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环境安全 > 环境科学理论 > 水资源保护与水质管理控制

相同语种的商品

相同作者的商品

浏览历史

水资源保护与水质管理控制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水资源保护与水质管理控制
  • 书号:9787030508737
    作者:许崇正等
  • 外文书名:
  • 装帧:平装
    开本:B5
  • 页数:
    字数:
    语种:zh-Hans
  • 出版社:
    出版时间:
  • 所属分类:
  • 定价: ¥129.00元
    售价: ¥129.00元
  • 图书介质:
    按需印刷

  • 购买数量: 件  可供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主要从淮河沿海支流通榆河现有水资源、水环境状况特征分析入手,研究了臭氧-生物炭工艺废水处理技术、人工光源耦合沉水植物污水处理技术、重污染废水纳滤处理技术以及示范工程技术,介绍了水资源回用对水环境影响的分析评价技术和水质水量联合调度与耦合模拟预测系统,建立了水质管理-水资源保护联合调度决策系统和流域水资源供需及决策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综合对策。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目录
    序一促进淮河流域沿海地区建设生态文明的若干思路
    序二加强对苏北通榆河水环境保护的研究
    序三绿色经济与中国绿色产业革命
    序四政府推动水资源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前言
    第一章 导论1
    1.1基本概念1
    1.1.1水1
    1.1.2水环境1
    1.1.3水资源2
    1.1.4生态经济系统3
    1.1.5水资源系统3
    1.1.6资源观4
    1.1.7水、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6
    1.2水资源保护的重大意义7
    1.2.1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7
    1.2.2中国的水资源保护问题更加迫切8
    1.2.3我国水资源利用情况概状10
    1.2.4水资源保护对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11
    1.3水质管理的重要性13
    1.3.1水质和水质管理的概念13
    1.3.2水质管理的内容及其演变14
    1.3.3我国水质概况16
    1.4我国水资源保护和水质管理相对滞后的原因18
    1.4.1对水资源保护和水质管理的认识不足18
    1.4.2水质管理的配套制度建设严重滞后20
    1.4.3体制问题仍然没有理顺20
    1.4.4政府的水资源保护和水质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欠完善21
    1.5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质管理控制的现实意义22
    1.6国内外研究进展24
    1.6.1水环境管理体制方面24
    1.6.2水资源配置方面25
    1.6.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26
    1.6.4水环境管理中新技术应用方面28
    1.6.5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整体分析方面29
    1.6.6水资源价值、水资源承载力与水资源系统32
    1.6.7水资源优化配置、管理与安全方面35
    第二章 淮河沿海支流通榆河水资源与水污染状况41
    2.1通榆河概况和重要战略地位41
    2.1.1通榆河的地理概貌41
    2.1.2通榆河的主要工程42
    2.1.3通榆河重要的战略意义43
    2.2淮河沿海支流通榆河流域经济发展概况44
    2.3淮河沿海支流通榆河流域水资源的特点49
    2.3.1海拔低,水流落差小,降水量时空分配不均49
    2.3.2水资源种类多,滩涂海洋湿地资源占明显优势52
    2.3.3水资源总量分布不均匀,且因过度开采逐年降低52
    2.4通榆河的水污染状况57
    2.4.1通榆河流域水质状况逐年恶化57
    2.4.2湿地湖泊污染隐患加大,备用水源地建设还存在很大差距60
    2.4.3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水源地水质污染严重,合格率较低61
    2.4.4工业和农业面源污染较重62
    2.4.5多数水质无法达到国家考核标准,主要污染物为COD和BOD63
    2.5通榆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65
    2.5.1区位发展优势明显,经济快速发展致使水资源不断被污染66
    2.5.2经济发展和局域环境容量不适应,结构性污染突出68
    2.5.3城市化进程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却严重滞后69
    2.5.4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和航运模式使得面源污染严重74
    2.5.5污染治理投资严重不足76
    2.5.6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恶化79
    2.5.7涉河环境管理混乱,跨界污染经济纠纷时有发生81
    2.5.8环保部门监管能力严重不足,缺少有效的监督体制82
    第三章 通榆河流域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84
    3.1技术原理84
    3.2技术路线85
    3.2.1臭氧-生物炭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85
    3.2.2人工光源耦合沉水植物法深度处理技术研究86
    3.2.3纳滤技术研发与技术开发86
    3.2.4研究放大及示范工程应用87
    3.3臭氧-生物炭工艺废水处理技术87
    3.3.1装置与材料87
    3.3.2方法处理89
    3.3.3分析方法及仪器89
    3.3.4单独臭氧氧化处理效果90
    3.3.5铁盐催化臭氧处理印染废水效果95
    3.3.6催化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印染废水的效果103
    3.3.7BAC深度处理催化臭氧氧化后的印染废水的动力学分析107
    3.3.8催化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印染废水的效果110
    3.3.9小结115
    3.4人工光源耦合沉水植物法污水处理技术116
    3.4.1概述116
    3.4.2实验内容116
    3.4.3处理效果118
    3.4.4人工光源的辐照度在水体中衰减规律研究124
    3.4.5小结129
    3.5重污染废水纳滤处理技术129
    3.5.1实验条件129
    3.5.2纳滤处理染料废水实验131
    3.5.3纳滤处理农药废水135
    3.5.4纳滤膜对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137
    3.5.5废水处理过程中纳滤膜污染的控制141
    3.5.6小结144
    第四章 示范工程——盐城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146
    4.1概述146
    4.2主要设备149
    4.2.1臭氧-生物炭149
    4.2.2人工光源耦合沉水植物净化池150
    4.2.3纳滤水处理设备151
    4.3环境监测152
    4.4中试处理效果157
    4.5问题及建议157
    4.6研究结论157
    4.7创新点158
    第五章 淮河沿海支流及通榆河水资源回用对水环境影响的分析评价技术159
    5.1概述159
    5.1.1研究背景159
    5.1.2研究重点和预期目标160
    5.1.3研究方法160
    5.1.4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61
    5.1.5国内研究现状161
    5.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造162
    5.2.1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初选方法和选取范围162
    5.2.2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和子系统166
    5.2.3评价总指标体系171
    5.3通榆河水质-水量联合调度及模型172
    5.3.1水质水量联合调度管理的内涵172
    5.3.2水质水量联合调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173
    5.4通榆河流域河网水动力模型与水质模型建立175
    5.4.1QUAL2E/2K176
    5.4.2CE-QUAL-W2177
    5.4.3MIKE21178
    5.4.4Delft3D178
    5.4.5MIKE11179
    5.4.6WASP181
    5.4.7BASINS181
    5.4.8SMS182
    5.4.9SWAT183
    5.4.10层次分析法184
    5.5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187
    5.5.1对通榆河河流部分段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187
    5.5.2淮河沿海支流通榆河入海口沿海海洋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192
    5.5.3水质水量模型及通榆河应用案例198
    5.5.4小结215
    第六章 水质水量联合调度与耦合模拟预测系统217
    6.1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217
    6.1.1评判因素的选取、分级和评分217
    6.1.2模糊关系矩阵和综合评价模型218
    6.1.3评价因素隶属度计算公式219
    6.1.4淮河沿海支流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综合评价220
    6.2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环境状况的协调关系的实证分析220
    6.2.1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环境状况的协调关系的回归模型220
    6.2.2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淮河苏北段水质水环境之间的关系221
    6.2.3描述性统计分析221
    第七章 水质管理-水资源保护联合调度决策系统的建立223
    7.1水资源调控策略获取的总体框架223
    7.2水资源的需求预测模型223
    7.2.1回归类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库223
    7.2.2基于小波SDDEPM的水量需求预测模型225
    7.2.3组合预测——基于单项预测方法模型库228
    7.3水资源调度决策支持系统229
    7.3.1区域供水-用水的满足率指数构建229
    7.3.2区域水资源循环平衡方程229
    7.3.3区域水质方程模型230
    7.3.4水资源的调控成本分析231
    7.3.5针对第k个区域的目标规划模型232
    7.3.6面向整个流域的水资源调控232
    7.4基于灰色-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系统的建立与模型结构233
    7.4.1基于灰色-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系统的建立233
    7.4.2基于灰色-BP神经网络的决策支持系统模型结构235
    第八章 淮河沿海支流苏北段水资源供需矛盾及决策支持模型237
    8.1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的原因237
    8.1.1降水量、年径流深和蒸发量都不均匀,且北方供需矛盾更深237
    8.1.2旱涝灾害严重,而且旱灾大于水灾237
    8.1.3污染严重且治理不力,使水资源供给愈发捉襟见肘239
    8.1.4流域水量需求旺盛239
    8.2流域水资源供需模型构建239
    8.2.1农业用水需求量的模型和检验241
    8.2.2工业用水需求模型246
    8.2.3生活用水需求模型248
    8.2.4生态用水需求模型250
    8.3水资源供给模型253
    8.3.1水资源供给模型的构建与检验253
    8.3.2未来水资源供给量的预测255
    8.4未来水资源量供给和需求总量的比较255
    8.5缓解淮河流域苏北段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路径分析257
    8.5.1增强全民水忧患意识,并制订具体规划,保护水系骨架257
    8.5.2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约农业用水258
    8.5.3限制工业废水对水环境的污染,在确保产值下节约工业用水259
    8.5.4调控水资源,节约生活用水并提高用水效率262
    8.5.5合理规划绿地面积,提高生态用水效率263
    8.5.6加大城镇水污染防治力度,实现水资源的生态协调265
    8.5.7保护水源,增加水资源供给268
    8.5.8理性推进城镇化,缓解水资源矛盾270
    主要参考文献273
    附录一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与人的发展经济学283
    附录二找准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点292
    附录三人工光源补光对沉水植物的脱色效果及酶活性的影响300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