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社科/经管/语言/法律 > 法学 > 生物物种资源监测概论

相同语种的商品

相同作者的商品

生物物种资源监测概论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生物物种资源监测概论
  • 书号:9787030369147
    作者:徐海根等
  • 外文书名:
  • 装帧:平装
    开本:16
  • 页数:285
    字数:470000
    语种:zh-Hans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3-01
  • 所属分类:法学
  • 定价: ¥98.00元
    售价: ¥77.42元
  • 图书介质:
    纸质书 按需印刷 电子书

  • 购买数量: 件  可供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介绍了生物物种资源监测的概念、基本要求和监测计划的制定程序;开展了生物物种资源抽样监测的样本量计算及其在区域和省域水平上的分配,初步提出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监测网络框架;分别论述了维管植物、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爬行动物、鱼类、蝴蝶、土壤动物、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和大型真菌的监测指标、抽样设计、监测方法及数据处理等问题, 并配有若干监测案例。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目录

    前言
    第1章绪论1
    1.1监测计划的制定2
    1.1.1监测计划制定的原则2
    1.1.2监测计划的制定程序3
    1.1.3确定监测目标5
    1.1.4评估现有数据和可获得的财务及人力资源5
    1.1.5确定目标总体和目标区域6
    1.1.6确定监测内容和指标6
    1.1.7确定合适的监测时间和频次7
    1.1.8设计抽样方案7
    1.1-9采用稳健的统计方法7
    1.1.10制定野外操作规范7
    1.1.11建立数据管理系统9
    1.1.12制定质量控制程序9
    1.1.13实施监测计划9
    1.1.14分析和报告监测数据9
    1.1.15评估监测计划10
    1.2监测对象与监测指标的确定10
    1.2.1监测对象的选择10
    1.2.2监测指标11
    1.3抽样设计12
    1.3.1抽样计划的制定12
    1.3.2抽样方法的选择14
    1.3.3空间变异性和可检测率14
    1.3.4样本量和抽样单元的大小、形状及位置15
    1.4数据采集、管理和分析17
    1.4.1数据采集17
    1.4.2数据管理17
    1.4.3数据分析17
    1.5监测计划的组织实施20
    1.6讨论21
    附录1-1瑞士生物多样性监测项目22
    主要参考文献25
    第2章生物物种资源监测网络抽样框架设计28
    2.1国内外相关监测网络概况28
    2.1.1国外监测网络28
    2.1.2我国相关监测网络29
    2.2生物物种资源监测网络的设计原则31
    2.3基于互补性分析的样本量计算与分配31
    2.3.1数据来源和处理31
    2.3.2研究方法32
    2.3.3结果分析34
    2.3.4结论45
    2.4监测样地的设置45
    2.4.1陆地监测样地的设置45
    2.4.2内陆水域监测样地的设置47
    附录2-1必选自然保护区名录48
    附录2-2抽样点重叠情况统计表55
    主要参考文献.57
    第3章维管植物监测58
    3.1国内外维管植物监测进展58
    3.2维管植物监测的理论基础60
    3.2.1基本概念60
    3.2.2确定取样面积的方法62
    3.2.3确定取样数目的方法64
    3.3维管植物监测样地设计64
    3.3.1建立样地的原则64
    3.3.2取样方法65
    3.3.3样方设置65
    3.4维管植物监测的内容和指标67
    3.4.1样地基本情况67
    3.4.2监测对象的选择67
    3.4.3植物监测指标68
    3.4.4监测时间及频次69
    3.5雜植物监测方法69
    3.5.1样地的建立69
    3.5.2胸径的测量70
    3.5.3树高的测量70
    3.5.4盖度的测量70
    3.5.5乔木个体定位71
    3.5.6相片71
    3.5.7新技术的运用.72
    3.6数据管理72
    3.6.1数据收集72
    3.6.2数据处理和分析73
    3.6.3评价73
    3.7小结74
    主要参考文献76
    第4章地衣和苔藓植物监测78
    4.1地衣和荅藓植物监测对象79
    4.1.1地衣植物79
    4.1.2苔藓植物80
    4.2地衣和苔藓植物监测内容与指标80
    4.2.1监测内容与指标的确定依据80
    4.2.2具体内容与指标81
    4.3地衣和荅藓植物监测方法81
    4.3.1监测准备82
    4.3.2样地设置83
    4.3.3样方设置84
    4.3.4样本采集与标本保存85
    4.3.5种类鉴定86
    4.3.6群落特征描述86
    4.4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88
    4.4.1数据填报规范88
    4.4.2数据质量控制88
    附录4-1地衣和苔藓植物野外监测记录表格89
    附录4-2荅藓植物监测案例91
    主要参考文献96
    第5章哺乳动物监测100
    5.1哺乳动物监测的程序101
    5.2哺乳动物监测对象的选择102
    5.3哺乳动物监测内容和指标102
    5.4哺乳动物监测时间和频次102
    5.5哺乳动物监测样地的选择原则和抽样方法103
    5.5.1样地选择原则103
    5.5.2样地抽样方法103
    5.6,总体计数法104
    5.6.1直接计数法105
    5.6.2航空调查法105
    5.7样方法105
    5.8样线法106
    5.9固定宽度样线法107
    5.10标志重捕法108
    5.11指数估计法/间接调査法109
    5.11.1痕迹计数法110
    5.11.2粪堆计数法110
    5.12相机陷阱技术110
    5.13无线电追踪技术112
    5.13.1无线电遥测112
    5.13.2卫星定位追踪113
    5.14非损伤性DNA检测法113
    5.14.1收集实验材料114
    5.14.2实验室分析与数据处理116
    5.14.3非损伤性取样法的优点和局限性117
    5.14.4非损伤性取样法的应用前景.118
    5.15数据质量控制与安全措施119
    附录5-1哺乳动物野外监测记录表格120
    主要参考文献124
    第6章鸟类监测129
    6.1鸟类监测项目设计129
    6.1.1鸟类监测技术规范主要内容130
    6.1.2监测人员130
    6.1.3鸟类监测案例介绍130
    6.2鸟类监测对象的选择132
    6.2.1鸟类生态类群划分132
    6.2.2鸟类监测对象的选择132
    6.2.3部分鸟类监测指示类群132
    6.3鸟类监测指标133
    6.4鸟类监测样地设置.133
    6.4.1抽样单元(样本)的数量和大小134
    6.4.2常用抽样方法134
    6.5鸟类监测方法135
    6.5.1常用的鸟类监测方法136
    6.5.2双取样法和双人调査法138
    6.5.3调查时间和强度138
    6.6监测结果的分析与处理139
    6.6.1影响监测结果的主要因素139
    6.6.2鸟类种群数量变化指数139
    6.6.3分析软件与模型140
    6.7鸟类监测的机遇和挑战140
    附录6-1陕西省繁殖鸟类监测案例141
    主要参考文献147
    第7章两栖爬行动物监测151
    7.1国外两栖爬行动物监测计划152
    7.1.1美国两栖动物监测计划152
    7.1.2英国两栖爬行动物监测计划152
    7.2两栖爬行动物监测的内容153
    7.2.1监测的目的153
    7.2.2监测的对象153
    7.2.3监测的指标153
    7.2.4监测的地点154
    7.2.5监测的时间和频次154
    7.3两栖爬行动物监测的程序154
    7.3.1资料调研155
    7.3.2制定监测方案155
    7.3.3培训监测人员155
    7.3.4工具、仪器与试剂药品155
    7.4两栖爬行动物监测的方法156
    7.4.1目视遇测法156
    7.4.2样线(带)法156
    7.4.3繁殖区调查法156
    7.4.4鸣叫调査法157
    7.4.5漏斗陷阱法157
    7.4.6围栏陷阱法157
    7.4.7人工隐蔽物法158
    7.4.8标志重捕法159
    7.5两栖爬行动物样本处理方法160
    附录7-1两栖爬行动物野外监测记录表格161
    附录7-2两栖动物监测案例163
    主要参考文献167
    第8章鱼类监测169
    8.1鱼类监测基本原则169
    8.1.1监测原则169
    8.1.2监测对象和地点169
    8.1.3监测内容170
    8.1.4监测时间与频次175
    8.1.5监测样地的选择175
    8.2鱼类监测程序175
    8.2.1监测准备175
    8.2.2实施监测177
    8.2.3监测后期工作178
    8.3鱼类监测方法178
    8.3.1调查取样方法178
    8.3.2标本采集方法179
    8.3.3标志重捕法182
    8.3.4声纳探测法185
    8.3.5早期资源调查186
    8.3.6水下摄影法187
    8.4样品收集与处理188
    8.4.1种类组成188
    8.4.2生物学特征188
    8.4.3分子生物学样品收集190
    8.4.4鲜活样品的运输与保存191
    8.5后期处理与分析193
    8.5.1物种鉴定193
    8.5.2生物学特征测定194
    8.5.3种群结构分析195
    8.5.4鱼类早期资源数据处理195
    8.5.5标志重捕数据分析196
    8.5.6渔业资源状况196
    8.6质量控制和安全措施197
    8.6.1质量控制197
    8.6.2安全措施198
    主要参考文献198
    第9章蝴蝶监测200
    9.1国内外蝴蝶监测现状200
    9.2蝴蝶监测基础知识202
    9.2.1蝴蝶监测的概念202
    9.2.2蝴蝶监测的特点及局限性202
    9.2.3蝴蝶分类202
    9.3蝴蝶监测的内容与指标204
    9.4蝴蝶监测方法204
    9.4.1监测样地的选择205
    9.4.2监测样线的设置及数据采集205
    9.4.3监测方法206
    9.4.4监测结果记录206
    9.4.5监测注意事项207
    9.5样品采集、鉴定及保存207
    9.5.1采样工具207
    9.5.2采样方法207
    9.5.3标本鉴定208
    9.5.4标本保存208
    9.6数据库的建立与数据分析208
    9.6.1数据库的建立208
    9.6.2数据统计与分析208
    9.7研究展望209
    附录9-1蝴蝶监测案例209
    主要参考文献.214
    第10章土壤动物监测217
    10.1土壤动物监测对象和指标217
    10.1.1监测对象选择的原则和依据217
    10.1.2形态类群218
    10.1.3功能类群218
    10.1.4地下食物网219
    10.2土壤动物监测准备219
    10.2.1相关资料收集219
    10.2.2监测器具准备219
    10.3土壤动物监测样地和样方设置220
    10.3.1监测样地设置原则220
    10.3.2样地设置方法220
    10.3.3样方设置方法221
    10.4样品采集222
    10.4.1采样222
    10.4.2标本收集223
    10.4.3标本保存和鉴定223
    10.4.4监测时间及频次223
    10.5土壤动物监测指标特征描述223
    10.5.1种群特征指标224
    10.5.2群落特征指标226
    10.6数据分析报告227
    10.6.1数据填报规范227
    10.6.2数据质量控制228
    附录10-1土壤动物监测记录表228
    主要参考文献.230
    第11章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233
    11.1引言233
    11.2国内外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的历史和现状235
    11.2.1国外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历史和现状235
    11.2.2我国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的历史和现状236
    11.3我国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的重要性238
    11.4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的对象239
    11.5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指标247
    11.6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时间与频次249
    11.7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准备249
    11.7.1相关资料收集249
    11.7.2监测器具准备250
    11.8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方法251
    11.8.1抽样方法251
    11.8.2样方设置252
    11.8.3样品采集方法253
    11.8.4样品处理与保存255
    11.9监测数据的采集、管理与质量控制256
    11.9.1监测数据的采集256
    11.9.2监测数据的分析处理257
    11.9.3监测数据的管理与质量控制258
    附录11-1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记录表259
    主要参考文献261
    第12章大型真菌监测264
    12.1大型真菌监测目标和监测对象的选择266
    12.1.1监测目标266
    12.1.2监测原则266
    12.1.3监测程序266
    12.1.4监测对象的选择266
    12.2大型真菌监测内容和指标267
    12.2.1监测内容和指标的确定依据267
    12.2.2大型真菌多样性监测267
    12.2.3特定物种监测268
    12.2.4生态环境因子对大型真菌影响监测268
    12.3大型真菌监测样地设置268
    12.3.1样地设置前的准备工作268
    12.3.2样地设置原则269
    12.3.3样地设置方法269
    12.3.4关于样地设置的说明270
    12.4大型真菌监测样方设置271
    12.4.1子实体显见的地生大型真菌样方抽样271
    12.4.2子实体较小种类的样方取样271
    12.4.3木腐大型真菌抽样271
    12.4.4地下真菌抽样一样线法272
    12.4.5特定物种(指示、重要或濒危物种)子实体抽样272
    12.4.6关于样方设置的说明273
    12.5大型真菌监测时间及频次273
    12.5.1监测时间273
    12.5.2监测频次274
    12.6大型真菌监测方法274
    12.6.1样品采集、制备和保存274
    12.6.2种类鉴定276
    12.6.3生物量监测278
    12.6.4遗传多样性监测278
    12.6.5外生菌根真菌的监测279
    12.6.6环境因子的监测279
    12.7数据处理和监测报告280
    12.7.1数据处理280
    12.7.2监测报告280
    12.8质量控制281
    附录12-1大型真菌监测术语和记录表281
    主要参考文献284
    图版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