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阐述在青藏高原开展的地表氧含量、短居人群缺氧健康响应、家畜及模式动物缺氧健康响应科考测量工作;总结青藏高原地表氧含量、短居人群与家畜缺氧健康响应等第一手实测资料;基于主要植被类型测算植被产氧量,结合主要地理要素分析地表氧含量的影响因子,量化青藏高原地表氧含量的时空格局;定量评估青藏高原家畜缺氧风险,提出青藏高原常居人口缺氧健康响应区域分异规律,估算缺氧常居人口慢性高原病发病率。
样章试读
目录
- 目录
第1章 青藏高原氧含量科考测量与分析 1
1.1 氧含量实地测量科考路线布局 2
1.1.1 科考路线布局原则 2
1.1.2 科考路线氧含量测量点位数 3
1.1.3 野外氧含量测量精度 4
1.1.4 科考路线氧含量实地测量 4
1.1.5 氧含量定点测量 5
1.2 沿科考路线氧含量时空分异 6
1.2.1 青藏线 6
1.2.2 新藏线与环青海湖 7
1.2.3 环祁连山 9
1.2.4 川藏线 10
1.2.5 滇藏线 11
1.2.6 玉树—那曲—阿里—札达线与玉树—马尔康线 12
1.2.7 西宁—合作—红原—成都线 14
1.2.8 马尔康—玛沁—格尔木—茫崖线 16
1.2.9 茫崖—大柴旦—西宁线 17
1.2.10 固定点位与西宁环线 18
1.2.11 玛多—曲麻莱—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双湖—班戈线 22
1.2.12 喀什—塔什库尔干—红其拉甫线 23
1.2.13 横断山三江并流区干旱河谷 24
1.2.14 环祁连山、环青海湖 28
1.3 青藏高原氧含量试验观测网的建设 29
1.3.1 氧含量试验观测网 29
1.3.2 青海氧含量动态观测图谱 32
参考文献 36
第2章 青藏高原短居人群缺氧健康响应 95
2.1 短居人群缺氧健康响应科考测量设计 96
2.1.1 科考测量指标 96
2.1.2 科考测量过程 97
2.2 短居人群缺氧健康响应科考测量与分析 98
2.2.1 2019年青藏线 98
2.2.2 2019年川藏线 101
2.2.3 2020年西宁—玉树—昌都—昆明线 104
2.2.4 2020年玉树—那曲—阿里—札达线 108
2.2.5 2020年西宁—合作—红原—成都线 112
2.2.6 2021年玉树—马尔康—玛沁—格尔木—茫崖—大柴旦—西宁线 114
2.2.7 2022年玛多—曲麻莱—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双湖—班戈线 118
2.2.8 2022年喀什—塔什库尔干线 121
2.2.9 2023年环祁连山、环青海湖 124
2.3 短居人群定点缺氧健康响应 127
2.3.1 2021年达日县定点观测 127
2.3.2 2021年贵南县定点观测 130
2.3.3 短居人群生理指标对比分析 133
第3章 青藏高原家畜、模式动物缺氧健康响应 157
3.1 家畜缺氧健康响应 158
3.1.1 考察测量设计 158
3.1.2 观测试验 159
3.1.3 指标分析 161
3.2 模式动物(SD大鼠)缺氧健康响应 166
3.2.1 考察测量设计 166
3.2.2 生理指标与肺组织含水量的差异 167
3.2.3 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差异 169
3.2.4 肺组织中氧化应激因子的差异 171
3.3 家畜缺氧风险评价 172
3.3.1 总体数量分布 172
3.3.2 缺氧暴露评估 172
3.3.3 出栏率与氧含量 181
参考文献 186
第4章 青藏高原植被产氧量测算与时空格局 191
4.1 主要植被类型的产氧量测算 192
4.1.1 服务于氧含量测算的青藏高原植被类型图 192
4.1.2 主要植被类型产氧量测算 193
4.2 植被产氧量时空格局 195
4.2.1 全年植被产氧分布量与统计 195
4.2.2 四个季节植被产氧量分布与统计 196
4.2.3 生长季(6~9月)植被产氧量分布与统计 199
参考文献 202
第5章 青藏高原主要地理要素与地表氧含量的关系 209
5.1 海拔与氧含量的关系 210
5.1.1 高海拔地区与氧含量 210
5.1.2 青藏线海拔与氧含量 211
5.1.3 海拔与氧含量 213
5.2 气温、湿度与氧含量的关系 215
5.2.1 夏季气温与氧含量 215
5.2.2 秋冬季气温与氧含量 216
5.2.3 空气相对湿度与氧含量 217
5.3 植被与氧含量的关系 217
5.3.1 实测植被覆盖度与氧含量 217
5.3.2 遥感反演的植被覆盖度与氧含量 218
5.3.3 植被产氧量与氧含量 221
5.4 生态系统功能与氧含量的关系 221
5.4.1 生态系统生产力与氧含量 221
5.4.2 生态系统碳汇与氧含量 224
5.5 清洁能源发展与氧含量的关系 227
5.5.1 水电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 228
5.5.2 光伏电站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 231
5.5.3 风电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 233
5.6 自然环境对氧含量贡献率的估算 233
5.6.1 氧含量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233
5.6.2 氧含量影响因素的关联性与贡献率研究 243
参考文献 250
第6章 青藏高原地表氧含量的时空格局 253
6.1 实测氧含量的时空格局 254
6.1.1 科考路线氧含量 254
6.1.2 基于地貌单元的氧含量 255
6.1.3 科考定点站氧含量 258
6.2 氧含量模拟值的时空格局 260
6.2.1 氧含量的模型模拟 260
6.2.2 氧含量的模拟值 263
参考文献 268
第7章 青藏高原常居人口缺氧健康响应区域分异 275
7.1 高海拔缺氧人口健康响应 276
7.1.1 氧含量与人口健康 276
7.1.2 氧含量与慢性高原病 278
7.2 缺氧常居人口慢性高原病发病率估算 279
7.2.1 县(区)年均慢性高原病发病率 279
7.2.2 缺氧人口暴露量与慢性高原病发病人口估算 279
7.3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氧含量变化及其人口健康效应 283
7.3.1 气温和植被变化与氧含量变化和人口期望寿命 283
7.3.2 氧含量变化和人口期望寿命关联性的佐证 284
参考文献 286
第8章 青藏高原典型区地表氧含量与植被产氧量综合分析 293
8.1 典型区选取原则和地理意义 294
8.1.1 典型区选取原则、布局与综合分析内容 294
8.1.2 典型区综合分析的地理意义 295
8.2 典型区氧含量与植被产氧量综合分析 296
8.2.1 珠峰(喜马拉雅山)区 296
8.2.2 横断山区 298
8.2.3 祁连山区 299
8.2.4 革吉波状高平原区 300
8.2.5 治多层状高平原区 302
8.2.6 拉雅(拉萨河、雅鲁藏布江)河谷高平原区 303
8.3 不同典型区氧含量时空格局模式 305
8.3.1 典型区氧含量与海拔、气候和植被的关系 305
8.3.2 典型区氧含量影响因素与分布模式 307
参考文献 308
第9章 青藏高原地表氧含量格局与人畜健康专题地图设计 341
9.1 专题地图制图理念与总体设计 342
9.1.1 制图理念 342
9.1.2 总体设计 343
9.2 分部分专题地图制图设计 346
9.2.1 综合剖面图 346
9.2.2 模型指标图 350
9.2.3 典型区图 352
参考文献 357
附录 359
附录1 科考日志 362
附1.1 青藏高原地表氧含量实地测量日志 362
附1.2 短居人群(科考队员)沿青藏高原科考沿线驻地缺氧健康响应测量日志 418
附录2 青藏高原地表氧含量专题地图编制人员表 439
附录3 青藏高原地表氧含量测量结果及相关地理要素数据(2017~2023年) 440
附录4 青藏高原氧含量定位测量结果及相关地理要素数据 492
附录5 青藏高原植被/地表覆盖调查数据(2017~2022年) 502
附录6 青藏高原缺氧(低氧)短居人口、模式动物、家畜健康响应过程测量数据 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