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生命科学 > 生态学 > 生物物种资源监测概论

相同作者的商品

浏览历史

生物物种资源监测概论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生物物种资源监测概论
  • 书号:9787030369147
    作者:徐海根等
  • 外文书名:
  • 装帧:圆脊精装
    开本:16
  • 页数:304
    字数:470
    语种: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3-28
  • 所属分类:Q-9 生物资源调查
  • 定价: ¥98.00元
    售价: ¥77.42元
  • 图书介质:
    按需印刷 电子书

  • 购买数量: 件  缺货,请选择其他介质图书!
  • 商品总价: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介绍了生物物种资源监测的概念、基本要求和监测计划的制定程序;开展了生物物种资源抽样监测的样本量计算及其在区域和省域水平上的分配,初步提出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监测网络框架;分别论述了维管植物、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爬行动物、鱼类、蝴蝶、土壤动物、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和大型真菌的监测指标、抽样设计、监测方法及数据处理等问题,并配有若干监测案例。   本书面向生物物种资源监测的科研与教学人员、从业人员、管理者及相关决策者,反映了该领域国内外最新进展,可作为生物物种资源监测的工具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业人员和政府管理人员的参考资料。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监测计划的制定
    1.1.1 监测计划制定的原则
    1.1.2 监测计划的制定程序
    1.1.3 确定监测目标
    1.1.4 评估现有数据和可获得的财务及人力资源
    1.1.5 确定目标总体和目标区域
    1.1.6 确定监测内容和指标
    1.1.7 确定合适的监测时间和频次
    1.1.8 设计抽样方案
    1.1.9 采用稳健的统计方法
    1.1.10 制定野外操作规范
    1.1.11 建立数据管理系统
    1.1.12 制定质量控制程序
    1.1.13 实施监测计划
    1.1.14 分析和报告监测数据
    1.1.15 评估监测计划
    1.2 监测对象与监测指标的确定
    1.2.1 监测对象的选择
    1.2.2 监测指标
    1.3 抽样设计
    1.3.1 抽样计划的制定
    1.3.2 抽样方法的选择
    1.3.3 空间变异性和可检测率
    1.3.4 样本量和抽样单元的大小、形状及位置
    1.4 数据采集、管理和分析
    1.4.1 数据采集
    1.4.2 数据管理
    1.4.3 数据分析
    1.5 监测计划的组织实施
    1.6 讨论
    附录1-1 瑞士生物多样性监测项目
    主要参考文献
    第2章 生物物种资源监测网络抽样框架设计
    2.1 国内外相关监测网络概况
    2.1.1 国外监测网络
    2.1.2 我国相关监测网络
    2.2 生物物种资源监测网络的设计原则
    2.3 基于互补性分析的样本量计算与分配
    2.3.1 数据来源和处理
    2.3.2 研究方法
    2.3.3 结果分析
    2.3.4 结论
    2.4 监测样地的设置
    2.4.1 陆地监测样地的设置
    2.4.2 内陆水域监测样地的设置
    附录2-1 必选自然保护区名录
    附录2-2 抽样点重叠情况统计表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章 维管植物监测
    3.1 国内外维管植物监测进展
    3.2 维管植物监测的理论基础
    3.2.1 基本概念
    3.2.2 确定取样面积的方法
    3.2.3 确定取样数目的方法
    3.3 维管植物监测样地设计
    3.3.1 建立样地的原则
    3.3.2 取样方法
    3.3.3 样方设置
    3.4 维管植物监测的内容和指标
    3.4.1 样地基本情况
    3.4.2 监测对象的选择
    3.4.3 植物监测指标
    3.4.4 监测时间及频次
    3.5 维管植物监测方法
    3.5.1 样地的建立
    3.5.2 胸径的测量
    3.5.3 树高的测量
    3.5.4 盖度的测量
    3.5.5 乔木个体定位
    3.5.6 相片
    3.5.7 新技术的运用
    3.6 数据管理
    3.6.1 数据收集
    3.6.2 数据处理和分析
    3.6.3 评价
    3.7 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第4章 地衣和苔藓植物监测
    4.1 地衣和苔藓植物监测对象
    4.1.1 地衣植物
    4.1.2 苔藓植物
    4.2 地衣和苔藓植物监测内容与指标
    4.2.1 监测内容与指标的确定依据
    4.2.2 具体内容与指标
    4.3 地衣和苔藓植物监测方法
    4.3.1 监测准备
    4.3.2 样地设置
    4.3.3 样方设置
    4.3.4 样本采集与标本保存
    4.3.5 种类鉴定
    4.3.6 群落特征描述
    4.4 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
    4.4.1 数据填报规范
    4.4.2 数据质量控制
    附录4-1 地衣和苔藓植物野外监测记录表格
    附录4-2 苔藓植物监测案例
    主要参考文献
    第5章 哺乳动物监测
    5.1 哺乳动物监测的程序
    5.2 哺乳动物监测对象的选择
    5.3 哺乳动物监测内容和指标
    5.4 哺乳动物监测时间和频次
    5.5 哺乳动物监测样地的选择原则和抽样方法
    5.5.1 样地选择原则
    5.5.2 样地抽样方法
    5.6 总体计数法
    5.6.1 直接计数法
    5.6.2 航空调查法
    5.7 样方法
    5.8 样线法
    5.9 固定宽度样线法
    5.10 标志重捕法
    5.11 指数估计法/间接调查法
    5.11.1 痕迹计数法
    5.11.2 粪堆计数法
    5.12 相机陷阱技术
    5.13 无线电追踪技术
    5.13.1 无线电遥测
    5.13.2 卫星定位追踪
    5.14 非损伤性DNA检测法
    5.14.1 收集实验材料
    5.14.2 实验室分析与数据处理
    5.14.3 非损伤性取样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5.14.4 非损伤性取样法的应用前景
    5.15 数据质量控制与安全措施
    附录5-1 哺乳动物野外监测记录表格
    主要参考文献
    第6章 鸟类监测
    6.1 鸟类监测项目设计
    6.1.1 鸟类监测技术规范主要内容
    6.1.2 监测人员
    6.1.3 鸟类监测案例介绍
    6.2 鸟类监测对象的选择
    6.2.1 鸟类生态类群划分
    6.2.2 鸟类监测对象的选择
    6.2.3 部分鸟类监测指示类群
    6.3 鸟类监测指标
    6.4 鸟类监测样地设置
    6.4.1 抽样单元(样本)的数量和大小
    6.4.2 常用抽样方法
    6.5 鸟类监测方法
    6.5.1 常用的鸟类监测方法
    6.5.2 双取样法和双人调查法
    6.5.3 调查时间和强度
    6.6 监测结果的分析与处理
    6.6.1 影响监测结果的主要因素
    6.6.2 鸟类种群数量变化指数
    6.6.3 分析软件与模型
    6.7 鸟类监测的机遇和挑战
    附录6-1 陕西省繁殖鸟类监测案例
    主要参考文献
    第7章 两栖爬行动物监测
    7.1 国外两栖爬行动物监测计划
    7.1.1 美国两栖动物监测计划
    7.1.2 英国两栖爬行动物监测计划
    7.2 两栖爬行动物监测的内容
    7.2.1 监测的目的
    7.2.2 监测的对象
    7.2.3 监测的指标
    7.2.4 监测的地点
    7.2.5 监测的时间和频次
    7.3 两栖爬行动物监测的程序
    7.3.1 资料调研
    7.3.2 制定监测方案
    7.3.3 培训监测人员
    7.3.4 工具、仪器与试剂药品
    7.4 两栖爬行动物监测的方法
    7.4.1 目视遇测法
    7.4.2 样线(带)法
    7.4.3 繁殖区调查法
    7.4.4 鸣叫调查法
    7.4.5 漏斗陷阱法
    7.4.6 围栏陷阱法
    7.4.7 人工隐蔽物法
    7.4.8 标志重捕法
    7.5 两栖爬行动物样本处理方法
    附录7-1 两栖爬行动物野外监测记录表格
    附录7-2 两栖动物监测案例
    主要参考文献
    第8章 鱼类监测
    8.1 鱼类监测基本原则
    8.1.1 监测原则
    8.1.2 监测对象和地点
    8.1.3 监测内容
    8.1.4 监测时间与频次
    8.1.5 监测样地的选择
    8.2 鱼类监测程序
    8.2.1 监测准备
    8.2.2 实施监测
    8.2.3 监测后期工作
    8.3 鱼类监测方法
    8.3.1 调查取样方法
    8.3.2 标本采集方法
    8.3.3 标志重捕法
    8.3.4 声纳探测法
    8.3.5 早期资源调查
    8.3.6 水下摄影法
    8.4 样品收集与处理
    8.4.1 种类组成
    8.4.2 生物学特征
    8.4.3 分子生物学样品收集
    8.4.4 鲜活样品的运输与保存
    8.5 后期处理与分析
    8.5.1 物种鉴定
    8.5.2 生物学特征测定
    8.5.3 种群结构分析
    8.5.4 鱼类早期资源数据处理
    8.5.5 标志重捕数据分析
    8.5.6 渔业资源状况
    8.6 质量控制和安全措施
    8.6.1 质量控制
    8.6.2 安全措施
    主要参考文献
    第9章 蝴蝶监测
    9.1 国内外蝴蝶监测现状
    9.2 蝴蝶监测基础知识
    9.2.1 蝴蝶监测的概念
    9.2.2 蝴蝶监测的特点及局限性
    9.2.3 蝴蝶分类
    9.3 蝴蝶监测的内容与指标
    9.4 蝴蝶监测方法
    9.4.1 监测样地的选择
    9.4.2 监测样线的设置及数据采集
    9.4.3 监测方法
    9.4.4 监测结果记录
    9.4.5 监测注意事项
    9.5 样品采集、鉴定及保存
    9.5.1 采样工具
    9.5.2 采样方法
    9.5.3 标本鉴定
    9.5.4 标本保存
    9.6 数据库的建立与数据分析
    9.6.1 数据库的建立
    9.6.2 数据统计与分析
    9.7 研究展望
    附录9-1 蝴蝶监测案例
    主要参考文献
    第10章 土壤动物监测
    10.1 土壤动物监测对象和指标
    10.1.1 监测对象选择的原则和依据
    10.1.2 形态类群
    10.1.3 功能类群
    10.1.4 地下食物网
    10.2 土壤动物监测准备
    10.2.1 相关资料收集
    10.2.2 监测器具准备
    10.3 土壤动物监测样地和样方设置
    10.3.1 监测样地设置原则
    10.3.2 样地设置方法
    10.3.3 样方设置方法
    10.4 样品采集
    10.4.1 采样
    10.4.2 标本收集
    10.4.3 标本保存和鉴定
    10.4.4 监测时间及频次
    10.5 土壤动物监测指标特征描述
    10.5.1 种群特征指标
    10.5.2 群落特征指标
    10.6 数据分析报告
    10.6.1 数据填报规范
    10.6.2 数据质量控制
    附录10-1 土壤动物监测记录表
    主要参考文献
    第11章 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
    11.1 引言
    11.2 国内外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的历史和现状
    11.2.1 国外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历史和现状
    11.2.2 我国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的历史和现状
    11.3 我国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的重要性
    11.4 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的对象
    11.5 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指标
    11.6 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时间与频次
    11.7 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准备
    11.7.1 相关资料收集
    11.7.2 监测器具准备
    11.8 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方法
    11.8.1 抽样方法
    11.8.2 样方设置
    11.8.3 样品采集方法
    11.8.4 样品处理与保存
    11.9 监测数据的采集、管理与质量控制
    11.9.1 监测数据的采集
    11.9.2 监测数据的分析处理
    11.9.3 监测数据的管理与质量控制
    附录11-1 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记录表
    主要参考文献
    第12章 大型真菌监测
    12.1 大型真菌监测目标和监测对象的选择
    12.1.1 监测目标
    12.1.2 监测原则
    12.1.3 监测程序
    12.1.4 监测对象的选择
    12.2 大型真菌监测内容和指标
    12.2.1 监测内容和指标的确定依据
    12.2.2 大型真菌多样性监测
    12.2.3 特定物种监测
    12.2.4 生态环境因子对大型真菌影响监测
    12.3 大型真菌监测样地设置
    12.3.1 样地设置前的准备工作
    12.3.2 样地设置原则
    12.3.3 样地设置方法
    12.3.4 关于样地设置的说明
    12.4 大型真菌监测样方设置
    12.4.1 子实体显见的地生大型真菌样方抽样
    12.4.2 子实体较小种类的样方取样
    12.4.3 木腐大型真菌抽样
    12.4.4 地下真菌抽样——样线法
    12.4.5 特定物种(指示、重要或濒危物种)子实体抽样
    12.4.6 关于样方设置的说明
    12.5 大型真菌监测时间及频次
    12.5.1 监测时间
    12.5.2 监测频次
    12.6 大型真菌监测方法
    12.6.1 样品采集、制备和保存
    12.6.2 种类鉴定
    12.6.3 生物量监测
    12.6.4 遗传多样性监测
    12.6.5 外生菌根真菌的监测
    12.6.6 环境因子的监测
    12.7 数据处理和监测报告
    12.7.1 数据处理
    12.7.2 监测报告
    12.8 质量控制
    附录12-1 大型真菌监测术语和记录表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版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