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时代语境下,系统挖掘唐帝陵石像生艺术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保护古代陵墓遗产、彰显中华文明标识、赋能区域文旅产业具有多重价值。
本书以唐帝陵石像生遗存为研究对象,立足艺术史学本位,整合考古学、历史学、文化地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通过田野调查、图像分析与文献互证,系统梳理石像生的类型谱系、空间布局、造型特征及其艺术演变规律,揭示其作为丧葬礼仪符号、艺术创造载体与文化记忆载体的多重属性,为理解盛唐气象的物质表征与精神内核提供创新视角。
样章试读
目录
- 目录
序言(周晓陆)
前言
第一章 唐帝陵概述 1
第一节 唐十八陵 1
一、唐高祖献陵 3
二、唐太宗昭陵 10
三、唐高宗、武则天乾陵 30
四、唐中宗定陵 40
五、唐睿宗桥陵 44
六、唐玄宗泰陵 54
七、唐肃宗建陵 58
八、唐代宗元陵 64
九、唐德宗崇陵 68
十、唐顺宗丰陵 72
十一、唐宪宗景陵 74
十二、唐穆宗光陵 78
十三、唐敬宗庄陵 80
十四、唐文宗章陵 83
十五、唐武宗端陵 86
十六、唐宣宗贞陵 90
十七、唐懿宗简陵 96
十八、唐僖宗靖陵 99
第二节 余论:唐代他陵 102
一、唐昭宗和陵 102
二、唐哀帝温陵 104
三、孝敬皇帝恭陵 105
四、孝明高皇后杨氏顺陵 108
五、唐太祖李虎永康陵 112
六、唐世祖李昞兴宁陵 114
第二章 唐帝陵石像生历史演变 117
第一节 重大社会历史变迁下的唐帝陵石像生 117
一、唐帝陵石像生在不同历史时期下的政治表现 117
二、重大社会历史题材下唐陵雕塑的精神诉求 119
第二节 唐帝陵翁仲的时代变迁 123
一、翁仲形制变迁 123
二、乾陵、桥陵、元陵、景陵翁仲服饰分析 126
三、文臣武将造型分析 128
四、翁仲面部分析 129
五、恭陵翁仲面部形态分析 131
第三节 由盛至衰的唐帝陵石像生形制 133
一、蹲狮形制变迁 133
二、翼马形制变迁 135
三、华表形制变迁 138
四、鸵鸟形制变迁 138
第三章 唐帝陵石像生艺术的数字媒介手段 143
第一节 唐帝陵石像生数字化保护概况 143
第二节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研究现状 146
一、宏观策略方面 146
二、前沿探索方面 146
三、理论研究方面 147
四、实践项目方面 147
第三节 唐帝陵石像生本体文化的研究现状 148
一、第一个阶段:20世纪40—80年代 148
二、第二个阶段:2000—2010年 149
三、第三个阶段:2010—2021年 149
第四节 唐陵文化遗产所面临的问题 150
一、遗产的人为及自然破坏严重 151
二、遗产的当代文化价值缺乏 153
三、遗产的对外传播受限 154
第五节 唐帝陵石像生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 155
一、唐帝陵石像生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策略 156
二、唐帝陵石像生数字化传播范式研究 158
三、唐帝陵石像生数字化传播的路径探索 159
第六节 唐帝陵石像生信息可视化系统研究 162
一、研究背景 163
二、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内容及组织分析 164
三、沉浸式可视化设计思路 166
第七节 新媒体语境下影像艺术的多元化表现 168
一、真实与虚拟的完美再现 169
二、全方位的图像展示 171
三、全新的视觉互动体验 172
四、影像艺术的无界性发展 173
第八节 唐帝陵石像生数字化保护的实践成果 175
一、三维扫描 175
二、三维修复 177
三、三维扫描实例 180
四、唐陵手机App 240
第四章 唐陵石像生影像的传统艺术表达手段 251
第一节 当代数字文化语境下的古典摄影 251
一、摄影印相工艺现状 251
二、摄影印相工艺的艺术“真实性” 258
三、传统摄影语言的陌生化 258
四、摄影印相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259
第二节 影像之陕西帝陵 260
参考文献 285
附录 293
附录一 唐陵?护陵人 293
附录二 唐代皇帝相关信息一览表 302
附录三 其他诸陵相关信息一览表 304
附录四 唐十八陵原置石刻和现存石刻一览表 305
附录五 乾陵61尊蕃臣像已知36人情况一览表 308
附录六 昭陵14尊蕃臣像情况一览表 311
跋 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