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考古/历史 > 考古 > 五华狮雄山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五华狮雄山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五华狮雄山
  • 书号:9787030417848
    作者:尚杰
  • 外文书名:
  • 装帧:平脊精装
    开本:大16
  • 页数:244
    字数:360
    语种:zh-Hans
  •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4-22
  • 所属分类:考古
  • 定价: ¥228.00元
    售价: ¥148.20元
  • 图书介质:
    纸质书

  • 购买数量: 件  可供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汇集了广东五华狮雄山遗址第五次调查、勘探和试掘的主要收获和研究成果。狮雄山遗址第五次考古工作发现了新石器、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明清六个时期的文化和自然遗存,秦汉时期城址的发现是此次工作的主要收获。在秦汉时期的城址内,不仅发现了人工平本书汇集了广东五华狮雄山遗址第五次调查、勘探和试掘的主要收获和研究成果。狮雄山遗址第五次考古工作发现了新石器、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明清六个时期的文化和自然遗存,秦汉时期城址的发现是此次工作的主要收获。在秦汉时期的城址内,不仅发现了人工平台、环壕、围沟、建筑基址等遗迹,还发现了大量秦汉时期的陶、石、木、铁质的文化遗物,同时还有数量可观的植物籽实、铁矿石等与人类活动相关的自然遗存。其中,封泥钤印者达50余枚,字迹清晰的如“定楬之印”“定楬丞印”“蕃”“安”等,其他封泥残块虽未见钤印,但有明显的捆绑或所附器物的痕迹。此次工作区分出了秦代晚期和南越国时期的遗迹单位和典型器物,为岭南该时期考古学断代研究增加了新内容;城址的发现和对城址布局、结构的认识,为秦汉城址类型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封泥文字的新发现不仅为“定楬道”研究提供了考古资料,也为探索岭南地区南越国建立之前的历史提供了新的线索。台、环壕、围沟、建筑基址等遗迹,还发现了大量秦汉时期的陶、石、木、铁质的文化遗物,同时还有数量可观的植物籽实、铁矿石等与人类活动相关的自然遗存。其中,封泥钤印者达50余枚,字迹清晰的如“定楬之印”“定楬丞印”“蕃”“安”等,其他封泥残块虽未见钤印,但有明显的捆绑或所附器物的痕迹。此次工作区分出了秦代晚期和南越国时期的遗迹单位和典型器物,为岭南该时期考古学断代研究增加了新内容;城址的发现和对城址布局、结构的认识,为秦汉城址类型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封泥文字的新发现不仅为“定楬道”研究提供了考古资料,也为探索岭南地区南越国建立之前的历史提供了新的线索。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目录
    岭南考古的新篇(代序)卜工(i)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自然环境1
    一、地理位置1
    二、自然地理环境2
    第二节人文环境4
    一、沿革建制4
    二、考古学文化7
    第三节考古工作概况8
    一、工作背景8
    二、工作方法9
    三、田野工作经过11
    第四节资料整理与本书编写12
    一、资料整理12
    二、编写体例13
    第二章遗址范围内发现的遗迹14
    第一节平台、环壕、壕沟、围沟14
    一、人工平台14
    二、环壕16
    三、壕沟22
    第二节第一级平台上的遗迹24
    一、地层堆积24
    二、遗迹28
    第三节第二级平台上的遗迹48
    一、地层堆积48
    二、遗迹50
    第四节第三、四级平台上的遗迹61
    第三章遗址范围内出土的遗物66
    第一节秦汉遗物66
    一、建筑构件66
    二、陶器77
    三、其他遗物113
    第二节其他时期遗物115
    一、新石器时代遗存115
    二、商—西周时期遗存116
    三、春秋—战国时期遗存120
    四、宋代遗存124
    五、明清遗存126
    第四章出土文字材料128
    第一节封泥128
    一、有字封泥128
    二、无字封泥139
    第二节陶文139
    一、钤印类陶文139
    二、拍印类陶文140
    三、刻划类陶文140
    第三节瓦文142
    一、文字142
    二、符号142
    第四节小结146
    一、封泥146
    二、陶文152
    三、瓦文153
    第五章狮雄山周边遗址的调查与试掘154
    第一节调查区域和方法154
    第二节调查工作的主要收获154
    第三节何屋山墓地的试掘168
    一、墓葬形制168
    二、随葬器物169
    三、年代和性质172
    第四节小结174
    第六章结语176
    第一节遗址的年代176
    第二节遗址的建设和布局180
    第三节遗址的性质182
    附表184
    附表一出土封泥登记表184
    附表二出土其他文字材料登记表190
    附表三五华河中游古文化遗址调查一览表191
    附录193
    附录一广东五华狮雄山遗址年代及植物遗存鉴定报告193
    附录二广东五华狮雄山秦汉城址的发现与初步研究197
    附录三狮雄山遗址秦代陶文相关问题试析207
    附录四广东五华狮雄山汉代建筑遗址213
    后记227
    插图目录
    图1-1五华县狮雄山遗址在广东省所处位置示意图1
    图1-2狮雄山遗址在五华县所处位置示意图2
    图1-3狮雄山遗址微地理环境图3
    图1-4调查阶段探沟分布图11
    图1-5发掘阶段的探方、探沟分布图12
    图2-1狮雄山秦汉城址平台位置平面图15
    图2-2勘探确定的环壕位置、走向平面图16
    图2-3TG7南壁剖面图17
    图2-4TN29E18-TG1、TN28E18-TG1西壁剖面图19
    图2-5北段环壕平、剖面图20
    图2-6《长乐县志》(道光二十五年)中与狮雄山有关的舆地图21
    图2-7勘探确定的壕沟位置、走向平面图22
    图2-8TN19E12-TG1西壁剖面图23
    图2-9壕沟G8平、剖面图25
    图2-10TG3北壁剖面图26
    图2-11TN25E16-TG1北壁剖面图27
    图2-12JZ1平、剖面图30
    图2-13TG6东、南壁剖面图31
    图2-14Z3、Z7平、剖面图31
    图2-15平台垫土解剖沟位置及南壁剖面图33
    图2-16TG4南壁剖面图34
    图2-17围沟位置、走向平面图35
    图2-18西段围沟及其外侧台基平、剖面图36
    图2-19Z2、Z11平、剖面图37
    图2-20TG3内G5平、剖面图39
    图2-21TN27E17-TG1内G5走向图39
    图2-22三号建筑基址(JZ3)平面图42
    图2-23三号建筑基址(JZ3)柱洞平、剖面图43
    图2-24H13平、剖面图45
    图2-25TG2北壁剖面-147
    图2-26TG2北壁剖面-247
    图2-27TG1北壁剖面图48
    图2-28TN24E12-TG1东壁剖面图49
    图2-29第二级平台遗迹分布图50
    图2-30JZ4平面图51
    图2-31四号建筑基址(JZ4)柱洞平、剖面图54
    图2-32H26平、剖面图55
    图2-33JZ4垫土下灰坑分布图56
    图2-34H22与其他单位的叠压打破关系图57
    图2-35H22平、剖面图58
    图2-36四号建筑基址(JZ4)垫土下灰坑平、剖面图59
    图2-37早期垫土分布范围60
    图2-38Y1、Y2平、剖面图61
    图2-39JZ5位置、范围示意图62
    图2-40TG9东、北壁剖面图63
    图2-41JZ7位置、范围示意图64
    图2-42J1平、剖面图65
    图3-1A型云雷纹、涡纹组合瓦当67
    图3-2A型云雷纹、涡纹组合瓦当拓片68
    图3-3B型云涡纹与乳丁纹组合瓦当69
    图3-4Ba型、Bb型、Ca型云涡纹与乳丁纹组合瓦当拓片70
    图3-5Ca型涡纹与乳丁纹组合瓦当71
    图3-6Cb型涡纹箭镞纹与凸条纹组合瓦当71
    图3-7板瓦纹饰拓片72
    图3-8B型Ⅰ式板瓦73
    图3-9B型Ⅱ式板瓦纹饰拓片74
    图3-10B型Ⅱ式板瓦74
    图3-11A型筒瓦75
    图3-12B型筒瓦75
    图3-13筒瓦拓片76
    图3-14素面铺地砖76
    图3-15建筑构件77
    图3-16方格纹、三角格纹拓片79
    图3-17戳印方格纹拓片81
    图3-18绳纹拓片82
    图3-19水波纹、绹纹拓片82
    图3-20篦点纹、细旋纹、圆圈纹、半圈纹拓片83
    图3-21贴塑、捏塑、附加堆纹拓片84
    图3-22Aa型瓮85
    图3-23Ab型、B型瓮86
    图3-24A型罐87
    图3-25B型、C型罐88
    图3-26A型盆89
    图3-27B型、C型盆91
    图3-28釜形罐92
    图3-29陶罐、瓿93
    图3-30陶盒95
    图3-31A型陶钵97
    图3-32B型、C型陶钵98
    图3-33陶碗100
    图3-34陶盅101
    图3-35盏、小盂、豆102
    图3-36A型陶釜103
    图3-37B型、C型陶釜105
    图3-38陶鍪、高领圜底罐106
    图3-39陶器盖108
    图3-40陶器座、陶拍、纺轮、网坠110
    图3-41其他陶器112
    图3-42石器114
    图3-43粤东彩陶文化和虎头埔文化遗存拓片与器物117
    图3-44后山类型遗存陶片拓片和器物118
    图3-45浮滨文化遗物119
    图3-46夔纹陶类型遗存陶片拓片和遗物121
    图3-47重三角格纹陶类型遗存陶片拓片123
    图3-48宋代铜钱124
    图3-49宋至明清遗物126
    图4-1封泥H22③∶22拓本129
    图4-2封泥H22③∶23拓本129
    图4-3封泥H22③∶73拓本129
    图4-4封泥H22③∶82拓本130
    图4-5封泥H22③∶91拓本130
    图4-6封泥H22④∶2拓本130
    图4-7封泥H22④∶5拓本130
    图4-8封泥H22④∶15拓本131
    图4-9封泥H22④∶18拓本131
    图4-10封泥H22③∶57拓本131
    图4-11封泥H22③∶2拓本131
    图4-12封泥H22③∶4拓本131
    图4-13封泥H22③∶43拓本132
    图4-14封泥H22③∶44拓本132
    图4-15封泥H22③∶45拓本133
    图4-16封泥H22③∶53拓本133
    图4-17封泥H22③∶59拓本133
    图4-18封泥H22③∶60拓本133
    图4-19封泥H22③∶63拓本134
    图4-20封泥H22③∶64拓本134
    图4-21封泥H22③∶67拓本135
    图4-22封泥H22③∶68拓本135
    图4-23封泥H22③∶74拓本136
    图4-24封泥H22③∶79拓本136
    图4-25封泥H22③∶86拓本136
    图4-26封泥H22③∶92拓本136
    图4-27封泥H22③∶93拓本136
    图4-28封泥H22③∶100拓本137
    图4-29封泥H22④∶11拓本137
    图4-30封泥H22④∶16拓本137
    图4-31封泥H22④∶19拓本138
    图4-32封泥H22③∶49拓本138
    图4-33封泥H22④∶12拓本138
    图4-34封泥H22③∶66拓本138
    图4-35“定”字钤印陶片G2②∶b1拓本140
    图4-36陶罐口沿TN24E12-TG1⑥∶b6钤印拓本140
    图4-37陶瓮腹部残片H22②∶b6拍印文字拓本140
    图4-38高领圜底罐H22④∶38颈部刻划文字拓本141
    图4-39遗址出土的刻划陶文拓本141
    图4-40遗址出土的瓦文拓本143
    图4-41遗址出土的板瓦瓦文拓片144
    图4-42遗址出土的板瓦瓦文拓片144
    图4-43遗址出土的板瓦瓦文拓片145
    图4-44遗址出土的板瓦瓦文拓片145
    图5-1五华河中游遗址分布图155
    图5-2屋背岭、粮所后山遗址采集陶片拓本157
    图5-3黄塘岭遗址采集陶片拓本158
    图5-4新塔山遗址采集陶片拓本160
    图5-5何屋山墓葬出土遗物160
    图5-6狮子岽、罗坑塘山、麦子岭遗址采集陶片拓本162
    图5-7陈屋后遗址采集陶片拓本163
    图5-8吊钟寨山遗址采集陶片拓本164
    图5-9颜竹窝山、秦塘山和欧径横平山遗址采集陶片拓本165
    图5-10青岗下遗址位置图166
    图5-11青岗下、柱碑山遗址采集陶片拓本167
    图5-12柱碑山遗址位置图168
    图5-13何屋山墓葬位置图169
    图5-14M1平、剖面图170
    图5-15何屋山M1出土器物171
    图5-16墓葬器物对比173
    图6-1第一级平台建筑布局复原示意图181
    彩版目录
    彩版一狮雄山与周围地貌(西南—东北)
    彩版二狮雄山航拍俯视全景
    彩版三相关遗址
    彩版四相关遗址
    彩版五相关遗址
    彩版六围沟、三号建筑基址
    彩版七相关遗址
    彩版八相关遗址
    彩版九相关遗址
    彩版一〇A型瓦当
    彩版一一Ba型瓦当
    彩版一二Ba型、Bb型和Ca型瓦当
    彩版一三Cb型瓦当和B型II式板瓦
    彩版一四A型筒瓦
    彩版一五B型筒瓦
    彩版一六地砖、建筑构建
    彩版一七陶瓮
    彩版一八H22、G8①出土陶罐
    彩版一九H22出土陶盆
    彩版二〇H22、G8①出土盆及釜形罐
    彩版二一H22出土陶瓿、盒
    彩版二二陶盒、钵
    彩版二三陶钵
    彩版二四陶钵、碗、盅
    彩版二五陶盅、盏、小盂
    彩版二六陶盂、豆、釜
    彩版二七陶釜、鏊
    彩版二八陶罐、器盖
    彩版二九陶器盖、器座、纺轮
    彩版三〇陶纺轮、网坠
    彩版三一相关遗物
    彩版三二相关遗物
    彩版三三相关遗物
    彩版三四炭化物
    彩版三五相关遗物
    彩版三六相关遗物
    彩版三七相关遗物
    彩版三八青花瓷器
    彩版三九H22出土封泥
    彩版四〇H22出土封泥
    彩版四一H22出土封泥
    彩版四二H22出土封泥
    彩版四三H22出土封泥
    彩版四四H22出土封泥
    彩版四五H22出土封泥
    彩版四六H22出土封泥
    彩版四七H22出土封泥
    彩版四八H22出土封泥
    彩版四九H22出土封泥
    彩版五〇H22出土封泥
    彩版五一H22出土封泥
    彩版五二H22出土封泥
    彩版五三H22出土封泥
    彩版五四H22出土封泥
    彩版五五H22出土封泥
    彩版五六H22出土封泥
    彩版五七出土封泥及相关陶片
    彩版五八相关遗址采集陶器
    彩版五九相关遗址采集陶器
    彩版六〇相关遗址采集陶器
    彩版六一M1
    彩版六二M1出土陶器
    彩版六三M1出土器物
    彩版六四现代与古代淀粉粒对比分析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