    3.2.3被动陆缘体系94
    3.2.4地体增生带95
    3.3陆缘型造山带的类型和结构95
    3.3.1概述95
    3.3.2科迪勒拉型俯冲-碰撞造山带97
    3.3.3安第斯型俯冲-碰撞造山带100
    3.3.4日本岛弧型俯冲碰撞造山带101
    3.3.5新西兰北岛型俯冲造山带102
    3.4陆间型造山带104
    3.4.1概述104
    3.4.2北秦岭俯冲-碰撞型造山带105
    3.4.3东秦岭俯冲型造山带105
    3.4.4中天山俯冲-碰撞型造山带107
    3.4.5阿尔卑斯推覆-逆掩型造山带109
    3.4.6喜马拉雅反向推覆-逆掩型造山带113
    3.4.7莫克兰裂陷型造山带115
    3.4.8北亚裂陷型造山带117
    3.4.9华南裂陷型造山带118
    3.4.10松潘-甘孜裂陷型造山带119
    3.4.11特殊类型造山带120
    3.5陆内造山作用120
    3.5.1概述120
    3.5.2华北陆内造山作用121
    3.6晚和后造山作用125
    3.6.1变形机制125
    3.6.2前缘逆冲推覆126
    3.6.3伸展变形与根带深变质杂岩的上隆127
    第4章沉积盆地129
    4.1概述129
    4.2伸展型盆地130
    4.2.1变形方式与基本特征130
    4.2.2裂谷盆地133
    4.2.3陆缘伸展盆地(被动陆缘盆地)135
    4.2.4陆内伸展盆地138
    4.2.5克拉通盆地140
    4.3挠曲型盆地143
    4.3.1前陆盆地143
    4.3.2山前拗陷盆地148
    4.3.3西南天山前缘早中二叠世山前拗陷150
    4.3.4我国山前拗陷的分布151
    4.4走滑型盆地152
    4.4.1走滑拉分盆地152
    4.4.2滑脱型盆地156
    4.5盆地基本构造样式156
    4.5.1张性构造样式156
    4.5.2挤压构造样式157
    4.5.3反转构造样式160
    4.5.4扭动构造样式161
    4.6全球海平面升降幕的同步性164
    第5章区域大地构造综述167
    5.1构造域和构造旋回167
    5.1.1构造域167
    5.1.2构造旋回与构造运动167
    5.2蛇绿混杂岩构造学分类及其意义171
    5.2.1缝合带型蛇绿岩与裂陷型蛇绿岩171
    5.2.2古亚洲洋172
    5.2.3古中华洋174
    5.3特提斯洋与三叠纪洋及印支运动176
    5.3.1古特提斯洋与古中华洋176
    5.3.2三叠纪洋与印支运动176
    5.3.3扬子台块的印支运动177
    5.3.4中特提斯洋177
    5.3.5新特提斯洋与喜马拉雅运动180
    5.4古太平洋与新太平洋181
    5.4.1古太平洋与东亚三叠纪活动陆缘181
    5.4.2早期新太平洋与燕山运动181
    5.4.3晚期新太平洋与华北运动183
    5.5区域板块构造184
    5.5.1板块边界184
    5.5.2板块类型184
    5.5.3中轴地块与造山作用185
    5.5.4板块构造区划186
    第二篇各论
    第6章亚洲北部(北亚)地区193
    6.1概述193
    6.2西伯利亚板块及其东、西边缘194
    6.2.1西伯利亚板块194
    6.2.2乌拉尔-西西伯利亚地区196
    6.2.3维尔霍扬斯克(Verkhoyansk)地区197
    6.3西伯利亚板块南缘(蒙古国及其周边)199
    6.3.1概述199
    6.3.2萨拉伊尔(Salair)早加里东造山带201
    6.3.3蒙古-鄂霍茨克(Mongolia-Okhotsk)海西-燕山造山带201
    6.3.4邹仑-苏林(ZSB)中古生代(O-D)蛇绿混杂岩带203
    6.3.5南蒙古石炭纪岛弧带(SMB)203
    6.3.6湖区早古生代造山带(HB)203
    6.3.7蒙古南戈壁省胡达克乌勒地块(HUM-中国雅干地块)205
    6.3.8蒙古阿尔泰(北阿尔泰,ATB1)地块205
    6.3.9中国阿尔泰(南阿尔泰,ATB2)地块205
    6.3.10斋桑泊-额尔齐斯-图尔根裂陷带206
    6.4东蒙古与大兴安岭地区207
    6.4.1基本构造特征207
    6.4.2区域构造特征209
    6.5东哈萨克斯坦-北疆地区212
    6.5.1东哈萨克斯坦212
    6.5.2北疆地区214
    6.5.3准噶尔地块与准噶尔盆地218
    6.5.4吐哈台块与吐哈盆地224
    6.6天山造山带226
    6.6.1概述226
    6.6.2北天山造山带227
    6.6.3中天山中轴地块230
    6.6.4中天山西段232
    6.6.5中天山北缘板块缝合带234
    6.6.6中天山南缘板块缝合带237
    6.6.7南天山造山带239
    6.6.8西南天山前缘裂陷带241
    6.7松嫩地块—佳木斯地块—锡霍特地区242
    6.7.1概述242
    6.7.2构造-沉积演化242
    6.7.3松嫩地块与松辽盆地245
    6.7.4布列亚-佳木斯地块与长春-延吉裂陷带251
    6.7.5那丹哈达岭-锡霍特地区254
    第7章卡拉库姆-塔里木-中朝台块256
    7.1中朝台块256
    7.1.1概述256
    7.1.2区域构造258
    7.1.3构造演化263
    7.1.4北华北地块与渤海湾盆地267
    7.1.5南华北地块与南华北盆地270
    7.1.6鄂尔多斯地块与鄂尔多斯盆地272
    7.1.7郯庐裂谷和环鄂尔多斯中-新生代地堑系275
    7.1.8北山构造楔279
    7.2塔里木台块与塔里木盆地281
    7.2.1概述281
    7.2.2基底构造283
    7.2.3构造-沉积特征287
    7.3卡拉库姆台块与盆地293
    7.3.1概述293
    7.3.2构造-沉积演化294
    7.3.3区域构造特征296
    第8章秦岭(秦)-祁连(祁)-阿尔金(阿)-昆仑(昆)造山带299
    8.1概述299
    8.1.1构造格架299
    8.1.2长期发育的板块缝合带300
    8.1.3构造分区的重新认定300
    8.2北秦岭301
    8.2.1洛栾被动陆缘301
    8.2.2北秦岭加里东俯冲-碰撞型造山带302
    8.3东秦岭305
    8.3.1东秦岭被动陆缘305
    8.3.2东秦岭北带晚元古-古生代被动陆缘盆地305
    8.3.3东秦岭南带-北大巴山陆缘裂谷带306
    8.3.4北大巴山冲断推覆构造带307
    8.3.5南襄盆地308
    8.4大别-苏鲁-韩国构造带310
    8.4.1桐柏-大别段310
    8.4.2苏-鲁段312
    8.4.3韩国段313
    8.5西秦岭-中南祁连316
    8.5.1西秦岭构造特征316
    8.5.2中-南祁连裂陷型造山带320
    8.5.3欧龙布鲁克地块323
    8.6北祁连-阿尔金-东昆仑323
    8.6.1概述323
    8.6.2走廊被动陆缘拗陷带325
    8.6.3北祁连加里东俯冲-碰撞型造山带325
    8.6.4敦煌地块与阿尔金-柴北缘327
    8.6.5柴达木地块与柴达木盆地331
    8.6.6东昆仑332
    8.7西昆仑-喀喇昆仑337
    8.7.1概述337
    8.7.2古生代至三叠纪岩相古地理339
    8.7.3西昆仑俯冲-碰撞型造山带342
    8.7.4喀喇昆仑俯冲-碰撞型造山带345
    第9章大扬子板块与华南造山带347
    9.1概述347
    9.1.1大扬子板块347
    9.1.2构造古地理349
    9.1.3狭义的扬子台块352
    9.2中上扬子台块与四川、江汉盆地352
    9.2.1上扬子台块352
    9.2.2四川盆地357
    9.2.3中扬子台块与江汉盆地361
    9.2.4下扬子台块与苏北盆地363
    9.3松潘-甘孜海西-印支裂陷型造山带367
    9.3.1三叠纪盆地367
    9.3.2松潘-甘孜盆地367
    9.3.3构造-沉积演化370
    9.4右江海西-印支裂陷型造山带372
    9.4.1概述372
    9.4.2盆地古地理372
    9.4.3构造-沉积演化374
    9.5江南隆起(晚元古代俯冲-碰撞型造山带)376
    9.5.1江南隆起的属性与解体376
    9.5.2江南隆起的后期变形379
    9.6华夏古陆与华南裂陷型块断造山带382
    9.6.1概述382
    9.6.2华夏古陆382
    9.7钦防-湘中南海西-印支造山带390
    9.8海南岛-南中国海392
    9.8.1琼中(海西-印支)造山带393
    9.8.2琼南地块与南海古陆394
    第10章伊朗-藏滇-印支地区396
    10.1特提斯概念的提出和演变396
    10.1.1概述396
    10.1.2古特提斯396
    10.1.3中特提斯398
    10.1.4新特提斯398
    10.2特提斯洋西段399
    10.2.1高加索399
    10.2.2科佩特400
    10.2.3伊朗-阿富汗402
    10.2.4帕米尔403
    10.2.5北巴基斯坦碰撞系统404
    10.3藏-滇地区405
    10.3.1概述405
    10.3.2岩相古地理405
    10.3.3羌塘盆地408
    10.3.4拉竹笼-双湖-西塘板块缝合带410
    10.3.5班公错-怒江板块缝合带411
    10.3.6冈底斯-拉萨-保山岛弧地块413
    10.3.7印度河-雅鲁藏布江板块缝合带415
    10.3.8喜马拉雅推覆构造带417
    10.4三江地区420
    10.4.1郭扎错-西金乌兰-金沙江板块缝合带420
    10.4.2昌都-兰坪-思茅地块424
    10.4.3昌宁-孟连板块缝合带426
    10.5印支地区427
    10.5.1综述427
    10.5.2越北地块与墨江-马江板块缝合带429
    10.5.3昆嵩地块及其南、北陆缘430
    10.5.4景洪-南邦裂谷带与难府-程逸(Nan-Uttaradit)裂陷带432
    10.5.5掸泰地块与清迈板块缝合带433
    10.5.6密支那-实皆板块缝合带(Mae Yuam)434
    10.5.7西缅甸沟弧盆系435
    第11章东亚岛弧-边缘海436
    11.1概述436
    11.1.1构造轮廓436
    11.1.2古太平洋与东亚三叠纪活动陆缘437
    11.1.3新太平洋与东亚岛弧-边缘海439
    11.1.4特提斯的东延与东亚岛弧-边缘海440
    11.1.5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440
    11.2堪察加-日本岛弧441
    11.2.1堪察加岛弧441
    11.2.2日本岛弧442
    11.3台湾岛弧446
    11.3.1概述446
    11.3.2区域构造447
    11.3.3构造演化448
    11.4马里亚纳-菲律宾岛弧449
    11.4.1马里亚纳沟弧系450
    11.4.2西菲律宾海盆地451
    11.4.3吕宋岛弧452
    11.5黄海-东海盆地454
    11.5.1概述454
    11.5.2东海盆地456
    11.5.3北黄海盆地458
    11.5.4南黄海盆地459
    11.6南中国海盆地460
    11.6.1概述460
    11.6.2基底构造461
    11.6.3构造演化464
    11.6.4南海沉积盆地465
    主要参考文献467
    附表、附图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