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 环境监测(第二版)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环境监测(第二版)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环境监测(第二版)
  • 书号:9787030807335
    作者:鲜啟鸣,孙成
  • 外文书名:
  • 装帧:平装
    开本:16
  • 页数:398
    字数:640000
    语种:zh-Hans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03-01
  • 所属分类:
  • 定价: ¥89.00元
    售价: ¥70.31元
  • 图书介质:
    纸质书

  • 购买数量: 件  可供
  • 商品总价: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是在我国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背景下,以及环境监测方法、技术、标准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编写的。本书简要介绍环境监测常用仪器分析方法,以环境介质(水、空气、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的监测方案为主线,重点阐述了污染物的实验室监测和在线监测方法,也介绍了物理污染监测和环境应急监测的内容,并对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体系作了较系统的论述。本书注重环境监测新方法与新技术介绍,并通过实际监测案例使读者进一步了解监测方法和技术的应用场景。考虑本书内容和知识点较多,为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要点,每章附有思考题与习题。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环境监测的目的及意义 2
    1.2 环境监测的发展历程 2
    1.3 环境监测的分类与特点 4
    1.3.1 环境监测的分类 4
    1.3.2 环境监测的特点 6
    1.4 环境监测技术概述 7
    1.4.1 常用的环境监测技术 7
    1.4.2 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8
    1.5 优先污染物 9
    1.5.1 优先污染物及其筛选方法 9
    1.5.2 优先污染物名单 10
    1.6 环境法规与环境标准 11
    1.6.1 环境法规 11
    1.6.2 环境标准 12
    1.6.3 环境基准 17
    1.7 环境监测管理 17
    1.7.1 环境监测管理制度 17
    1.7.2 环境监测管理的内容和原则 18
    1.7.3 监测实验室基础 18
    1.7.4 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 25
    思考题与习题 28
    第2章 仪器分析方法 29
    2.1 分子光谱法 29
    2.1.1 分子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29
    2.1.2 红外光谱分析法 36
    2.1.3 荧光光谱分析法 42
    2.2 原子光谱法 44
    2.2.1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44
    2.2.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法 50
    2.2.3 原子荧光光谱法 56
    2.3 色谱法 58
    2.3.1 概述 58
    2.3.2 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60
    2.3.3 气相色谱法 63
    2.3.4 高效液相色谱法 68
    2.3.5 离子色谱法 76
    2.3.6 色谱法的应用 78
    2.4 色谱-质谱联用法 81
    2.4.1 概述 81
    2.4.2 质谱法的基本原理 81
    2.4.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88
    2.4.4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89
    2.4.5 色谱-质谱联用法的应用 92
    2.5 电化学分析法 93
    2.5.1 概述 93
    2.5.2 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94
    2.5.3 极谱与伏安分析法、阳极溶出分析法 99
    2.5.4 库仑分析法 102
    2.5.5 电导分析法 104
    思考题与习题 106
    第3章 水和废水监测 109
    3.1 水污染及监测 109
    3.1.1 水体与水体污染 109
    3.1.2 水质监测目的和监测项目 109
    3.1.3 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111
    3.2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113
    3.2.1 地表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113
    3.2.2 地下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116
    3.2.3 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订 117
    3.3 水样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 118
    3.3.1 水样的采集 118
    3.3.2 水样的运输和保存 123
    3.3.3 水样的预处理 125
    3.3.4 水质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130
    3.4 物理性水质指标的测定 130
    3.4.1 水的感官物理性状 130
    3.4.2 水中的固态物质 133
    3.4.3 电导率 134
    3.5 水中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135
    3.5.1 概述 135
    3.5.2 硬度 135
    3.5.3 汞、砷的监测 136
    3.5.4 铝、镉、铬、铅、铜与锌的监测 139
    3.5.5 其他金属化合物 146
    3.6 水中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 146
    3.6.1 酸碱性质 146
    3.6.2 溶解氧 148
    3.6.3 含氮化合物 150
    3.6.4 含磷化合物 156
    3.6.5 硫化物 157
    3.6.6 氰化物 160
    3.6.7 氟化物 161
    3.6.8 氯化物 163
    3.7 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测定 164
    3.7.1 化学需氧量 164
    3.7.2 高锰酸盐指数 167
    3.7.3 生化需氧量 168
    3.7.4 总有机碳 171
    3.7.5 总需氧量 171
    3.7.6 挥发酚 172
    3.7.7 石油类 173
    3.7.8 特定有机物的测定 175
    3.8 水质自动监测 179
    3.8.1 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179
    3.8.2 水质自动监测仪器 181
    3.9 水质监测实例 184
    3.9.1 地表水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184
    3.9.2 中国沿海三省饮用水源有机污染物监测 187
    思考题与习题 191
    第4章 空气与废气监测 193
    4.1 空气污染及其监测 193
    4.1.1 空气中污染物的来源、存在形态及其分布特点 193
    4.1.2 空气和废气监测的类型和目的 195
    4.2 空气监测方案的制订及样品采集 195
    4.2.1 监测方案的制订 195
    4.2.2 采样方法 200
    4.2.3 采样器 204
    4.2.4 标准气的配制 207
    4.3 空气中气态污染物的测定 210
    4.3.1 二氧化硫的测定 210
    4.3.2 氮氧化物的测定 211
    4.3.3 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测定 213
    4.3.4 光化学氧化剂与臭氧的测定 215
    4.3.5 氟化物的测定 216
    4.3.6 总烃与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217
    4.3.7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甲醛的测定 218
    4.3.8 其他污染物的测定 219
    4.4 颗粒物的测定 220
    4.4.1 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220
    4.4.2 PM10与PM2.5的测定 220
    4.4.3 降尘量及其组分的测定 222
    4.4.4 颗粒物中污染组分的测定 222
    4.5 空气质量指数与自动监测系统 223
    4.5.1 空气质量指数 223
    4.5.2 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 224
    4.6 降水监测 226
    4.6.1 采样点的布设 226
    4.6.2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226
    4.6.3 降水组分的测定 227
    4.7 室内空气质量监测 228
    4.7.1 布点和采样方法 228
    4.7.2 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229
    4.8 固定污染源监测 230
    4.8.1 监测目的与要求 230
    4.8.2 采样点的布设 230
    4.8.3 基本状态参数的测量 232
    4.8.4 烟尘浓度的测定 235
    4.8.5 烟气气态组分的测定 238
    4.8.6 烟气黑度的测定 240
    4.8.7 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 241
    4.9 移动污染源监测 243
    4.9.1 汽油车排气中污染物的测定 244
    4.9.2 柴油车排气烟度的测定 244
    4.10 空气和废气监测实例 244
    4.10.1 环境空气监测实例 244
    4.10.2 固定污染源监测实例 248
    思考题与习题 251
    第5章 土壤环境监测 253
    5.1 土壤基础知识 253
    5.1.1 土壤的基本组成和特性 253
    5.1.2 土壤环境背景值 255
    5.1.3 土壤污染概述 256
    5.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256
    5.2.1 监测方案的制订 256
    5.2.2 土壤样品采集 260
    5.2.3 土壤样品前处理及其保存 263
    5.3 土壤污染物分析 264
    5.3.1 土壤样品含水率和pH测定 264
    5.3.2 土壤重金属污染物分析 265
    5.3.3 土壤有机污染物分析 266
    5.4 土壤污染监测实例 267
    思考题与习题 270
    第6章 固体废物监测 272
    6.1 固体废物概述 272
    6.1.1 固体废物污染概况 272
    6.1.2 危险废物的鉴别和特性 272
    6.2 固体废物样品采集、制备及有害特性分析 275
    6.2.1 样品采集 275
    6.2.2 样品制备和保存 278
    6.2.3 样品含水率和pH测定 279
    6.2.4 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 280
    6.3 生活垃圾监测 281
    6.3.1 生活垃圾及其分类 281
    6.3.2 生活垃圾特性分析 282
    6.3.3 垃圾渗滤液分析 283
    6.4 固体废物监测实例 286
    思考题与习题 287
    第7章 环境生物及生态监测 288
    7.1 生物监测基础 288
    7.1.1 生物监测与生物污染监测 288
    7.1.2 生物监测的原理 288
    7.1.3 生物监测的特点与分类 289
    7.2 生物监测方案 290
    7.2.1 监测目的及方案制订 290
    7.2.2 生物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291
    7.3 生物监测常用方法 295
    7.3.1 水环境生物监测方法 295
    7.3.2 空气污染生物监测方法 306
    7.3.3 土壤污染生物监测方法 310
    7.3.4 生物监测实例——太湖梅梁湾浮游生物的监测 311
    7.4 生态监测 312
    7.4.1 生态监测定义、类型及内容 312
    7.4.2 生态监测任务及特点 313
    7.4.3 生态监测方案 313
    7.4.4 生态监测指标及方法 315
    7.5 生态监测实例——京津冀地区PM2.5季节性变化特征 319
    7.5.1 研究区域概况 319
    7.5.2 研究方法 320
    7.5.3 研究结论 320
    思考题与习题 320
    第8章 物理污染监测 321
    8.1 噪声监测 321
    8.1.1 噪声的危害 321
    8.1.2 噪声的物理特征与度量 321
    8.1.3 噪声的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 324
    8.1.4 噪声的测量仪器 329
    8.1.5 噪声的监测 331
    8.1.6 噪声的标准 332
    8.2 放射性与辐射监测 332
    8.2.1 放射性与辐射 332
    8.2.2 放射性的表征与测量仪器 333
    8.2.3 环境中的辐射 337
    8.2.4 辐射的监测 340
    8.2.5 辐射的标准 343
    8.3 物理污染监测实例 345
    8.3.1 交通噪声监测实例 345
    8.3.2 放射性监测实例 347
    思考题与习题 349
    第9章 环境应急监测 350
    9.1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350
    9.1.1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类型 351
    9.1.2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分级 351
    9.2 环境应急监测概况 353
    9.2.1 环境应急监测的作用 353
    9.2.2 环境应急监测的要求 354
    9.2.3 环境应急监测的工作程序 354
    9.2.4 环境应急监测预案 355
    9.3 环境应急监测的实施 357
    9.3.1 应急监测的接警、启动与现场调查 357
    9.3.2 应急监测方案的制订 359
    9.3.3 现场采样技术 365
    9.4 环境应急监测的方法和装备 367
    9.4.1 应急监测技术方法概况 367
    9.4.2 环境应急监测的装备 367
    思考题与习题 369
    第10章 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 371
    10.1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要求 371
    10.1.1 监测数据的质量要求 371
    10.1.2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措施 372
    10.1.3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体系及程序 373
    10.2 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达 374
    10.2.1 基本概念 374
    10.2.2 监测数据的处理 377
    10.2.3 监测结果统计处理 379
    10.2.4 监测数据的结果表述 380
    10.3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 382
    10.3.1 环境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 383
    10.3.2 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 385
    10.3.3 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 389
    10.4 标准分析方法和环境标准物质 392
    10.4.1 标准分析方法 392
    10.4.2 监测实验室间的协作实验 394
    10.4.3 环境标准物质 394
    10.4.4 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样品 397
    思考题与习题 398
    参考文献 399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