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化学 > 有机化学 > 现代天然产物化学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现代天然产物化学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现代天然产物化学
  • 书号:9787030218278
    作者:王锋鹏
  • 外文书名:Modern Chemistry of Natural Products
  • 装帧:平装
    开本:A4
  • 页数:1144
    字数:2380
    语种:中文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3-17
  • 所属分类:O62 有机化学
  • 定价: ¥198.00元
    售价: ¥156.42元
  • 图书介质:

  • 购买数量: 件  缺货,请选择其他介质图书!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由总论(发展史、理论与方法学)和各论(成分、组合生物合成)两大部分组成。总论包括绪论、生物合成和立体化学,重点讨论天然产物化学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对天然药物发现的影响以及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生物合成的原理与途径和立体化学。各论中归纳讨论各主要类型天然产物,一般包括概述、生物合成、结构分类/生源关系及其分布、立体化学、化学性质与反应。部分章节重点举例叙述结构修饰与构效关系和化学全合成研究。随着重组DNA技术的发展以及生物合成基因的鉴定及其再组合,配对技术的应用,组合生物合成必将成为新结构或新类型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之一。鉴于此,最后一章围绕着天然产物的组合生物合成,就其基本概念、策略、常用技术及其在聚酮(聚肽)类等天然产物方面的应用,进行归纳讨论。
  本书可供天然有机化学、药物化学、中草药化学、植物化学、有机化学等相关专业科研、教学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研究生教材使用。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前言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天然产物化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民族药物与天然产物化学的萌发期
    二、有机化学与天然产物化学的早、中期发展及其现代方法学的建立与发展
    三、天然产物结构和生物合成研究的历史回顾
    四、天然产物的合成研究简要概述
    第二节 天然产物化学与天然药物
    一、天然产物化学对天然药物发现的影响
    二、我国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概况
    第三节 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一、研究现状
    二、发展趋势
    第一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天然有机产物的分类
    第一节 化学结构分类法
    第二节 生理活性分类法
    第三节 来源分类法
    第四节 生源分类法
    第五节 生源结合化学分类法
    第二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二、发展简史
    三、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的主要“构件”
    第二节 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的原理
    第三节 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的途径
    一、乙酸-丙二酸途径
    二、莽草酸途径
    三、异戊烯途径
    四、氨基酸途径
    五、复合途径
    第三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立体化学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分类
    二、立体异构
    三、手性与分子的对称性
    四、异位性和原手性
    第二节 构型与构象的表示
    一、构型的表示
    二、构象的表示
    第三节 构象与构象分析
    一、概述
    二、各种不同化合物的构象
    三、构象分析的基本原理
    四、构象分析的应用
    第四节 端基效应与gauche效应
    一、端基效应
    二、gauche效应
    第四章参考文献
    第二篇 脂肪酸、糖和苷、氨基酸和多肽
    第五章 脂肪酸
    第一节 脂肪酸和油脂
    第二节 二十碳烯酸的阶式代谢产物
    一、前列腺素类
    二、凝血素类
    三、白三烯类
    四、ω-脂肪酸
    第三节 与脂肪酸有关的化合物
    一、炔类化合物
    二、烯类化合物
    第五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 糖和苷
    第一节 糖
    一、概述
    二、单糖的立体化学
    三、单糖的化学性质与反应
    四、糖的合成及其在天然产物合成中的应用
    第二节 苷
    一、分类与命名
    二、苷键的裂解
    三、苷键的形成
    第六章参考文献
    第七章 氨基酸和多肽
    第一节 氨基酸
    一、立体化学
    二、分类
    第二节 植物环肽
    一、分类及其分布
    二、性质
    三、合成
    四、天然产活性多肽
    第七章参考文献
    第三篇 碳环芳香化合物
    第八章 苯丙素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苯丙烯类
    一、生物合成
    二、分类及其分布
    三、生物活性
    第三节 α-吡喃酮类
    一、分类、生源关系与分布
    二、结构修饰与构效关系
    三、生物活性与药用价值
    第四节 木脂素与新木脂素
    一、生物合成
    二、分类、生源关系与分布
    三、立体化学
    四、理化性质与化学反应
    五、结构修饰与构效关系
    六、生物活性与药用价值
    第八章参考文献
    第九章 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苯醌
    一、生物合成
    二、分类与分布
    三、生物活性
    第三节 萘醌
    一、生物合成
    二、分类与分布
    三、生物活性
    第四节 蒽醌
    一、生物合成
    二、分类、生源关系与分布
    三、生物活性与药用价值
    第九章参考文献
    第十章 黄酮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物合成及生源关系
    第三节 结构分类与分布
    一、黄酮类
    二、异黄酮类
    三、查尔酮类
    四、橙酮类
    五、花青素类
    六、黄烷类
    第四节 生物活性与药用价值
    一、抗肿瘤活性
    二、抗炎镇痛作用
    三、免疫调节作用
    四、雌激素样作用
    五、抑菌抗病毒活性
    六、抗氧化抗衰老作用
    七、抗辐射作用
    第十章参考文献
    第四篇 萜类与甾体
    第十一章 单萜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物合成的基本原理
    一、环合反应
    二、次级转化
    第三节 主要类型单萜的生物合成
    一、非环单萜
    二、*烷单萜
    三、苧烷单萜
    四、蒈烷单萜
    五、蒎烷单萜
    六、莰烷与葑烷单萜
    七、环烯醚萜烷
    八、海藻卤代单萜
    九、异常单萜
    第四节 分类、生源关系与分布
    一、非环单萜
    二、单环单萜
    三、双环单萜
    第五节 命名
    一、非环单萜
    二、二甲基环己烷类单萜
    三、p-*烷单萜
    四、环烯醚萜烷
    五、单萜酚类
    六、菊花烷单萜
    七、苧烷单萜
    八、蒈烷单萜
    九、蒎烷单萜
    十、莰烷、异莰烷与葑烷单萜
    第六节 立体化学
    一、非环单萜
    二、p-*烷单萜
    三、苧烷单萜
    四、蒈烷单萜
    五、蒎烷单萜
    六、莰烷、异莰烷与葑烷单萜
    第七节 化学性质与反应
    一、p-*烷单萜
    二、环烯醚萜类
    三、苧烷单萜
    四、蒈烷单萜
    五、蒎烷单萜
    六、莰烷、异莰烷和葑烷单萜
    第十一章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倍半萜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物合成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主要类型的生物合成
    一、环合金合欢烯类、重排环金合欢烷类与二聚体类倍半萜
    二、吉马烷类、桉烷类、愈创木烷类、榄烷类、艾里莫酚烷类与缬草烷类
    三、双吉马烷类、橄榄烷类、土青木香烷类和香木兰烷类
    四、蛇麻烷类和丁香烷类
    五、没药烷类、杜松烷类、檀香烷类、松香烷类、单端孢烷类、月桂烷类、花侧柏烷类、菖蒲烷类、斧柏烷类与恰米烷类
    六、苜蓿烷类与胡椒烷类
    七、长叶松烷类
    第四节 分类、生源关系与分布
    一、非环倍半萜
    二、来源于吉马烷的倍半萜
    三、来源于双环吉马烷的倍半萜
    四、来源于蛇麻烷的倍半萜
    五、来源于没药烷的倍半萜
    六、来源于顺式吉马烷的倍半萜
    七、来源于顺式蛇麻烷的倍半萜
    第五节 结构修饰与构效关系
    一、青蒿素
    二、棉酚
    第六节 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
    一、植物生长调节剂
    二、昆虫保幼激素
    三、抗菌作用
    四、驱虫杀虫作用
    五、神经系统作用
    第十二章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二萜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物合成的基本原理
    一、环合反应
    二、次级修饰
    第三节 主要类型二萜的生物合成
    一、半日花烷类二萜
    二、克罗烷类二萜
    三、海松烷类、松香烷类、玫瑰烷类与卡萨烷类二萜
    四、银杏内酯类二萜
    五、贝叶烷类、贝壳杉烷类、阿替生烷类与特船隆帕烷类二萜
    六、赤霉烷类二萜
    七、吉姆烷类与西松烷类二萜
    八、紫杉烷类二萜
    九、克梭孢菌烷类二萜
    第四节 分类、生源关系与分布
    一、非环二萜
    二、单环二萜
    三、双环二萜
    四、三环二萜
    五、四环二萜
    六、大环二萜
    第五节 编号与命名
    一、编号
    二、命名
    第六节 化学性质与反应
    一、半日花烷类二萜
    二、异海松烷类二萜
    三、松香烷类二萜
    四、罗汉松烷类二萜
    五、贝壳杉烷类二萜
    六、赤霉烷类二萜
    七、紫杉烷类二萜
    第七节 结构修饰与构效关系
    一、鞘蕊花素
    二、紫杉醇
    第八节 化学合成
    一、银杏内酯B
    二、紫杉醇
    第九节 生物活性与药用价值
    第十三章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三萜及其苷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源关系
    第三节 结构分类与分布
    一、非环或单环三萜
    二、双环三萜
    三、三环三萜
    四、四环三萜
    五、五环三萜
    六、降三萜
    第四节 生物活性与药用价值
    一、抗肿瘤作用
    二、免疫调节作用
    三、抗病毒作用
    四、对心脑血管的作用
    五、抗菌抗炎作用
    六、降血糖作用
    七、抗渗出抗水肿作用
    八、保肝作用
    九、其他作用
    第十四章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多萜-胡萝卜素类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物合成的基本原理
    一、八氢番茄红素的形成
    二、去饱和化
    三、环合
    四、次级修饰
    第三节 分类、生源关系与分布
    一、降胡萝卜素类(40)
    二、胡萝卜素类(C40)
    三、高胡萝卜素类(>C40)
    第四节 命名
    第五节 生物活性及其应用
    一、β-胡萝卜素
    二、叶黄素
    三、番茄红素
    四、虾青素
    第十五章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甾体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物合成
    第三节 分类、分布与生物活性
    一、雌甾烷类甾体
    二、雄甾烷类甾体
    三、孕甾烷类(C21)甾体及其苷
    四、强心苷类(C23~C24)甾体
    五、胆烷类(C24)甾体
    六、胆甾类(C27)甾体及其苷
    七、螺甾烷类(C27)甾体及其苷
    八、麦角甾烷类(C28)甾体
    九、麦角甾内酯类(C28)甾体
    十、豆甾烷类(C29)甾体
    十一、昆虫变态激素(C27~29)
    第十六章参考文献
    第五篇 天然含氮有机化合物
    第十七章 生物碱
    第一节 概述
    一、生物碱的发展简史
    二、生物碱的经典分类、定义、命名与编号
    三、生物碱在植物体中的积累和储藏
    四、生物碱在植物界的分布
    五、生物碱的存在形式
    第二节 生物合成的基本原理
    一、环合反应
    二、C-N键的裂解
    三、C-C键的裂解
    四、氨基化
    第三节 分类、生源关系与分布
    一、来源于鸟氨酸的生物碱
    二、来源于赖氨酸的生物碱
    三、来源于邻氨基苯甲酸的生物碱
    四、来源于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的生物碱
    五、来源于色氨酸的生物碱
    六、来源于萜类的生物碱
    七、来源于甾体的生物碱
    第四节 立体化学
    一、一叶萩碱类生物碱
    二、喹诺里西丁类生物碱
    三、四氢异喹啉类生物碱
    四、秋水仙碱类生物碱
    五、吲哚类生物碱
    六、二萜生物碱
    七、甾体生物碱
    第五节 生物碱的化学性质和反应
    一、碱性
    二、成盐
    三、季铵盐的反应
    四、涉及氮原子的氧化
    五、氮氧化物的反应
    六、跨环效应与酰基迁移
    七、C-N键的裂解反应
    八、涉及氮原子的异构化
    九、四氢异喹啉类生物碱的重要反应
    十、吲哚类生物碱的重要反应
    十一、二萜生物碱的重要反应
    十二、甾体生物碱的重要反应
    第六节 化学合成
    一、石松碱
    二、三尖杉酯碱
    三、士的宁
    四、喜树碱
    第七节 生物活性与药用价值
    第十七章参考文献
    第十八章 非生物碱含氮化合物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主要类型及其来源
    一、毒蕈碱类
    二、辣椒素类
    三、咪唑类
    四、噁唑类与异噁唑类
    五、埃博霉素类
    六、氮杂糖类
    七、嘌呤类
    八、其他
    第三节 生物活性与药用价值
    一、辣椒素
    二、埃博霉素类
    三、嘌呤类
    第十八章参考文献
    第六篇 天然产物的组合生物合成
    第十九章 组合生物合成的原理和应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组合生物合成的基本程序
    一、组合生物合成的基因操作
    二、组合生物合成的表达体系
    三、克隆生物合成的功能基因簇
    第三节 组合生物合成的策略
    一、靶向基因失活
    二、单基因表达
    三、基因簇的表达
    四、合成起始单位变异
    五、酶亚基的重组装
    第四节 组合生物合成中常用的生物技术
    一、抗性基因作为探针
    二、“反向遗传学”法
    三、突变株互补法
    四、转座子中断克隆
    五、同源基因作为探针
    六、PCR扩增
    七、异源表达克隆
    八、高通量基因组扫描法
    九、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克隆
    第五节 聚酮类、聚肽类、聚酮-聚肽缀合化合物及其后修饰
    一、聚酮类化合物
    二、聚肽类化合物
    三、聚酮-聚肽缀合化合物
    四、聚酮类、聚肽类、聚酮-聚肽缀合化合物后修饰
    第六节 组合生物合成在天然产物中的应用
    一、聚酮类化合物
    二、非核糖体多肽
    三、糖苷类抗生素
    四、变换酶底物的特异性
    五、蛋白质工程技术合成新化合物
    第十九章参考文献
    缩写表
    中文索引
    西文索引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