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已经成为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系统地总结新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分析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与新任务,梳理国际城市管理方面的经验案例,论证提出以人为本的城市高质量发展路径。
样章试读
目录
- 目录
前言
第1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发展的成就与意义 1
1.1 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市高质量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1
1.1.1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深入人心 1
1.1.2 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取得新突破 2
1.1.3 住房保障与城市更新协同增效 3
1.1.4 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纵深推进 4
1.1.5 城市安全保障建设初见成效 6
1.1.6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形成新范式 7
1.1.7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 7
1.1.8 城乡融合发展迈出关键步伐 8
1.2 探索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式新路径 10
1.2.1 全球巨大分异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困境 10
1.2.2 中国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城镇化道路 10
1.2.3 中国城镇化道路为全球提供了借鉴经验 11
1.3 构建马克思主义城市发展理论的中国化新体系 12
1.3.1 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新范式 12
1.3.2 推进发展正义和民生导向的城乡空间重构新实践 14
1.3.3 重塑人地协调与区域平衡的现代化发展新格局 15
1.3.4 提出全球城镇化与城市治理的中国方案与新路径 16
第2章 城市发展的新阶段、新环境与新趋势 17
2.1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新阶段 17
2.2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新环境 19
2.2.1 中美关系:战略博弈竞争关系加剧 19
2.2.2 国际环境:百年变局不确定性增强 21
2.2.3 国内环境:高质量发展转型攻坚期 24
2.3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新趋势 29
2.3.1 人本导向的智慧城市图景:让生活更美好 29
2.3.2 新质生产力与创新的引擎:让创新有沃土 30
2.3.3 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核心:让绿色成底色 31
2.3.4 城乡融合双向流动的关键:让城乡共繁荣 31
第3章 城市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 33
3.1 城市发展不平衡问题 33
3.1.1 城市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失衡 33
3.1.2 变化环境下城市社会问题日益凸显 36
3.1.3 城市建设地方性特色文化基因缺失 37
3.2 城市发展不充分问题 38
3.2.1 城市经济新质生产力提升面临瓶颈 38
3.2.2 城市财政收入下滑与债务风险上升压力 42
3.2.3 城市智慧化转型挑战 45
3.3 城市发展不可持续问题 47
3.3.1 城市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 47
3.3.2 城市自然灾害频发 49
第4章 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国际经验 51
4.1 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 51
4.1.1 斯德哥尔摩皇家港的零碳转型 51
4.1.2 旧金山气候行动计划 55
4.2 智慧城市与社会治理创新 57
4.2.1 阿姆斯特丹的智慧城市建设 57
4.2.2 赫尔辛基的城市治理创新:参与式预算 59
4.3 城市财政可持续性与债务管理 61
4.3.1 日本的债务管理体系 61
4.3.2 美国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 64
4.4 城市更新与空间管制 65
4.4.1 新加坡城市留白与弹性规划 66
4.4.2 日本城市更新与法治化管理 69
第5章 未来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 72
5.1 人本城市:重构城市空间与服务 72
5.1.1 打造城市普惠服务供给体系 73
5.1.2 设计城市代际融合场景空间 73
5.1.3 推广数字包容的治理技术 73
5.1.4 重塑城市共享社区文化共同体 74
5.1.5 建立均等服务的关键机制 74
5.2 韧性城市:强化城市安全韧性体系建设 74
5.2.1 推动基础设施韧性升级 75
5.2.2 完善智能监测预警体系 75
5.2.3 健全应急资源动态储备 75
5.2.4 加强组织体系与能力建设 75
5.3 低碳城市:绿色范式转型 76
5.3.1 推动城市能源系统深度脱碳 76
5.3.2 开展城市交通绿色革命 76
5.3.3 推广城市建筑零碳化改造 76
5.3.4 实施城市生态碳汇能力倍增计划 77
5.4 创新城市:科技创新中心体系建设 77
5.4.1 构建层次化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体系 77
5.4.2 发挥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78
5.4.3 采用区域差异化城市创新发展策略 78
5.4.4 构建城市功能互补协同创新网络 79
5.4.5 培育能够激发创新的城市创新环境 79
5.4.6 制定保障城市创新发展的制度路径 79
5.5 智慧城市:数字技术深度赋能 80
5.5.1 统一城市数字底座,夯实城市“神经系统” 80
5.5.2 创新虚实融合场景,重构城市运行模式 80
5.5.3 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激活城市新动能 81
5.6 文化城市:激活历史基因 81
5.6.1 实施城市文化基因解码与活化工程 81
5.6.2 创新城市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81
5.6.3 科技赋能城市文化创新 82
5.6.4 培育文化产业生态 82
5.6.5 体制机制突破与保障 82
第6章 未来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建议 83
6.1 以人为本的城市高质量发展转型 84
6.1.1 从物质增长导向转向人的全面发展导向 84
6.1.2 优化空间布局,促进社会融合与公平共享 84
6.1.3 重塑城市治理机制,强化公众参与和协同共治 84
6.2 建设韧性智慧的现代城市 84
6.2.1 构建跨部门、跨区域协同的韧性治理体系 84
6.2.2 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系统性韧性改造 85
6.2.3 建立以数据驱动的城市智能治理体系 85
6.3 城乡融合发展与土地政策优化 85
6.3.1 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 85
6.3.2 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86
6.3.3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88
6.3.4 创新土地管理机制 89
6.4 加快财税制度改革与可接续模式 90
6.4.1 构建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财税支撑机制 90
6.4.2 发展多元可接续的融资体系 92
6.4.3 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财税支持 94
6.4.4 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消费升级的财税路径 95
6.5 促进城市社会治理体系完善 96
6.5.1 构建多元协同治理体系 96
6.5.2 健全城市社会治理体系 97
6.5.3 构建数智融合治理体系 98
6.6 发展交叉前沿的AI城市科学 100
6.6.1 以城市系统复杂性为导向,推动学科融合协同创新 100
6.6.2 以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为牵引,推动研究范式转型 101
6.6.3 以城市治理现代化为目标,推动科学决策与技术转化 102
第7章 中国城市创新专题研究 103
7.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市创新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103
7.1.1 取得的成就 103
7.1.2 存在的问题 107
7.2 中国城市创新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09
7.2.1 机遇窗口 109
7.2.2 风险挑战 112
7.3 国内外城市创新发展经验及借鉴 113
7.3.1 国际经验:差异化协同路径 113
7.3.2 国内标杆:三类模式突破 113
7.4 中国城市创新能力提升的战略路径 114
7.4.1 构建多层互补的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体系 114
7.4.2 建立“核-链-网”协同创新辐射机制 115
7.4.3 实施“四象限”区域差异化创新战略 115
7.4.4 打造“三螺旋”城市协同创新网络 115
7.4.5 培育“热带雨林式”城市创新生态 116
第8章 中国城市文旅现代化专题研究 117
8.1 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文旅发展成就 117
8.1.1 文旅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消费升级成效显著 118
8.1.2 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文化惠民成果突出 119
8.1.3 文化遗产保护全面推进,传承利用合理有序 121
8.1.4 城市品牌体系逐步形成,共建共享不断深化 122
8.2 当前城市文旅发展存在突出问题 124
8.2.1 新兴业态与在地文化融合不足 124
8.2.2 区域差异显著与协同发展不足 124
8.2.3 消费升级与供需错配矛盾加剧 125
8.2.4 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有待提升 125
8.2.5 社会参与治理机制性缺陷 126
8.3 国际城市文旅发展经验总结 127
8.3.1 法律法规保障与规划先行 127
8.3.2 文旅产品创新与地方文化传承 128
8.3.3 强化城市IP与推动品牌建设 129
8.3.4 “微更新”与文化当代实践相结合 129
8.3.5 可持续与负责任的发展导向 130
8.3.6 包容性与公平性的发展策略 131
8.4 面向未来的城市文旅发展建议 132
8.4.1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夯实政策法规保障 132
8.4.2 加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挖掘城市文化基因 134
8.4.3 跨界融合与创新生态,培育文旅产业新动能 135
8.4.4 推动区域优势互补,优化城市文旅公共服务 136
8.4.5 重视社会参与,增强包容性公平性与社区共生 138
参考文献 140
后记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