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国防科技大学在激波/边界层干扰自适应控制方面的新进展,主要包括微型涡流发生器技术、次流循环技术及微型涡流发生器与次流循环组合技术等,以期满足高超声速飞行器长航时远程打击的内在需求,提高其攻防对抗中的鲁棒性,保证未来大空域、宽速域、长航时和智能巡弋。
样章试读
目录
-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第1章绪论1
1.1研究背景与意义/1
1.2激波/边界层干扰研究进展/2
1.2.1时均干扰流场特性分析/3
1.2.2动态干扰流场特性分析/4
1.3激波/边界层干扰控制研究进展/5
1.3.1微型涡流发生器在内部流场中控制研究进展/5
1.3.2微型涡流发生器在外部流场中控制研究进展/16
1.3.3次流循环控制研究进展/18
1.4本书主要研究内容/21
第2章数值模拟方法与实验系统24
2.1数值方法/24
2.1.1控制方程/24
2.1.2湍流模型/27
2.2数值方法验证/29
2.2.1二维算例验证/29
2.2.2三维算例验证/31
2.3实验平台与设备/34
2.3.1吸气式超声速风洞/34
2.3.2流动显示技术/35
2.4本章小结/37
第3章微型涡流发生器流向位置变化对激波/边界层干扰控制效果的影响38
3.1物理模型与网格划分/38
3.1.1物理模型与边界条件/38
3.1.2网格划分与网格无关性验证/40
3.2微型涡流发生器控制机理/42
3.2.1微型涡流发生器绕流流场结构/42
3.2.2微型涡流发生器尾流的发展过程/49
3.3微型涡流发生器流向位置变化对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场的影响/54
3.3.1微型涡流发生器流向位置变化对波系结构的影响/54
3.3.2参数变化分析/68
3.4本章小结/76
第4章次流循环构型设计及自适应控制方案研究78
4.1物理模型及数值方法/78
4.1.1流场模型及边界条件/78
4.1.2网格无关性验证/80
4.2次流循环构型初步设计与优化/81
4.2.1二维次流循环流场控制/81
4.2.2次流循环流场控制试验/93
4.2.3三维次流循环构型初步设计/97
4.2.4自适应控制实现过程初步设计/99
4.2.5三维次流循环构型吹除孔构型优化/100
4.3自适应控制方案研究/104
4.3.1自适应控制性能分析/104
4.3.2自适应控制机理分析/118
4.3.3自适应控制方案验证/120
4.4本章小结/123
第5章不同次流循环控制构型的自适应控制性能研究125
5.1物理模型与边界条件/125
5.1.1物理模型与网格划分/125
5.1.2各构型自适应控制方案与来流参数/128
5.2不同控制结构的控制性能评估/131
5.2.1评估方法/132
5.2.2控制效果评估/133
5.2.3流场结构分析/140
5.3本章小结/144
第6章次流循环自适应控制在不同流场出口反压条件下的控制性能研究1456.1物理模型及边界条件/145
6.2反压对流场的影响/147
6.2.1反压对流场结构的影响/147
6.2.2反压对流场压力分布的影响/153
6.2.3反压对流场壁面热流的影响/156
6.3反压条件下的自适应控制性能验证/158
6.3.1反压变化条件下的自适应控制方案/158
6.3.2反压变化条件下的自适应控制对流场的影响/163
6.3.3反压变化条件下的自适应控制机理/169
6.3.4反压变化条件下的自适应控制机理验证/170
6.4本章小结/175
第7章微型涡流发生器与次流循环组合体控制机理研究177
7.1物理模型与网格划分/177
7.1.1物理模型/177
7.1.2网格划分/179
7.2数值结果与讨论/181
7.2.1流场结构对比/181
7.2.2控制参数分析/191
7.3实验验证与分析/199
7.3.1纹影实验验证/199
7.3.2精细流场结构分析/201
7.4本章小结/203
第8章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场中微型涡流发生器组合体参数化研究与优化205
8.1物理模型及优化试验安排/205
8.2组合控制体参数化研究/207
8.3流场结构的对比和优化模型的验证/210
8.3.1流场结构对比/210
8.3.2流场性能参数对比/211
8.4本章小结/216
参考文献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