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是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医用化学相关知识的发展和当前医学相关专业的教学需求在第1版《医用基础化学》的基础上重新编写而成。全书共20章,分别介绍了溶液与酸碱平衡,稀溶液的依数性,沉淀溶解平衡,缓冲溶液,化学反应速率,氧化还原与电极电势,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共价键与分子间力,配位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概述,烃和卤代烃,醇、硫醇、酚和醚,醛和酮,有机羧酸及羧酸衍生物,立体异构,含氮有机化合物,糖类,脂类,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放射化学概述及其应用简介等内容,各章章末还附有习题供学生自测,教材在保持化学基础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具备可读性和实用性。
样章试读
目录
- 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 溶液与酸碱平衡 3
第一节 溶液和组成标度的表示方法 3
第二节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7
第三节 酸碱质子理论 8
第四节 弱酸和弱碱溶液的解离平衡 9
第五节 酸碱溶液pH的计算 13
第二章 稀溶液的依数性 17
第一节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17
第二节 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 20
第三节 溶液的渗透压 23
第三章 沉淀溶解平衡 29
第一节 溶度积和溶度积规则 29
第二节 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31
第三节 沉淀溶解平衡在医药中的应用 34
第四章 缓冲溶液 36
第一节 缓冲溶液的组成及其应用 36
第二节 缓冲溶液的pH计算 38
第三节 缓冲容量与缓冲溶液的配制 39
第四节 缓冲溶液在医学中的意义 42
第五章 化学反应速率 45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方法 45
第二节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 47
第三节 化学反应机理简介 49
第四节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50
第五节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54
第六节 催化剂和酶 56
第六章 氧化还原与电极电势 59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59
第二节 原电池 61
第三节 电极电势 64
第四节 电极电势的计算和应用 66
第五节 电势法测定溶液的pH 70
第七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74
第一节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及特性 74
第二节 多电子原子结构和周期表 77
第三节 元素性质的周期变化规律 82
第八章 共价键与分子间力 86
第—节 现代价键理论 86
第二节 杂化轨道理论 89
第三节 分子间的作用力 93
第九章 配位化合物 99
第一节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99
第二节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103
第三节 配位平衡 106
第四节 螯合物 110
第五节 配合物在医学上的意义 111
第+章 有机化合物概述 113
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113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113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114
第四节 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类型 116
第五节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16
第十一章 烃和卤代烃 119
第一节 烷烃 119
第二节 环烷烃 122
第三节 烯烃 123
第四节 炔烃 127
第五节 芳香烃 128
第六节 卤代烃 131
第十二章 醇、硫醇、酚和醚 134
第一节 醇 134
第二节 硫醇 138
第三节 酚 140
第四节 醚 142
第十三章 醛和酮 144
第一节 醒和酮的结构和命名 144
第二节 醛和酮的性质 145
第三节 重要的醛和酮 149
第十四章 有机竣酸及竣酸衍生物 152
第一节 羧酸 152
第二节 羟基酸 157
第三节 酮酸 161
第四节 羧酸衍生物 164
第十五章 立体异构 168
第一节 顺反异构 169
第二节 对映异构 172
第三节 构象异构 178
第十六章 含氮有机化合物 182
第一节 胺 182
第二节 酰胺 187
第三节 含氮杂环化合物 191
第四节 生物碱 197
第十七章 糖类 200
第一节 单糖 200
第二节 双糖 206
第三节 多糖 208
第十八章 脂类 211
第一节 脂类中的脂肪酸 211
第二节 甘油三酯(油脂) 212
第三节 磷脂 214
第四节 甾族化合物 216
第十九章 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 219
第一节 氨基酸 219
第二节 多肽和蛋白质 223
第二十章 放射化学概述及其应用简介 230
第一节 放射性元素 230
第二节 核反应和核化学方程式 230
第三节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简介 232
第四节 核辐射和辐射防护 233
参考文献 235
附录 236
附表1 水的离子积常数 236
附表2 常用酸碱在水中的解离常数 236
附表3 —些难溶强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298.15K) 238
附表4 一些还原半反应的标准电极电位pe(298.15K) 238
附表5 常见配离子的稳定常数(293~298K)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