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 区域气候变化模拟与预估

相同语种的商品

区域气候变化模拟与预估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区域气候变化模拟与预估
  • 书号:9787030818140
    作者:高学杰,周天军
  • 外文书名:
  • 装帧:圆脊精装
    开本:B5
  • 页数:272
    字数:360000
    语种:zh-Hans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06-01
  • 所属分类:
  • 定价: ¥138.00元
    售价: ¥138.00元
  • 图书介质:
    纸质书

  • 购买数量: 件  可供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对区域气候模拟和预估研究进行系统介绍,内容包括区域气候模式作为重要动力降尺度工具的原理、区域气候模式的评估方法、全球和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气候的模拟评估及预估结果、误差订正及不确定性分析等。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气候模式的发展历程 1
    1.2 降尺度方法综述 4
    1.3 动力降尺度和区域气候模式 6
    1.4 区域气候变化国际比较计划CORDEX 9
    第2章 区域气候模式简介 11
    2.1 发展历史 12
    2.1.1 区域气候模式的产生和完善 12
    2.1.2 区域地球系统模式 13
    2.1.3 区域对流可分辨模式及模拟 14
    2.2 CORDEX-CORE试验 15
    2.3 针对中国区域的区域气候模式发展 18
    2.3.1 区域气候模式物理过程优选及参数优化 18
    2.3.2 东亚区域的CORDEX-EA RegCM4模拟 19
    2.3.3 区域环境系统集成模式 20
    2.3.4 东亚–西北太平洋区域海气耦合模式 21
    第3章 区域尺度气候模式的评估 27
    3.1 评估方法 27
    3.1.1 总体模拟结果的评估 27
    3.1.2 过程分离 28
    3.1.3 仪器模拟器 29
    3.1.4 古气候研究 29
    3.1.5 资料同化和初值技术的使用 30
    3.1.6 区域气候模式评估技术 30
    3.1.7 集合评估技术 31
    3.1.8 评估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3.2 增值问题 32
    3.3 应用于气候模式评估的全球尺度观测数据 34
    3.4 东亚区域格点化观测数据CN05.1 36
    3.4.1 制作方法 37
    3.4.2 与其他数据的比较 40
    3.5 应用于中国区域的其他数据 47
    3.5.1 中国区域多源融合分析产品 47
    3.5.2 中国全球大气/陆面再分析产品 49
    第4章 全球和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气候的模拟及评估 52
    4.1 全球气候模式 52
    4.1.1 气温和降水 52
    4.1.2 极端气候事件 55
    4.2 区域气候模式 58
    4.2.1 气温 58
    4.2.2 降水 60
    4.2.3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62
    4.2.4 热带气旋 73
    4.2.5 大气环境容量 81
    第5章 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气候变化的预估 86
    5.1 气温的变化 86
    5.1.1 平均气温 87
    5.1.2 极端气温事件 88
    5.2 降水与水循环的变化 91
    5.2.1 降水 91
    5.2.2 极端降水 91
    5.3 积雪和空气质量 93
    5.3.1 积雪 93
    5.3.2 空气质量 94
    5.4 未来温度变化的涌现约束预估 95
    5.5 基于指纹法检测归因的区域温度预估订正 105
    第6章 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气候变化的预估 108
    6.1 气温的变化 108
    6.1.1 平均气温 108
    6.1.2 极端气温 110
    6.2 降水与水循环的变化 118
    6.2.1 降水 118
    6.2.2 极端降水 120
    6.3 热带气旋变化的预估 122
    6.4 复合型极端事件与有效温度的变化 127
    6.4.1 有效温度的当代分布 128
    6.4.2 有效温度的未来变化 130
    6.5 径流深、大气环境容量及降水侵蚀率 143
    6.5.1 径流深 143
    xii 区域气候变化模拟与预估
    6.5.2 大气环境容量 145
    6.5.3 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降水侵蚀力的影响 145
    6.6 柯本气候分类的变化 149
    6.6.1 柯本气候分类及在当代的分布 149
    6.6.2 未来变化 151
    6.7 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预估 154
    6.7.1 平均气温 155
    6.7.2 平均降水 156
    6.7.3 极端降雪事件 158
    第7章 统计降尺度和误差订正 163
    7.1 误差订正 163
    7.1.1 意义及简介 163
    7.1.2 分位数映射 165
    7.1.3 扰动分位数映射 166
    7.1.4 气温订正结果 167
    7.1.5 降水订正结果 169
    7.1.6 不同订正方法对气温变化预估的影响 171
    7.1.7 不同订正方法对降水变化预估的影响 174
    7.2 对极端气候指数的订正 176
    7.2.1 气温指数 177
    7.2.2 降水指数 179
    7.2.3 不同模式的模拟性能及其订正效果 181
    7.2.4 气温指数未来变化 183
    7.2.5 降水指数未来变化 184
    7.2.6 未来变化的时间序列 186
    第8章 1.5℃和2℃温升情景下中国及周边地区的气候变化 189
    8.1 丝绸之路核心区 190
    8.2 亚洲地区 191
    8.3 东亚季风区和全球季风区变化的比较 193
    8.4 历史0.5℃全球增暖背景下中国极端高温变化与预估的对比 196
    8.5 全球1.5℃和2℃温升阈值下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 200
    8.6 未来温控阈值降低0.5℃对中亚极端事件的影响 201
    第9章 区域气候变化预估中的主要不确定性 204
    9.1 气候模式在中国区域存在的主要模拟偏差 205
    9.2 观测数据的不足 207
    9.3 区域气候模式结果和全球气候模式驱动场之间的关系 210
    9.4 来自模式和内部变率的不确定性 222
    第10章 区域气候模式RegCM和WRF介绍 227
    10.1 RegCM在东亚地区的应用 227
    10.2 RegCM5的动力过程 230
    10.2.1 RegCM5静力框架 231
    10.2.2 MOLOCH非静力框架 232
    10.3 RegCM5的主要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和子模块 235
    10.4 WRF数值模式简介 239
    10.5 WRF的动力框架 240
    10.6 WRF的主要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和子模块 243
    参考文献 251
    附录 270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