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EEST)建立及合作研究”团队4年攻关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成果编写而成的。全书共分8章:第一章为导论,重点介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内外生态样带的研究方法及进展;第二章介绍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第三章介绍样带土壤养分、化学计量学碳氮矿化研究进展;第四章介绍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系统分布格局及变动规律;第五章介绍管理措施对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系统影响研究进展,第六章介绍样带优势植物——羊草生理生态特性研究进展;第七章介绍沿样带雪灾事件及应对研究进展;第八章介绍草原适应性生态管理研究进展。
本书内容基于作者提出的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的概念及其系统研究成果编写而成,研究领域宽,内容之间联系紧密,数据翔实,信息量大,对丰富和发展我国草原恢复生态学理论、草业科学研究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样章试读
目录
- 目录
第一章导论1
第一节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生态样带研究1
一、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1
二、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大尺度科学问题4
三、全球气候变化的生态样带研究7
四、生态样带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8
第二节生态样带研究方法的科学基础9
一、生态学方法基础9
二、环境学方法基础10
三、经济学、社会学方法基础11
四、统计学方法和建模方法基础11
第三节国际生态样带研究热点和典型样带简介12
一、SALT生态样带12
二、南非卡拉哈里样带13
三、北澳大利亚热带样带14
四、美国俄勒冈样带14
五、北美中纬度样带15
六、加拿大BFTCS生态样带16
第四节国内生态样带和研究热点17
一、中国东北森林草原样带17
二、中国东部南北样带20
第五节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环境问题及样带研究意义23
一、欧亚温带草原东缘主要生态环境问题23
二、建立和研究草原生态样带的意义26
第六节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简介、本书内容框架和研究意义27
一、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的提出和简况27
二、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试验研究平台建设30
三、样带调查样地设置和调查方法31
四、本书主要内容框架和研究意义35
第二章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生物多样性研究37
第一节生物多样性研究背景37
一、生物多样性37
二、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37
第二节植物群落和物种多样性39
一、植物物种组成与多样性40
二、植被群落特征45
第三节昆虫多样性49
一、昆虫多样性研究进展49
二、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昆虫种类分析51
第四节土壤微生物多样性60
一、沿温度梯度AM真菌群落组成60
二、物种、温度对AM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62
第五节优势植物羊草、贝加尔针茅繁殖生态学64
一、羊草繁殖性状随纬度梯度的变化规律65
二、贝加尔针茅繁殖性状随纬度梯度的变化规律67
三、羊草生活史性状空间变异的生态暗示70
四、羊草种群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响应71
五、贝加尔针茅种群及其生活史性状空间变异的生态暗示72
第三章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土壤养分、化学计量学碳氮矿化研究74
第一节研究背景74
第二节植物群落及优势种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75
一、样带内植物化学计量特征随纬度的变化77
二、草原代表植物化学计量特征对放牧的响应79
第三节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土壤养分变化82
一、样带内土壤化学性质随纬度的变化83
二、放牧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89
第四节气候变化和放牧利用对样带内中蒙两国土壤碳储量的影响91
一、蒙古高原地区碳储量现状93
二、蒙古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估算及影响因素95
三、蒙古国和内蒙古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因素97
第五节重度放牧对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土壤碳氮矿化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98
一、研究方法98
二、重度放牧下草原土壤碳氮矿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104
三、讨论122
第六节本章小结127
第四章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系统分布格局及变动规律129
第一节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129
一、研究背景129
二、研究方法130
第二节植被格局的变化研究133
一、研究方案133
二、研究方法133
三、基础数据库的建立134
四、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生物群区分类及过渡带位置的判定136
五、不同气候情景下研究区内的水温变化137
六、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NDVI空间分布格局139
第三节植被与生态遥感监测研究141
一、研究区草原分布情况141
二、数据来源与预处理141
三、草原物候遥感监测142
四、草原植被长势遥感监测150
五、草原生物量遥感监测157
第四节本章小结164
第五章管理措施对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系统的影响166
第一节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166
第二节温度和放牧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168
一、研究方案及过程168
二、温度和放牧对草地植被特征的影响171
三、温度和放牧对草地植物群落营养元素的影响172
四、温度和放牧对草地土壤的影响172
五、温度和放牧对草地植被与土壤的影响的互作关系173
六、小结174
第三节施肥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175
一、样地概况与研究方法175
二、施肥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176
三、施肥对西北针茅、羊草群落产量比的影响179
四、施肥对西北针茅含氮量的影响181
五、施肥对退化草地土壤肥力的影响181
六、小结193
第四节生长调节剂对不同类型草原生物量、盖度及多样性的影响195
一、研究区域及试验设计196
二、生长调节剂对荒漠草原的影响196
三、生长调节剂对典型草原的影响199
四、生长调节剂对草甸草原的影响203
第六章羊草生理生态特性研究207
第一节羊草研究概述207
一、羊草特性207
二、羊草在我国草牧业发展中的意义208
三、羊草研究现状208
第二节羊草种质资源抗旱性研究209
一、植物种质资源抗旱性概述209
二、研究思路、材料和方法210
三、羊草种质资源抗旱性分析213
第三节羊草根茎繁殖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219
一、羊草无性繁殖生态学研究概述219
二、研究思路、材料和方法221
三、羊草地上部性状和根茎无性繁殖性状分析228
四、羊草产量和根茎繁殖指标与地理气候因子的回归分析230
五、小结233
第四节羊草叶角质层蜡质特征的种群多样性分析234
一、植物叶片蜡质研究概述234
二、研究思路、材料与方法234
三、羊草角质层蜡质在生态型间的变异236
四、羊草角质层蜡质的冗余分析238
五、羊草角质层蜡质总量与气候因子的关系240
第七章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雪灾事件及应对研究242
第一节研究背景和研究区概况242
一、研究背景242
二、研究区概况243
第二节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245
一、理论基础245
二、雪灾等级标准246
三、研究方法246
第三节雪灾灾害系统分析250
一、雪灾孕灾环境特征分析250
二、致灾因子特征分析254
三、雪灾灾损特征256
第四节不同放牧方式地区雪灾灾情比较分析270
一、放牧方式及雪灾防御措施分析270
二、雪灾灾情分析272
第五节雪灾致灾机制分析274
一、变量的选择274
二、影响因子主成分分析275
三、雪灾致灾因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277
四、不同放牧方式地区牲畜损失影响因子分析282
第六节雪灾事件特征总结和对加强区域防灾抗灾的启示283
一、雪灾事件特征283
二、对加强区域防灾抗灾的启示284
第八章草原适应性生态管理研究286
第一节中国草原管理的发展过程和实践286
一、草原管理内涵及研究动态286
二、草原管理的发展过程288
三、草畜弹性精准管理及其科学基础291
四、草原生态系统管理的发展趋势预测293
第二节基于牧户心理载畜率的草畜平衡生态管理297
一、引言297
二、研究地区和方法298
三、主要研究结果299
四、基于心理载畜率的减畜路径选择及相关政策建议305
第三节完善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激励机制加强草原保护308
一、生态补偿概念、理论及长效激励机制309
二、我国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效果及主要问题311
三、建立我国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激励机制的建议313
第四节传承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促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316
一、建设草原生态文明的重要性316
二、草原丝绸之路的生态文化特质和发展317
三、草原丝绸之路文化对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320
四、传承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促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322
第五节加强中蒙草原科技合作促进蒙古高原草原可持续管理324
一、加强中蒙草原科技合作的重要意义324
二、中蒙草原科技合作的战略布局327
参考文献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