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数学 > 应用数学 > 系统学原理(第二版)

浏览历史

系统学原理(第二版)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系统学原理(第二版)
  • 书号:9787030292070
    作者:高隆昌
  • 外文书名:
  • 装帧:平装
    开本:B5
  • 页数:276
    字数:328
    语种: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1-11
  • 所属分类:N94 系统科学
  • 定价: ¥88.00元
    售价: ¥69.52元
  • 图书介质:
    按需印刷

  • 购买数量: 件  缺货,请选择其他介质图书!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修订再版,在通有理论的基础上给出了极为关注的空间原理、二象对偶原理和能量原理,然后综合运用这些原理来认识系统环境,系统间关系的耗散、协同并整合出系统的若干基本规律。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有关概念及其特征分析
    1.1.1 系统
    1.1.2 系统科学、系统学与系统论
    1.1.3 系统学原理
    1.1.4 系统学原理与方法论
    1.1.5 系统工程
    1.1.6 两个图示
    1.2 系统科学简顾
    1.2.1 30~40年代:系统认识论时期(概念形成期)
    1.2.2 40~60 年代:系统论时期(运筹学时期)
    1.2.3 60~70年代:系统学时期(动力系统时期)
    1.2.4 80 年代以来:系统学原理(方法论时期)
    1.2.5 我国系统科学研究简况
    第2章 系统空间原理:突破意识上的空间障碍
    2.1 小序
    2.2 从绝对时空到相对时空的层层突破
    2.2.1 20世纪以前:绝对时空时代
    2.2.2 20世纪初以来:相对时空时代
    2.3 物理空间到欧氏空间的自然推广
    2.3.1 物理空间的特征认识
    2.3.2 推广到欧氏空间
    2.4 空间概念的继续推广
    2.4.1 非欧空间:对平直空间的推广
    2.4.2 事物空间:空间元素的推广
    2.5 物理空间思考:空间思维的应用
    2.5.1 从物理空间层次谈起
    2.5.2 一个自然的问题
    2.5.3 元空间:一个猜测
    2.6 系统关系空间论
    2.6.1 系统结构关系及其空间实质
    2.6.2 系统的逻辑关系及其背景空间
    2.6.3 系统的完备性与悖论机制
    附录 再看系统空间
    第3章 系统学“二象”对偶原理
    3.1 物质“二象”论
    3.1.1 关于光的实质之争
    3.1.2 量子论之争与微观世界复杂性的实质
    3.1.3 “二象”结构在物质系统中的普遍性
    3.2 “对立统一”论与对偶空间论
    3.2.1 “对立统一”论
    3.2.2 “对偶空间”论
    3.2.3 “属性空间”及其对偶空间特征
    3.3 “三论”归一:二象对偶论
    3.3.1 “三论”的统一性
    3.3.2 二象间的性质
    3.3.3 “二象”的复合与复合二象论
    3.3.4 “对偶”概念再认识
    3.4 完全系统及其在数学系统中的表现
    3.4.1 完全系统
    3.4.2 数学模型中的完全系统观
    3.5 二象观点看世界Ⅰ:2/3原理
    3.5.1 2/3原理的引入
    3.5.2 2/3原理及其社会性特征
    3.5.3 2/3原理的“对偶”论认识
    3.6 二象观点看世界Ⅱ:一组应用实例
    3.6.1 经济与金融的关系
    3.6.2 经济管理的二象认识
    3.6.3 一组例示
    3.7 二象观点看世界Ⅲ:网络系统论
    3.7.1 网络系统的“虚、实”二象特征
    3.7.2 网络系统中的联络特征
    3.7.3 通信网络系统的“扁平化”、线性化特征
    3.7.4 网络系统涵存的非线性性
    3.7.5 网络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3.7.6 网络经济的泡沫机制与1/3原理
    3.7.7 网络的数学原理
    3.7.8 网络的“节点”泛议
    第4章 系统的能量原理:广义能量论
    4.1 人类认识能量的基本过程掠影
    4.1.1 自然能的自然利用时期
    4.1.2 机械能:能量技术开创时期
    4.1.3 热能、化学能与场能:开发猛涨期
    4.1.4 物质能:能量概念一大突破
    4.1.5 结构能到组织能:系统论一大贡献
    4.2 元空间基本能猜测
    4.2.1 基本能猜测
    4.2.2 基本能的性质
    4.2.3 基本能猜测的意义
    4.3 生物能、精神场能、信息能与非能
    4.3.1 生物能与有机能
    4.3.2 精神场能与思维意识
    4.3.3 属性非能、纯粹时空非能
    4.3.4 信息与信息能
    4.4 社会系统能
    4.4.1 商品能
    4.4.2 人才能
    4.4.3 组织能与管理能
    4.5 广义能量原理及其应用
    4.5.1 广义能量原理
    4.5.2 广义能特征罗列
    4.5.3 系统能与自由能
    4.5.4 大自然与世界人:一个简化模型的能量思考
    4.5.5 绳端原理:能量原理的又一应用例
    第5章 系统整体与功能:树立系统结构观
    5.1 系统研究总体简顾
    5.2 系统整体论
    5.3 系统层次结构与分形述评
    5.3.1 系统产生层次的机制
    5.3.2 系统层级间区别与联系
    5.3.3 分形论述评
    5.4 系统功能论
    5.4.1 系统功能随规模而增长
    5.4.2 系统功能随结构而优化
    5.4.3 系统:1+1=α2(α2∈R(实数))问题及其机理
    5.4.4 一个应用例:系统优势函数与实施
    5.4.5 系统的功能制约:木桶三原理
    5.4.6 系统“能动”性与部门间功能的互补性
    5.5 规模效应及其机理
    5.5.1 规模效应的特征
    5.5.2 规模效应对应着系统非线性功能的突显效应
    5.5.3 系统越复杂、越高级, 规模效应越凸出
    5.6 涌现及其进一步解释
    5.6.1 涌现与能动
    5.6.2 涌现的机理Ⅰ:对偶二象的互动生成
    5.6.3 涌现的机理Ⅱ:来自内环境
    5.7 突变论及其推广
    5.7.1 关于经典突变论
    5.7.2 关于时序系统的突变情形
    5.7.3 广义突变论的提出
    附录 系统的主次量原理
    一、主次量原理
    二、主次量原理应用
    第6章 系统界域与环境论
    6.1 内外环境论
    6.1.1 系统及其环境:系统的开放性
    6.1.2 系统内环境
    6.1.3 系统外环境及其结构特征
    6.1.4 系统与其环境的生克关系
    6.1.5 系统对其环境的适应与统一性
    6.2 邻域系统论
    6.2.1 系统的邻域及与环境的区别
    6.2.2 邻域系统概念的建立
    6.2.3 邻域系统基本性质
    6.2.4 邻域系统管理
    6.3 系统边界论
    6.3.1 系统边界的过渡特征, 系统的分类与原理解释
    6.3.2 系统边界的出入特征与系统开放性
    6.3.3 边界势与边界空间
    6.3.4 系统边界重域论
    6.4 大系统与矩阵原理
    第7章 时间系统学
    7.1 小序
    7.1.1 时间是什么
    7.1.2 运动与时间
    7.1.3 系统与运动
    7.2 时序系统论
    7.2.1 实践中的时序系统
    7.2.2 模量分析中的时序系统
    7.2.3 统计学中的时序性
    7.2.4 预测学中的时序性
    7.2.5 时序问题的实质
    7.3 逻辑系统论
    7.3.1 逻辑是典型的时序问题
    7.3.2 数学语言中的逻辑
    7.3.3 计算机语言中的逻辑
    7.4 系统演化与进化
    7.4.1 系统演化
    7.4.2 系统和谐与可持续
    7.4.3 系统进化
    7.5 控制系统论
    7.5.1 控制系统及其“二象论”机制
    7.5.2 系统过程的自控与它控机制
    7.5.3 系统控制机理1:轨道迁移原理
    7.5.4 系统控制机理2:弱循环原理
    7.6 例:人对环境的动态适应
    7.6.1 小议
    7.6.2 关于适应的含义
    7.6.3 机遇论
    7.6.4 一个人生社会轨迹的粗略描述
    第8章 系统间关系论
    8.1 两系统间关系Ⅰ:合作关系
    8.2 两系统间关系Ⅱ:博弈关系
    8.3 两系统间关系Ⅲ:竞争关系
    8.4 两系统间关系Ⅳ:冲突关系
    8.5 两系统间关系Ⅴ:综论
    8.6 多系统间关系
    第9章 系统耗散与协同再认识
    9.1 自由能与系统涨落
    9.1.1 开放系统及其均衡性
    9.1.2 自由能与系统远离均衡态
    9.1.3 系统涨落机制
    9.1.4 多层系统涨落效应及其复杂性
    9.2 自组织论
    9.2.1 系统涨落与自由能的升华和序化
    9.2.2 能量耗散与自组织
    9.2.3 系统进化与新的均衡
    9.3 他组织与管理原理
    9.3.1 他组织及与自组织的本质区别
    9.3.2 他组织与管理原理
    9.3.3 管理系统目标控制原理
    9.4 协同机理及与耗散论的比较认识
    9.4.1 序参量及其来源
    9.4.2 序参量竞争与支配原理
    9.4.3 协同的机理
    9.4.4 协同学与耗散论的根本区别
    9.4.5 耗散、管理、协同三类“自组织”及其比较特征
    9.5 系统的均衡、复杂与混沌再认识
    9.5.1 系统均衡再认识
    9.5.2 系统的复杂性
    9.5.3 系统的混沌
    9.6 系统组织发展机理探讨
    9.6.1 结构、组织与余空间
    9.6.2 最小成本原理
    9.6.3 系统组织的最优化
    9.6.4 系统管理的发生机制
    第10章 系统学基本定律
    10.1 系统能量定律
    10.1.1 系统储能定律
    10.1.2 系统能量交流定律
    10.1.3 系统管理定律
    10.1.4 系统创新、发展定律
    10.2 系统复杂性定律
    10.2.1 来自组织结构的复杂性
    10.2.2 来自系统空间的复杂性
    10.2.3 来自主观的复杂性
    10.2.4 社会复杂性
    10.2.5 社会复杂性之源
    10.3 适当意义下系统并不复杂
    第11章 系统学:y=F(x,A)
    11.1 y=F(x,A)再认识
    11.1.1 y=F(x,A)的系统学认识
    11.1.2 y=F(x,A)再认识
    11.2 logistic方程认识
    11.2.1 关于y=F(x,A)的建模
    11.2.2 y=F(x)建模的一种计量方法
    11.2.3 离散方程到迭代方程的突破
    11.2.4 迭代方程到虫口方程
    11.3 离散动力系统特征简述
    11.3.1 单峰曲线及其迭代映射曲线族
    11.3.2 不动点的特征
    11.3.3 动力系统轨道特征
    11.3.4 关于一般的一维离散动力系统
    11.4 混沌动力系统初步
    11.4.1 关于混沌的定义
    11.4.2 混沌动力系统几个主要特征
    11.4.3 混沌动力系统的判定
    11.4.4 一个存在混沌的经济模型讨论
    11.4.5 一点注记:关于非一维动力系统及其混沌
    11.5 logistic曲线论
    11.5.1 从一般动力系统到连续动力系统
    11.5.2 logistic曲线(L-曲线)认识
    11.5.3 L-曲线与L-迭代轨道区别与联系
    11.5.4 L-曲线再认识
    11.5.5 又一例:2/3原理的数学认识
    11.5.6 管理动力系统
    11.6 L-曲线进一步推广:二维动力系统
    11.6.1 竞争系统与互惠系统
    11.6.2 竞争(互惠)动力系统及与博弈论的关系
    11.6.3 二维动力系统的标准型
    11.6.4 二维(连续)动力系统“定性”分析初步
    11.6.5 二维竞争系统与logistic曲线的关系
    11.6.6 对偶二象间演化特征描述
    11.6.7 状态空间,升维系统与状态最优
    参考文献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