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考古/历史 > 考古 > 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研究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研究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研究
  • 书号:9787030727602
    作者:王幼平等
  • 外文书名:
  • 装帧:平脊精装
    开本:大16
  • 页数:544
    字数:1040000
    语种:zh-Hans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7-01
  • 所属分类:
  • 定价: ¥368.00元
    售价: ¥290.72元
  • 图书介质:
    纸质书

  • 购买数量: 件  可供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首先通过郑州地区典型遗址的分析,系统建立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环境背景与年代学框架;进而阐述荥阳织机洞、二七区老奶奶庙、新郑赵庄、登封方家沟、登封西施以及新密李家沟等遗址的发现与研究进展;最后对郑州地区新发现与中原及邻近地区的旧石器考古成果进行综合讨论,系统展示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目录

    前言(iii)
    第1章 古环境与年代背景 ⑴
    1.1 古环境概述(1)
    1.2 织机洞遗址的古环境分析(2)
    1.2.1 洞穴遗址(2)
    1.2.2 旷野遗址(6)
    1.3 老奶奶庙遗址群的古环境分析(9)
    1.3.1 老奶奶庙遗址第1地点(10)
    1.3.2 老奶奶庙遗址第2地点(27)
    1.3.3 老奶奶庙遗址第3地点(28)
    1.3.4 老奶奶庙遗址群的古环境重建(29)
    1.4 赵庄遗址的古环境分析(31)
    1.4.1 遗址的地貌部位(31)
    1.4.2 剖面特征和年代测定(32)
    1.4.3 沉积物分析(34)
    1.4.4 赵庄遗址的古人类生存环境(45)
    1.5 黄帝口遗址(46)
    1.5.1 遗址地貌部位(46)
    1.5.2 沉积剖面特征和年代测定(47)
    1.5.3 沉积物分析(48)
    1.5.4 黄帝口遗址人类生存环境分析重建(57)
    1.6 方家沟遗址(58)
    1.6.1 遗址的地貌部位(58)
    1.6.2 遗址地层剖面特征和年代(59)
    1.6.3 剖面沉积物分析(61)
    1.6.4 方家沟遗址古环境重建(75)
    1.7 西施—东施遗址群古环境分析(77)
    1.7.1 西施遗址第一地点(77)
    1.7.2 东施遗址(91)
    1.8 李家沟遗址(102)
    1.8.1 遗址的地貌部位(102)
    1.8.2 遗址地层剖面特征和年代测定(103)
    1.8.3 沉积物分析(105)
    1.8.4 孢粉分析(121)
    1.8.5 古地震遗迹分析(129)
    1.8.6 李家沟遗址古环境重建(130)
    1.9 嵩山东南麓晚更新世古人类的生态环境(133)
    1.9.1 遗址群的地貌分布(133)
    1.9.2 气候和植被(134)
    1.9.3 河漫滩与晚更新世人类栖居地(135)
    第2章 织机洞遗址(137)
    2.1 概述(137)
    2.2 地理位置和地貌环境(138)
    2.3 地层堆积与年代(139)
    2.3.1 地层堆积(139)
    2.3.2 年代(141)
    2.4 埋藏学分析(142)
    2.4.1 产状分析(143)
    2.4.2 保存状况(144)
    2.5 石器组合与技术特点(145)
    2.5.1 下文化层(147)
    2.5.2 上文化层(157)
    2.6 织机洞人类技术行为的变化(175)
    第3章 老奶奶庙遗址(181)
    3.1 概述(181)
    3.2 地层划分与年代测定(182)
    3.3 遗存概况与埋藏特征(184)
    3.4 石器组合与技术特点(193)
    3.4.1 分类体系(193)
    3.4.2 定位与观测(200)
    3.4.3 ④I~④E层石器(203)
    3.4.4 ④D层石器(207)
    3.4.5 ④C层石器(211)
    3.4.6 ④A、④B层石器(217)
    3.4.7 ③F层石器(220)
    3.4.8 ③E层石器(229)
    3.4.9 ③C、③D层石器(231)
    3.4.10 ③B层石器(232)
    3.4.11 ③A层石器(245)
    3.4.12 老奶奶庙遗址石器生产操作链与石器工业特点(247)
    3.5 遗存的空间分布(254)
    3.5.1 ④I~④E层(255)
    3.5.2 ④D层(255)
    3.5.3 ④C层(257)
    3.5.4 ④A、④B层(257)
    3.5.5 ③F层(257)
    3.5.6 ③E层(261)
    3.5.7 ③C、③D层(263)
    3.5.8 ③B层(263)
    3.5.9 遗址的空间利用模式(264)
    3.6 小结(265)
    第4章 赵庄遗址(267)
    4.1 概述(267)
    4.2 地貌、地层与年代(267)
    4.2.1 遗址位置(267)
    4.2.2 地层(268)
    4.2.3 埋藏性质(270)
    4.2.4 年代(270)
    4.2.5 地貌部位(271)
    4.3 文化遗物(271)
    4.3.1 石制品(271)
    4.3.2 动物化石(284)
    4.4 遗存空间分析(286)
    4.5 石制品拼合与微痕分析(288)
    4.5.1 石英砂岩的拼合研究(288)
    4.5.2 脉石英微痕分析(291)
    4.6 小结(294)
    4.6.1 文化特点(294)
    4.6.2 遗址性质(294)
    4.6.3 考古学意义(295)
    第5章 方家沟遗址(296)
    5.1 概述(296)
    5.2 地层堆积与年代(299)
    5.2.1 地层堆积(299)
    5.2.2 年代(303)
    5.3 文化遗存(304)
    5.3.1 遗迹(304)
    5.3.2 石制品(308)
    5.4 石制品拼合研究(326)
    5.4.1 原料最小单元划分(327)
    5.4.2 拼合结果与技术分析(332)
    5.5 石器生产操作链的复原(352)
    5.5.1 原料采办(352)
    5.5.2 剥片技术(355)
    5.5.3 剥坯方法与概念(356)
    5.5.4 工具加工(366)
    5.5.5 原料利用和消耗程度(369)
    5.6 遗址形成过程中的自然因素(372)
    5.6.1 重力作用(372)
    5.6.2 局部的重力作用(373)
    5.6.3 河流流水作用(374)
    5.6.4 坡地作用(379)
    5.7 遗址形成过程中的人类行为因素(381)
    5.7.1 拼合石制品所反映的遗址形成过程(381)
    5.7.2 遗址空间利用方式(392)
    5.8 讨论(400)
    5.8.1 遗址形成过程中的相关因素(400)
    5.8.2 石器工业(401)
    5.8.3 遗址空间利用方式与功能(402)
    5.8.4 小结(403)
    第6章 西施遗址(406)
    6.1 概述(406)
    6.1.1 遗址的发掘(406)
    6.1.2 整理工作(407)
    6.1.3 野外综合调查工作(407)
    6.1.4 研究方法(408)
    6.2 地质、地层与古环境背景(408)
    6.2.1 区域地质地貌综述(409)
    6.2.2 遗址的地层堆积(415)
    6.2.3 遗址埋藏学分析(416)
    6.2.4 遗址的年代测定(422)
    6.2.5 遗址的古环境特征(423)
    6.3 文化遗存(426)
    6.3.1 出土概况(426)
    6.3.2 石制品的分类、测量标准与方法(426)
    6.3.3 石制品的分类统计、描述与分析(431)
    6.4 石器技术分析(462)
    6.4.1 概述(462)
    6.4.2 石叶技术的操作链研究(463)
    6.4.3 西施旧石器遗址的石叶技术(466)
    6.4.4 细石叶技术及其与石叶技术的关系(467)
    6.5 石器原料的开发与利用(469)
    6.5.1 燧石的属性(469)
    6.5.2 原料产地调查(470)
    6.5.3 原料的选择与开发(471)
    6.5.4 原料的利用模式(472)
    6.6 西施石叶技术的源流(475)
    6.6.1 石叶技术的来源(475)
    6.6.2 相关问题的讨论(476)
    6.6.3 小结(479)
    第7章 李家沟遗址(484)
    7.1 概述(484)
    7.2 地貌及地层堆积(485)
    7.3 年代(487)
    7.4 遗物遗迹(488)
    7.4.1 石片石器文化层(MIS3阶段)(488)
    7.4.2 细石器文化层(488)
    7.4.3 李家沟文化层(492)
    7.4.4 裴李岗文化层(500)
    7.5 李家沟遗址的意义(500)
    7.5.1 李家沟遗址与中原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研究(500)
    7.5.2 李家沟遗址与华北地区细石器技术的发展演变(500)
    7.5.3 李家沟遗址与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500)
    第8章 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的发展(502)
    8.1 古环境与年代学背景(502)
    8.1.1 嵩山东麓(503)
    8.1.2 环秦岭地区(504)
    8.1.3 晋南及邻近地区(505)
    8.1.4 晚更新世环境变迁的阶段性及影响(508)
    8.2 从MIS5到MIS4阶段(510)
    8.3 MIS3阶段的转变(512)
    8.3.1 石器工业的变化(512)
    8.3.2 栖居形态的转变(513)
    8.3.3 行为复杂化或现代性的出现(517)
    8.4 MIS2阶段石叶/细石叶工业出现与发展(518)
    8.4.1 西施遗址的石叶(519)
    8.4.2 东施遗址(520)
    8.4.3 西施遗址东区(521)
    8.4.4 晋南等地的发现及相关问题(522)
    8.5 旧、新石器时代的过渡(524)
    8.6 余论(525)
    8.6.1 晚更新世的文化发展序列(525)
    8.6.2 南北两线的交流与影响(528)
    8.6.3 人类演化、文化发展与环境变迁(529)
    结语(535)
    Summary(539)
    后记(543)
    图1-27 赵庄遗址磁化率、色度、粒度曲线对比图(44)
    图1-28 赵庄遗址古地貌示意图(45)
    图1-29 赵庄遗址—黄帝口遗址地貌剖面示意图(46)
    图1-30 黄帝口遗址北壁剖面实测图(47)
    图1-31 黄帝口遗址粒度变化曲线对比表(49)
    图1-32 黄帝口遗址沉积物的粒度曲线图(49)
    图1-33 黄帝口遗址剖面孢粉图(50)
    图1-34 黄帝口遗址剖面常量化学元素曲线图(54)
    图1-35 黄帝口遗址剖面常量元素氧化物比值变化曲线图(55)
    图1-36 黄帝口遗址色度、磁化率、粒度曲线对比图(57)
    图1-37 方家沟遗址东壁剖面图(59)
    图1-38 方家沟遗址东壁剖面色度、粒度和磁化率的变化曲线(63)
    图1-39 方家沟遗址东壁剖面各层粒度频率曲线(64)
    图1-40 方家沟遗址东壁剖面三种主要粒度概率累积曲线(65)
    图1-41 方家沟遗址东壁剖面各层粒度概率累计曲线分布(66)
    图1-42 方家沟遗址东壁剖面常量化学元素含量变化曲线(69)
    图1-43 方家沟遗址东壁剖面孢粉图(72)
    图1-44 方家沟遗址人类活动的地貌部位(75)
    图1-45 方家沟遗址古地震遗迹(76)
    图1-46 西施遗址第1地点、第2地点和东施遗址位置(78)
    图1-47 西施遗址地貌示意图(79)
    图1-48 西施遗址第1地点剖面图(79)
    图1-49 西施遗址第1地点采样剖面图(79)
    图1-50 西施遗址第1地点采样分析结果(80)
    图1-51 西施遗址第1地点剖面的代表性粒度曲线图(81)
    图1-52 西施遗址第1地点剖面孢粉图(84)
    图1-53 西施遗址剖面常量元素氧化物含量曲线图(86)
    图1-54 西施遗址剖面主要化学元素氧化物比值曲线图(88)
    图1-55 西施遗址第1地点剖面沉积物的色度、磁化率和粒度变化曲线对比(89)
    图1-56 东施遗址东壁剖面图(92)
    图1-57 东施遗址沉积物的粒度曲线图(95)
    图1-58 东施遗址孢粉百分含量曲线变化图(97)
    图1-59 东施遗址孢粉浓度曲线变化图(98)
    图1-60 李家沟遗址位置(103)
    图1-61 李家沟遗址地貌结构略图(103)
    图1-62 李家沟遗址南区南壁地层剖面(104)
    图1-63 李家沟遗址南北两区地层对比(106)
    图1-64 李家沟遗址采样剖面(106)
    图1-65 李家沟遗址③层粒度曲线特征(108)
    图1-66 李家沟遗址⑥层粒度曲线特征(109)
    图1-67 李家沟遗址④、⑤层粒度曲线特征(110)
    图1-68 李家沟遗址剖面色度、磁化率、粒度曲线图(114)
    图1-69 李家沟遗址常量元素氧化物曲线图(116)
    图1-70 李家沟遗址剖面代表性常量元素氧化物比值曲线图(120)
    图1-71 李家沟遗址剖面孢粉图(122)
    图1-72 李家沟遗址形成过程(131)
    图1-73 嵩山东南麓地貌演化和遗址变迁过程示意(133)
    图1-74 嵩山东南麓地貌结构与人类遗址分布(134)
    图2-1 织机洞遗址所在区域地貌图(139)
    图2-2 织机洞遗址北壁剖面图(140)
    图2-3 织机洞遗址石制品的垂直分布(141)
    图2-4 织机洞遗址石制品长轴方向示意(143)
    图2-5 织机洞遗址⑨层Ⅰ1型石核(148)
    图2-6 织机洞遗址⑧层Ⅱ2型石核(149)
    图2-7 织机洞遗址下文化层石片(150)
    图2-8 织机洞遗址⑧层石器类型与原料岩性关系(152)
    图2-9 织机洞遗址⑨层刮削器和砍砸器(154)
    图2-10 织机洞遗址燧石原料产地(158)
    图2-11 织机洞遗址⑦层石制品类型与原料岩性(159)
    图2-12 织机洞遗址⑦层原料—石制品类型(159)
    图2-13 织机洞遗址⑥层原料—石制品类型(160)
    图2-14 织机洞遗址⑤层原料—石制品类型(160)
    图2-15 织机洞遗址上文化层单台面石核和砸击石核(左)及多台面石核(右)(161)
    图2-16 织机洞遗址⑦层石核台面数与原料关系(162)
    图2-17 织机洞遗址上文化层双台面和多台面石核(163)
    图2-18 织机洞遗址上文化层天然台面和人工台面石片(166)
    图2-19 织机洞遗址上文化层的砍砸器(169)
    图2-20 织机洞遗址上文化层的刮削器(169)
    图2-21 织机洞遗址上文化层的凹缺刮器、石钻和雕刻器(172)
    图2-22 织机洞遗址上文化层端刮器、尖状器和雕刻器(173)
    图2-23 织机洞遗址上、下文化层石器加工方向(176)
    图2-24 织机洞遗址上、下文化层石器修疤长短(176)
    图2-25 织机洞遗址上、下文化层石器修疤深度(176)
    图2-26 织机洞遗址上、下文化层石器组合(177)
    图2-27 织机洞遗址原料比例的变化(177)
    图2-28 织机洞遗址各层石核上所带石皮的比例(178)
    图2-29 石片平均尺寸的变化(179)
    图2-30 各类型石制品比例变化的趋势(179)
    图3-1 老奶奶庙遗址2011~2013年发掘区探方分布(181)
    图3-2 老奶奶庙遗址东壁剖面图(182)
    图3-3 老奶奶庙遗址堆积结构(186)
    图3-4 老奶奶庙遗址不同层位遗物磨蚀程度(187)
    图3-5 老奶奶庙遗址出土遗物长轴(左)、倾向(右)的定义(188)
    图3-6 老奶奶庙遗址③层、④层遗物产状(189)
    图3-7 老奶奶庙遗址③B层石器拼合组(191)
    图3-8 老奶奶庙遗址③F层石器拼合组(192)
    图3-9 老奶奶庙遗址石核立体几何组织形式(194)
    图3-10 老奶奶庙遗址A类石核几何模型(195)
    图3-11 老奶奶庙遗址B类石核几何模型(195)
    图3-12 老奶奶庙遗址C类石核几何模型(196)
    图3-13 老奶奶庙遗址刮削器类工具分型示意图(198)
    图3-14 老奶奶庙遗址尖状器类工具分型示意图(199)
    图3-15 老奶奶庙遗址端刮器和盘状器类工具分型示意图(199)
    图3-16 老奶奶庙遗址凹缺刮器分型示意图(199)
    图3-17 老奶奶庙遗址雕刻器示意图(199)
    图3-18 老奶奶庙遗址④E~④I层石英砂岩单向石片(205)
    图3-19 老奶奶庙遗址④E~④I层工具(207)
    图3-20 老奶奶庙遗址④D层石核(209)
    图3-21 老奶奶庙遗址④D层工具(210)
    图3-22 老奶奶庙遗址④C层对向石片与多向石片(212)
    图3-23 老奶奶庙遗址A1型石核几何模型(213)
    图3-24 老奶奶庙遗址④C层A1型石英石核(214)
    图3-25 老奶奶庙遗址④C层C6型石英石核(13EL∶0269)(215)
    图3-26 老奶奶庙遗址④C层石英工具(217)
    图3-27 老奶奶庙遗址④A、④B层石英工具(220)
    图3-28 老奶奶庙遗址③F层石英石片(222)
    图3-29 老奶奶庙遗址③F层砂岩、燧石石片(223)
    图3-30 老奶奶庙遗址③F层C类石英石核(224)
    图3-31 老奶奶庙遗址③F层边刮器(227)
    图3-32 老奶奶庙遗址③F层部分工具(228)
    图3-33 老奶奶庙遗址③B层石英砂岩单向石片(233)
    图3-34 老奶奶庙遗址③B层石英砂岩单向宽石片(234)
    图3-35 老奶奶庙遗址③B层A1型石英砂岩石核(235)
    图3-36 老奶奶庙遗址③B层A1型石英砂岩石核(236)
    图3-37 老奶奶庙遗址③B层B1型石英砂岩石核(11EL∶0933)(237)
    图3-38 老奶奶庙遗址③B层楔形C8型石英砂岩石核(12EL∶3034)(238)
    图3-39 老奶奶庙遗址③B层D1型石英砂岩石核(11EL∶0119)(238)
    图3-40 老奶奶庙遗址③B层D2型石英砂岩石核(11EL∶0635)(240)
    图3-41 老奶奶庙遗址E类石核(E1型)几何模型(12EL∶2049)(240)
    图3-42 老奶奶庙遗址③B层扁方体形E1型石英砂岩石核(12EL∶2049)(240)
    图3-43 老奶奶庙遗址③B层F1型石英砂岩石核(11EL∶0624)(241)
    图3-44 老奶奶庙遗址③B层F1型石英石核(12EL∶0128)(241)
    图3-45 老奶奶庙遗址③B层边刮器(242)
    图3-46 老奶奶庙遗址③B层锯齿刃器(243)
    图3-47 老奶奶庙遗址③B层尖状器和砍砸器(244)
    图3-48 老奶奶庙遗址③A层灰岩石核(12EL∶1352)(246)
    图3-49 老奶奶庙遗址③A层工具(246)
    图3-50 老奶奶庙遗址微量原料石制品(248)
    图3-51 老奶奶庙遗址可见石英砾石形状的石制品(249)
    图3-52 老奶奶庙遗址石英石料利用操作链(250)
    图3-53 老奶奶庙遗址石英砂岩石料利用操作链(251)
    图3-54 老奶奶庙遗址红色砂岩石料利用操作链(252)
    图3-55 老奶奶庙遗址周边石料资源分布利用(252)
    图3-56 老奶奶庙遗址A类石核(253)
    图3-57 老奶奶庙遗址B类、C类石核(254)
    图3-58 老奶奶庙遗址遗物纵向分布(256)
    图3-59 老奶奶庙遗址④层遗物平面分布(258)
    图3-60 老奶奶庙遗址③F层遗物平面分布(260)
    图3-61 老奶奶庙遗址③层遗物平面分布(262)
    图3-62 老奶奶庙遗址“分离型”空间利用模式(265)
    图3-63 老奶奶庙遗址“重叠型”空间利用模式(265)
    图4-1 赵庄遗址探方分布图(268)
    图4-2 赵庄遗址南壁剖面图(269)
    图4-3 赵庄遗址出土遗物产状图(270)
    图4-4 赵庄遗址地貌部位(滨河床沙坝)示意图(271)
    图4-5 赵庄遗址石制品尺寸统计图(273)
    图4-6 赵庄遗址石制品重量统计图(273)
    图4-7 赵庄遗址石英砂岩未加工者(275)
    图4-8 赵庄遗址石英砂岩石核(276)
    图4-9 赵庄遗址石英砂岩石片(276)
    图4-10 赵庄遗址石英砂岩“工具”(277)
    图4-11 赵庄遗址脉石英石核(279)
    图4-12 赵庄遗址脉石英工具(281)
    图4-13 赵庄遗址脉石英工具:砍砸器(09XZ·0765)(281)
    图4-14 赵庄遗址脉石英石制品(283)
    图4-15 赵庄遗址出土的象头(285)
    图4-16 赵庄遗址动物骨骼表面的疑似人工痕迹(286)
    图4-17 赵庄遗址遗物平、剖分布图(287)
    图4-18 赵庄遗址石英砂岩拼合组(290)
    图4-19 赵庄遗址脉石英工具类微痕(292)
    图5-1 方家沟遗址附近地貌(296)
    图5-2 方家沟遗址探方分布图(297)
    图5-3 方家沟遗址2014年度发掘区剖面图(300)
    图5-4 方家沟遗址2015年度发掘区剖面图(301)
    图5-5 G1平、剖面图及其遗物分布平面图(302)
    图5-6 方家沟遗址2014年发掘区内G1开口处平面形状及遗物集中区A、B(305)
    图5-7 方家沟遗址遗物集中区C(305)
    图5-8 方家沟遗址遗物集中区D(306)
    图5-9 方家沟遗址地裂缝平面图(307)
    图5-10 方家沟遗址G1出土石制品(312)
    图5-11 方家沟遗址G1出土石片(315)
    图5-12 方家沟遗址G1出土砍砸器(0798)(317)
    图5-13 方家沟遗址G1出土刮削器(318)
    图5-14 方家沟遗址G1出土刮削器(321)
    图5-15 方家沟遗址G1出土凹缺器(322)
    图5-16 方家沟遗址G1出土锯齿刃器(323)
    图5-17 方家沟遗址G1出土尖状器(325)
    图5-18 方家沟遗址G1出土尖状器和石锥(326)
    图5-19 方家沟遗址石片—石核拼对型举例(拼合组31)(334)
    图5-20 方家沟遗址石片—石核拼对型举例(拼合组31和拼合组32)(335)
    图5-21 方家沟遗址石片—石核拼对型举例(拼合组42)(337)
    图5-22 方家沟遗址石片—石核拼对型举例(拼合组7)(339)
    图5-23 方家沟遗址再剥片类拼接型举例(拼合组14和拼合组18)(342)
    图5-24 方家沟遗址复合型举例(拼合组6)(344)
    图5-25 方家沟遗址复合型举例[拼合组6(1529+1298+0480)](345)
    图5-26 方家沟遗址复合型举例[拼合组6(1432+1411)](346)
    图5-27 方家沟遗址复合型举例(拼合组6)(346)
    图5-28 方家沟遗址复合型举例(拼合组33)(348)
    图5-29 方家沟遗址复合型举例(拼合组26)(350)
    图5-30 方家沟遗址周边区域地质图(354)
    图5-31 方家沟遗址石核生产阶段方法模式图(358)
    图5-32 方家沟遗址单向剥片石核举例(0105)(359)
    图5-33 方家沟遗址单凸面向心剥片石核(0155,左)和单平面向心剥片石核(0786,右)举例(360)
    图5-34 方家沟遗址不规则转向剥片石核举例(361)
    图5-35 局部两面剥片石核举例(1237)(363)
    图5-36 两面向心剥片石核举例(0863)(364)
    图5-37 方家沟遗址G1出土遗物的产状分布(375)
    图5-38 按大小分别统计方家沟遗址石制品的长轴方向分布(376)
    图5-39 方家沟遗址G1中部遗物产状的平面分布(377)
    图5-40 拼合石制品在方家沟遗址G1中的平面位置(382)
    图5-41 方家沟遗址各类拼合石制品的平面分布(385)
    图5-42 方家沟遗址拼合石制品的空间分布(389)
    图5-43 拼合连线与四个遗物集中区的相对位置(390)
    图5-44 方家沟遗址G1中东部的三维模型及其与遗物分布的关系(391)
    图5-45 石英原料最小单元平面分布(393)
    图5-46 方家沟遗址G1中各类遗物分布图(398)
    图5-47 方家沟遗址空间利用方式示意图(399)
    图6-1 西施遗址布方平面图(407)
    图6-2 西施遗址所在区域地质构造图(409)
    图6-3 西施遗址区域调查剖面地点分布图(410)
    图6-4 竹园剖面示意图(411)
    图6-5 沁水剖面示意图(412)
    图6-6 崔岗剖面示意图(412)
    图6-7 李家剖面示意图(413)
    图6-8 东施村剖面示意图(413)
    图6-9 火石岭第一剖面示意图(414)
    图6-10 火石岭第三剖面示意图(414)
    图6-11 西施遗址西壁(局部)剖面图(415)
    图6-12 石制品长轴示例图(417)
    图6-13 西施遗址石制品长轴比例分布饼状图(417)
    图6-14 倾向示意图(418)
    图6-15 西施遗址石制品倾向比例分布图(418)
    图6-16 西施遗址石制品平面分布图(420)
    图6-17 西施遗址石制品西壁投影分布图(420)
    图6-18 西施遗址石制品拼合图(422)
    图6-19 第三拼合组(422)
    图6-20 西施遗址石制品拼合组平剖面关系示意图(423)
    图6-21 15万年以来的古环境变化曲线图(424)
    图6-22 邯郸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古气候环境演变及其对比图(425)
    图6-23 ②b层(上文化层)出土的石制品(10DX∶0001)(432)
    图6-24 西施遗址出土的石核(1)(434)
    图6-25 西施遗址出土的石核(2)(437)
    图6-26 西施遗址出土的石核(3)(438)
    图6-27 西施遗址出土的石核(4)(439)
    图6-28 西施遗址出土的石锤(440)
    图6-29 西施遗址下文化层完整石片长宽指数分布图(441)
    图6-30 西施遗址下文化层完整石片厚宽指数分布图(442)
    图6-31 西施遗址出土的石片(1)(443)
    图6-32 西施遗址出土的石片(2)(444)
    图6-33 典型再生台面石片的示意图(445)
    图6-34 西施遗址出土的石片(3)(446)
    图6-35 西施遗址出土的石片(4)(448)
    图6-36 西施遗址下文化层出土的石叶和细石叶宽度分布图(449)
    图6-37 西施遗址出土的完整石叶(450)
    图6-38 西施遗址下文化层完整石叶长宽指数分布图(451)
    图6-39 西施遗址下文化层完整石叶厚宽指数分布图(451)
    图6-40 西施遗址出土的冠状石叶(452)
    图6-41 西施遗址下文化层冠状石叶长宽指数分布图(453)
    图6-42 西施遗址下文化层冠状石叶厚宽指数分布图(453)
    图6-43 西施遗址出土的细石叶(455)
    图6-44 西施遗址出土的边刮器和尖状器(456)
    图6-45 西施遗址出土的端刮器及毛坯(458)
    图6-46 西施遗址出土的雕刻器和凹缺刮器(459)
    图6-47 西施遗址出土的石核断块(461)
    图6-48 连续剥离石叶的剖面示意图(464)
    图6-49 典型石叶技术生产的操作链(464)
    图6-50 典型石叶技术的操作链示意图(465)
    图6-51 西施遗址区域岩性分布图(470)
    图6-52 特定原料的利用模式示意图(474)
    图6-53 影响旧石器遗址(或地点)文化特征的因素(477)
    图7-1 李家沟遗址发掘区位置和探方分布图(485)
    图7-2 李家沟遗址所在之处的椿板河谷剖面示意图(486)
    图7-3 李家沟遗址南区南壁剖面图(486)
    表1-27 李家沟遗址剖面各层的沉积物色度测试结果(112)
    表1-28 李家沟遗址剖面色度、磁化率、粒度相关性分析表(113)
    表1-29 李家沟遗址剖面各层主要常量元素氧化物均值含量(117)
    表1-30 李家沟遗址剖面常量化学元素相关性分析表(118)
    表1-31 李家沟遗址剖面各层常量元素氧化物比值的均值统计(120)
    表1-32 李家沟遗址基于氧化物比值的气候记录(121)
    表1-33 李家沟遗址各层的孢粉组合特征及生态环境综合表(127)
    表2-1 织机洞遗址⑦层的14C年代数据(142)
    表2-2 织机洞遗址上文化层光释光测年数据(142)
    表2-3 织机洞遗址石制品长轴方向统计表(143)
    表2-4 织机洞遗址石制品倾角统计表(144)
    表2-5 织机洞遗址石制品倾向统计表(144)
    表2-6 织机洞遗址石制品风化情况统计表(145)
    表2-7 织机洞遗址石制品的磨蚀程度统计(145)
    表2-8 织机洞遗址各层出土石制品数量统计表(146)
    表2-9 织机洞遗址下文化层不同岩性原料所占比例(147)
    表2-10 织机洞遗址下文化层石核类型统计(148)
    表2-11 织机洞遗址⑨层石核尺寸(148)
    表2-12 石核片疤方向(149)
    表2-13 织机洞遗址下文化层石片尺寸(150)
    表2-14 织机洞遗址下文化层石器毛坯的选用情况(151)
    表2-15 织机洞遗址下文化层的石器—原料岩性统计(152)
    表2-16 织机洞遗址下文化层石器尺寸(153)
    表2-17 织机洞遗址下文化层石器修疤深度和长短(153)
    表2-18 织机洞遗址下文化层石器类型及所占比例(154)
    表2-19 织机洞遗址下文化层残片与断块的数量和比例(155)
    表2-20 织机洞遗址上文化层原料岩性(158)
    表2-21 织机洞遗址上文化层石核类型统计(161)
    表2-22 织机洞遗址⑦层石核类型与原料关系(162)
    表2-23 织机洞遗址上文化层石核片疤方向统计(163)
    表2-24 织机洞遗址上文化层石片类型与原料(164)
    表2-25 织机洞遗址上文化层石片尺寸统计(164)
    表2-26 织机洞遗址上文化层石片背面的自然面所占比例(165)
    表2-27 织机洞遗址上文化层石器的毛坯(167)
    表2-28 织机洞遗址⑦层石器类型与毛坯(167)
    表2-29 织机洞遗址⑦层石器类型与原料(168)
    表2-30 织机洞遗址上文化层石器修疤深度和长短(170)
    表2-31 织机洞遗址上文化层石器加工方向统计表(170)
    表2-32 织机洞遗址上文化层石器组合(171)
    表2-33 织机洞遗址上文化层断块和残片的数量和比例(172)
    表3-1 老奶奶庙遗址出土石制品标本数量分层统计表(185)
    表3-2 老奶奶庙遗址石器拼合组登记表(189)
    表4-1 赵庄遗址炭屑标本的14C年代测试结果(270)
    表4-2 赵庄遗址出土石制品统计表(272)
    表4-3 赵庄遗址不同原料石制品分类统计(272)
    表4-4 赵庄遗址石英砂岩石片分类统计表(275)
    表4-5 赵庄遗址脉石英石核分类表(278)
    表4-6 赵庄遗址脉石英石片分类表(280)
    表4-7 赵庄遗址脉石英工具分类统计表(280)
    表4-8 赵庄遗址动物骨骼遗存总表(284)
    表4-9 赵庄遗址石英砂岩最小单元(288)
    表4-10 赵庄遗址石英砂岩石制品拼合结果(289)
    表4-11 赵庄遗址脉石英石制品使用方式统计表(293)
    表5-1 方家沟遗址出土标本分层统计表(298)
    表5-2 方家沟遗址2014年发掘筛选遗物统计表(298)
    表5-3 方家沟遗址2015年发掘筛选遗物统计表(299)
    表5-4 方家沟遗址观测石制品数量分层统计(308)
    表5-5 方家沟遗址非碎屑石制品最大长度(mm)的分级频数统计(309)
    表5-6 方家沟遗址非碎屑石制品重量(g)的分级频数统计(309)
    表5-7 方家沟遗址主文化层石制品的岩性统计(310)
    表5-8 石英最小单元内石制品类型与数量统计(328)
    表5-9 方家沟遗址非石英最小单元内石制品类型与数量统计(332)
    表5-10 方家沟遗址拼合类型简表(333)
    表5-11 方家沟遗址Mp3石核中剥片面与台面的相互关系(362)
    表5-12 方家沟遗址主文化层工具刃缘加工长度指数(371)
    表5-13 方家沟遗址主文化层片状毛坯工具刃缘加工深度指数(371)
    表5-14 方家沟遗址G1不同位置堆积内碎屑密度的比较(379)
    表5-15 方家沟遗址各类拼合石制品的三维直线距离(385)
    表5-16 方家沟遗址各类拼合石制品连线的倾角(387)
    表6-1 西施遗址石制品拼合组(421)
    表6-2 晚更新世阶段气候分期特征表(424)
    表6-3 西施遗址石制品观测项目(430)
    表6-4 西施旧石器遗址②c层(主文化层)出土各类石制品的数量统计(432)
    表6-5 西施旧石器遗址下文化层出土各类石片的数量统计(440)
    表6-6 西施旧石器遗址下文化层完整石片台面指数统计表(442)
    表6-7 西施旧石器遗址下文化层出土不完整石片的数量统计(447)
    表6-8 西施旧石器遗址下文化层石叶、细石叶宽度界限统计表(448)
    表6-9 西施旧石器遗址下主文化层出土石叶的数量统计表(449)
    表6-10 西施旧石器遗址下文化层出土细石叶的数量统计(454)
    表6-11 典型石叶技术生产的操作环节与产品(466)
    表6-12 西施旧石器遗址下文化层利用的原料性质比较(473)
    表7-1 李家沟遗址的年代测定(487)
    表7-2 李家沟遗址细石器文化层发现的石制品(489)
    表7-3 李家沟遗址细石器文化层发现的动物化石(491)
    表7-4 李家沟遗址李家沟文化层发现的石制品(495)
    表7-5 李家沟文化层发现的动物化石(499)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