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党中央明确提出的“社会建设”这个新概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为理论基础,从北京行政区划及政权建设、人口、家庭、就业、城乡关系、阶层结构、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社会保障、社会工作、人事与人才、社会管理、科学事业、社会科学、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环境、住房、交通、旅游、消费、社会心态、社会治安等26个方面系统回顾和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60年来北京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主要成就以及存在问题,并对未来北京的社会建设进行了前瞻性的思考。在新的社会建设理念指导下总结北京社会建设的实践经验,不仅对未来北京社会建设有着“以史为鉴”的作用,而且对于全国其他地区的社会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对社会建设新理论的日臻完善,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本书是一部资料性的学术研究著作,具有知识性、综合性、资料性、学术性和一定的创新性、前瞻性、权威性,集理论性、史料性和可读性为一体,适合中央政府、北京市政府及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机构工作人员,社会学领域的专家学者,高等学校师生,以及其他社会各界关心北京社会建设的读者。
样章试读
目录
- 序一
序二
前言
导论
第一节 社会建设:和谐社会之道
一、社会建设的涵义及特征
二、社会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
三、社会建设的理论体系
第二节 北京社会建设成就与进程
一、北京社会建设成就
二、北京社会建设进程
三、北京社会建设启示
第三节 北京社会建设前瞻性思考
一、北京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二、北京未来社会建设目标
三、北京未来社会建设思考
参考文献
第一章 行政区划和政治组织
第一节 北京概述
一、自然状况和历史变迁
二、首都规划
第二节 行政区划
一、区制扩大与市、区(县) 两级建制形成
二、行政区划的变化特点
第三节 政治组织
一、党组织系统
二、人民代表大会
三、政府机构
四、统一战线组织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人口结构与变迁
第一节 人口总量
一、户籍人口
二、非户籍人口
三、人口增长特征
四、人口区域分布
第二节 人口结构
一、性别结构
二、年龄结构
三、学历结构
四、职业结构
五、健康状况
第三节 人口迁移与流动
一、人口迁移
二、人口流动
第四节 人口管理与人口政策
一、人口管理
二、人口政策
第五节 北京人口的发展与展望
一、人口规模及其调控倡
二、外来人口及其管理
三、人口老龄化及对策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婚姻与家庭
第一节 婚姻的变化
一、婚姻制度的建设
二、婚姻行为的转变
第二节 家庭的变迁
一、家庭规模的伸缩
二、家庭结构的转变
第三节 婚姻与家庭的回顾与前瞻
一、婚姻与家庭变化的历程
二、婚姻与家庭变化的对策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就业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就业
一、1949~1957年的就业
二、1958~1965年的就业
三、1966~1977年的就业
四、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北京就业特征
第二节 改革开放时期的就业
一、1978~1993年的就业
二、1994~2000年的就业
三、2001年以来的就业
四、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就业特征
第三节 北京未来就业展望
一、未来就业要求
二、未来就业压力与问题
三、未来促进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城乡结构
第一节 1949~1978年城乡结构的变迁
一、1949~1952年影响北京城乡结构变迁的因素
二、1953~1957年二元分割城乡结构初步形成
三、1958~1965年二元分割城乡结构制度化
四、1966~1978年城乡结构
第二节 1979年以来北京城乡结构的变迁
一、郊区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城乡结构变迁
二、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促进城乡结构变迁
三、城乡联动加速城乡结构变迁
第三节 北京城乡一体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城乡差距扩大是当前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二、新时期社会建设为北京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机遇
三、社会建设中北京城乡一体化面临的挑战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社会阶层结构与社会流动倡
第一节 北京社会阶层结构变迁路径
一、产业结构后工业化推进
二、就业结构趋现代化变迁
三、职业结构趋高级化演进
四、城市化与城市功能调整
第二节 北京社会阶层结构变迁
一、1949~1977年:阶级阶层结构的不断重塑
二、1978~2008年:现代社会阶层结构逐步确立
第三节 北京社会流动
一、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社会流动的凝固
二、市场化进程中社会流动的不断开放
三、北京主要阶层社会流动
四、社会流动中的移民
五、当代北京社会流动特征
第四节 社会建设中的北京社会阶层结构调整
一、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北京社会阶层问题
二、协调社会阶层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城市基层管理体制
第一节 北京街居体制与单位制
一、街居体制
二、单位制
第二节 北京社区建设
一、社区建设的兴起与发展
二、社区建设中的各类组织
三、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北京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发展趋势
一、城市基层管理
二、街居体制发展思考
三、社区建设前瞻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社会组织
第一节 北京社会组织发展历程
一、社会组织格局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二、改革开放后北京社会组织的发展
第二节 北京社会组织管理体制
一、北京社会组织管理机构的更替
二、北京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确立
三、北京社会组织管理法规的变化
四、北京社会组织的管理服务工作
第三节 北京社会组织与社会建设
一、社会组织与首都和谐社会建设
二、社会组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思考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社会保障制度
第一节 北京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回顾
一、社会统筹时期
二、“单位保险” 时期
三、北京城镇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
第二节 北京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一、北京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背景与简要历程
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三、社会救助的发展
四、社会福利的建立与发展
第三节 北京市农村社会保障建设
一、计划体制下的农村社会保障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第四节 北京市社会保障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一、社会保障发展水平的比较分析
二、社会保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三、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社会工作
第一节 社会工作发展历程
一、社会工作的起步时期
二、社会工作发展与遭受挫折时期
三、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形成时期
第二节 社会工作实务
一、儿童社会工作
二、老年人社会工作
三、妇女社会工作
四、残疾人社会工作
第三节 社会工作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二、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人事制度与人才发展战略
第一节 北京人事制度建立阶段
一、干部管理制度
二、国有企事业单位“铁饭碗” 制度
三、高校毕业生国家分配制度
第二节 北京人事制度改革阶段
一、公务员制度实施
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三、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
四、专业技术人员管理
五、高校毕业生双向择业
六、流动人员管理
第三节 北京人事制度创新阶段
一、规范公务员收入改革
二、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
三、人才市场管理与服务
第四节 北京人才资源与人才发展战略
一、人才观与北京人才发展战略
二、社会发展与人才发展战略
三、北京人才发展战略建议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职业社会的管理
第一节 职业社会的形成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北京职业者规模与构成
二、城市人口职业化政策
三、北京职业社会的形成
第二节 工资管理及其效果
一、工资体系的确立
二、效益工资的引进
三、行业差异扩大
四、工资管理的效果
第三节 职业社会的就业政策
一、就业安置政策
二、再就业政策
第四节 职工福利管理
一、职工福利的建立
二、福利政策
三、职工福利补贴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事业
第一节 科学技术事业建设概述
一、科学技术事业建设历程
二、科技事业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三、科技竞争力
第二节 科技管理体制的变迁
一、科技管理机构的框架
二、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三、科技成果管理
第三节 科技资源
一、以量的增长为特征的时期
二、以研发为增长核心的时期
三、科技资源评价
第四节 基础科学
一、多点突破的起步时期
二、两线并进的发展时期
三、遭遇曲折的低潮时期
四、步入正轨的恢复时期
五、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
第五节 应用技术
一、由半机械化半手工化到机械化
二、由机械化到自动化
三、由自动化到智能环保化
第六节 科学技术普及活动
一、科普工作重心的转移
二、科普工作的基本类型
三、青少年科普工作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社会科学
第一节 社会科学概述
一、“社会科学” 概念界定
二、社会科学的学科类别与结构分层
三、作为一种社会事业的社会科学
第二节 社会科学事业建设的基本历程
一、早期建设和发展阶段
二、遭受严重破坏阶段
三、全面发展繁荣阶段
第三节 社会科学事业建设的基本趋向与研究重心转移
一、社会科学事业建设的基本趋向
二、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心转移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基础教育
第一节 概述
一、基础教育的内涵与价值取向
二、北京基础教育的兴起
第二节 北京基础教育的历史回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7年基础教育的初步繁荣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基础教育严重破坏
三、基础教育的恢复与重建
第三节 重点推进义务教育
一、我国义务教育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二、北京中小学义务教育的发展历程
三、北京中小学校结构布局调整
第四节 北京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一、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历程
二、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果
三、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第五节 北京基础教育的问题与思考
一、教育公平问题
二、全面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高等教育
第一节 北京高等教育事业建设的两个主题
一、发展:教育政策取向作为重要推动力量
二、变革:社会体制变迁构成深刻时代背景
第二节 计划体制时期的北京高等教育事业
一、高等教育体系初建:以苏联为师
二、高等教育的改革:偏离苏联模式
三、文化大革命十年高等教育的低谷时期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北京高等教育事业
一、高等教育事业的整顿恢复
二、新时期高等教育的第一次改革
三、新时期高等教育的第二次改革
第四节 北京高等教育的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高等教育的地位
二、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五节 北京高等教育的问题与思考
一、高等学校办学体制多元化改革亟待推进
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途径有待拓宽
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 文化事业
第一节 北京文化事业概述
一、文化事业的定义及分类
二、文化事业的功能与作用
第二节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一、文物保护与旧城改造
二、新时期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三节 文艺事业
一、文艺事业的革新与曲折发展
二、文艺事业的改革与繁荣
三、文艺演出业的现状和特点
第四节 大众文化传媒业
一、新闻出版业
二、广播影视业
三、互联网
第五节 群众文化事业
一、群众文化事业的初建与曲折发展
二、群众文化事业的恢复与新生
三、群众文化事业建设中的问题
第六节 北京文化事业建设的思考
一、转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事业建设观念
二、增加经费投入,切实改善文化事业单位的条件
三、加大改革力度,推进文化体制创新
四、转换管理机制,健全法制,将首都文化事业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
五、正确处理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统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第十八章 体育事业
第一节 体育事业建设概述
一、体育与社会
二、体育建设历程
三、体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第二节 体育场馆建设
一、体育场馆建设回顾
二、体育场馆建设中的成就与问题
第三节 竞技体育
一、优秀运动队建设
二、体育赛事建设
三、竞技体育取得的成绩
四、竞技体育的优势与挑战
第四节 群众体育
一、起步与发展阶段
二、全面发展繁荣阶段
第五节 体育产业
一、体育产业发展的背景和条件
二、体育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第六节 奥运会对北京社会建设的影响
一、振奋民族精神,显示强国地位
二、推进北京市政建设现代化
三、促进北京的国际化进程
四、强化奥运意识,推动全民健身
五、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第十九章 卫生事业
第一节 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历程
一、卫生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二、卫生事业改革的全面推进
三、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的重新定位
第二节 卫生资源配置变迁
一、卫生机构
二、住院床位和卫生人员
三、卫生事业费与卫生投资
第三节 疾病控制与公共卫生事业建设
一、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二、公共卫生事业建设
第四节 健康水平的提高与疾病模式的转变
一、健康水平的提高
二、疾病模式的转变
第五节 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一、公费医疗制度
二、劳动保险制度
三、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五、干部保健和医疗照顾
第六节 卫生事业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
一、卫生事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加强卫生事业建设的对策
参考文献
第二十章 环境问题与环保事业
第一节 北京的环境问题
一、生态环境基础薄弱
二、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三、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第二节 北京环保事业发展历程
一、环保事业初步创建
二、环保事业全面发展
第三节 北京环保事业建设的成就
一、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投资明显增加
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降低
第四节 加强环保事业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二、完善投资结构,加大对周边区域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
三、整合管理部门,开展以社区为单位的环境污染治理
四、扩大公众参与程度,推广生态消费观念
五、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一章 住房
第一节 住房建设的历史回顾
一、解放前后北京居民的住房状况
二、计划经济时期北京的住房建设
三、市场经济时期北京的住房建设
第二节 北京住房政策的变迁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实物分配政策
二、市场化改革的住房政策
三、住房政策演变小结
第三节 北京的住房问题
一、房价过高的问题
二、保障性住房问题
三、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
四、住房公平与居住隔离问题
第四节 北京房价过高的原因与治理对策
一、房价过高的原因
二、解决北京房价过高问题的对策
三、对北京住房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十二章 交通
第一节 北京交通建设概述
一、作为社会事业的北京交通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北京的交通建设
第二节 北京的外部交通
一、公路交通建设
二、铁路交通建设
三、航空交通建设
第三节 北京城市公共交通
一、城市道路公共交通
二、城市轨道公共交通
三、城市出租车
四、城市公共交通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三章 旅游
第一节 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北京的局部旅游经济现象
二、北京旅游事业的发展
三、改革开放以来北京旅游产业的发展
第二节 北京旅游资源特色与产业现状
一、北京的旅游资源类型与特色
二、北京旅游产业的现状
三、北京旅游产业现存的问题
第三节 北京旅游产业发展得失与展望
一、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经验
二、北京城市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措施
三、北京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十四章 居民消费
第一节 经济社会建设与居民消费
一、经济社会建设与居民消费的关系
二、北京的经济社会建设与居民消费
三、北京居民消费变迁的阶段及特点
第二节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变迁
一、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变迁
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变迁
三、居民消费水平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
一、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
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
三、社会福利制度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迁的影响
第四节 北京居民消费的分化
一、不同阶层的收入和消费差距越来越大
二、城乡收入和消费差距拉大
三、资产型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
四、失业下岗带来的贫富分化增加
第五节 加快社会建设,促进和谐消费与消费和谐
一、强化社会政策引导,促进消费生活和谐
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使居民消费结构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第二十五章 北京社会心态变迁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北京社会心态变迁掠影
一、1948~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北京的社会心态
二、1957~1966年:社会主义初步建设时期北京的社会心态
三、1966~1976年:特定历史时期北京的社会心态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社会心态变迁素描
一、改革开放初期北京的社会心态
二、市场化进程中北京的社会心态
三、北京公众社会心态变化的总体趋势
第三节 北京公众的社会心态变迁归因与引导
一、北京公众的社会心态变迁归因
二、正确理解和引导北京公众的社会心态
参考文献
第二十六章 社会治安
第一节 北京社会治安系统的建立
一、社会治安系统的创立
二、社会治安状况及治理措施
三、北京解放初期的政权交替与新政权有效的社会整合
第二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北京社会治安建设
一、“第二次镇反运动” 打击反革命残余势力
二、“反右斗争” 与“同刑事犯罪活动的斗争”
三、“三年自然灾害” 与紧张的社会治安形势
四、政保警卫改革:“既要保证安全,又不脱离群众”
五、镇反、户籍、计划经济、群防群治构筑北京社会治安最佳期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北京社会治安及“文化大革命后遗症”
一、砸烂公检法,对首都公安系统实行军事管制
二、“公安六条” 对首都治安系统的重创
三、社会控制组织的紊乱引发社会治安的紊乱
第四节 改革开放初期北京社会治安的重建
一、首次“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 及效果分析
二、经济纠纷和经济案件悄然增加
三、改革开放初期的政保警卫工作
四、社会结构性变迁与传统治安方式的冲突
第五节 经济高速发展期北京社会治安建设
一、北京社会治安状况描述
二、犯罪特点的重要变化
三、北京社会治安管理措施
四、北京的都市化与流动人口犯罪的困惑
第六节 北京社会治安建设60年的综合分析与对策建议
一、北京社会治安体系与整合社会能力的分析
二、北京社会治安建设的相关建议
第二十六章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