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环境安全 > 环境工程 > 水质研究方法(第二版)

相同语种的商品

销售排行榜

浏览历史

水质研究方法(第二版)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水质研究方法(第二版)
  • 书号:9787030768209
    作者:胡洪营等
  • 外文书名:
  • 装帧:平装
    开本:B5
  • 页数:637
    字数:820000
    语种:zh-Hans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11-01
  • 所属分类:环境工程
  • 定价: ¥198.00元
    售价: ¥128.70元
  • 图书介质:
    纸质书

  • 购买数量: 件  可供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旨在提供一本系统阐述水质与水征指标及其研究方法的参考书。在系统介绍水质与水征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常规水质指标、有机组分特征、化学污染物指标、生物污染物指标、生物毒性指标、化学稳定性指标和生物稳定性指标等,阐述了各指标的含义和意义以及典型条件下的指标取值范围、水质要求、测定方法、研究课题和典型研究案例;阐述了污水处理特性和污水膜污堵潜势评价方法;介绍了水质研究的基本思路、实验设计和数据获取、解析解读与表征方法等。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绪论1
    1.1水质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1
    1.2污染物种类2
    1.3水中污染物的复杂特征3
    1.4水质指标5
    1.5水征及其研究方法12
    1.6水质水征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17
    参考文献19
    第2章感官和物理性状及其研究方法21
    2.1感官指标及其意义21
    2.2悬浮固体和浊度21
    2.3色度30
    2.4臭和味33
    2.5温度35
    参考文献43
    第3章无机物综合指标及其研究方法44
    3.1pH值44
    3.2酸度51
    3.3碱度53
    3.4硬度54
    3.5电导率58
    3.6溶解性总固体61
    3.7溶解氧64
    参考文献66
    第4章非金属无机离子和化合物及其研究方法67
    4.1硫化物67
    4.2硫酸盐69
    4.3亚硫酸盐70
    4.4氯化物71
    4.5余氯74
    4.6溴酸盐80
    4.7碘化物81
    4.8氟化物81
    4.9氰化物83
    参考文献85
    第5章氮及其研究方法87
    5.1氮元素及其意义87
    5.2总氮89
    5.3凯氏氮91
    5.4有机氮91
    5.5氨氮92
    5.6硝酸盐氮99
    5.7亚硝酸盐氮101
    5.8氮元素典型研究案例103
    参考文献105
    第6章磷及其研究方法106
    6.1磷的形态及其相互转化106
    6.2总磷108
    6.3溶解性正磷酸盐115
    6.4细胞内的磷及其形态115
    6.5三磷酸腺苷(ATP)116
    6.6有机磷120
    参考文献121
    第7章微量重金属及其研究方法123
    7.1重金属及其危害性123
    7.2重金属的浓度范围125
    7.3重金属的测定方法128
    7.4重金属形态/价态分析方法130
    7.5重金属的生物促进效应及其研究方法131
    7.6重金属的生物毒性及其研究方法133
    参考文献136
    第8章有机化合物常规综合指标及其研究方法138
    8.1有机化合物常规综合指标及其意义138
    8.2生化需氧量(BOD)138
    8.3化学需氧量(COD)143
    8.4总需氧量(TOD)150
    8.5BOD、COD、TOD之间的关系151
    8.6总有机碳(TOC)153
    8.7总有机卤化物(TOX)及可吸附有机卤化物(AOX)155
    8.8其他总有机物综合指标157
    8.9不同有机物综合指标之间的关系158
    8.10有机物综合指标相关研究方向160
    参考文献160
    第9章有机污染物光谱特征分析方法162
    9.1有机物光谱特征及其意义162
    9.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性分析162
    9.3红外光谱特性分析172
    9.4荧光光谱特性分析179
    参考文献187
    第10章溶解性有机组分分离与解析方法190
    10.1溶解性有机组分的定义与类型190
    10.2溶解性有机组分中典型物质的检测方法196
    10.3溶解性有机组分的树脂组分分离198
    10.4DOM凝胶排阻色谱分析203
    10.5超滤膜过滤组分分离法207
    10.6应用研究案例:臭氧氧化中再生水DOM凝胶排阻色谱分析211
    参考文献213
    第11章溶解性有机组分指纹分析与综合表征方法215
    11.1DOM树脂组分分离特性表征215
    11.2DOM各组分凝胶排阻色谱分析218
    11.3DOM指纹分析方法218
    11.4DOM指纹图应用案例222
    参考文献223
    第12章致嗅致色物质及其研究方法225
    12.1致嗅致色物质及其意义225
    12.2致嗅物质225
    12.3致色物质235
    参考文献236
    第13章微量有机污染物及其研究方法238
    13.1微量有机污染物指标及其意义238
    13.2微量有机污染物的样品前处理方法239
    13.3微量有机污染物测定方法248
    13.4优先控制微量有机污染物筛选方法258
    13.5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控制标准及其研究方法266
    参考文献268
    第14章典型新污染物及其研究方法271
    14.1新污染物271
    14.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276
    14.3多环芳烃284
    14.4内分泌干扰物287
    14.5药品和个人护理品295
    参考文献303
    第15章典型消毒副产物及其研究方法305
    15.1消毒副产物类别与危害305
    15.2消毒副产物水质标准307
    15.3消毒副产物检测方法308
    15.4消毒副产物研究案例314
    参考文献320
    第16章生物毒性及其研究方法322
    16.1生物毒性及其意义322
    16.2生物毒性标准和水质要求323
    16.3生物毒性测定方法326
    16.4生物毒性数据解析方法335
    16.5生物毒性研究案例339
    参考文献345
    第17章毒性因子识别方法347
    17.1毒性因子控制的必要性347
    17.2基于毒性因子控制的水质安全性管理体系347
    17.3毒性因子识别方法348
    17.4毒性因子控制途径354
    17.5毒性因子识别研究案例356
    参考文献359
    第18章常见病原微生物及其研究方法361
    18.1生物指标及其分类361
    18.2动物性病毒362
    18.3铜绿假单胞菌367
    18.4产气荚膜梭菌369
    18.5沙门氏菌372
    18.6隐孢子虫与贾第鞭毛虫373
    参考文献378
    第19章病原指示微生物及其研究方法382
    19.1病原指示微生物指标及其意义382
    19.2噬菌体382
    19.3细菌总数389
    19.4大肠菌群与粪大肠菌群392
    19.5埃希氏大肠杆菌401
    19.6粪链球菌403
    参考文献405
    第20章新兴生物指标及其研究方法408
    20.1抗生素抗性菌408
    20.2抗生素抗性基因417
    20.3内毒素420
    20.4消毒抗性菌和消毒残生菌429
    20.5新冠病毒与污水流行病学443
    参考文献449
    第21章微生物浓度与群落结构及其研究方法454
    21.1细菌浓度454
    21.2微藻浓度459
    21.3醌指纹462
    21.4群落代谢特性470
    参考文献473
    第22章化学稳定性及其研究方法475
    22.1化学稳定性及其意义475
    22.2化学稳定性判别方法476
    22.3化学稳定性水质标准和水质要求487
    22.4化学稳定性相关研究方向与研究案例490
    参考文献494
    第23章生物稳定性及其研究方法496
    23.1生物稳定性及其意义496
    23.2生物稳定性的评价方法497
    23.3生物稳定性控制目标509
    23.4典型条件下水的生物稳定性510
    23.5生物稳定性相关研究方向与研究案例513
    参考文献514
    第24章余氯衰减特性及其研究方法518
    24.1余氯衰减特性研究方法518
    24.2再生水中的余氯衰减特点与预测模型525
    24.3余氯相关研究案例527
    参考文献531
    第25章藻类生长潜势及其研究方法533
    25.1藻类生长潜势及其控制要求533
    25.2藻类生长潜势的测定方法539
    25.3藻类生长潜势研究设计与数据解析方法541
    参考文献545
    第26章有毒有害化合物生成潜能及其研究方法547
    26.1有毒有害化合物生成潜能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547
    26.2氯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553
    26.3氯消毒生物毒性生成潜能559
    参考文献568
    第27章化学污染物处理特性及其研究方法570
    27.1处理特性的定义及其意义570
    27.2特征污染物(组分)识别与评价方法572
    27.3无机污染物的沉淀去除特性575
    27.4有机污染物的混凝去除特性578
    27.5污染物的过滤去除特性581
    27.6污染物的生物处理特性583
    27.7污染物的吸附去除特性587
    27.8污染物的氧化分解特性589
    27.9污水处理工艺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发展方向594
    参考文献598
    第28章膜污堵潜力及其评价方法600
    28.1膜污堵潜力评价及其意义600
    28.2膜结垢潜力预测方法602
    28.3有机物物理性污堵预测方法604
    28.4膜生物污堵预测方法608
    28.5RO膜污堵评价实验方法609
    28.6膜解剖方法610
    参考文献612
    第29章水质研究实验设计与数据解析表征613
    29.1水质研究实验设计613
    29.2数据的可靠性和合理性615
    29.3水质数据解析与表征617
    参考文献629
    主要缩略词630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