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迄今为止最系统研究巴人、巴国、巴文化的学术专著,初步构建起巴文明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
全书以考古发现为经,以历史文献、文物标本、文化事象为纬,探究了巴文化的基础概念、文化谱系、文化分区、文化符号、精神信仰、原始工业,以及巴文明起源、发展、消融的宏阔进程。总体上看,巴文明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蜀文明共生互融,巴国与楚国长期共处而又充满斗争。巴文化在物质形态、人文个性、民间习俗等方面特质突出,巴文明具有高迁移、弱中心等特色,其政治形态经历了从神权到礼治与巫、武共存的阶段,其国家具有多部族、松散化等特点。
样章试读
目录
- 目录
第一章 文化概论(1)
第一节 考古学视野下的巴文化:概念、问题与方法(2)
一、概念的多维度与抽象化(3)
二、文献与考古研究中的主要问题(5)
三、考古学文化与族属文化关系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实践(8)
四、结语(15)
第二节 巴文化研究与近年考古新发现(16)
一、概念问题与研究回顾(16)
二、考古发现与文化序列(19)
三、相关问题的初步讨论(34)
四、结语(37)
第三节 巴蜀青铜文化研究中的几个取向问题(38)
一、引子(38)
二、关于三星堆文化和三星堆祭祀坑(39)
三、关于巴文化的问题(43)
四、结语(51)
第二章 文化谱系(52)
第一节 巴蜀青铜文化的结构——兼论青铜器群视角下巴蜀政治形态与政治中心的变迁(53)
一、青铜器群:早期文明政治中心的重要象征(53)
二、三星堆王国的兴起与宝山政治中心的出现——夏代至商代中期的巴蜀文化格局(55)
三、十二桥王国早期的兴盛与宝山政治中心的发展——商代晚期的巴蜀文化格局(61)
四、由“神”入“礼”:巴蜀“向化”与政治中心的再迁移(71)
五、从南土到南蛮:春秋战国时期的巴蜀(84)
六、结语(103)
第二节 试论石地坝文化(106)
一、石地坝遗址的商周遗存(107)
二、相关遗存的发现与年代序列(109)
三、峡江腹心地区商周遗存的分期(113)
四、石地坝文化(118)
五、各期年代的确定(124)
第三节 重庆地区东周至汉初墓葬初论(128)
一、典型墓葬分析(131)
二、分期及特征(142)
三、相关问题的探讨(149)
第三章 文化分区(158)
第一节 渝西地区先秦考古发现与考古学文化(159)
一、既往先秦考古发现(160)
二、渝西长江流域近年先秦考古收获(162)
三、渝西嘉陵江流域近年先秦考古收获(167)
四、文化分期(178)
五、几点认识(186)
第二节 渝东南地区先秦时期的考古发现(187)
一、地理环境(187)
二、考古工作(188)
三、新石器时代遗存(190)
四、商周时期文化遗存(199)
五、东周时期遗存(202)
六、结语(205)
第三节 川东北地区先秦时期考古发现与考古学文化(208)
一、川东北地区先秦时期遗存考古工作简况(208)
二、典型遗址分析(209)
三、川东北先秦考古遗存的分期与年代(219)
四、结语(224)
第四章 起源与消融(226)
第一节 消失的历史记忆:试论城洋铜器群的文化属性(227)
一、城洋铜器群及研究概况(227)
二、与商、蜀文化的比较及关系(231)
三、城洋铜器群与宝山文化的主人相同(236)
四、宝山文化是早期巴文化群的地方类型(240)
五、陕南地区是早期巴文化族群的分布地(245)
六、结语(248)
第二节 2020年度冬笋坝遗址发掘的几点意义——在冬笋坝遗址考古成果专家座谈会上的发言(249)
一、考古学史的意义(249)
二、工作方面的意义(249)
三、学术方面的意义(250)
四、下一步工作(253)
第三节 巴文化融入汉文化进程的考古实证——重庆冬笋坝墓群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255)
第五章 华夷之间(260)
第一节 中心与边缘的交互:巴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及其“华夏化”进程(261)
一、中心与边缘:巴文化与中原文化、华夏文化的交互(261)
二、巴文化: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不可或缺的“一元”(270)
三、华夏化进程:巴人、巴国与中原王国、帝国关系的演进(275)
四、小结(280)
第二节 怀柔远人:秦国羁縻巴蜀的内涵与比较(280)
一、因俗而治:秦在巴地羁縻的背景和具体内涵(281)
二、治理有效与失效:秦国羁縻巴、蜀的比较(288)
三、羁縻之治的确立和发展(291)
第六章 其人半楚(295)
第一节 从三峡地区的考古发现看楚文化的西进(296)
一、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296)
二、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300)
三、战国中、晚期(305)
四、楚文化的三次西进(309)
第二节 巴、楚关系的探讨(314)
一、西周时期的巴楚关系(314)
二、春秋时期的巴楚关系(316)
三、战国时期的巴楚关系(319)
四、楚灭巴与巴子五都(322)
第三节 巴文化西播与楚文化西渐(328)
一、早期巴文化:形成与西播(328)
二、中期巴文化:巴国地望的探讨及楚风西渐(332)
三、晚期巴文化:楚文化的西渐与巴文化的进退(336)
四、几点简单认识(343)
第七章 工业与文明(345)
第一节 社会化生产——巴盐对区域文明的构造和影响(346)
一、早期盐业的社会化(347)
二、巴盐与区域文明(359)
三、结语(364)
第二节 考古学视野下的四川盆地古代制盐技术——以出土遗迹、遗物为中心(364)
一、技术核心:龙灶的演变与功能(366)
二、制盐流程中的其他遗迹(377)
三、制盐遗物(388)
四、盐锭生产与煎盐流程(398)
五、总结与认识(402)
第三节 尖底杯在古代制盐工艺流程中的功能研究(404)
一、尖底杯的发现与研究简述(404)
二、生产、使用与消费:尖底杯的三种堆积景观(406)
三、经验的偏差:尖底杯非晒盐、熬盐器具(411)
四、微痕证据:尖底杯使用残痕观察(414)
五、盐锭的模具:尖底杯在盐业中的功能推测(417)
第四节 船形杯及其制盐功能初步探讨(420)
一、船形杯的考古发现(420)
二、船形杯的形制、年代与使用痕迹(424)
三、船形杯与制盐关系分析(427)
第五节 三峡地区东周至六朝铁器的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的初步探讨(433)
一、三峡地区东周至六朝铁器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概况(433)
二、三峡地区东周至六朝铁器的发展与特征(436)
三、三峡铁器的起源与传播:楚国早期铁器和巴系铁器(438)
四、铁器组合的差异与变化(444)
五、三峡农业与铁农具(446)
六、结语(449)
插图目录
图1-1-1 十二桥文化圈圜底器和尖底器的传播示意图(12)
图1-1-2 与巴有关的几个文化概念关系示意图(13)
图1-1-3 三星堆文化时期重庆三峡地区、鄂西地区出土陶尖底杯和陶圜底器(15)
图1-2-1 重庆涪陵蔺市遗址1999年出土三星堆文化陶器(21)
图1-2-2 石地坝文化典型陶器(23)
图1-2-3 湖北秭归长府沱遗址H9出土陶器(路家河文化)(24)
图1-2-4 瓦渣地文化典型陶器(27)
图1-2-5 重庆地区出土商代晚期至春秋中期铜器举例(28)
图1-2-6 重庆万州大坪墓群春秋末期墓葬出土陶、铜器(M89)(32)
图1-2-7 重庆万州大坪墓群战国早期墓葬出土陶、铜器(M108)(32)
图1-2-8 重庆万州大坪墓群战国中期墓葬出土陶、铜器(M70)(33)
图1-3-1 巴文化船棺葬(46)
图1-3-2 城坝遗址采集青铜器(与涪陵小田溪墓群出土青铜器高度相似)(48)
图1-3-3 巴文化分布区出土的战国三角援铜戈和双胡铜戈(49)
图2-1-1 陕西城固、洋县地区出土商代中期铜器(58)
图2-1-2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三星堆文化时期铜牌饰(60)
图2-1-3 四川广汉三星堆器物坑出土部分典型铜、金器(62)
图2-1-4 四川盆地东部和鄂西地区出土商代晚期部分青铜器(65)
图2-1-5 陕西城固、洋县出土商代晚期部分铜容器(65)
图2-1-6 陕西城固、洋县出土商代晚期铜兵器、面具与杂器(66)
图2-1-7 西安老牛坡墓地出土部分具有巴蜀文化因素的铜器(69)
图2-1-8 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典型铜器和金器(72)
图2-1-9 四川彭州竹瓦街窖藏铜器(73)
图2-1-10 重庆地区出土的瓦渣地文化铜器(75)
图2-1-11 陕西宝鸡 国墓地出土部分青铜器(76)
图2-1-12 四川彭州竹瓦街出土铜罍的年代比较图(77)
图2-1-13 四川成都金沙遗址星河路西延线地点M2725出土春秋末期铜器群(86)
图2-1-14 四川成都无线电机械工业学校战国早期铜器群(87)
图2-1-15 四川新都马家九联墩大墓出土战国中期铜器群(88)
图2-1-16 四川成都新一村M1出土战国晚期铜器群(89)
图2-1-17 四川宣汉罗家坝遗址M33出土战国早期铜器群(90)
图2-1-18 重庆奉节永安镇遗址M99出土部分战国中期青铜器和包金铜器群(91)
图2-1-19 重庆涪陵小田溪墓群M12出土铜器群(93)
图2-1-20 陕西汉中周宅村北墓群出土战国陶、铜器(95)
图2-1-21 川渝地区出土的部分战国铜罍、缶、钟(98)
图2-2-1 重庆丰都石地坝遗址第一期第1段陶器(石地坝文化第四期早段)(108)
图2-2-2 重庆丰都石地坝遗址第一期第2段陶器(石地坝文化第四期晚段)(109)
图2-2-3 石地坝文化第一期陶器(均重庆丰都玉溪坪遗址)(114)
图2-2-4 石地坝文化第二期早段陶器(重庆涪陵镇安遗址第一期H8)(114)
图2-2-5 石地坝文化第二期晚段陶器(均重庆丰都信号台遗址)(115)
图2-2-6 石地坝文化第三期陶器(116)
图2-2-7 石地坝文化第四期陶器(117)
图2-2-8 陶角状尖底杯的起源和演变(123)
图2-2-9 石地坝文化第一期陶器与三星堆遗址第四期陶器的比较(125)
图2-3-1 重庆市忠县中坝遗址T0601内“墓葬”随葬品与文化层内部分遗物(132)
图2-3-2 重庆云阳李家坝遗址1997年墓葬第一期年代的比较(134)
图2-3-3 重庆忠县崖脚墓地墓葬出土器物(136)
图2-3-4 中坝子遗址东周墓葬陶器分期图(139)
图2-3-5 重庆涪陵镇安遗址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墓葬分期图(140)
图2-3-6 重庆地区东周墓第二期随葬品分组(147)
图2-3-7 重庆地区东周墓第三期随葬品分组(148)
图2-3-8 重庆地区东周墓第四期随葬品分组(150)
图3-1-1 重庆江津鼎锅浩遗址出土部分新石器时代陶器(163)
图3-1-2 重庆江津大土遗址出土部分夏商时期陶器(165)
图3-1-3 重庆江津荔枝下坝遗址出土部分东周陶器(166)
图3-1-4 重庆北碚大土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陶器(168)
图3-1-5 重庆合川牛黄坝遗址出土部分新石器时代陶器(169)
图3-1-6 河嘴屋基遗址A组陶器(171)
图3-1-7 河嘴屋基遗址B组陶器(172)
图3-1-8 重庆合川猴清庙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陶器(173)
图3-1-9 重庆合川猴清庙遗址出土商周时期陶器(175)
图3-1-10 重庆合川菜蔬排遗址出土晚商时期陶、铜器(176)
图3-1-11 重庆北碚庙嘴墓群第一、二期陶、铜器(177)
图3-2-1 重庆武隆盐店嘴遗址第一期石器(191)
图3-2-2 重庆酉阳笔山坝遗址第一期器物(192)
图3-2-3 重庆酉阳笔山坝遗址第二期器物(194)
图3-2-4 重庆酉阳笔山坝遗址第三期甲组陶器(195)
图3-2-5 重庆酉阳笔山坝遗址第三期乙组陶器(195)
图3-2-6 重庆武隆盐店嘴遗址出土燧石制品(196)
图3-2-7 武隆盐店嘴遗址出土小石片和小石器(197)
图3-2-8 渝东南地区玉溪坪文化第一期陶罐(均重庆涪陵陈家嘴遗址H6)(197)
图3-2-9 渝东南地区玉溪坪文化第二期陶器(均重庆武隆盐店嘴遗址)(198)
图3-2-10 重庆武隆盐店嘴遗址出土中坝文化陶器(199)
图3-2-11 重庆酉阳邹家坝遗址出土中坝文化陶器(199)
图3-2-12 重庆酉阳清源遗址出土商周时期陶器(201)
图3-2-13 重庆酉阳邹家坝遗址出土西周中晚期陶器(202)
图3-2-14 重庆酉阳邹家坝遗址出土春秋早中期陶器(203)
图3-2-15 重庆涪陵小田溪墓群M9出土部分随葬品(204)
图3-3-1 四川通江擂鼓寨遗址早段器物残片(第9层)(211)
图3-3-2 四川通江擂鼓寨遗址晚段器物残片(第6~8层)(211)
图3-3-3 四川广元张家坡遗址出土陶器残片(212)
图3-3-4 四川绵阳边堆山遗址采集陶片(213)
图3-3-5 四川宣汉罗家坝遗址A组器物(214)
图3-3-6 四川宣汉罗家坝遗址B组器物(215)
图3-3-7 四川广元鲁家坟遗址出土部分陶器(216)
图3-3-8 四川南充蓝家坝遗址出土陶器残片(217)
图3-3-9 四川南部报本寺遗址A组器物(218)
图3-3-10 四川南充淄佛寺遗址出土陶器(218)
图4-1-1 城洋铜器群铜容器分期图(228)
图4-1-2 城洋铜器群兵器与杂器文化因素分组(229)
图4-1-3 城洋铜器群出土小型青铜残树形器(235)
图4-1-4 城洋铜器群与四川盆地东部、三峡地区青铜器的比较(237)
图4-1-5 陕西城固五郎乡出土铜钺与重庆江津梧桐土遗址出土石范上的钺形状对比(238)
图4-1-6 陕西城固宝山遗址出土陶器文化因素分组(242)
图4-1-7 湖北宜昌路家河遗址第二期后段出土与宝山文化相近的陶器(244)
图4-2-1 重庆九龙坡冬笋坝墓群2020年船棺发掘现场(250)
图4-2-2 重庆九龙坡冬笋坝墓群1954年发掘12号船棺墓平面图(250)
图4-2-3 重庆九龙坡冬笋坝墓地20世纪50年代发掘出土铜兵器(251)
图4-2-4 重庆九龙坡冬笋坝墓地20世纪50年代发掘中区土台墓葬分布图(252)
图4-2-5 重庆九龙坡冬笋坝墓地20世纪50年代发掘出土部分铜印(253)
图4-2-6 重庆九龙坡冬笋坝墓地铜鍪(2020M88:16)修复保护过程中发现的竹编器(254)
图4-2-7 重庆九龙坡冬笋坝墓地2020年发掘出土陶罐内的朱砂(初步检测硫化汞含量达90%以上)(254)
图4-3-1 重庆九龙坡冬笋坝墓地M88(256)
图4-3-2 重庆九龙坡冬笋坝墓地M88脚端随葬品(256)
图4-3-3 重庆九龙坡冬笋坝墓地M98、M99(257)
图4-3-4 重庆九龙坡冬笋坝墓地M98出土铜釜甑(257)
图5-1-1 三峡地区新石器末期遗存中的王湾三期文化因素(263)
图5-1-2 陕南龙山文化与重庆中坝文化陶器的比较(264)
图5-1-3 商代巴文化区域出土部分商文化因素陶器(265)
图5-1-4 重庆奉节永安镇M28出土战国楚文化铜器(三足釜除外)组合(267)
图5-1-5 重庆涪陵点易大队M2出土巴文化、秦文化、汉文化随葬品(西汉早期)(269)
图5-1-6 贵州松桃出土铜 于、钲、钟组合(270)
图5-1-7 重庆万州中坝子遗址出土三星堆文化器物(272)
图5-1-8 重庆忠县中坝遗址陶花边圜底小罐(瓦渣地文化至李家坝文化)演变图(273)
图5-1-9 重庆涪陵小田溪墓群出土带盖铜鍪(M15:9、M15:10)(274)
图5-1-10 重庆涪陵小田溪M10出土铜鸟形尊(M10:35)(274)
图5-1-11 重庆忠县老鸹冲墓地带壁龛的秦文化墓葬(BM24)(279)
图5-2-1 “汉归义 邑侯”金印(282)
图5-2-2 重庆涪陵小田溪墓群出土铜编钟(M1)(286)
图5-2-3 重庆涪陵小田溪墓群虎纽 于(M12:36)(287)
图5-2-4 四川渠县城坝遗址出土铜钲、 于、甬钟(均M45)(288)
图5-2-5 “十九年蜀守斯离造”铜鉴及铭文(291)
图5-2-6 重庆云阳出土“蛮夷邑长”印和“朐忍丞印”封泥(293)
图6-1-1 鄂西地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陶器分组(297)
图6-1-2 重庆巫山双堰塘遗址出土的甲、乙两组陶器(299)
图6-1-3 重庆巫山跳石遗址的楚文化陶器(301)
图6-1-4 重庆巫山蓝家寨遗址的楚文化陶器(302)
图6-1-5 重庆云阳李家坝遗址春秋末期至战国早期墓葬随葬陶器举例(304)
图6-1-6 重庆奉节上关墓地楚文化墓葬随葬品(307)
图6-1-7 重庆云阳李家坝遗址战国中期至战国晚期早段墓葬随葬品分组(308)
图7-1-1 中坝遗址出土的三种制盐陶器(350)
图7-1-2 重庆忠县乌杨墓群将军村墓地和巫山麦沱墓地盐灶模型(352)
图7-1-3 重庆巫山麦沱墓地出土盐工陶俑(均97M40)(353)
图7-1-4 重庆忠县中坝遗址99ZZDT0202#3:6卜甲(354)
图7-1-5 三峡地区出土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彩陶(361)
图7-1-6 重庆忠县崖脚墓地楚文化墓葬随葬品(97BM3)(363)
图7-2-1 重庆忠县中坝遗址正在发掘的西汉龙灶(367)
图7-2-2 四川成都羊子山出土东汉画像砖上的制盐龙灶(右下角)(368)
图7-2-3 重庆忠县乌杨墓群出土西汉龙灶模型(M86:5)(369)
图7-2-4 重庆巫山麦沱墓地出土西汉龙灶模型(M40:78)(370)
图7-2-5 重庆巫溪宁厂土锅熬盐场景复原照(371)
图7-2-6 重庆忠县中坝遗址唐代盐灶(371)
图7-2-7 重庆彭水县中井坝遗址盐灶(Z9、Z1、Z2、Z3、Z5、Z6)(372)
图7-2-8 泼炉印灶实物与遗迹模型(374)
图7-2-9 重庆云阳云安盐场的田灶及大回锅、小锅示意图(376)
图7-2-10 重庆巫溪宁厂宝源山白鹿盐泉(378)
图7-2-11 重庆武隆白马涐江盐井遗址(379)
图7-2-12 四川自贡燊海井井口(380)
图7-2-13 重庆忠县中坝遗址战国时期蓄卤槽及陶花边圜底罐(383)
图7-2-14 元《熬波图》(左)和明《天工开物》(右)中制盐中的深坑与浅坑(385)
图7-2-15 重庆忠县中坝遗址新石器晚期淋卤坑(H292)(386)
图7-2-16 重庆忠县中坝遗址商周时期制盐作坊(F15)(387)
图7-2-17 重庆忠县中坝遗址探方内的商周时期“柱洞”(388)
图7-2-18 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大口陶缸与日本福岛地区出土绳纹时代制盐陶缸的比较(389)
图7-2-19 重庆巫山双堰塘遗址出土陶大口花边圜底釜(390)
图7-2-20 菲律宾当代民间制盐流程中的金属方形平底煎锅和陶圜底罐(397)
图7-2-21 近现代盐场和市场上的井盐盐模和盐块(399)
图7-2-22 四川盆地古代井盐制盐技术流程图(403)
图7-3-1 重庆忠县瓦渣地遗址地层堆积景观(408)
图7-3-2 重庆忠县哨棚嘴遗址陶窑(408)
图7-3-3 重庆忠县邓家沱遗址2001年发掘H16尖底杯出土场景(410)
图7-3-4 四川邛崃花牌坊出土制盐汉画像砖拓片(413)
图7-3-5 重庆酉阳清源遗址出土炮弹形尖底杯(H39:2)内外壁上下异色的情况(415)
图7-3-6 重庆忠县中坝遗址、涪陵镇安遗址、酉阳清源遗址炮弹形尖底杯(从左至右)下部的色带(415)
图7-3-7 重庆酉阳清源遗址炮弹形尖底杯(T1442③:12)内的白垢痕和外壁的红色(415)
图7-3-8 重庆忠县中坝遗址出土角状尖底杯底外壁的上下颜色差异(416)
图7-3-9 重庆丰都石地坝遗址出土角状尖底杯内外颜色分界的对比(417)
图7-3-10 中坝遗址02DT0101出土的“柱洞”(419)
图7-4-1 部分遗址发现的船形杯(422)
图7-4-2 A、C型船形杯(423)
图7-4-3 重庆忠县乌杨镇将军村墓群西汉墓出土五眼陶盐灶(M72:1)模型上的船形煎锅(429)
图7-4-4 船形杯上的使用痕迹观察(431)
图7-4-5 重庆彭水徐家坝遗址出土陶船形杯(432)
图7-4-6 重庆忠县哨棚嘴遗址出土的大型陶船形杯(432)
图7-4-7 巴文化地区出土的陶船形杯补充图(433)
图7-5-1 三峡铁器发现地点数量分时统计图(436)
图7-5-2 三峡地区东周至六朝铁器分时数量统计图(437)
图7-5-3 三峡地区三类主要铁器百分比时代变化图(438)
图7-5-4 三峡东部地区部分遗址出土的春秋时期铁器(440)
图7-5-5 巴系铁器典型器物(442)
图7-5-6 三峡地区出土的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铁器(443)
图7-5-7 三峡地区春秋时期铁器数量百分比图(444)
图7-5-8 三峡地区出土的各类铁农具(447)
图7-5-9 重庆忠县将军村墓群西汉墓葬出土铁农具组合之一(449)
图7-5-10 重庆丰都玉溪坪遗址出土冶铸遗物(450)
插表目录
表1-1-1 古代巴蜀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对应表(10)
表1-3-1 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分期、器物群与文化命名对应表(42)
表2-1-1 巴蜀文化典型铜器群年代、分期与考古文化对照表(105)
表2-3-1 云阳李家坝遗址墓葬(东周至西汉早期)分期表(134)
表2-3-2 九龙坡区冬笋坝墓地战国至西汉早期墓葬分期表(137)
表2-3-3 重庆峡江地区东周至汉初墓葬分期表(142)
表2-3-4 五类墓葬分地区、分期分布表(145)
表3-1-1 渝西地区先秦遗存分期排序表(185)
表3-3-1 川东北地区先秦考古遗存分期与年代对应表(224)
表4-2-1 冬笋坝遗址历次发掘情况表(249)
第八章 占卜与祭祀(451)
第一节 试论三峡地区出土古代巴、楚甲骨(452)
一、三峡地区考古发现的甲骨(452)
二、三峡地区古代甲骨的特点(460)
三、甲骨占卜习俗在三峡地区的传播(461)
四、甲骨占卜习俗的变迁(463)
五、结语(466)
第二节 送魂与祭祀:比较视角下的云阳大梁岩画(467)
一、大梁岩画与牛尾石岩画的关系(467)
二、关于大梁岩画的既往认识(470)
三、大梁岩画A的题材比较(471)
四、大梁岩画B的题材比较(487)
五、年代与性质(488)
六、相关认识(494)
第三节 重庆云阳“巴阳岩画丙”的初步研究(497)
一、发现经过(497)
二、岩画构成(499)
三、工艺与年代(504)
四、题材内涵(507)
五、意义阐释(522)
第九章 巫风烈烈(530)
第一节 国王与巫师:巴蜀诸王双重身份的考察(531)
一、考古所见巴蜀巫师与祭祀遗存(531)
二、文献所见巴蜀巫师与首领(537)
三、巴蜀国王的双重身份(541)
四、总结(548)
第二节 国王与动物:古代巴蜀的图腾化身信仰(549)
一、早期巴蜀的图腾化身信仰(550)
二、杜宇与鳖灵的图腾化身能力(554)
三、晚期的图腾祖先化身信仰:图腾祖先保护神的确立(557)
四、结语(561)
第十章 符号的意义(564)
第一节 巴蜀虎图案与虎崇拜(565)
一、虎图案总体特征(565)
二、虎图案的演变及源流(572)
三、虎图案的族属及反映的部族关系(577)
四、虎的功用及所反映的社会性质(581)
五、结语(585)
第二节 从“通天拜日”到“绝地天通”——由罗家坝巴文化墓地神人骑虎图案说起(586)
一、引子:虎头纹还是神人骑虎纹?(586)
二、通天拜日: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的性质(589)
三、“民神杂糅”: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通天拜日(596)
四、“绝地天通”:巴蜀文化中的通神与祀神(599)
五、结语(609)
第三节 转生之神——从巴蜀文化心形纹谈起(610)
一、巴蜀文化中的心形纹(610)
二、心形纹的构成及其发展(615)
三、心形纹:具有神性的独特纹饰(622)
四、心形纹的来源(628)
五、结论(639)
第十一章 族群记忆(641)
第一节 巴文化族群考(642)
一、巴人的形成及其名称变异(642)
二、两大族群集团(650)
三、巴境内的其他族群(657)
四、结语(665)
第二节 巴蔓子考辨(666)
一、巴蔓子姓氏渊源考(667)
二、巴蔓子“请师于楚”时间考(673)
三、巴蔓子“许以三城”辨(674)
四、巴蔓子史实背景的考古学观察(679)
五、结论(680)
第十二章 总论(682)
第一节 巴的人文特点与精神传承(683)
一、尚勇武(683)
二、崇巫鬼(686)
三、喜歌舞(689)
四、善工商(692)
五、传承发展(696)
第二节 巴文化纲要(697)
一、巴文化的概念(697)
二、巴的历史变迁(700)
三、巴文化族群(708)
四、宗教信仰(716)
五、巴文化考古(727)
六、巴文化神话(734)
七、文化习俗(737)
八、生产经济(751)
九、巴文化名人(760)
十、人文特点(763)
十一、总结(767)
后记(768)
插图目录
图8-1-1 湖北长阳香炉石遗址出土的部分龟卜甲和鱼卜骨(453)
图8-1-2 湖北秭归石门嘴遗址出土龟卜甲和鱼卜骨(454)
图8-1-3 三峡地区出土的部分古代巴、楚甲骨(456)
图8-1-4 湖北长阳香炉石遗址东北面崖墓出土卜骨照片(M6:2)(457)
图8-1-5 重庆云阳明月坝遗址出土唐代卜骨(T2⑤:5)(458)
图8-1-6 重庆云阳明月坝遗址出土唐代卜甲之二正、背面(458)
图8-1-7 重庆云阳塘坊遗址出土卜甲(H15:1)(459)
图8-1-8 重庆万州麻柳沱遗址出土鱼卜骨(459)
图8-1-9 重庆丰都旧县城遗址出土卜甲(460)
图8-2-1 重庆云阳大梁岩画A照片(470)
图8-2-2 重庆云阳大梁岩画B照片(470)
图8-2-3 重庆云阳大梁岩画A及残缺部分线图(472)
图8-2-4 巴蜀文化青铜器、玉器上的船纹(473)
图8-2-5 重庆云阳巴阳峡内的商周时期肋骨船岩画(巴阳岩画丙)(474)
图8-2-6 世界各地的肋骨式船岩画(475)
图8-2-7 各地的战船与鹢鸟船(477)
图8-2-8 各地发现的船上建筑和模型建筑(480)
图8-2-9 重庆云阳大梁岩画A的仓、 于图案与出土文物的比较(481)
图8-2-10 重庆云阳巴阳岩画中的巨鱼与现代日本鱼旗(484)
图8-2-11 各地的栅台、鼓架与“倒立人”(486)
图8-2-12 重庆云阳大梁岩画B与相关生育崇拜岩画的比较(488)
图8-2-13 重庆云阳大梁岩画A拓片(2003年)(496)
图8-2-14 重庆云阳大梁岩画A照片(2003年)(497)
图8-3-1 重庆云阳县巴阳岩画丙照片A(498)
图8-3-2 重庆云阳县巴阳岩画丙照片B(498)
图8-3-3 重庆云阳县巴阳岩画丙照片C(499)
图8-3-4 巴阳岩画丙照片C线描图及编号(499)
图8-3-5 巴阳岩画丙鸮鸟及其对比(503)
图8-3-6 巴阳岩画丙凿刻痕迹放大图(505)
图8-3-7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玉边璋祭山图上的肋骨式船(K2③:201-4)(508)
图8-3-8 鹿石、楚文化鹿漆器、摇钱树上仙人骑鹿纹(510)
图8-3-9 各地出土横目纹(513)
图8-3-10 各地发现的竖目纹(515)
图8-3-11 始祖神面与图腾祖先神(517)
图8-3-12 巴阳岩画丙与铜器、玉器、岩画上的人头像对比(519)
图8-3-13 陶器、玉器和岩画上的宇宙树(521)
图8-3-14 阴山岩画中的人面、眼睛与动物(524)
图8-3-15 西伯利亚沙洛博利诺巫师、肋骨式船、动物岩画(525)
图8-3-16 芬兰阿斯图万萨乐米岩画右半部分(526)
图8-3-17 埃及沙漠巴莱米亚干谷发现的肋骨船(527)
图8-3-18 太阳船的演变(528)
图8-3-19 埃及国王谷出土新王朝时期纸草画(529)
图9-1-1 四川广汉三星堆器物坑出土大型铜立人像(K2②:149、150)(533)
图9-1-2 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铜太阳冠立人像(C17)(534)
图9-1-3 湖北荆门车桥墓地M5出土“兵避太岁”铜戈(战国)(535)
图9-1-4 重庆巫山麦沱墓地出土陶操蛇俑(汉)(535)
图9-1-5 重庆酉阳清源遗址随葬龟甲的墓葬(右侧)(537)
图9-1-6 《山海经》中巫咸国操蛇巫师图(539)
图9-1-7 《山海经》中臷国之臷民操弓射蛇图(539)
图9-1-8 《山海经》中的三足鳖与成都三洞桥出土铜勺(战国)上的鳖(546)
图9-2-1 《山海经》中的互人与巴蛇食象图(552)
图9-2-2 眼形器和眼形装饰(554)
图9-2-3 山东济宁县城南庄汉画像石上的九头人面兽(开明)(556)
图9-2-4 湖北长阳香炉石遗址出土“巫”字纹陶器盖(T29③:114)(558)
图9-2-5 巴蜀青铜器上的虎与人(562)
图10-1-1 甲、乙类虎形雕塑(567)
图10-1-2 丙类A、B、C型虎图案(570)
图10-1-3 丙类B、D型虎图案(572)
图10-1-4 商代晚期其他地区的虎图案(575)
图10-1-5 甘肃灵台白草坡墓地出土虎纹铜戈、虎纹铜钺(575)
图10-1-6 陕西沣西西周早期墓葬出土铜戈和铜剑(576)
图10-1-7 陕西宝鸡 国墓地竹园沟出土虎头纹铜兵器(576)
图10-1-8 四川宣汉罗家坝遗址铜戈(M33:102)上的“神人骑虎纹”拓片、照片(582)
图10-1-9 重庆余家坝墓地出土铜戈上的虎纹与佩刀人(M8:4)(583)
图10-2-1 四川宣汉罗家坝墓地出土虎头纹三角援铜戈(587)
图10-2-2 虎头纹正视图与自然界老虎的比较(587)
图10-2-3 四川宣汉罗家坝M33出土铜戈上的虎纹、虎头纹和兽面纹(588)
图10-2-4 浙江余杭反山墓地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M12:98)图解(589)
图10-2-5 各地出土的神鸟、太阳和人面纹(591)
图10-2-6 石刻和岩画中的“太阳人”形象(593)
图10-2-7 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介形冠与日晕叠合图(594)
图10-2-8 浙江余杭反山墓地玉琮上反映通天拜日过程和结果的两种“神人兽面纹”(M12:98)(595)
图10-2-9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大台基出土6号“神人骑兽”纹石雕(596)
图10-2-10 龙山文化时期的通天拜日纹(597)
图10-2-11 肖家屋脊文化通天拜日纹饰(598)
图10-2-12 巫师变身通灵动物的玉石雕塑(601)
图10-2-13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坑出土Ⅰ、Ⅲ号铜神树(602)
图10-2-14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坑铜神坛(K2③:296)的两种复原图及分界示意图(604)
图10-2-15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器物坑和成都金沙遗址出土通神的文物(605)
图10-2-16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坑出土的B型铜兽面下部承托“夔龙”与铜鸟形铃、良渚文化神鸟的比较(606)
图10-2-17 陕西宝鸡 国墓地出土人兽纹青铜钺、车辕首饰(607)
图10-2-18 战国神人骑虎纹神人冠饰与三星堆器物坑冠饰对比(608)
图10-2-19 巴蜀符号中的翼虎(609)
图10-3-1 陕西城固县出土“抽象人面纹”(A型心形纹)铜钺(611)
图10-3-2 成都金沙遗址出土“铜人面形器”上的A型心形纹(C:317)(612)
图10-3-3 广汉三星堆遗址、成都金沙遗址出土心形纹和空心心形纹(612)
图10-3-4 巴蜀文化中的心形纹和空心心形纹(614)
图10-3-5 空心心形纹、豁口纹(618)
图10-3-6 商代末期至西周早期的波带纹、重鳞纹与心形纹、豁口纹(620)
图10-3-7 西周中晚期的波曲纹、鳞纹(621)
图10-3-8 饰心形纹的人像(624)
图10-3-9 各类虎噬人图案(626)
图10-3-10 夏代至早商时期的豁口纹与心形人(神)面(630)
图10-3-11 龙山文化晚期、肖家屋脊文化玉神面(631)
图10-3-12 陕西汉中龙岗寺遗址陶尖底罐上的睁眼、闭眼神面(H23:1)(632)
图10-3-13 仰韶文化彩陶盆中的人面鱼纹(633)
图10-3-14 仰韶文化彩陶中的睁眼、闭眼人面鱼身神面与双鱼的关系(634)
图10-3-15 考古出土早期心形人面雕塑和图案(635)
图10-3-16 亚洲北部岩画中的心形人面像(638)
图11-1-1 重庆万州中坝子遗址出土商代陶鬶(644)
图11-1-2 湖南醴陵仙霞公社狮形山出土铜象尊(646)
图11-1-3 陕西城固五郎庙出土商代双头蛇纹铜戈(647)
图11-1-4 湖北长阳清江出土商代猪形特磬(652)
图11-1-5 重庆奉节永安镇战国墓(M99)出土虎纽器盖(周缘有8只小虎)(652)
图11-1-6 重庆九龙坡冬笋坝墓地20世纪50年代发掘的战国中晚期船棺墓(M50)(654)
图11-1-7 重庆万州大坪墓地战国早期窄长坑墓(M108)(655)
图11-1-8 重庆云阳李家坝遗址战国中期箱式木椁墓(656)
图11-1-9 重庆涪陵小田溪战国晚期仿船棺墓(M7)平面图(656)
图11-1-10 陕西紫阳县马家营遗址M3石板墓平、剖面图(661)
图11-1-11 “无阳脽夷乡啬夫襄人收 案”竹简牍(663)
图11-1-12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传阎立本绘《王会图》中的“女蜑国”“建平蛮”(664)
图11-2-1 巴蔓子画像(667)
图11-2-2 《华阳国志》中关于巴蔓子的记载(667)
图11-2-3 重庆渝中巴蔓子墓(668)
图11-2-4 河南平顶山市应国墓地出土邓公簋及铭文(M105:4)(672)
图11-2-5 《西清古鉴》收录“ 仲鼎”图(672)
图11-2-6 曼氏迁巴路线推测图(673)
图11-2-7 重庆奉节永安镇遗址揭露的战国巴、楚文化墓葬和汉代墓葬(676)
图11-2-8 重庆云阳旧县坪遗址出土战国晚期“廿廿年”木牍(677)
图11-2-9 重庆忠县崖脚墓地战国楚文化墓葬发掘场景(678)
图11-2-10 《守土有责!应效巴将军刎首存城!》木刻版画(681)
图12-1-1 重庆地区出土巴蜀符号中的佩剑/刀人形象(战国)(686)
图12-1-2 重庆巫山胡家包墓群出土裸女俑(东汉)(687)
图12-1-3 陕西城固洋县铜器群铜人面具、人面纹钺、“心”形纹钺、兽面具(商代)(688)
图12-1-4 重庆綦江二墩岩崖墓连手舞蹈画像(东汉)(691)
图12-1-5 重庆开州红华村采集“镇沛(?)作”连手舞蹈画像砖(东汉)(691)
图12-1-6 贵州务川大坪汉墓群M7随葬的丹砂(693)
图12-1-7 重庆秀山溪口丹矿遗址现代丹砂淘洗盘(694)
图12-1-8 重庆忠县中坝遗址深达12米的制盐堆积剖面(695)
图12-1-9 重庆忠县乌杨石阙(东汉至三国)(696)
图12-2-1 河南殷墟遗址出土妇好伐巴方甲骨拓片(703)
图12-2-2 贵州兴仁交乐墓群M14出土东汉“巴郡守丞”鎏金铜印(707)
图12-2-3 酉水流域湖南永顺县土家族跳茅古斯舞祭祀八部大神(708)
图12-2-4 湖北长阳香炉石遗址出土商代海贝(710)
图12-2-5 四川渠县城坝遗址(汉代 城所在地)征集的战国至秦代铜钲(711)
图12-2-6 四川宣汉罗家坝遗址33号战国墓(714)
图12-2-7 兵书宝剑峡崖壁上的先秦悬棺(715)
图12-2-8 兵书宝剑峡悬棺随葬铜矛正、背面的虎纹和螳螂纹(715)
图12-2-9 “手心纹”中的“心纹”也被视作“蛇头纹”(718)
图12-2-10 铜器上的卧象纹(719)
图12-2-11 重庆云阳李家坝遗址出土战国俯视虎纹铜矛(720)
图12-2-12 重庆涪陵小田溪墓群出土铜柳叶形剑(M20:12)上的圣甲虫纹(战国至秦)(721)
图12-2-13 四川大学博物馆藏 于盘内的巴蜀符号(722)
图12-2-14 涪陵小田溪墓群M12出土铜俎、豆、夹组合(725)
图12-2-15 重庆酉阳清源遗址出土商周时期龟甲(H13:1)(726)
图12-2-16 岳麓秦简中记载迁原赵国贵族入巴郡运盐的竹简(734)
图12-2-17 重庆巫山双堰塘遗址出土西周骨雕鸾鸟(2001KCWDST921④:1)(735)
图12-2-18 巴蜀符号中的巴文化人群形象(738)
图12-2-19 重庆涪陵小田溪墓群M12出土玉组佩两种复原方案(740)
图12-2-20 重庆万州大坪墓地出土东周铜链条挂璜带钩(M136:18)(741)
图12-2-21 重庆丰都玉溪坪遗址出土商周时期陶房模型正侧面(741)
图12-2-22 酉阳邹家坝遗址揭露的商周时期房址(F11)(742)
图12-2-23 重庆云阳李家坝遗址2001ⅡM40竖穴土坑木椁墓(战国)(743)
图12-2-24 重庆九龙坡冬笋坝墓地2020年发掘的88号船棺墓(744)
图12-2-25 重庆奉节瞿塘峡内风箱峡悬棺(744)
图12-2-26 巴蜀符号中的几何形单符(746)
图12-2-27 巴蜀符号中的动物形单符(747)
图12-2-28 巴蜀符号中的植物形单符(747)
图12-2-29 巴蜀符号中的人物形单符(748)
图12-2-30 巴蜀符号中的器物形单符(748)
图12-2-31 巴蜀符号中的建筑形单符(749)
图12-2-32 重庆涪陵古坟坝遗址出土商周时期粟(751)
图12-2-33 重庆涪陵古坟坝遗址出土商周时期黍(752)
图12-2-34 重庆涪陵古坟坝遗址出土商周时期稻谷基盘(752)
图12-2-35 重庆云阳丝栗包遗址揭露的51号鱼骨和石器灰坑(商)(754)
图12-2-36 重庆忠县中坝遗址出土西周时期制盐陶器——角状尖底杯(756)
图12-2-37 重庆忠县中坝遗址出土东周时期制盐陶器——花边圜底罐(756)
图12-2-38 三峡地区出土石范(759)
图12-2-39 重庆万州大坪墓群M127战国墓铜柳叶形剑、双耳矛、镞出土情况(764)
图12-2-40 重庆彭水县高谷镇出土汉代蹲踞巫师画像砖(764)
图12-2-41 湖南泸溪县潭溪镇大陂流村出土1组9件铜钲(战国)(766)
图12-2-42 湖南石门县新关镇安乐村熊家岗出土的1组15件铜 于(战国—秦)(766)
插表目录
表10-1-1 巴蜀虎图案的类型与时代(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