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 诊断学与诊断技术 > 中医诊断学

浏览历史

中医诊断学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中医诊断学
  • 书号:7030025229
    作者:庄泽澄
  • 外文书名:
  • 装帧:
    开本:
  • 页数:0
    字数:312000
    语种: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 所属分类:R24 中医临床学
  • 定价: ¥16.00元
    售价: ¥12.64元
  • 图书介质:

  • 购买数量: 件  缺货,请选择其他介质图书!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内容简介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传统医学丛书的一个分册。全书共分上篇、下篇和附篇三部分。上篇为诊法,主要介绍问诊、望诊、闻诊、切诊、耳诊和甲诊;下篇为辨证,包括八纲辨证、气血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附篇简要阐述常见症状的鉴别和中医病历的书写。书中还介绍了临床常见症状和证候;类证鉴别及现代研究;并在有关章节中配以图表和彩图,以增强学习效果。可供各级中医临床医生、中医院校师生及中医爱好者参考。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中国传统医学丛书序
    前言
    绪论
    一、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二、中医诊断学的内容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察病
    (二)从病辨证
    (三)诸诊并用
    四、学习中医诊断学的目的、要求和方法
    上篇 诊法
    第一章 问诊
    第一节 问诊的方法和内容
    一、问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一)问诊的方法
    (二)问诊注意事项
    二、问诊的内容
    (一)一般情况
    (二)主诉
    (三)现病史
    (四)既往史
    (五)生活史
    (六)月经史
    (七)婚姻生育史
    (八)家族史
    第二节 问现在症状
    一、问常见症状
    (一)寒热
    (二)汗出异常
    (三)疼痛
    (四)疲乏
    (五)身重
    (六)麻木
    (七)睡眠异常
    (八)饮食口味异常
    (九)大便异常
    (十)小便异常
    二、问其他症状
    (一)头面症状
    (二)胸腹症状
    (三)前阴症状
    三、问妇科症状
    (一)月经病症状
    (二)带下病症状
    (三)妊娠病症状
    (四)产后病症状
    四、儿科问诊
    (一)出生前后情况
    (二)问预防接种、传染病史及传染病接触史
    (三)问小儿杂病的常见病因
    第二章 望诊
    第一节 整体望诊
    一、一般望诊
    (一)发育与体型
    (二)营养
    (三)面容与表情
    二、望神
    (一)神的含义
    (二)望神的内容
    三、望色
    (一)面部色诊的原理
    (二)常色
    (三)病色
    (四)望色十法
    四、望形态
    (一)体位
    (二)姿势
    (三)步态
    第二节 分部望诊
    一、望头面部
    (一)望头部
    (二)望面部
    二、望五官
    (一)望目
    (二)望耳
    (三)望鼻
    (四)望口腔
    三、望躯体
    (一)望颈项
    (二)望胸腹
    (三)望肩、背、腰部
    (四)望四肢
    (五)望二阴
    四、望皮肤
    (一)斑
    (二)疹
    (三)白瘖
    (四)水痘
    (五)湿疹
    (六)蜘蛛痣
    (七)痈、疽、疔、疖
    五、望小儿食指络脉
    (一)望食指络脉的方法
    (二)望食指络脉的内容
    六、望排泄物与分泌物
    (一)望痰与涕
    (二)望涎与唾
    (三)望呕吐物
    第三节 舌诊
    一、舌的组织结构及舌诊原理
    (一)舌的组织结构
    (二)舌诊原理
    (三)脏腑在舌面的分部
    二、舌诊的临床意义
    (一)判断正气的盛衰
    (二)区别病邪的性质
    (三)分辨病位的深浅
    (四)推断病情的进退
    三、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舌诊的方法
    (二)舌诊的注意事项
    四、舌诊的内容
    (一)望舌苔
    (二)望舌质
    (三)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
    第三章 闻诊
    第一节 听声音
    一、正常声音
    二、病变声音
    (一)语言
    (二)呼吸
    (三)咳嗽
    (四)呕吐
    (五)呃逆
    (六)嗳气
    (七)太息
    (八)喷嚏
    (九)呵欠
    第二节 嗅气味
    一、病体的气味
    (一)口鼻之气味
    (二)汗之气味
    (三)痰涕之气味
    (四)二便之气味
    (五)经带恶露之气味
    二、病室的气味
    第四章 切诊
    第一节 脉诊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及其临床意义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
    二、脉诊的部位
    (一)遍诊法
    (二)三部诊法
    (三)寸口诊法
    三、诊脉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一)时间
    (二)体位姿势
    (三)指法
    (四)平息
    四、脉象
    (一)构成脉象的主要因素
    (二)正常脉象
    (三)病脉
    (四)脉象鉴别方法
    (五)相兼脉和真脏脉
    (六)诊妇人与小儿脉
    (七)辨脉独异与脉症合参
    第二节 按诊
    一、按诊的方法
    (一)触法
    (二)摸法
    (三)按压法
    (四)叩击法
    二、按诊的注意事项
    三、分部按诊
    (一)按头面与颈部
    (二)按胸部
    (三)按腹部
    (四)按脊柱、四肢、皮肤、俞穴
    第五章 其他诊法
    第一节 耳诊
    一、耳诊的理论依据
    二、耳廓各部与人体脏腑的关系
    (一)耳廓前面
    (二)耳廓后面
    三、耳廓主病
    (一)压痛点
    (二)色泽变化
    (三)形态变化
    第二节 甲诊
    一、甲诊的理论依据
    二、检查方法
    三、正常爪甲形色
    四、爪甲形色异常与主病
    (一)色泽异常
    (二)形态异常
    下篇 辨证
    第六章 八纲辨证
    第一节 表里辨证
    一、表里的证候
    (一)表证
    (二)里证
    二、表证和里证的鉴别
    三、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一)表里同病
    (二)表里转化
    第二节 寒热辨证
    一、寒热证候
    (一)寒证
    (二)热证
    二、寒证和热证的鉴别
    三、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一)寒热错杂证
    (二)寒热转化
    (三)寒热真假
    四、寒证、热证与表里的关系
    (一)表寒证
    (二)表热证
    (三)里寒证
    (四)里热证
    第三节 虚实辨证
    一、虚实证候
    (一)实证
    (二)虚证
    二、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三、虚证与实证的关系
    (一)虚实错杂证
    (二)虚实转化
    (三)虚实真假
    四、虚证实证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一)虚证实证与寒热的关系
    (二)虚证实证与表里的关系
    第四节 阴阳辨证
    一、阴证和阳证
    (一)阴证
    (二)阳证
    (三)阴证和阳证的鉴别
    二、阴虚证与阳虚证
    (一)阴虚证
    (二)阳虚证
    三、亡阴证和亡阳证
    (一)亡阴证
    (二)亡阳证
    (三)亡阳证与亡阴证的鉴别
    (四)亡阴证与阴虚证的鉴别
    (五)亡阳证与阳虚证的鉴别
    第七章 气血辨证
    第一节 气病辨证
    一、气虚证
    二、气陷证
    三、气滞证
    四、气逆证
    第二节 血病辨证
    一、血虚证
    二、血热证
    三、血瘀证
    第三节 气血同病辨证
    一、气血两虚证
    二、气虚失血证
    三、气随血脱证
    四、气阴两虚证
    第八章 脏腑辨证
    第一节 脏病辨证
    一、心病辨证
    (一)心气虚证
    (二)心阳虚证
    (三)心阳暴脱证
    (四)心血虚证
    (五)心阴虚证
    (六)心气血两虚证
    (七)心气阴两虚证
    (八)心阴阳两虚证
    (九)心脉痹阻证
    (十)心血瘀阻证
    (十一)心火亢盛证
    (十二)痰迷心窍证
    (十三)痰火扰心证
    二、肺病辨证
    (一)肺气虚证
    (二)肺阳虚证
    (三)肺阴虚证
    (四)肺气阴两虚证
    (五)肺气虚竭证
    (六)风寒束肺证
    (七)寒邪客肺证
    (八)痰饮停肺证
    (九)风热犯肺证
    (十)热邪壅肺证
    (十一)燥邪犯肺证
    三、脾病辨证
    (一)脾阴虚证
    (二)脾气虚证
    (三)脾阳虚证
    (四)脾气下陷证
    (五)脾不统血证
    (六)寒湿困脾证
    (七)湿热蕴脾证
    四、肝病辨证
    (一)肝血虚证
    (二)肝阴虚证
    (三)肝气郁结证
    (四)肝火上炎证
    (五)寒滞肝脉证
    (六)湿热蕴肝证
    (七)肝阳上亢证
    (八)肝风内动证
    五、肾病辨证
    (一)肾阳虚证
    (二)肾阴虚证
    (三)肾精不足证
    (四)肾气不固证
    第二节 腑病辨证
    一、胆病辨证
    (一)胆郁痰扰证
    (二)湿热蕴胆证
    二、胃病辨证
    (一)胃阴虚证
    (二)胃阳虚证
    (三)胃实寒证
    (四)胃热证
    (五)食滞胃脘证
    三、小喀病辨证
    (一)小喀虚寒证
    (二)小喀实热证
    (三)小喀气痛证
    四、大肠病辨证
    (一)大肠液亏证
    (二)大肠虚寒证
    (三)大肠湿热证
    五、膀胱病辨证
    (一)膀胱虚寒证
    (二)膀胱湿热证
    第三节 脏腑兼病辨证
    一、心肺气虚证
    二、心脾两虚证
    三、心肝血虚证
    四、心肾不交证
    五、心肾阳虚证
    六、肺肾气虚证
    七、肺肾阴虚证
    八、脾肺气虚证
    九、脾肾阳虚证
    十、肝肾阴虚证
    十一、肝火犯肺证
    十二、肝脾不调证
    十三、肝胃不和证
    十四、肝胆湿热证
    第九章 六经辨证
    第一节 六经病证
    一、太阳证
    (一)太阳经证
    (二)太阳腑证
    二、阳明证
    (一)阳明经证
    (二)阳明腑实证
    三、少阳证
    四、太阴证
    五、少阴证
    (一)少阴寒化证
    (二)少阴热化证
    六、厥阴证
    第二节 六经病的传变
    (一)传经
    (二)直中
    (三)合病
    (四)并病
    第十章 卫气营血辨证
    第一节 卫气营血证候
    一、卫分证
    (一)风热犯卫证
    (二)燥热犯卫证
    (三)湿热犯卫证
    二、气分证
    (一)邪热壅肺证
    (二)热郁胸膈证
    (三)热灼胸膈证
    (四)阳明热盛证
    (五)阳明热结证
    (六)热郁胆腑证
    三、营分证
    四、血分证
    (一)热盛动血证
    (二)热与血结证
    第二节 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
    第十一章 三焦辨证
    第一节 三焦病证
    一、上焦病证
    (一)风热侵袭肺卫证
    (二)邪热壅肺证
    (三)热陷心包证
    (四)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
    二、中焦病证
    (一)胃经热盛证
    (二)热结肠腑证
    (三)中焦湿热证
    三、下焦病证
    (一)肾阴耗损证
    (二)虚风内动证
    (三)阴虚火炽证
    (四)邪留阴分证
    第二节 三焦病证的传变
    附篇
    第一章 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
    第一节 壮热
    一、壮热常见的病证
    二、壮热的鉴别
    第二节 昏迷
    一、昏迷常见的病证
    二、昏迷的鉴别
    第三节 抽搐
    一、抽搐常见的病证
    二、抽搐的鉴别
    第四节 失眠
    一、失眠常见的病证
    二、失眠的鉴别
    第五节 咳嗽
    一、咳嗽常见的病证
    二、咳嗽的鉴别
    第六节 气喘
    一、气喘常见的病证
    二、气喘的鉴别
    第七节 咯血
    一、咯血常见的病证
    二、咯血的鉴别
    第八节 呕吐
    一、呕吐常见的病证
    二、呕吐的鉴别
    第九节 泄泻
    一、泄泻的常见病证
    二、泄泻的鉴别
    第十节 黄疸
    一、黄疸常见的病证
    二、黄疸的鉴别
    第十一节 小便不利
    一、小便不利常见的病证
    二、小便不利的鉴别
    第十二节 水肿
    一、水肿常见的病证
    二、水肿的鉴别
    第二章 病历
    第一节 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病历的分类与格式
    一、病历分类
    二、住院病历书写格式与内容
    (一)完整病历
    (二)入院记录
    (三)病程记录
    (四)会诊记录
    (五)交接班记录
    (六)转科记录
    (七)出院记录
    (八)死亡记录
    三、门诊病历书写格式与内容
    (一)初诊病历格式与内容
    (二)复诊病历格式与内容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