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 绿色丝绸之路: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系统集成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绿色丝绸之路: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系统集成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绿色丝绸之路: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系统集成
  • 书号:9787030759214
    作者:封志明等
  • 外文书名:
  • 装帧:平装
    开本:16
  • 页数:309
    字数:452000
    语种:zh-Hans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05-01
  • 所属分类:
  • 定价: ¥268.00元
    售价: ¥268.00元
  • 图书介质:
    纸质书

  • 购买数量: 件  可供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包括上、下两篇共11章。上篇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从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与适宜性分区,到资源环境承载力分类评价与限制性分类、社会经济适应性评价与适应性分等,再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与警示性分级,从技术方法到实际应用,完成丝绸之路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下篇资源环境承载力系统集成,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系统集成平台,研发资源环境承载力分类评价与综合评价系统、国别报告编制与更新系统和成果集成与可视化系统,实现了丝绸之路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国别评价及国别报告编制与更新。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立项背景与科学意义 3
    1.1.1 国家战略需求 3
    1.1.2 科学发展需要 5
    1.1.3 项目科学意义 8
    1.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9
    1.2.1 课题研究思路 10
    1.2.2 专题技术路线 15
    1.3 研究内容与著作框架 23
    1.3.1 子专题研究内容与专题设置 24
    1.3.2 著作框架与章节安排 26
    1.4 研究进展与主要成果 26
    1.4.1 建立由分类到综合的资源环境承载指数模型 27
    1.4.2 研发资源环境承载力系统集成平台与综合评价系统 27
    1.4.3 完成绿色丝绸之路资源环境承载力分类评价与限制性分类 28
    1.4.4 完成绿色丝绸之路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警示性分级 29
    上篇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第2章 丝路共建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法 33
    2.1 研究思路与技术流程 35
    2.1.1 总体思路与研究框架 35
    2.1.2 技术路线与工作流程 36
    2.2 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与适宜性分区 37
    2.2.1 地形起伏度与地形适宜性 38
    2.2.2 温湿指数与气候适宜性 38
    2.2.3 水文指数与水文适宜性 39
    2.2.4 地被指数与地被适宜性 39
    2.2.5 人居环境适宜指数与适宜性分区 40
    2.3 资源环境限制性评价与限制性分类 41
    2.3.1 土地资源承载力与承载状态 41
    2.3.2 水资源承载力与承载状态 42
    2.3.3 生态承载力与承载状态 44
    2.4 社会经济适应性评价与适应性分等 45
    2.4.1 人类发展指数与人类发展水平 45
    2.4.2 交通通达指数与交通通达水平 46
    2.4.3 城市化指数与城市化水平 47
    2.4.4 社会经济适应指数与适应性分等 48
    2.5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 48
    2.5.1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模型 49
    2.5.2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警示性分级 49
    第3章 丝路共建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与适宜性分区 51
    3.1 基于地形起伏度的地形适宜性评价与分区 54
    3.1.1 地形高度适宜地区 54
    3.1.2 地形比较适宜地区 56
    3.1.3 地形一般适宜地区 56
    3.1.4 地形临界适宜地区 57
    3.1.5 地形不适宜地区 58
    3.2 基于温湿指数的人居环境气候适宜性评价与分区 59
    3.2.1 气候高度适宜地区 59
    3.2.2 气候比较适宜地区 60
    3.2.3 气候一般适宜地区 61
    3.2.4 气候临界适宜地区 62
    3.2.5 气候不适宜地区 63
    3.3 基于水文指数的人居环境水文适宜性评价与分区 63
    3.3.1 水文高度适宜地区 64
    3.3.2 水文比较适宜地区 65
    3.3.3 水文一般适宜地区 66
    3.3.4 水文临界适宜地区 66
    3.3.5 水文不适宜地区 67
    3.4 基于地被指数的人居环境地被适宜性评价与分区 68
    3.4.1 地被高度适宜地区 68
    3.4.2 地被比较适宜地区 69
    3.4.3 地被一般适宜地区 70
    3.4.4 地被临界适宜地区 71
    3.4.5 地被不适宜地区 71
    3.5 基于人居环境指数的人居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与分区 72
    3.5.1 人居环境不适宜地区的限制性 73
    3.5.2 人居环境永久不适宜地区 75
    3.5.3 人居环境条件不适宜地区 76
    3.5.4 人居环境临界适宜地区的适宜性与限制性 78
    3.5.5 人居环境限制性临界适宜地区 79
    3.5.6 人居环境适宜性临界适宜地区 81
    3.5.7 人居环境适宜地区的适宜性 82
    3.5.8 人居环境一般适宜地区 83
    3.5.9 人居环境比较适宜地区 85
    3.5.10 人居环境高度适宜地区 86
    第4章 丝路共建地区资源环境限制性评价与限制性分类 89
    4.1 土地资源承载力与承载状态 91
    4.1.1 整体水平 91
    4.1.2 地区尺度 93
    4.1.3 国家格局 96
    4.1.4 基本结论与适应策略 100
    4.2 水资源承载力与承载状态 102
    4.2.1 整体水平 102
    4.2.2 地区尺度 103
    4.2.3 基本结论与适应策略 109
    4.3 生态承载力与承载状态 110
    4.3.1 整体水平 111
    4.3.2 地区尺度 113
    4.3.3 国家格局 116
    4.3.4 基本结论与适应策略 122
    第5章 丝路共建地区社会经济适应性评价与适应性分等 125
    5.1 人类发展水平评价 127
    5.1.1 人类发展基础 127
    5.1.2 人类发展水平 135
    5.2 城市化水平评价 137
    5.2.1 城市化基础 137
    5.2.2 城市化水平 142
    5.3 交通通达水平评价 144
    5.3.1 交通通达基础 145
    5.3.2 交通通达水平 149
    5.4 社会经济适应性综合评价 151
    5.4.1 整体水平 151
    5.4.2 地域差异 152
    5.4.3 国家尺度 153
    第6章 丝路共建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限制性分类与警示性分级 159
    6.1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定量评价与限制性分类 161
    6.1.1 整体水平 162
    6.1.2 地区尺度 163
    6.1.3 国别差异 165
    6.2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与警示性分级 174
    6.2.1 整体水平 175
    6.2.2 地区尺度 175
    6.2.3 国别差异 178
    6.3 基本结论与适应策略 187
    6.3.1 基本结论 187
    6.3.2 适应策略 188
    下篇 资源环境承载力系统集成
    第7章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系统集成平台 193
    7.1 平台概述 195
    7.2 平台逻辑框架 196
    7.3 平台技术架构 198
    7.4 平台组成 198
    7.4.1 基础图件与数据集成系统 199
    7.4.2 承载力分类评价与综合评价系统 200
    7.4.3 国别报告编制与更新系统 200
    7.4.4 成果集成与可视化系统 202
    7.5 小结 202
    第8章 资源环境承载力基础图件与数据集成系统 205
    8.1 系统概况 207
    8.2 系统框架 207
    8.2.1 系统总体架构 207
    8.2.2 系统数据架构 208
    8.3 系统技术架构 209
    8.4 数据库建设 210
    8.4.1 数据库设计 210
    8.4.2 数据收集与处理 214
    8.4.3 数据入库 215
    8.4.4 数据库成果 216
    8.5 系统主要功能 217
    8.5.1 地图操作 217
    8.5.2 图层管理 218
    8.5.3 数据查询 220
    8.5.4 数据管理 221
    8.5.5 专题分析 221
    第9章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类评价与综合评价系统 225
    9.1 系统概述 227
    9.2 系统需求 228
    9.2.1 用户需求 228
    9.2.2 数据需求 228
    9.2.3 系统功能需求 229
    9.3 系统总体框架 231
    9.3.1 建设原则 231
    9.3.2 技术框架 233
    9.3.3 业务流程 235
    9.4 系统建设 236
    9.4.1 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子系统建设 236
    9.4.2 资源环境承载力限制性评价子系统建设 236
    9.4.3 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评价子系统建设 237
    9.4.4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综合评价子系统建设 238
    9.5 系统实践与应用 239
    9.5.1 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241
    9.5.2 资源环境承载力限制性评价 243
    9.5.3 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评价 249
    9.5.4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综合评价 251
    第10章 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别报告编制与更新系统 253
    10.1 系统概况 255
    10.2 建设内容 255
    10.2.1 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别报告业务化流程设计 255
    10.2.2 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别报告模板库构建 256
    10.2.3 国别报告编制与更新系统设计和功能实现 256
    10.3 建设思路 256
    10.3.1 建设原则 256
    10.3.2 技术框架 257
    10.3.3 业务流程 257
    10.3.4 技术方法 259
    10.4 数据资源建设 260
    10.4.1 数据集成接入 260
    10.4.2 数据整合处理 260
    10.4.3 数据资源结构设计 262
    10.5 国别报告模板库构建 263
    10.5.1 模板库结构设计 263
    10.5.2 文档模板库设计 264
    10.5.3 报表模板库设计 266
    10.5.4 地图模板库设计 267
    10.6 国别报告编制与更新系统建设 268
    10.6.1 国别报告模板管理子系统 269
    10.6.2 国别报告编制子系统 271
    10.6.3 国别报告更新子系统 272
    10.7 应用成效 274
    10.7.1 应用目标 274
    10.7.2 应用方案 275
    10.7.3 应用效果 275
    第11章 资源环境承载力成果集成与可视化系统 277
    11.1 系统概述 279
    11.2 系统逻辑框架 279
    11.3 成果组成与处理 280
    11.3.1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成果数据 280
    11.3.2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专题图件 281
    11.3.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学术成果 281
    11.3.4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国别成果 282
    11.4 系统主要功能 283
    11.4.1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成果可视化 283
    11.4.2 资源环境承载力专题图件预览 285
    11.4.3 资源环境承载力学术成果检索 288
    11.4.4 重点国家资源环境承载力成果可视化 291
    参考文献 299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