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是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规划教材之一,是由全国20多所综合大学医学院及医院的中医药临床专家、科研人员及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导师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主要内容,梳理了中医药学的形成脉络、发展历史和现状,力求探明中医药学发展路径;注重培养研究生中医临床思维的能力,包括培养中医诊断、治病、遣方用药的思维等,同时注意与西医治病思维的区别;特别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包括研究生开题和学位论文答辩、实验设计、研究方案和实验技术指导、课题标书和科研论文的撰写等;列举了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肿瘤科、骨伤科、皮肤科以及急危重症、五官病的中医经典病案,提供了临证思维和方法指导。本教材既注重理论指导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又注重中医临床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对研究生中医临床应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弥补了多年来综合大学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专业研究生缺乏相关教材的不足。同时,为了便于本教材的教学工作,特编写了配套的数字教材供教学时灵活采用。
样章试读
目录
- 目录
上篇
第一章 中医学的发展与研究 2
第一节 中医学发展概况 2
第二节 中医学发展途径 24
第三节 中医学发展内容和远期目标 32
第四节 中医学走向世界 34
第五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及贡献 35
第六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展望 40
第二章 中医文化与中医发展 42
第一节 中医学的文化定位 42
第二节 中医学发展现状分析与困境 49
第三节 从多元性认识和发展中医 54
第三章 中西医传统自然观差异与中西医结合 57
第一节 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比较 57
第二节 元气论与原子论及其对中西医学发展的影响 62
第三节 阴阳五行学说与现代科学对中西医发展的影响 66
第四节 天人关系与中西医学的关系 68
第五节 中西医方法论比较 73
第六节 整合医学与中西医结合 80
第四章 中医临床思维的指导思想与基本类型 82
第一节 中医临床思维的指导思想 82
第二节 中医临床思维的基本类型 95
第三节 中医临床的特点与发展 98
第五章 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 110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修养 110
第二节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110
第三节 中医经典中的临床思维与锤炼 112
第四节 中医临床实践与中医临床思维培养 119
第五节 中医学术流派、师承教育与中医临床思维培养 120
第六节 中医临床思维和西医临床思维 125
第六章 中医诊断思维 128
第一节 中医临床资料收集与分析 128
第二节 中医辨病思维 137
第三节 中医辨证思维 141
第四节 诊断的形成与确立 147
第七章 中医治病思维 153
第一节 临床治疗决策 153
第二节 治则思维 155
第三节 治法思维 167
第四节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 181
第八章 中医遣方用药思维 186
第一节 方剂配伍原理 186
第二节 方剂构比思维 193
第三节 方剂的基本类型与择用思维 196
第四节 方剂活用心法 199
第五节 中医用药技巧 209
第六节 中医非药物疗法思路 221
中篇
第九章 中医学研究方法与实验技术 226
第一节 中医学科研与科学假说 226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研究方法 239
第三节 中医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实验方法 245
第四节 科研设计常用方法 254
第五节 中医临床研究 261
第六节 中医学动物实验研究 265
第十章 中医学课题设计及课题标书的书写 275
第一节 课题设计 275
第二节 课题标书的书写 281
第十一章 中医学研究生培养工作基本规定及学术论文的撰写 286
第一节 中医学研究生培养工作基本规定 286
第二节 科研论文撰写 287
第三节 硕士学位论文撰写 292
第十二章 中医学研究生开题报告及学位论文答辩 296
第一节 开题报告 296
第二节 中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答辩 299
下篇
第十三章 中医学应用病案举例 304
第一节 内科病案 304
第二节 肿瘤科病案 322
第三节 皮肤科病案 326
第四节 急危重症病案 329
第五节 妇科病案 340
第六节 外科病案 344
第七节 儿科病案 348
第八节 骨伤科病案 353
第九节 耳鼻喉科病案 358
第十节 眼科病案 361
参考文献 365
附录一 随机数表 369
附录二 硕士毕业论文模板 370
复习思考题 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