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进程评价与发展展望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进程评价与发展展望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进程评价与发展展望
  • 书号:9787030779168
    作者:李健旋
  • 外文书名:
  • 装帧:平装
    开本:B5
  • 页数:207
    字数:277000
    语种:zh-Hans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12-01
  • 所属分类:
  • 定价: ¥129.00元
    售价: ¥101.91元
  • 图书介质:
    纸质书

  • 购买数量: 件  可供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在溯源中国制造业7年发展历程和学术线索基础上,分析了中国 制造业智能化基础,比较了中外制造业智能化战略、举措和路径差异,从 智能技术、智能应用和智能效益层面构建制造业智能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 展开整体程度的实证评价和细分评价,包括态势评价、区域评价、省际评 价、产业评价和企业评价,探讨了金融发展支持制造业智能化的机制、模 式与路径,构建了智能化促进经济绿色增长的理论模型,并实证检验了智 能化对中国制造业绿色增长的作用机制及其溢出效应,展望了中国制造业 智能化领跑全球新态势,提出了中国制造业智能化进程思路与举措。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目录
    前言
    第1章 中国制造业70 年:简易加工到智能制造 1
    1.1 第一阶段(1949~1977 年):从一穷二白到初步工业体系 2
    1.1.1 苏联援建促进工业恢复和发展 3
    1.1.2 “三线”建设优化制造业布局 4
    1.1.3 “文化大革命”期间制造业停滞不前 4
    1.2 第二阶段(1978~2000 年):从经济结构调整到外向型发展战略 5
    1.2.1 经济结构调整拉开轻工制造业发展大幕 6
    1.2.2 乡镇工业异军突起闯出制造业发展新路 7
    1.2.3 国有企业改革突破四大发展困境 7
    1.2.4 借鉴“四小龙”经验确定外向型经济战略 8
    1.2.5 大规模引进外资带动制造业快速发展 8
    1.2.6 应对新技术革命发展高新技术制造业 9
    1.2.7 利用香港回归推进制造业合作发展 10
    1.3 第三阶段(2001~2023 年):从加入世贸到全球制造业榜首 11
    1.3.1 获得WTO 席位,融入全球制造业体系 11
    1.3.2 中低端制造迅速成为世界工厂 12
    1.3.3 新型制造业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12
    1.3.4 制造业技术创新和效率提升 13
    1.3.5 高新技术制造业产业集聚和区域集聚 14
    1.3.6 制造业降污减排推进绿色化 15
    1.3.7 制造业走出去深化全球化进程 15
    1.4 智能制造:两化融合的中国特色道路 16
    1.4.1 信息化与制造业信息化 17
    1.4.2 智能制造与制造业智能化 18
    1.4.3 制造业智能化绩效评价 19
    1.4.4 制造业智能化发展路径 21
    1.5 结论与启示 22
    第2章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基础:制造业态势 23
    2.1 中国制造业现实特征分析:成就与挑战 23
    2.1.1 制造业规模全球最大但产业链位置不高 23
    2.1.2 制造业创新能力持续提高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24
    2.1.3 制造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环境压力仍然很大 25
    2.2 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分析:产品和工艺创新 26
    2.2.1 分析框架与评价指标体系 26
    2.2.2 产品和工艺创新协同发展程度评价 29
    2.2.3 促进制造业协同创新的路径与举措 38
    2.3 中国制造业创新效益分析:知识溢出影响分析 39
    2.3.1 知识溢出内涵与溢出方式 39
    2.3.2 模型的建立及指标说明 42
    2.3.3 空间相关性检验与回归结果分析 43
    2.3.4 促进区域制造业知识溢出路径与举措 47
    2.4 中国制造业创新方向分析:其中智能化是核心取向 48
    2.4.1 绿色化:中国制造业持续发展必然 48
    2.4.2 智能化: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核心 49
    2.4.3 数字化:中国制造业全球争先路径 50
    2.5 结论与启示 50
    第3章 全球制造业智能化实践:国际比较 52
    3.1 全球制造业智能化的实践回溯 53
    3.1.1 世界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历程 53
    3.1.2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历程 55
    3.1.3 中外制造业智能化历程比较 56
    3.2 美国制造业智能化国家战略与举措 56
    3.2.1 重振制造业的国家战略框架 57
    3.2.2 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战略举措 59
    3.2.3 聚焦制造业智能技术创新突破 60
    3.3 德国制造业智能化国家战略与举措 61
    3.3.1 德国制造业智能化战略框架 61
    3.3.2 德国制造业智能化发展重要举措 63
    3.3.3 德国制造业智能化三大行动 64
    3.4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国家战略与举措 64
    3.4.1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战略框架 65
    3.4.2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薄弱环节 66
    3.4.3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重要路径 67
    3.5 中、美、德制造业智能化路径差异分析 68
    3.5.1 制造业智能化总体差异分析 68
    3.5.2 制造业智能化侧重点差异分析 69
    3.5.3 制造业智能化主导方式差异分析 70
    3.6 结论与启示 70
    第4章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整体程度:实证评价 72
    4.1 制造业智能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 73
    4.1.1 智能技术指标 73
    4.1.2 智能应用指标 73
    4.1.3 智能效益指标 73
    4.2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程度评价方法 74
    4.2.1 归一化处理 74
    4.2.2 熵值的计算 74
    4.2.3 权重的确定 75
    4.3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程度综合评价 75
    4.3.1 制造业智能化的态势评价 75
    4.3.2 制造业智能化的区域评价 77
    4.3.3 制造业智能化的省际评价 80
    4.4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影响因素分析 82
    4.4.1 变量说明与描述 83
    4.4.2 回归分析 84
    4.4.3 结果分析 85
    4.5 结论与启示 86
    第5章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细分评价:产业评价 89
    5.1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智能化评价指标体系 89
    5.1.1 制造业产业智能技术指标 90
    5.1.2 制造业产业智能应用指标 90
    5.1.3 制造业产业智能效益指标 91
    5.2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智能化评价 91
    5.2.1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智能技术评价 91
    5.2.2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智能应用评价 92
    5.2.3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智能效益评价 94
    5.2.4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智能化综合评价 95
    5.3 制造业智能化与数字经济产业融合实证分析 97
    5.3.1 制造业智能化与数字经济产业融合发展 97
    5.3.2 制造业智能化与数字经济产业融合模型 99
    5.3.3 制造业智能化与数字经济产业融合实证分析 101
    5.4 结论与启示 107
    第6章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细分评价:企业评价 109
    6.1 中国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评价指标体系 109
    6.1.1 制造业企业智能技术指标 109
    6.1.2 制造业企业智能应用指标 110
    6.1.3 制造业企业智能效益指标 110
    6.2 中国制造业企业智能化发展水平评价 111
    6.2.1 典型制造业企业智能技术评价 111
    6.2.2 典型制造业企业智能应用评价 114
    6.2.3 典型制造业企业智能效益评价 117
    6.2.4 典型制造业企业智能化发展水平总体评价 120
    6.3 结论与启示 131
    第7章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金融支持 133
    7.1 金融服务具有支持制造业智能化重要使命 133
    7.1.1 金融服务本质是服务经济发展 133
    7.1.2 金融服务制造业智能化是核心业务 134
    7.1.3 金融服务制造业智能化模式创新 136
    7.2 金融集聚对制造业智能化影响分析 137
    7.2.1 金融集聚促进制造业智能化路径分析 137
    7.2.2 金融服务制造业智能化举措分析 138
    7.2.3 金融服务制造业智能化业务创新 139
    7.3 数据融合与制造业智能化金融服务机制 139
    7.3.1 非结构化数据进入金融业务模式 141
    7.3.2 金融服务数据融合障碍分析 144
    7.3.3 数据融合下金融服务制造业智能化模式创新 146
    7.4 金融服务管控制造业智能化贷款风险路径 149
    7.4.1 基于大数据的金融服务风控模式创新 149
    7.4.2 金融服务制造业智能化贷款风险管控策略 151
    7.5 结论与启示 153
    第8章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增长 154
    8.1 智能化影响制造业绿色增长要素分析 155
    8.1.1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要素 155
    8.1.2 智能化是TFP 增长关键要素 156
    8.1.3 智能化带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158
    8.2 模型、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159
    8.2.1 理论模型 159
    8.2.2 空间计量模型 160
    8.2.3 变量说明 160
    8.2.4 数据来源 162
    8.3 结果及分析 163
    8.3.1 制造业绿色增长结果及分析 163
    8.3.2 空间杜宾模型分析 165
    8.3.3 智能化空间外溢效应分析 167
    8.3.4 作用机制分析 169
    8.4 结论与启示 170
    第9章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瓶颈突破 171
    9.1 认清中国制造业智能化障碍 171
    9.1.1 制造业智能技术基础落后 172
    9.1.2 制造业智能应用能力落后 173
    9.1.3 制造业智能化生态环境需要优化 174
    9.2 突破中国制造业智能化瓶颈 175
    9.2.1 突破芯片产业核心技术 175
    9.2.2 突破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 175
    9.2.3 突破工业互联网技术短板 176
    9.2.4 优化制造业智能化生态系统 176
    9.2.5 优化制造业智能化人才培养体系 177
    9.2.6 整体提升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水平 178
    9.3 优化中国制造业智能化路径 178
    9.3.1 系统创新引领制造业智能化发展进程 178
    9.3.2 系统优化促进制造业智能化政策法规 179
    9.3.3 系统创新制造业智能化人才培养体系 180
    9.4 结论与启示 181
    第10章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前景展望 182
    10.1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并跑与领跑 182
    10.2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美国遏制及其影响 183
    10.3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新冠疫情与全球产业链重塑 188
    参考文献 190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