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本科教材 > 医学 > 1005 中医学 > 针灸学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针灸学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针灸学
  • 书号:9787030723116
    作者:冀来喜,倪光夏
  • 外文书名:
  • 装帧:平装
    开本:16
  • 页数:358
    字数:531000
    语种:zh-Hans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7-01
  • 所属分类:
  • 定价: ¥79.80元
    售价: ¥63.84元
  • 图书介质:
    纸质书

  • 购买数量: 件  缺货,请选择其他介质图书!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是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内容包括绪论、上篇经络腧穴、中篇刺灸法、下篇针灸治疗及附篇针灸学现代研究概论。绪论部分重点阐述了针灸学的发展历程、对外传播及国际交流,归纳了针灸学的学科特点和学习方法;经络腧穴部分强调经典原文,在论述经脉循行及主要病候、络脉循行及主要病候、经别循行、经筋循行及主要病候等内容时,均是先出现经典原文,再重点注释。刺灸法部分及时吸收针灸学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增加了针刀法、新九针疗法、浮针法、热敏灸等在针灸临床具有较大影响的新刺灸疗法。针灸治疗部分强调临床实用性,用方选穴与临床吻合,对于临床应该注意的问题或成功的经验在按语中给予补充。附篇增加了近年来针灸科研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利扩大读者的学术视野。此外,本教材还具有丰富的数字化资源。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目录
    编写说明
    绪论 1
    一、针灸学发展简史 1
    二、针灸学的对外传播 5
    三、针灸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 6
    二、针灸学的对外传播 5
    三、针灸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 6
    上篇
    第一章 经络总论 10
    第一节 经络概述 10
    一、经络与经络学说概念 10
    二、经络学说的科学内涵 10
    三、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 10
    第二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 11
    一、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传导的观察 11
    二、腧穴功效的总结 11
    三、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11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11
    第三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12
    一、十二经脉 12
    二、奇经八脉 14
    三、十五络脉 15
    四、十二经别 15
    五、十二经筋 15
    六、十二皮部 15
    第四节 经络的根结、标本与气街、四海 16
    一、根结与标本 16
    二、气街与四海 17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运用 17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17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8
    第二章 腧穴总论 21
    第一节 腧穴的分类和命名 21
    一、腧穴的分类 21
    二、腧穴的命名 22
    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主治规律 23
    一、腧穴的主治特点 23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23
    第三节 特定穴 30
    一、五输穴 30
    二、原穴、络穴 31
    三、背俞穴、募穴 31
    四、八会穴 31
    五、郄穴 31
    六、下合穴 31
    七、八脉交会穴 32
    八、交会穴 32
    第四节 腧穴定位法 32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32
    二、骨度分寸定位法 32
    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33
    四、简便取穴定位法 35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37
    第一节 手太阴经络及其腧穴 37
    一、手太阴经络 37
    二、手太阴肺经腧穴(11 穴) 38
    第二节 手阳明经络及其腧穴 41
    一、手阳明经络 41
    二、手阳明大肠经腧穴(20 穴) 42
    第三节 足阳明经络及其腧穴 47
    一、足阳明经络 47
    二、足阳明胃经腧穴(45 穴) 48
    第四节 足太阴经络及其腧穴 58
    一、足太阴经络 58
    二、足太阴脾经腧穴(21 穴) 59
    第五节 手少阴经络及其腧穴 63
    一、手少阴经络 63
    二、手少阴心经腧穴(9 穴) 65
    第六节 手太阳经络及其腧穴 67
    一、手太阳经络 67
    二、手太阳小肠经腧穴(19 穴) 68
    第七节 足太阳经络及其腧穴 72
    一、足太阳经络 72
    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67 穴) 74
    第八节 足少阴经络及其腧穴 88
    一、足少阴经络 88
    二、足少阴肾经腧穴(27 穴) 90
    第九节 手厥阴经络及其腧穴 96
    一、手厥阴经络 96
    二、手厥阴心包经腧穴(9 穴) 97
    第十节 手少阳经络及其腧穴 99
    一、手少阳经络 99
    二、手少阳三焦经腧穴(23 穴) 101
    第十一节 足少阳经络及其腧穴 106
    一、足少阳经络 106
    二、足少阳胆经腧穴(44 穴) 108
    第十二节 足厥阴经络及其腧穴 117
    一、足厥阴经络 117
    二、足厥阴肝经腧穴(14 穴) 118
    第十三节 奇经八脉及其腧穴 121
    一、督脉及其腧穴 121
    二、任脉及其腧穴 128
    三、冲脉 134
    四、带脉 135
    五、阴维脉 135
    六、阳维脉 136
    七、阴跷脉 136
    八、阳跷脉 137
    第十四节 常用奇穴 137
    一、头颈部穴 137
    二、胸腹部穴 140
    三、背部穴 141
    四、上肢穴 142
    五、下肢穴 145
    中篇
    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150
    第一节 刺灸法的概念与分类 150
    一、刺法的概念与分类 150
    二、灸法的概念与分类 150
    第二节 常用针灸器具 150
    一、传统针灸器具 150
    二、现代针灸仪器 152
    第三节 刺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153
    一、刺法的量学要素 153
    二、灸法的量学要素 153
    第四节 刺灸施术的注意事项 154
    一、施术前的消毒 154
    二、刺灸法的宜忌 154
    第五章 刺灸法各论 157
    第一节 毫针刺法 157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养 157
    二、毫针刺法的练习 158
    三、针刺前的准备 159
    四、进针法 160
    五、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162
    六、行针与得气 163
    七、针刺补泻手法 167
    八、留针与出针 171
    九、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172
    十、毫针刺法注意事项 175
    第二节 灸法 176
    一、灸法的作用 176
    二、灸法的种类及运用 177
    附 热敏灸 183
    三、灸感及灸法补泻 184
    四、灸法的注意事项 185
    第三节 拔罐法 185
    一、罐的吸附方法 186
    二、拔罐的应用方法 187
    三、起罐方法 188
    四、拔罐法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189
    五、拔罐的注意事项 189
    第四节 三棱针法、火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芒针法 190
    一、三棱针法 190
    二、火针法 192
    三、皮肤针法 194
    四、皮内针法 196
    五、芒针法 198
    第五节 新九针疗法、针刀法、浮针法 199
    一、新九针疗法 199
    二、针刀法 202
    三、浮针法 203
    第六节 电针法 205
    一、操作方法 205
    二、适用范围 207
    三、注意事项 207
    第七节 穴位注射法、穴位贴敷法、
    穴位埋线法 207
    一、穴位注射法 207
    二、穴位贴敷法 209
    三、穴位埋线法 211
    第八节 头针法 213
    一、标准头针穴线的定位和主治 213
    二、适用范围 216
    三、操作方法 216
    四、注意事项 217
    第九节 耳针法 217
    一、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217
    二、耳针刺激部位 218
    三、耳针操作技术 227
    四、耳针临床应用 228
    下篇
    第六章 治疗总论 232
    第一节 针灸治疗作用和原则 232
    一、针灸治疗作用 232
    二、针灸治疗原则 233
    第二节 针灸临床诊疗特点 235
    一、辨经与辨证结合 235
    二、辨证与辨病结合 236
    三、调神与调气并重 236
    第三节 针灸处方 237
    一、腧穴的选择 237
    二、刺灸法的选择 239
    附 针灸处方的常用符号 239
    第四节 影响针灸疗效的因素 240
    一、穴分主次,术分先后 240
    二、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240
    三、深浅不同,作用有别 240
    四、手法不同,效果有异 241
    五、知常达变,增减腧穴 241
    第五节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241
    一、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241
    二、原穴、络穴的临床应用 243
    三、俞穴、募穴的临床应用 244
    四、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244
    五、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245
    六、郄穴的临床应用 245
    七、下合穴的临床应用 245
    八、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246
    第七章 治疗各论 251
    第一节 头面肢体经络病证 251
    一、头痛 251
    二、面瘫 252
    三、面肌痉挛 254
    四、面痛 255
    五、痹证 256
    六、落枕 257
    七、项痹 258
    附 颈椎病 259
    八、肩周炎 260
    九、肘劳 261
    十、腰痛 262
    附 坐骨神经痛 264
    十一、扭伤 265
    第二节 内科病证 266
    一、眩晕 266
    附 高血压病 267
    二、中风 268
    附 假性延髓麻痹 270
    三、痿证 270
    四、癫狂 271
    五、痴呆 273
    六、痫病 274
    七、震颤麻痹 275
    八、感冒 277
    九、咳嗽 277
    十、哮喘 279
    十一、心悸 280
    十二、胸痹 281
    十三、不寐 282
    十四、胁痛 283
    十五、胃痛 284
    十六、呕吐 285
    十七、呃逆 286
    十八、腹痛 287
    十九、泄泻 288
    二十、痢疾 290
    二十一、便秘 291
    二十二、癃闭 292
    二十三、尿失禁 293
    二十四、阳痿 294
    二十五、郁证 295
    二十六、消渴 296
    第三节 妇科病证 297
    一、月经不调 297
    二、痛经 299
    三、经闭 300
    四、崩漏 302
    五、带下病 303
    六、不孕症 304
    七、绝经前后诸证 305
    八、阴挺 306
    九、缺乳 307
    第四节 儿科病证 308
    一、遗尿 308
    二、惊风 309
    三、积滞 310
    四、疳证 311
    五、小儿多动症 312
    六、小儿脑性瘫痪 313
    第五节 皮外科病证 314
    一、瘾疹 314
    二、湿疹 315
    三、蛇串疮 316
    四、神经性皮炎 317
    五、粉刺 318
    六、黧黑斑 319
    七、斑秃 320
    八、疔疮 320
    九、丹毒 321
    十、痄腮 322
    十一、乳痈 323
    十二、乳癖 324
    十三、肠痈 325
    十四、痔疮 326
    第六节 五官科病证 327
    一、目赤肿痛 327
    二、麦粒肿 328
    三、近视 329
    附 视神经萎缩 330
    四、耳鸣、耳聋 331
    五、鼻鼽 332
    六、鼻渊 333
    七、鼻衄 334
    八、咽喉肿痛 335
    九、牙痛 336
    十、口疮 337
    第七节 急症 338
    一、晕厥 338
    二、虚脱 339
    三、高热 340
    四、抽搐 341
    五、内脏绞痛 342
    第八节 其他 345
    一、衰老 345
    二、肥胖症 346
    三、慢性疲劳综合征 347
    四、戒断综合征 348
    五、癌病 349
    附篇 针灸学现代研究概论
    第一节 文献研究 352
    第二节 临床研究 354
    第三节 实验研究 356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