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中国云南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研究

浏览历史

中国云南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研究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中国云南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研究
  • 书号:9787030294432
    作者:杨宇明等
  • 外文书名:
  • 装帧:
    开本:16
  • 页数:572
    字数:817
    语种: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11/26
  • 所属分类:S75 森林经营学、森林计测学、森林经理学
  • 定价: ¥138.00元
    售价: ¥109.02元
  • 图书介质:

  • 购买数量: 件  缺货,请选择其他介质图书!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云南澜沧江自然保护区处于澜沧江中下游的关键江段,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区系成分极其复杂,特有类群高度集中,是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关键地区之一,全面了解并正确认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特征和价值,对澜沧江流域的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书是以全面深入系统的综合科学考察成果为本底资料,从自然地理环境、植被和植物资源、动物资源、社会经济及管理评价等不同学科领域涉及的19个专题进行了专门研究,全书共分为19章,4个部分。第一部分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的自然地理背景,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第二部分阐述了植物物种资源、植物区系特征、资源植物、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植被类型及其多样性和完整性特征;第三部分论述了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资源的多样性特征、区系成分;第四部分对自然保护区周边的社会林业、社区经济、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分析;基于以上研究最后从自然保护区保护及管理的角度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管理进行了综合评述。
本书可供从事生物学、地理学、环境科学、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的科研工作者和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参考;同时可供综合大学生物、地理、旅游和农林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作为教学参考书。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前言
    Comprehensive Survey
    1.Geographic background shaping the biodiversity of the nature reserve
    1.1 A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the Himalayan-Hengduan Mountains and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1.2 The juncture and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different biogeographic regions
    2.The biodiversity features of the nature reserve
    2.1 The features of landscape diversity
    2.2 The ecosystems diversity features
    2.3 The features of species diversity
    3.Priority on protecting the nature reserve is the key to conserve biodiversity in the Upper Mekong River Watersheds
    References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环境
    第1章 自然保护区概况
    1.1 保护区位置及概况
    1.2 山脉水系
    1.2.1 地貌概况
    1.2.2 河流
    1.2.3 地下水
    第2章 地质地貌
    2.1 地质基础
    2.1.1 地层
    2.1.2 岩石
    2.1.3 构造
    2.1.4 新构造运动
    2.2 地貌
    2.2.1 地貌特征
    2.2.2 主要地貌类型
    第3章 气候
    3.1 气候特点及成因
    3.1.1 “夏无酷热,冬无严寒,四季如春”
    3.1.2 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3.1.3 干湿季分明
    3.1.4 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3.2 气候资源
    3.2.1 光能资源
    3.2.2 热量资源
    3.2.3 水分资源
    3.3 保护区气候小结
    3.3.1 具有中国西部季风气候的一般特征
    3.3.2 山地生物垂直气候类型众多
    3.3.3 保护区山地生物垂直气候类型概况
    第4章 森林土壤
    4.1 土壤形成条件
    4.1.1 地形和母质
    4.1.2 生物和气候条件
    4.2 土壤发生特征和分布规律
    4.2.1 土壤发生特征
    4.2.2 土壤分类
    4.2.3 土壤分布规律
    4.3 土壤类型及其特点
    4.3.1 赤红壤
    4.3.2 红壤
    4.3.3 黄壤
    4.3.4 黄棕壤
    4.3.5 亚高山草甸土
    4.4 保护区土壤的保护
    4.4.1 面临的问题
    4.4.2 保护区土壤保护建议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植被和植物资源
    第5章 植物区系
    5.1 植物区系的调查和研究方法
    5.2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的组成和特点
    5.2.1 科、属、种的数量
    5.2.2 科的统计分析
    5.2.3 属的统计分析
    5.2.4 种的统计分析
    5.2.5 植物区系特有性分析
    5.3 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的变化
    5.4 区系平衡点
    5.5 与相邻地区植物区系的比较
    5.5.1 数量结构比较
    5.5.2 属的分布式样比较
    5.5.3 种的分布式样比较
    5.5.4 与无量山的相似性比较
    5.6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的基本特点
    参考文献
    第6章 植被类型
    6.1 前言
    6.1.1 植被调查方法
    6.1.2 植被图及各植被类型面积的确定
    6.2 植被类型系统及类型的面积
    6.2.1 植被分类的原则
    6.2.2 植物群落的命名
    6.2.3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的植被体系
    6.2.4 各植被类型的面积
    6.3 植被类型各论
    6.3.1 常绿阔叶林
    6.3.2 落叶阔叶林
    6.3.3 暖性针叶林
    6.3.4 温性针叶林
    6.3.5 竹林
    6.3.6 稀树灌木草丛
    6.3.7 灌丛
    6.3.8 草甸
    6.4 植被分布规律及特征
    6.4.1 植被的水平分布
    6.4.2 植被的垂直分布
    6.4.3 植被演替规律
    6.5 植被评价
    参考文献
    第7章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考察报告
    7.1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概述
    7.2 调查方法
    7.3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基本情况
    7.3.1 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种质资源概况
    7.3.2 保护区内国家级和省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介绍
    7.3.3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收录物种
    7.4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垂直分布特点
    7.4.1 在不同植被类型中的珍稀濒危植物的分布特点
    7.4.2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随海拔高度的数量变化特点
    7.4.3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收录物种随海拔高度的数量变化
    7.5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生存现状评价与建议
    7.5.1 生存现状评价
    7.5.2 建议
    参考文献
    第8章 资源植物
    8.1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资源植物概况
    8.2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各类资源植物及利用现状
    8.2.1 药用植物
    8.2.2 野生食用植物
    8.2.3 淀粉植物
    8.2.4 油料植物
    8.2.5 芳香油植物
    8.2.6 绿化和观赏植物
    8.2.7 有毒植物
    8.2.8 纤维植物
    8.2.9 鞣料植物
    8.2.10 竹类植物
    8.2.11 蜜源植物
    8.2.12 野生茶树植物
    8.2.13 其他用途的资源植物
    8.3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资源植物的特点
    8.4 合理开发及保护资源植物的建议
    8.5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资源植物名录
    8.5.1 药用植物
    8.5.2 野生食用植物
    8.5.3 淀粉植物
    8.5.4 油料植物
    8.5.5 芳香油植物
    8.5.6 绿化和观赏植物
    8.5.7 有毒植物
    8.5.8 纤维植物
    8.5.9 鞣料植物
    8.5.10 竹类植物
    8.5.11 蜜源植物
    8.5.12 其他资源植物
    参考文献
    第9章 蕨类植物
    9.1 蕨类植物的区系组成
    9.2 蕨类植物的区系成分
    9.2.1 地理成分
    9.2.2 生态成分
    9.3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与其他地区的联系
    9.4 结论
    9.5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的蕨类植物名录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动物资源
    第10章 兽类
    10.1 概述
    10.2 区系概貌及其特点
    10.2.1 哺乳动物的物种多样性
    10.2.2 哺乳动物组成
    10.2.3 地理分布型
    10.2.4 区系概貌及其特点
    10.3 哺乳动物的边缘分布
    10.4 哺乳动物的垂直分布
    10.5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在我国动物地理区划中的归属
    10.6 国家和CITES 的重点保护野生哺乳动物
    10.7 本保护区的重要保护价值
    10.8 主要珍稀濒危哺乳动物及特有类群
    参考文献
    第11章 鸟类
    11.1 调查研究概况
    11.2 鸟类多样性
    11.2.1 物种丰富度
    11.2.2 区系组成分析及特点
    11.3 生境分布
    11.3.1 常绿阔叶林
    11.3.2 河谷雨林季雨林
    11.3.3 针阔混交林
    11.3.4 暖温性针叶林
    11.3.5 村寨农耕区
    11.3.6 河流湖泊沼泽湿地
    11.4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内重要鸟类记述
    11.4.1 重要鸟类概况
    11.4.2 国家I级保护鸟类
    11.4.3 国家II级保护鸟类
    11.5 鸟类资源评价
    11.5.1 鸟类的物种多样性非常丰富
    11.5.2 区系组成具有滇南山地亚区与西南山地亚区双重成分
    11.5.3 保护和科研价值
    11.6 保护建议
    11.6.1 加强对原始和次生阔叶林等鸟类生境的保护
    11.6.2 开展鸟类数量消长变化监测
    11.6.3 开放观鸟绿色旅游资源
    参考文献
    第12章 两栖爬行动物
    12.1 概况
    12.2 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组成及特征
    12.2.1 区系组成及其特点
    12.2.2 物种多样性的比较
    12.3 两栖爬行动物资源
    12.4 结语
    参考文献
    第13章 鱼类
    13.1 研究历史
    13.2 概况
    13.3 鱼类组成与区系特点
    13.3.1 澜沧江中游鱼类历史记录
    13.3.2 分类系统
    13.3.3 澜沧江保护区鱼类组成
    13.3.4 鱼类区系
    13.4 鱼类生活史特点
    13.5 鱼类资源现状
    13.6 主要珍稀特有鱼类分述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社会经济
    第14章 旅游资源
    14.1 旅游资源开发的目的和意义
    14.1.1 旅游资源开发的目的
    14.1.2 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
    14.2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4.3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状况
    14.3.1 旅游资源类型
    14.3.2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评价
    14.4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设想
    14.4.1 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
    14.4.2 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策略
    14.5 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第15章 社区林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15.1 概述
    15.2 研究方法
    15.2.1 调查方法及内容
    15.2.2 调查村社的选择及其基本情况
    15.3 保护区周边社会经济概况
    15.3.1 保护区及周围村社基本概况
    15.3.2 周边社区社会生态经济状况概述
    15.4 周边社区社会林业现状
    15.4.1 森林资源的利用
    15.4.2 森林资源的管理
    15.5 保护区及周边地区发展社会林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5.6 发展社会林业,促进周边乡村参与保护区管理的途径
    参考文献
    第16章 社会经济
    16.1 社会经济状况
    16.1.1 保护区地理位置概况
    16.1.2 保护区周边社区土地利用现状
    16.1.3 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经济状况
    16.1.4 交通状况
    16.1.5 旅游业发展现状
    16.2 周边社区经济发展与保护区的关系
    16.3 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建议
    16.4 民族
    16.4.1 彝族
    16.4.2 佤族
    16.4.3 傣族
    16.4.4 拉祜族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评价与建议
    第17章 生物多样性评述
    17.1 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地理大背景
    17.1.1 喜马拉雅横断山系与中南半岛的过渡位置
    17.1.2 具有水平和垂直地带性的双重过渡气候性质
    17.1.3 生物地理区域上的结合部位与边缘过渡性质
    17.1.4 纵向岭谷的“南北通道”与“东西阻隔”效应
    17.2 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特征
    17.2.1 景观多样性
    17.2.2 生态系统多样性
    17.2.3 物种多样性
    17.2.4 遗传多样性
    17.2.5 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区系特征
    参考文献
    第18章 建设与管理
    18.1 保护区类型和主要保护对象
    18.1.1 保护区类型
    18.1.2 主要保护对象
    18.2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建设及管理现状
    18.2.1 保护区划建历程
    18.2.2 机构及人员配置
    18.2.3 房建、基础设施及经费投入
    18.2.4 保护管理工作及其评价
    18.3 建设管理目标
    18.4 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对策和建议
    18.4.1 建立健全管理机构与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18.4.2 多渠道筹措资金以增加对自然保护区的投入
    18.4.3 加强宣传教育与增强公众保护意识
    18.4.4 建立健全与落实保护区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18.4.5 加强内部管理与建立监督机制
    18.4.6 确权定界与明确土地权属
    18.4.7 开展科学研究和监测工作
    18.4.8 开展社区共管以协调保护与发展关系
    参考文献
    第19章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名录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团组成机构及人员名单
    彩图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