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继《聚酿亚胶——化学、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及材料》之后,介绍聚酰亚胺相关单体合成、聚合方法和材料制备的着重于方法论的专著,是上一本书的姊妹篇。本书分3编,共13章:第Ⅰ编为单体合成,包括酐类化合物、胶类化合物、马来酰胺胶类化合物及其他化合物的合成等4章;第Ⅱ编为聚合方法,包括在过程中形成酰胺胶环的聚合、由带酰亚胺环的单体的聚合、双马来酰亚胺的聚合和大分子反应等4章。第四编为材料制备,包括膜状材料、粒状材料、纤维、泡沫材料及杂化材料等5章。
本书取材自国内外原始文献,凡是本书作者已经实际检验过的过程和方法都尽可能表达在其中。
样章试读
目录
- 目录
序
第Ⅰ编 单体合成
第1章 酐类化合物的合成 3
1.1 通论 3
1.1.1 酐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3
1.1.2 带活性基团的苯酐衍生物醚化反应的影响因素 5
1.2 单元酶类化合物 8
1.2.1 苯酐 8
1.2.2 硝基苯酐 9
1.2.3 卤代苯酐 9
1.2.4 羟基苯酐 13
1.2.5 三酸酐及其酰氯14
1.2.6 芳焕基苯酐17
1.2.7 芳烘基-1,8-萘二酸酐 20
1.2.8 其他芳香单元酐 21
1.2.9 脂肪单元酐 22
1.3 苯二酐类化合物 29
1.3.1 均苯二酐和连苯二酐 29
1.3.2 单取代的均苯二酐 30
1.3.3 二取代的均苯二酐 33
1.3.4 3,6-二握基均苯二酐 38
1.3.5 3,6-烧氧基均苯二酐 38
1.3.6 (联)苯氧基取代的均苯二酐 40
1.4 联苯二酐类化合物 42
1.4.1 联苯二酐 42
1.4.2 2,2’-取代联苯二配 45
1.5 含有多联苯的二酐 51
1.6 二苯甲烧二酐类化合物 57
1.7 两个苯酶由脂肪链隔开的二酐 59
1.8 含炔基的二酐 62
1.9 含酐基的二酐 64
1.10 二苯甲醇四酸二酐及其酯 70
1.1 1 含苯胺结构的二酐 72
1.11.1 含仲胺基团的二酐 72
1.11.2 三苯胺二酐 73
1.12 偶氮二苯酐 74
1.13 二苯醚二酐 75
1.14 二苯硫醚二酐 77
1.15 二苯砜二酐79
1.16 二酶二酐 79
1.16.1 中间为聚乙二醇链的二酶二酐 80
1.16.2 由二乙基胺连接的二酶二酐 81
1.16.3 三苯二醚二酐 82
1.16.4 四苯二醚二酐 90
1.16.5 多环二醚二酐 101
1.17 二硫醚二酐 103
1.18 在两个苯酶单元之间含有硅或错的二酐 105
1.18.1 在两个苯醚单元之间含有硅链的二酐 105
1.18.2 在两个苯酐单元之间含有错的二酐 110
1.19 含三并环的二酐 110
1.19.1 含三并苯单元的二酐 110
1.19.2 含氧杂草单元的二酐 113
1.19.3 其他三并环二酐 118
1.20 由偏苯三酸与二元醇、二元盼或二胺反应得到的含酯或酰胺单元的二酐 122
1.20.1 含酯基的二酐 122
1.20.2 含酰胺链的二酐 130
1.21 含六元或七元萘酐单元的二酐 133
1.22 脂肪二酐 141
1.23 硫代二酐 162
1.24 具有其他结构的二酐 163
1.25 三元酐 168
参考文献 169
第2章 胺类化合物的合成 177
2.1 通论 177
2.1.1 二胺的合成方法 177
2.1.2 由硝基还原为氨基的方法 177
2.2 单元胺 178
2.2.1 含焕基的单元胺 178
2.2.2 含氨端基的高分子 182
2.2.3 其他单元胺 183
2.3 苯二胺 186
2.3.1 二氨基苯 186
2.3.2 单取代的苯二胺187
2.3.3 3,5-二氨基二苯圈及其衍生物 190
2.3.4 二氨基苯甲酸及其酯 192
2.3.5 二氨基苯甲酸胺 199
2.3.6 二氨基苯胺类化合物 202
2.3.7 短基及烧氧基取代苯二胺 204
2.3.8 杂环取代的苯二胺 211
2.3.9 带有生色团的苯三胺 215
2.3.10 带有软硬段侧链的苯二胺 221
2.3.11 苯二酰脐 223
2.3.12 二取代苯二胺 224
2.3.13 多取代的苯二胺 227
2.4 荼二胺 229
2.5 联苯胺类 230
2.5.1 事掠胺 230
2.5.2 单取代联苯胺 231
2.5.3 二取代联苯胺 233
2.5.4 多取代联苯胺 255
2.5.5 三联苯三胺类 258
2.5.6 多联苯二胺 265
2.6 二氨基二苯甲烧类 270
2.6.1 二氨基二苯甲烧 270
2.6.2 二取代二氨基二苯甲烧类 272
2.6.3 多取代二氨基二苯甲烧类 273
2.6.4 带硫醚取代基的二苯甲烧二胺 275
2.6.5 次甲基上有一个取代基的二氨基二苯甲烧类 276
2.6.6 次甲基上有二个取代基的二氨基二苯甲烧类 281
2.6.7 多次甲基多苯二胺 287
2.6.8 两个苯胺环之间由其他脂肪基团隔开的二胺290
2.7 带快基的二胺 294
2.8 带圈型基团的二胺 301
2.9 带酐基的二胺 306
2.10 以胺为连接基团的二胺 318
2.11 带酯键的二胺 331
2.12 带酰胺键的二胺 338
2.13 带氨基甲酸酯、服和线型酰亚胺基团的三胺 348
2.14 带二酸盐的二胺 350
2.15 二苯醚二胺类 351
2.15.1 二苯酶二胺 351
2.15.2 单取代二苯酯三胺 352
2.15.3 多取代二苯醚二胺 354
2.16 二醚二胺类 359
2.16.1 带脂肪链的二醚二胺 359
2.16.2 带二酰脐的二醚二酐 369
2.16.3 带圈型结构的二醚二胺 370
2.16.4 芳香二醚二胺 376
2.17 硫酶二胺类 419
2.18 二苯砜二胺类 425
2.19 带磺酸基团的二胺 427
2.20 带磺酸胺基团的二胺 442
2.21 含金属磺酸盐的二胺 443
2.22 含硅和错的二胺 445
2.22.1 含硅的二胺 445
2.22.2 含错的二胺 454
2.23 含磷的二胺 454
2.24 含吡啶环的二胺 464
2.24.1 含一个吡啶环的二胺 464
2.24.2 2,6-二苯胺取代吡啶的二胺 469
2.24.3 含二个吡啶环的二胺 474
2.24.4 含吡啶盐的二胺 478
2.24.5 其他含毗院环的二胺 480
2.25 含咪唑环的二胺 481
2.26 含噁唑的二胺 488
2.27 含哇哇环的二胺 490
2.28 含嘧啶环的二胺 493
2.29 含吡嗪环的二胺 495
2.30 含三嚓环的二胺 502
2.31 含王冠醚单元的二胺 507
2.32 含其他杂环的二胺 509
2.33 含三稠环的二胺 519
2.33.1 三胺和三胺 519
2.33.2 含药及药酬的二胺 520
2.33.3 含咔唑单元的二胺523
2.33.4 其他含三稠环的二胺 528
2.34 带酰亚胺环的二胺 537
2.35 脂肪二胺 551
2.36 其他结构的三胺 559
2.37 多元胺 566
参考文献 579
第3章 马来酰亚胺类化合物 598
3.1 单马来酰亚胺 598
3.2 马来酸酐的反应产物 602
3.3 由二胺与马来酸西合成双马来酰亚胺(BMI) 602
3.4 有二酐参与反应所得到的BMI 608
3.4.1 由现成的带酰亚胺单元的二胺与马来酸酐合成 608
3.4.2 由二胺与等摩尔的马来酸酐反应后再与二酐反应 609
3.5 由聚氨基甲酸酯得到的BMI 610
3.6 由马来酰亚胺基苯甲酸或其衍生物得到的BMI 610
3.6.1 由马来酸亚胺基苯甲酸氯(MBAC)与二元酚或二元醇得到的BMI 61O
3.6.2 由马来眈亚胺基苯甲眈氯(MBAC)与二元胺得到的BMI 611
3.6.3 由马来雕亚胺基苯甲酰氯进行富民反应得到的BMI 612
3.7 由异氨酸马来酰亚胺基苯酯(MPI)得到的BMI 613
3.8 由N-(P-羟基苯基)马来酰亚胺得到的BMI 614
3.9 由苯基马来酸酐得到的BMI 616
3.10 氯代双马来酰亚胺 616
3.11 合成双马来酰亚胺的其他方法 617
3.12 双衣(柠)康酿亚胺 618
3.13 多马来酰亚胺 621
参考文献 624
第4章 其他化合物的合成 626
4.1 酞酰亚胺类化合物 626
4.1.1 单酞酰亚胺626
4.1.2 双酞酰亚胺 629
4.2 偏苯三酸酐和二酐的部分酯化及其酰氯 634
4.3 二元酚 638
4.4 二元硫酚 653
4.5 二元胺和二元酰的硅化 655
4.5.1 脂肪二肢的硅烷化 655
4.5.2 芳香二胺的硅烷化 656
4.5.3 二元酰的硅烷化657
4.6 三胺的酰化 659
4.7 二酸及其衍生物 660
4.7.1 带酰亚胺结构的二酸 660
4.7.2 其他二酸 664
4.8 带双键的化合物 665
4.8.1 双盼A 的二烯丙基化合物 665
4.8.2 带烯丙基的酸亚胺化合物 665
4.8.3 带丙烯-2 的眈亚胺化合物 666
4.8.4其他带双键的化舍物 668
4.9 二快基化合物 669
4.9.1 乙焕基化合物 669
4.9.2 苯焕基化舍物 672
4.10 双二烯化合物 674
4.11 双[(三苯基)环戊二烯酮] 679
4.12 二异苯并呋喃 681
4.13 乙内酰脲 682
4.14 N-羟烷基二肽酰亚胺 685
4.15 二腆化合物 688
4.16 二环氧化合物 692
4.17 二氨酸酯 695
4.18 三氮烯 696
4.19 AB单体 698
4.20 AB2单体 705
4.21 其他化合物 709
参考文献 716
第Ⅱ编 聚合方法
第5章 在过程中形成酰亚胺环的聚合 723
5.1 二酐与二胺的缩聚 723
5.1.1 最早期的报道 723
5 1.2 用均相方法制备聚酰胺酸溶液 724
5.1.3 芳香二酐与脂肪二胺的聚合 725
5.1.4 以二胺与TMA在乙酸/乙酐中合成聚酸胺酰亚胺 725
5.1.5 聚酰胺酸的三乙胺盐 725
5.1.6 由二胺的盐酸盐以三乙胺作用后与二商反应得到聚酰胺酸 726
5 1.7 在其他溶剂中舍成聚酰胺酸 726
5.1.8 一步法舍成聚眈亚胺 729
5.1.9 由二酐与二酰脐得到聚酸亚胺 729
5.1.10 由含有六元环单元的萘二酐与二胺反应得到聚酰亚胺 729
5.2 二酐与二胺衍生物的缩聚 731
5.2.1 二酐与硅烧化二胺的缩聚 731
5.2.2 二酐与献化二胺缩聚 733
5.2.3 由二酐与二E陷宿聚 734
5.3 四酸或偏苯三酸与二胺的缩聚 735
5.3.1 Yamazaki-Higashi磷化法缩聚 736
5.3.2 由脂肪二胺与四酸得到盐,再热雕亚胺化得到聚酰亚胺 737
5.3.3 高压缩聚 738
5.4 二酸二酯与二胺的缩聚 739
5.4.1 由二酸二酰与二胺直接漉舍得到高固含量的溶液 739
5.4.2 熔融缩聚 741
5.4.3 由二酸二酯与二胺直接加热舍成聚酰亚胺 741
5.5 聚酰胺酯 742
5.5.1 由二酯二酰氯与二胺反应 742
5.5.2 二酸二酯在活化剂存在下与二胺聚合 744
5.6 以二酸或TMA 的就氯与二胺反应得到聚眈胺就亚胺 745
5.7 二酐与二异氨酸酯的聚合 746
5.7.1 由被保护的二异氨酸酯与TMA 反应得到聚酰胺酰亚胺 746
5.7.2 由二酐(或加部分二酸二酯)与二异氨酸酶的聚合 746
5.7.3 由二酐和四酸与二异氯酸酯聚合 747
5.7.4有带异氨酸酯端基的聚合物参加的聚合 747
5.7.5 由二异氨酸酯与异氨酸酯反应得到聚DCC,然后与TMA 反应再转化为聚酸胺眈亚胺 748
5.8 邻位二酐芳剧性物和一氧化碳在铠催化下与二胺反应转化为聚酿亚胺 749
5.9 由酯基或酰胺基的邻位E现代芳香化合物在催化下与一氧化碳反应得到聚酸亚胺 749
5.9.1 由二酯的邻腆代物在钮催化下与一氧化碳反应 749
5.9.2 由二眈胺的邻腆代物在钮催化下与一氧化碳反应 750
5.10 由二酶的二氨基甲叉衍生物与二胺在低温下反应生成聚酸亚胺 750
5.11 由聚氨基酸胺合成聚亚胺酰亚胺 751
5.12 由二硫断与二胺合成聚酰亚胺 751
5.13 聚异酰亚胺的合成及转化为聚酿亚胺 751
5.13.1 由聚酰胺酸与三氟乙酐及三乙胺作用得到 751
5.13.2 由聚酰胺酸与DCC 作用得到 752
5.14 交替共聚 752
5.14.1 统计交替聚合753
5.1 4.2 严格交替聚合 755
5.1 5 且型单体的聚合 757
5.15.1 由带氨基和二酸的AB 单体聚合 757
5.15.2 由带氨基和二酸单酶的AB 单体聚合758
5.15.3 由带氨基甲酸酐和酐基的AB 单体聚合 759
5.15.4 由氨基和二酸的聚合,聚散散亚胺(PPI) 760
5.15.5 由带磺酰氯和酐基的AB 单体聚合 761
5.15.6 天门冬氨酸(ASP)的酸催化聚合 761
5.15.7 以松香为原料合成的聚合物 762
5.16 超校化聚酰亚胺的合成 763
5.16.1 由二氨基邻位二酸单酯型AB,单体合成的超枝化芳香聚酰亚胺 763
5.16.2 由三元酐或其三酯与二胺合成超枝化聚酿亚胺 764
5.16.3 由主元胺与二酐合成超枝化聚酰亚胺 766
参考文献 768
第6章 由带酰亚肢环的单体的聚合 771
6.1 以双(卤代欧酿亚胺)或双(硝基歌酿亚胺)与二元(硫)盼二锅盐合成聚眈亚胺 771
6.1.1 由双(卤代歌酰亚胺)与二元盼盐的缩聚 771
6.1.2 由双(硝基歌酰亚胺)与二元盼盐的缩聚 773
6.1.3 环状齐聚物的制备 777
6.1.4 以还原偶联反应合成聚眈亚胺 779
6.1.5 以硫隘连接的聚合 782
6.2 由酰亚胺交换反应获得聚酰亚胺 784
6.2.1 由歌眈亚胺与胺的交换反应 784
6.2.2 由N-苯基歌酰亚胺与各种腊的交换反应 785
6.2.3 以L氨基毗院作为交换剂 786
6.2.4 以L氨基嚼院为交换剂 787
6.2.5 以咪瞠为交换剂 788
6.2.6 在熔融状态下的酰亚胺交换反应 789
6.2.7 由氨基酸作为交换 790
6.2.8 由苯磺酸亚胺作为交换剂 790
6.3 由酰的交换反应得到聚酰亚胺 791
6.4 由带酰亚胺环的二卤化物与二酸化合物在铠催化剂作用下缩聚得到聚酰亚胺 792
6.5 由带酰亚胺环的二卤化物与二胺在钮催化剂作用下与co反应得到聚酰胺先亚胺 793
6.6 由四酰二亚胺的碱金属化合物与二卤代物反应获得聚酿亚胺 794
6.7 聚酯酰亚胺和聚酰胺酰亚胺 794
6.7.1 由带竣端基的含酸亚胺单元的单体与二元醇的缩聚 795
6.7.2 由带竣端基的含眈亚胺单元的单体与双酰的二乙酸酯的缩聚 796
6.7.3 由带胺端基的齐聚物与二酸的缩聚 797
6.7.4 由带竣端基的酸亚胺化合物与二胺的聚合 798
6.7.5 握基苯昕衍生物的缩聚 798
6.7.6 由N-(4-乙酰氧基苯基)歌酰亚胺-4-甲酸缩聚 799
6.8 由氢离子转移反应得到聚酰亚胺 800
6.8.1 由均苯四眈亚胺与二乙烯基矶的聚合 800
6.8.2 由二(N-乙烯基)均苯四酿亚胺与吡啶的聚合 800
6.9 由N,N'-二氨基双酰亚胺参与的聚合 802
6.9.1 由N,N'-二氨基萘四酰亚胺与二酐得到聚酰亚胺 802
6.9.2 聚硫醚荼酸亚胺 802
6.9.3 由3,3'联(N-氨基默默亚胺)合成聚酰亚胺 803
6.10 其他聚合方法 803
6.10.1 由带双环氧基团的酰亚胺与二酸的聚合 803
6.10.2 由带二块基的酰亚胺单体氧化偶合 805
6.10.3 含酿亚胺结构的硅氧烧的成环及开环聚合 806
6.10.4 带三氟乙烯醒酰亚胺化合物的聚合 807
6.10.5 由Die1s-A1der 反应得到的聚酰亚胺 808
6.10.6 聚酰亚胺与尼龙6 的共聚合 811
6.10.7 由四腊合成含歌腊的聚酰亚胺 813
6.10.8 聚酿亚胺磷酸酯 813
6.10.9 双酰亚胺与环氧的聚合 814
6.10.10 由带起端基的聚硅氧烧和带氯硅烧端基的聚眈亚胺得到的嵌段热塑弹性体 814
6.10.11 由N,N'-二短端基的耽亚胺与二腊、二腊或二胺的聚合 815
6.10.12 N,N'-起烧基四院二亚胺与碳酸酯的交换聚合 816
6.10.13 由二酐与二氯代物及氨酸锅反应得到聚酸亚胺 816
6.11 树枝状聚醚酰亚胺 817
6.11.1 由氨基二盼与硝基歌酰亚胺出发 817
6.11.2 从N-[3,5 双(4 资基苯甲酸基)苯]-4 氟代欧酰亚胺出发 819
6.11.3 由4,4'-二资基-4几氨基主苯甲烧与氯代苯酐出发 819
6.11.4 由氨基二盼与偏苯三酸酐出发 820
6.11.5 由N-3,5-二特丁基二甲基硅氧基苯基-4-氟代献酰亚胺出发 820
6.11.6 由带有树枝状结构的侧基的单体聚合得到 820
6.11.7 由硅化的凡(4-竣基苯基)-4,5-二(4- 乙酰氧基就基)歌酰亚胺聚合得到 821
参考文献 821
第7章 双马来酰亚胺(BMI)的聚合 824
7.1 BMI 的聚合 824
7.1.1 热聚合 824
7 1.2 在引发剂参加下聚合 826
7.2 BMI 与二践的聚合 826
7.2.1 在NMP 中有乙酸参与下聚合 826
7.2.2 在间甲酐中有乙酸参与下聚合 827
7.2.3 由多元胺与BMI的聚合 827
7.2.4含聚苯硫隘的BMI 与带胺端基聚苯硫酰的反应 828
7.3 BMI 与二元薛或二元酰的聚合 828
7.3.1 BMI 与二元回事或二元盼的聚合828
7.3.2 BMI 与二脑在环氧树脂中聚合 829
7.3.3 双(二氯代马来酿亚胺)与双盼的取代反应 829
7.4 BMI 与烯丙斟七合物的聚合 830
7.4.1 BMI 与烯丙基化的盼醒树脂的反应 830
7.4.2 由BMI 与二烯丙斟也合物的反应 832
7.4.3 二烯丙基苯胺与BMI 的聚合 832
7.4.4二烯丙基酰与BMI 的共聚 833
7.4.5烯丙胺与B陋的加成 833
7.5 BMI 与氨酸酯的共聚合 834
7.5.1 BMI 与氨酸酯的共聚 834
7.5.2 双盼A 的二氟酸酶与低熔点的三种BMI 混合物的共聚 834
7.5.3 BMI 与氯酸酯及烯丙基双酰的聚合 835
7.5.4 BMI 与氨酸酯及环氧树脂的共聚 835
7.6 BMI 与不饱和聚酯的共聚 835
7.6.1 BMI 与不饱和聚酯的共聚 835
7.6.2 BMI 与不饱和聚酶及苯乙烯共聚 835
7.7 BMI 与聚氨酯及环氧的共聚 836
7.7.1 BMI 与聚氨酯环氧树脂的反应 836
7.7.2 聚氨酯,环氧及BMI 共聚 836
7.8 通过Diels-Alder 反应得到聚酰亚胺 836
7.8.1 BMI 与双峡喃化合物的反应 836
7.8.2 由双(二烯)与BMI 反应 840
7.8.3 由苯并环丁烯与马来酰亚胺的共聚 842
7.8.4 由环戊二烯酐与BMI 的聚合 843
7.8.5 由双(四甲基环戊二烯)与BMI的聚合 843
7.8.6 惠端基的聚酯与BMI 的反应 844
7.8.7 由L毗喃酐化合物与BMI 的共聚 844
7.8.自由二眈基苯与BMI的反应 846
7.9 由BMI得到聚硫醚酸亚胺 846
7.9.1 由BMI 与硫化氢反应846
7.9.2 由BMI 与二硫醇反应847
7.9.3 由BMI 与二硫盼反应 847
7.9.4 聚酸亚胺硫醚 848
7.9.5 聚二硫苯四眈三亚胺 848
7.10 双马来异酰亚胺的聚合 849
7.10.1 溶液聚合 849
7.10.2 熔融聚合 850
7.10.3 由双异马来酿亚胺与二胺反应得到PMA,再与BMI 反应 851
7.11 BMI 在活性溶剂中的聚合 852
7.11.1 BMI 与苯乙烯的悬浮聚合 852
7.11.2 MDA-BMIlMDA 齐聚物在N,N-二甲基丙烯酸胺中的聚合 852
7.11.3 MDA-BMIlDMMDA 齐聚物在耳乙烯基毗咯炕圈中的聚合 853
7.12 光固化 853
7.12.1 BMI 与苯的光加成反应 853
7.12.2 BMI 的光环化聚合 854
7.13 超枝化聚马来酰亚胺 855
7.13.1 N-丙基马来酰亚胺与N-烯丙基马来酿亚胺的反应 855
7.13.2 由N-二竣基苯基马来酰亚胺与二胺反应 856
7.14 BMI 其他相关的聚合 856
7.14.1 由4-羟基-2-啶酮酐的聚合 856
7.14.2 由四溴甲基化合物与BMI 的反应 857
7.14.3 悉尼酮(sydnone)与BMI的反应 858
7.14.4 由双偶氮甲碱与BMI 共聚 859
参考文献 859
第8章 大份子反应 862
8.1 聚酰胺酸的酯化 862
8.2 聚欧亚胺的氯甲基化 863
8.2.1 用多聚甲醛/氯化串串氯化钵体系进行氯甲基化 863
8.2.2 用氯甲基甲醚在四氯化锡存在下氯甲基化 863
8.3 聚酰亚胺的磺化 864
8.3.1 聚酸胺酸用硫酸磺化 864
8.3.2 聚酸亚胺用氯磺酸磺化 865
8.3.3 聚眈亚胺用发烟硫酸或磺化 866
8.4 聚酰亚胺的磷化 867
8.4.1 由苯基二氯化磷以富氏反应与二苯谜单元形成环状结构 867
8.4.2 以磷酸氯与带垣基的聚酰亚胺反应 867
8.4.3 以亚磷酸酯与带溴甲基的聚酿亚胺反应 868
8.5 带甲基的聚酸亚胺的溴化 868
8.5.1 在侧甲基上的溴化 868
8.5.2 在核上的溴化 869
8.6 氯甲基化的聚酰亚胺的酯化 869
8.6.1 氯甲基化聚酰亚胺用肉桂酸酯化 869
8.6.2 氯甲基化聚酿亚胺用丙烯酸酯化 870
8.7 在含涯基的聚酰亚胺上酰化 870
8.7.1 由溴代物与聚酸亚胺上的短基反应 870
8.7.2 用将含资基的聚酶亚胺与另一资基化合物作用谜化 871
8.8 以带资基的聚酰亚胺与二酰氯作用得到含酰氯的聚合物 871
8.9 酰亚胺氮与邻位提基反应得到苯并噁唑 872
8.10 由溴甲基化的聚酶亚胺与竣酸盐的酯化 873
8.11 在聚酰胺酸上偶氮化 873
8.12 由含硫醚链的聚酰亚胺合成聚酰亚胺镜盐 874
8.13 缩环反应 874
8.14 带脂肪胺单元的聚酰亚胺与叠氮苯的反应 875
8.15 水可溶的聚酰胺酸三乙醇胺盐 875
8.16 将聚硫酶酰亚胺用过氧化氢氧化为聚酰亚胺 875
8.16.1 聚硫醚天冬酰亚胺的氧化 875
8.16.2 芳香聚硫酶酰亚胺的氧化 876
8.17 由原子转移聚合在聚酰亚胺上得到梳状接枝共聚物 876
8.18 氯甲基化的聚眈亚胺的季镀化 877
8.19 超枝化聚合物的政性 878
参考文献 879
第Ⅲ编 材料制备
第9章 膜状材料 883
9.1 薄膜 883
9.1.1 气相沉积 883
9.1.2 多孔膜 884
9.1.3 薄膜的炭化和石墨化 885
9.1.4 由空心纳米微粒组成的超低介电常数膜 886
9.2 表面改性 886
9.2.1 聚酸亚胺表面的改性 886
9.2.2 用聚眈亚胺对其彻底物的表面进行政性 890
9.3 聚酿亚胺表面的金属化 894
9.3.1 化学镀铜川 894
9.3.2 镀银 894
9.3.3 电镀 896
参考文献 897
第10章 粒状材料 898
10.1 聚酰亚胺粉末 898
10.1.1 由聚酰胺酸溶液加热制得 898
10 1.2 在聚酰胺酸榕液中加入脱水剂成粉 899
10.1.3 两步法制备粉末 900
10.1.4 聚异酰亚胺粉末 900
10.1.5 聚苯乙烯-co-酰亚胺微粒 900
10 1 6 溶液沉淀法制备微球 901
10.1.7 在分散剂参与下得到聚酰胺酸粒子,再在介质中加热得到聚酸亚胺粒子 901
10.2 聚酰亚胺中空粒子 902
10.2.1 由分散聚合得到以聚酰胺酸包袤的聚苯乙烯,酰亚胺化后溶去聚苯乙烯,得到聚酿亚胺中空微球 902
10.2.2 用蒸气沉积法制备中空微球 902
10.2.3 里面含有硅泊的聚酰胺酸胶囊 903
10.2.4 纳米多孔微球 903
10.3 功能性聚酰亚胺粒子 903
10.3.1 含钳聚酰亚胺粒子 903
10.3.2 聚酰亚胺钮催化剂 903
10.3.3 含雌酬的聚酰亚胺微粒 904
参考文献 905
第11章 纤维 906
11.1 由聚酰胺酸溶液纺丝 906
11.1.1 导论 906
11.1.2 干法纺丝 907
11.1.3 湿法纺丝 908
11.2 由聚酸亚胺溶液纺丝 912
11.2.1 干法纺丝 913
11.2.2 干喷-湿纺 913
11.2.3 湿法纺丝 915
11.3 热塑性聚酰亚胺的熔融纺丝 916
11.3.1 PMDN/m,m’-BAPB 聚酰亚胺纤维 916
11.3.2 ODPN3,4'-ODA纤维 917
11.4 电纺丝 917
11.4.1 PMD/ODA的聚酸胺酸浴液的电纺丝和石墨化 917
11.4.2 BPD/PPD聚眈胺酸的电纺丝 918
11.4.3 PMD/PPD聚酰胺酸的电纺丝 918
11.5 中空纤维 918
11.5.1 中空纤维制备方法概述919
11.5.2 P84 中空纤维 920
11.5.3 BPADA/MPD中空纤维 920
11.5.4 6FDA/6FBA中空纤维 920
11.5.5 双层中空纤维膜 921
参考文献 922
第12章 泡沫材料 924
12.1 由二酸二酯与二脚导到的预聚物前体制备泡沫材料 924
12.1.1 由BTDA 的二酯与MDA 及DAP 在表面活性剂存在下得到泡沫 924
12 1.2 有发泡剂参与的发泡 927
12.1.3 聚酿亚胺中空微球 929
12 1.4 由ODPA 的二酶与ODA 得到泡沫 930
12.1.5 泡沫薄膜 931
12 1.6 柔软的聚酿亚胺泡沫 931
12 1.7 夹层泡沫材料 932
12 1.8 加脂肪二酶的泡沫 932
12 1.9 聚酰胺酰亚胺泡沫 932
12.1.10 以二甲基氨基乙醇进行酯化得到前体化合物933
12.1.11 有三元胺TAP 参与的泡沫 933
12.2 由含有热不稳定链段的聚醺亚腹经高温分解得到的纳米泡沫材料 934
12.2.1 用聚氧化丙烯嵌段或接枝的聚酰亚胺泡沫 934
12.2.2 由聚酰胺酸和聚氨基甲酸酯的共混物发泡 937
12.2.3 由聚酰亚胺嵌段聚甲基苯乙烯发泡 937
12.2.4在含氟聚酰亚胺上接枝聚丙烯酸然后发泡 938
12.2.5 PMDNPPD-聚乙二薛共混体系 939
12.2.6 BTDNMDA-己内酰胺共混体系 939
12.2.7 PMDNODA-超枝化化合物共握体系 939
12.2.8 由接枝聚氧化丙烯得到聚酿亚胺纳米泡沫薄膜 941
12.2.9 由PMDNODA-聚氨酶得到多孔薄膜 942
12.3 聚甲基丙烯酰亚胺泡沫材料(pMI) 942
12.3.1 聚甲基丙烯院亚胺的合成 942
12.3.2 用甲基丙烯酸特丁酯和甲基丙烯谶胺在环糊精存在下水溶液中聚合 943
12.3.3 聚丙烯酰亚胺和聚甲基丙烯酰亚J胺以醇为发泡剂 945
12.3.4 以金属盐为促进剂 946
12.3.5 以甲酰胺为发泡剂 947
12.4其他方法得到的聚酸亚胺泡沫材料 947
12.4.1 由甲酸为发泡剂 947
12.4.2 由异氯酸酯反应产生的CO,发泡 947
12.4.3 由四酸与二胺反应发泡 948
12.4.4用酰亚胺交换反应得到的树脂发泡 948
12.4.5 由二酐与甘氨酸及异丙酶反应得到的泡沫 949
12.4.6 由二酐与二异氨酸酶得到的开孔泡沫 950
12.4.7 热塑性聚酰亚胺施沫 950
12.4.8 以聚氨酯泡沫为模板得到聚酰亚胺施沫 950
12.4.9 以超临界CO2使聚酰胺酸凝胺发泡 951
12.4.10 利用单体结构得到含微孔的聚眈亚胺 952
12.4.11 掺杂聚苯乙烯磺酸销然后在水中溶出得到纳米泡沫 952
12.4.12 以陶瓷粉加到聚雕亚胺中然后用HF腐蚀掉陶瓷粉得到泡沫薄膜 952
参考文献 953
第13章 杂化材料 955
13.1 聚眈亚胺-元机杂化材料 955
13.1.1 教土杂化的聚酰亚胺 955
13.1.2 二氧化硅杂化 956
13.1.3 炭纳米管复合材料 961
13 1.4 纳米金刚石/PI 961
13.1.5 掺杂磷酸 961
13.2 聚酰亚胺-金属或金属氧化物杂化材料 961
13.2.1 氧化铁的杂化 962
13.2.2 银的杂化 962
13.2.3 掺铜 965
13.2.4 氧化铁的杂化 965
13.2.5 铝的杂化 966
13.2.6 钮的杂化 967
13.2.7 在超临界CO2中掺杂金属 967
13.2.8 含错的聚酿亚胺 967
13.2.9 EuL/PI 杂化 969
13.2.10 含金的聚酰亚胺969
13.2.11 Zns 掺杂的聚酰亚胺 970
13.2.12 掺杂MgIA 970
13.2.13 掺杂氧化钢 971
13.2.14 掺锡 971
13.2.15 由带金属盐的二胺得到聚眈亚胺 972
13.2.16 掺杂铁酸锁 972
13.2.17 掺杂纳米磁粉 972
13.2.18 掺杂氧化锌 973
参考文献 973
附录 976
缩写对照表 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