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共十六章。上篇十章系统论述合成大麻素类、新型苯二氮卓类、合成卡西酮类、合成阿片类、苯乙胺类、色胺类、苯环利定类、哌嗪类、氨基茚满类新精神活性物质的药理毒理作用、体内过程、鉴定方法、鉴定要点及典型案例评析,注重对新精神活性物质鉴定工作的实践指导,不仅涉及各类生物检材的应用特点、生物检材的典型处理方法、仪器分析方法的选择,也介绍了一些新精神活性物质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操作内容;下篇六章论述了高分辨质谱技术、质谱成像技术、代谢组学技术在新精神活性物质研究中的应用,新精神活性物质的体内外代谢模型构建,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构效关系研究及新精神活性物质毒理学研究中行为学、形态学及细胞生物学评价的基本方法及实验过程,反映了法庭科学领域新精神活性物质分析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为专业人员开展新精神活性物质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此外,附录汇总了截至2023年9月我国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中英文名称、结构式、质谱离子等基本信息。
样章试读
目录
- 目录
上篇
第一章概论/003
第一节新精神活性物质的分类/003
第二节新精神活性物质分析的任务特点/011
第三节新精神活性物质分析的生物检材/015
第四节新精神活性物质鉴定面临的挑战/020
第二章合成大麻素类新精神活性物质/023
第一节概述/024
第二节药理毒理/037
第三节体内过程/039
第四节分析方法/053
第五节结果评价/086
第三章新型苯二氮卓类新精神活性物质/090
第一节概述/091
第二节体内过程/100
第三节分析方法/112
第四节结果评价/123
第四章合成卡西酮类新精神活性物质/129
第一节概述/129
第二节样品处理与分析方法/138
第三节结果评价/155
第五章合成阿片类新精神活性物质/162
第一节概述/162
第二节芬太尼类物质/163
第三节U系列新型合成阿片类物质/173
第四节其他新型合成阿片类物质/181
第六章苯乙胺类新精神活性物质/188
第一节概述/188
第二节药理毒理/194
第三节体内过程/194
第四节分析方法/205
第五节结果评价/215
第七章色胺类新精神活性物质/217
第一节概述/217
第二节体内过程/225
第三节样品处理/229
第四节分析方法/231
第五节结果评价/243
第八章苯环利定类新精神活性物质/247
第一节苯环利定/250
第二节3MeOPCP与4MeOPCP/255
第三节氯胺酮/262
第四节2(3甲氧基苯基2乙氨基环己酮)/274
第五节去氯N乙基氯胺酮/280
第六节去氯氯胺酮/282
第七节氟胺酮/283
第八节3羟基苯环利定/285
第九节其他苯环利定类似物/288
第九章哌嗪类新精神活性物质/294
第一节概述/294
第二节体内过程/300
第三节样品处理与分析方法/303
第四节结果评价/308
第十章氨基茚满类新精神活性物质/312
第一节概述/312
第二节样品处理与分析方法/317
第三节结果评价/321
下篇
第十一章高分辨质谱技术在新精神活性物质研究中的应用/327
第一节概述/327
第二节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技术的应用/332
第三节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技术的应用/335
第四节敞开式离子化质谱技术的应用/339
第十二章质谱成像技术在新精神活性物质研究中的应用/345
第一节概述/345
第二节MALDI技术的应用/348
第三节其他离子化技术的应用/356
第十三章代谢组学技术在新精神活性物质研究中的应用/360
第一节概述/360
第二节代谢组学在合成大麻素类物质研究中的应用/364
第三节代谢组学在合成阿片类物质研究中的应用/368
第四节代谢组学在氯胺酮研究中的应用/373
第十四章体内外代谢模型在新精神活性物质研究中的应用/381
第一节肝微粒体代谢模型的应用/381
第二节肝细胞代谢模型的应用/384
第三节鼠代谢模型的应用/387
第四节斑马鱼代谢模型的应用/389
第十五章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构效关系研究/393
第一节定量构效关系的原理及建模过程/394
第二节机器学习模型的原理及适用范围/397
第三节机器学习技术在新精神活性物质识别鉴定中的应用/404
第十六章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毒理学研究/418
第一节行为学评价方法/418
第二节形态学评价方法/434
第三节细胞生物学评价方法/446
附录一麻醉药品品种目录/465
附录二第一类精神药品品种目录/488
附录三第二类精神药品品种目录/500
附录四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制品种增补目录/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