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时值国家“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启动实施之年,中国科学院和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经济日报社、科技日报社、中国青年报社共同举办了以“国家的科学院,人民的科学家”为主题的“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征文活动。社会各界1300多人踊跃投稿。
本书收录了“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征文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作品,特别奖获得者的有关作品,以及记录征文活动开幕、评选、推广和相关工作场景的一组珍贵照片。书中作品围绕征文活动“建言未来发展、分析当前态势、再现优良传统”的主线,或深情回忆中科院和科学家身边的人和事,或深入探讨中科院的历史、使命与贡献,或对中科院的未来发展提出独到建议,不仅在网络互动的过程中增进了科技界与公众的沟通和理解,弘扬了科技人员潜心钻研、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而且对中科院乃至中国科技界进一步筹划推进新时期的整体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平实,不乏真情实感、真知灼见,适合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科技、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学生阅读。
样章试读
目录
- 序
特别奖获得者作品
中国科学院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 丘成桐
我所了解的中国科学院 师昌绪
中国科学院与新中国同行 严东生
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 李佩
在中国科学院里成长点滴 杨乐
我和中国科学院 吴征镒
半个多世纪的回眸 张存浩
需要高质量、同行评议的科学研究 郎尼·汤姆森
回忆叶渚沛 郭慕孙
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 唐有褀
一等奖作品
中国科学院,你给了我人生以新的诠释 王明伟
建议建立科学的科研成果鉴定及其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陈翔
大师的作用与大师从哪里来? 金雅芬
崛起之路,科技为先 姚怀明
“百金买马骨”与中科院创新 裴钢
二等奖作品
院子里一个老头子的感受与期盼 王茂章
呼吁中国科学院重建人文社会科学部 冯用军
诚邀院士走下神坛 李永丹
科学传播也是“国家队”的核心使命 李存富
我们所的外国“老爷爷” 李淑琴
关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培养学制的一些看法 吴宝俊
院外人士进一言 武夷山
媒体人的三点建议 贾西平
改革创新的战斗堡垒 萧维文
隔楼的老人 雷成友
征文活动场景
征文活动组织委员会会议
征文活动评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征文活动指导委员会扩大会议
征文活动启动仪式
第一场网友“走进中国科学院”活动
第二场网友“走进中国科学院”活动
第一场院士专家在线访谈活动
征文活动评选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第二场院士专家在线访谈活动
第三场院士专家在线访谈活动
第三场网友“走进中国科学院”活动
白春礼院长做客新华网在线访谈
三等奖作品
KAIST的启示 丁甜
创新转化五十载,科技雨露润黔中 于杰
破除nerd魔咒 季菲菲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科学院 王小凡
永恒之光——王大珩 边东子
中国的脊梁 刘云辉
我想对中科院院士说 刘新伟
中国科学院的文化在中国科学院的风气中 孙立广
培育中国科学院的科学文化 孙小淳
探索和综合治理黑沙河泥石流的八年 吴积善
中科院,请给“民间科学家”搭个舞台 何平
研究所集群服务保障体系的集约化发展建议 陆鸣
一个青年研究人员的中科院之梦 陈斌
我心目中的中国科学院 陈印政
院地合作结硕果,继往开来谱华章 范燕青
中国科学院呼唤伯乐 周天龙
浪漫科学岛 姜虹
中国科学院应是这样的学术之家 徐金生
中国科学院需要六个反思 黄秀清
中国科学院应重塑科学精神 蒋高明
优秀奖作品
没有民主就没有科学院 王铮
从中科院人才培养说开去 王万江
民间科学家心中的中国科学院 王鸿飞
德国马普学会模式抑或美国国家实验室模式? 邱东茹
雄立东方的传奇 朱道乾 陈庆道 关佳宁
科研院所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李淑微
关于中国科学院讨论自然科学是生产力的起因 李满园
中科院走出的联想 杨元庆
半个世纪,我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共同走过 杨福愉
难忘的西苑操场甲1号 吴智诚
我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共奋进 何易
心中的科学院,心中的对撞机 张闯
中科院对我的巨大影响 张杰
中国科学院赋 张治
做钱学森先生秘书时的二三事 张可文
方俊院士给我们留下什么宝贵财富? 张赤军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张厚英
结缘科学心亦醉 陈子才
在变革中谋求创新发展 陈晓亚 司胜利
机器鱼的启示 金凡
七十年情缘 柳怀祖
汇百家之言,建强大科院 姜进举
罗布泊研究中的中国声音 夏训诚
期待中的中国科学院 黎在珣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