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加剧和科技创新的迅速发展,工程领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地方高校在培养本科工程人才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围绕基于产出导向的地方高校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总结国际工程教育的发展和我国工程教育的现状,梳理工程教育质量标准及有效教学等相关概念,研究探讨地方高校工程教育的发展策略、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质量保障体系持续改进机制,并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从浙江经济转型与人才需求分析出发,建立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多元协同人才培养过程,建设产教融合的师资队伍,构建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体系。
样章试读
目录
- 目录
前言
第1章 工程教育发展概论 1
1.1 国际工程教育概况 1
1.1.1 国际工程教育发展历程 1
1.1.2 国际工程教育主要思想 2
1.1.3 国际工程教育规模与分布 4
1.1.4 工程教育与人类发展 6
1.1.5 国际工程教育典型高校与人物介绍 7
1.2 我国工程教育概况 11
1.2.1 我国工程教育发展历程 11
1.2.2 我国工程教育主要思想 13
1.2.3 我国工程教育分布现状 15
1.2.4 工程教育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19
1.2.5 我国工程教育典型高校与人物介绍 21
1.3 新时代我国工程教育战略需求 25
1.3.1 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基本趋势 25
1.3.2 新时代我国工程教育发展基本趋势 25
1.3.3 工程人才培养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28
1.3.4 工程教育教学内容、模式与考核评价方式的转变 30
1.4 本章小结 32
参考文献 33
第2章 工程教育质量标准 34
2.1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概念及相关理念 35
2.1.1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概念 35
2.1.2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相关理念 36
2.1.3 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 38
2.1.4 教育质量标准的分类 38
2.1.5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构成 39
2.2 有效教学的概念、内涵和评价 41
2.2.1 有效教学的概念 41
2.2.2 有效教学的内涵 42
2.2.3 有效教学的评价 44
2.3 博洛尼亚进程 45
2.3.1 博洛尼亚宣言 45
2.3.2 欧洲学分互认体系 46
2.3.3 欧洲教育结构调整计划 50
2.3.4 欧洲高等教育区质量保障标准与指南 52
2.4 洪堡高等教育思想 53
2.5 我国工程教育质量标准概述 56
2.5.1 我国有关教育质量标准的政策法规 56
2.5.2 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57
2.5.3 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59
2.5.4 学校教育质量标准 64
2.6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比 67
2.7 本章小结 70
参考文献 71
第3章 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概况与发展策略 73
3.1 地方高校工程教育使命 73
3.1.1 立足区域 73
3.1.2 应用导向 74
3.1.3 产教融合 75
3.1.4 案例分析 75
3.2 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概况 76
3.2.1 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的学位点参与率 77
3.2.2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规模 79
3.2.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布局 80
3.2.4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改革创新 84
3.3 地方高校工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85
3.3.1 工程教育办学理念相对落后 85
3.3.2 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 86
3.3.3 工程教育取向趋于同质化 87
3.3.4 产教主体之间融合度较低 88
3.3.5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 89
3.4 地方高校工程教育发展策略 90
3.4.1 遵循“新工科”理念重塑发展定位 90
3.4.2 立足区域产业需求优化学科结构 91
3.4.3 支持地方高校开展多样化试点改革 92
3.4.4 加强地方高校创新改革经验交流 93
3.5 本章小结 94
参考文献 94
第4章 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标准的制订与实施 95
4.1 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标准制订 95
4.1.1 工程人才培养标准的国际参照 95
4.1.2 人才培养标准制订概况 98
4.1.3 学校标准制订中的问题剖析 100
4.1.4 学校标准制订的基本原则探讨 102
4.2 面向工程人才培养的地方高校运行架构 103
4.2.1 地方高校的行政架构 104
4.2.2 地方高校的学术架构 105
4.3 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支持条件 107
4.3.1 一般性条件与专业特殊性条件 107
4.3.2 基本条件与提高性条件 110
4.4 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实施过程 111
4.4.1 从培养目标到教学大纲的反向设计 111
4.4.2 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教学的正向实施 114
4.4.3 从第一课堂到第三课堂的协同推进 115
4.5 本章小结 116
参考文献 117
第5章 地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18
5.1 整体架构 119
5.1.1 构成要素 119
5.1.2 组织架构 121
5.1.3 运行机制 124
5.2 考核与评价机制 129
5.2.1 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 129
5.2.2 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 132
5.3 监控与反馈机制 135
5.3.1 监控机制 135
5.3.2 反馈机制 137
5.4 持续改进机制 140
5.4.1 质量持续改进三循环 140
5.4.2 质量持续改进与责任考核问责制度 141
5.4.3 质量持续改进与教学激励机制 142
5.5 本章小结 144
参考文献 145
第6章 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实践:浙江工业大学模式 146
6.1 明确与地方经济互动的定位和目标 146
6.1.1 浙江经济转型升级趋势与人才需求分析 146
6.1.2 浙江工业大学办学情况和工程人才培养改革脉络 148
6.2 建立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154
6.2.1 建立学科支撑专业机制 154
6.2.2 突出专业内涵建设 155
6.3 开展多元协同式的人才培养过程 156
6.3.1 不断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 156
6.3.2 不断推进校内外整合资源协同培养 157
6.3.3 不断加强人才开放共享国际化培养 159
6.4 加强产教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 162
6.5 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体系 164
6.5.1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64
6.5.2 强化自我评估与质量动态监控 167
6.5.3 加强质量信息的采集和利用 169
6.5.4 推动基于产出导向教育理念的质量持续改进 171
6.6 本章小结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