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11章,分别为概述,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细胞膜与细胞表面,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细胞核,细胞质及内膜系统,半自主性细胞器,细胞骨架,细胞增殖,细胞的分化、衰老和死亡,细胞通信与信号转导。本书系统介绍了细胞生物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和方法(基础性),体系新颖、结构简洁、重点突出(实用性),结合各章节的内容以知识框形式穿插相关最新进展(前瞻性)、经典事件、人物故事等内容(趣味性),并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材(思想性)。每章的复习题筛选自近年国内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考研题,方便读者检测和巩固知识。扫描每章的二维码可以获取学习目标、知识结构图、彩图、视频、知识点小测试等,扫描文前二维码可以阅读近60年来与细胞生物学相关的诺贝尔奖获奖情况、参考答案及延伸阅读文献。书后提供细胞生物学主要术语索引,供读者参考。
样章试读
目录
- 目录
第三版前言
第1章 概述 1
1.1 细胞生物学的产生和发展 1
1.1.1 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 1
1.1.2 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历程 3
1.2 细胞的基本概念和共性 6
1.2.1 细胞的基本特征 6
1.2.2 细胞的结构共性 8
1.2.3 细胞中的生物分子 8
1.3 细胞的主要类型 10
1.3.1 原核细胞 10
1.3.2 古核细胞 13
1.3.3 真核细胞 13
1.4 非细胞的有机体及其与细胞的关系 17
1.4.1 病毒 17
1.4.2 类病毒 17
1.4.3 朊病毒 17
1.4.4 病毒与细胞在进化中的关系 18
本章小结 19
第2章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21
2.1 显微及亚显微结构的观察 21
2.1.1 光学显微镜 21
2.1.2 电子显微镜 26
2.1.3 扫描探针显微镜 30
2.2 细胞及亚细胞组分的分离 32
2.2.1 细胞的分选 32
2.2.2 细胞器及其亚组分的分离 34
2.3 细胞内特定大分子的显示和鉴定 35
2.3.1 细胞化学技术 35
2.3.2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35
2.3.3 原位杂交技术 36
2.3.4 放射自显影术 37
2.3.5 绿色荧光蛋白与活细胞的研究 39
2.3.6 纳米粒子标记技术 40
2.4 现代细胞生物学技术 40
2.4.1 细胞培养 40
2.4.2 细胞工程 43
2.5 模式生物 54
本章小结 56
第3章 细胞膜与细胞表面 58
3.1 细胞膜的组成和结构 58
3.1.1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58
3.1.2 细胞膜的结构模型 63
3.2 细胞膜的特征和功能 66
3.2.1 细胞膜的特征 66
3.2.2 细胞膜的功能 70
3.3 细胞表面与细胞的社会性 70
3.3.1 细胞连接 70
3.3.2 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 77
3.3.3 细胞外被与细胞外基质 79
本章小结 86
第4章 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 88
4.1 脂双层的不透性与膜转运蛋白 88
4.1.1 脂双层的不透性与细胞内环境的稳定 88
4.1.2 膜转运蛋白 89
4.2 被动运输 95
4.2.1 简单扩散 96
4.2.2 协助扩散 97
4.3 主动运输 101
4.3.1 ATP驱动泵 102
4.3.2 协同转运 110
4.3.3 光驱动泵 111
本章小结 113
第5章 细胞核 114
5.1 核膜 114
5.1.1 核膜的结构、解体与重建 114
5.1.2 核孔复合体 115
5.1.3 核纤层 121
5.2 染色质 122
5.2.1 染色质DNA与染色质蛋白 123
5.2.2 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核小体 128
5.2.3 染色质的组装 131
5.2.4 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 134
5.2.5 染色质结构与基因活化 135
5.2.6 染色质与表观遗传 138
5.3 染色体 139
5.3.1 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139
5.3.2 染色体DNA的三种功能元件 141
5.4 核仁 143
5.4.1 核仁的超微结构 143
5.4.2 核仁周期 144
5.4.3 核仁的功能 144
5.5 核糖体 148
5.5.1 核糖体的类型与结构 148
5.5.2 核糖体的功能 153
5.5.3 RNA与生命起源 155
本章小结 157
第6章 细胞质及内膜系统 159
6.1 细胞基质 159
6.1.1 化学组成 159
6.1.2 功能 160
6.2 内膜系统 164
6.2.1 内质网 165
6.2.2 高尔基体 170
6.2.3 溶酶体 176
6.3 过氧化物酶体 180
6.3.1 过氧化物酶体的功能 181
6.3.2 过氧化物酶体的发生 182
6.4 内膜系统与蛋白质的合成、分选和运输 183
6.4.1 蛋白质的分选途径和运输方式 183
6.4.2 蛋白质共翻译转运的机制 185
6.4.3 膜泡运输 189
本章小结 196
第7章 半自主性细胞器 198
7.1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 198
7.1.1 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198
7.1.2 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208
7.2 线粒体和叶绿体基因组的特征 215
7.2.1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DNA 215
7.2.2 线粒体基因组、叶绿体基因组与核基因组的关系 216
7.2.3 线粒体蛋白质的运输与装配 218
7.2.4 叶绿体蛋白质的运输与装配 220
7.3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增殖和起源 223
7.3.1 线粒体与叶绿体的增殖 223
7.3.2 线粒体与叶绿体的起源 227
本章小结 228
第8章 细胞骨架 231
8.1 微丝 231
8.1.1 微丝的结构 231
8.1.2 微丝的组装 232
8.1.3 微丝结合蛋白 234
8.1.4 微丝的功能 240
8.2 微管 244
8.2.1 微管的结构 244
8.2.2 微管的组装 245
8.2.3 微管结合蛋白 249
8.2.4 微管的功能 252
8.3 中间丝 254
8.3.1 中间丝的类型 254
8.3.2 中间丝的组装 255
8.3.3 中间丝的功能 257
8.4 膜骨架和核骨架 258
8.4.1 膜骨架 258
8.4.2 核骨架 259
本章小结 260
第9章 细胞增殖 262
9.1 细胞周期概述 262
9.1.1 细胞周期及类型 262
9.1.2 细胞周期各时相的主要特征 264
9.1.3 细胞周期检验点 265
9.1.4 细胞周期的研究方法 266
9.2 细胞增殖的方式 269
9.2.1 无丝分裂 269
9.2.2 有丝分裂 270
9.2.3 减数分裂 278
9.3 细胞周期的调控 283
9.3.1 细胞周期调控的研究历史 284
9.3.2 细胞周期调控的关键因子 286
9.3.3 细胞周期运转的调控 290
9.3.4 细胞周期调控实例 294
本章小结 297
第10章 细胞的分化、衰老和死亡 299
10.1 细胞分化 299
10.1.1 细胞分化的基本概念 299
10.1.2 影响细胞分化的因素 303
10.1.3 细胞分化与胚胎发育 306
10.2 细胞衰老 308
10.2.1 海弗利克极限 308
10.2.2 细胞衰老的特征 309
10.2.3 细胞衰老的原因 310
10.2.4 细胞衰老的分子机制 311
10.3 细胞死亡 313
10.3.1 细胞凋亡 314
10.3.2 细胞坏死 321
10.3.3 细胞自噬 324
10.4 干细胞 325
10.4.1 干细胞的类型和特征 326
10.4.2 体细胞重编程技术 329
10.5 癌细胞 331
10.5.1 癌细胞的基本特征 331
10.5.2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334
10.5.3 肿瘤的发生机制 336
本章小结 338
第11章 细胞通信与信号转导 341
11.1 细胞通信的类型 341
11.1.1 依据信号发放细胞与靶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分类 341
11.1.2 依据信号分子作用的性质及作用方式分类 341
11.2 信号转导系统的组成和特征 342
11.2.1 信号分子 343
11.2.2 受体 344
11.2.3 第二信使 345
11.2.4 分子开关 346
11.2.5 胞内信号转导分子的主要类型及其关系 347
11.3 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 348
11.4 气体信号分子NO介导的信号通路 349
11.5 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 351
11.5.1 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通路 351
11.5.2 酶偶联受体信号转导途径 357
11.5.3 依赖于受控蛋白水解的信号转导途径 362
11.6 植物细胞中的信号转导 364
11.6.1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 365
11.6.2 植物的光信号转导通路 366
11.6.3 植物盐胁迫下的SOS 信号转导途径 367
11.7 细胞信号通路的特征和调控 369
11.7.1 信号转导的一般特征 369
11.7.2 信号转导效应的调控 370
本章小结 375
主要参考文献 377
主要术语索引 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