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干旱区近50年来综合性区域地理研究成果的全面集成,是国内首部系统论述中国干旱区自然地理形成、演变、自然环境特征、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的科学专著。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共20章。上篇10章,系统论述了中国干旱区陆地表层自然要素相互作用,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等;下篇10章,详细阐述了中国干旱区的地域分异特征,并提出了自然地理区划方案,同时阐述了各自然地理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对策措施。
本书内容丰富,资料新颖、翔实,图文并茂,体系严谨,要领清晰,有许多新观点和新结论,可供从事干旱区地理、地质、气候、水文、景观生态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以及政府部门参考。
样章试读
目录
- 序一
序二
前言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干旱区的定义与中国干旱区的范围
第二节 考察研究的历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第二章 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背景
第一节 欧亚大陆中心的地理位置
第二节 高大山体与盆地相间的地貌格局
第三节 独具特色的大山盆气候
第四节 以内陆河流域为独立单元的水文水循环系统
第五节 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干旱区响应
第六节 人类活动在干旱区自然环境演变中的作用
第三章 地质基础与地貌特征
第一节 地貌的主体架构
第二节 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第四节 地质灾害
第四章 气候
第一节 气候环境的主要背景及基本特征
第二节 主要气候要素
第三节 主要气象灾害
第四节 气候区划
第五节 气候的未来情景
第五章 地表水文与水资源
第一节 基于水文特点的自然条件
第二节 陆地上独特的水文过程
第三节 内陆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第四节 河流的洪水与枯水
第五节 河流的泥沙特征
第六章 地下水资源
第一节 地下水形成的自然条件
第二节 浅层地下水的形成、分布与特征
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评价
第四节 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七章 主要水系与湖泊
第一节 额尔齐斯河(北冰洋)外流水系
第二节 内流(陆)水系
第三节 干旱区的湖泊
第八章 植物地理
第一节 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植被分类系统及主要植被类型特点
第三节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与植被区划
第四节 植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恢复
第九章 土壤地理
第一节 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和人为作用
第二节 土壤形成过程
第三节 土壤分类
第四节 土壤类型
第五节 土壤生态分区
第十章 陆栖脊椎动物地理
第一节 陆栖脊椎动物地理特征
第二节 动物地理区划
第三节 珍稀濒危陆栖脊椎动物
下篇 分论
第十一章 自然地理区划
第一节 自然地理区划工作的成就
第二节 对中国干旱区的认识
第三节 区划原则和分类系统
第四节 两大地区(带)
第五节 9个自然区
第十二章 阿拉善温带荒漠自然区
第一节 基本自然地理特征
第二节 资源环境特征
第三节 区位特色
第四节 生态恢复与保护
第十三章 河西走廊荒漠自然区
第一节 基本自然地理特征
第二节 资源与环境
第三节 区域开发史
第四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十四章 阿尔泰塔城森林草原自然区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述
第二节 区域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第三节 区域内部的差异性
第四节 区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十五章 准噶尔盆地荒漠自然区
第一节 基本自然地理特征
第二节 区域内部的差异性
第三节 资源与环境特点
第四节 自然保护区
第五节 环境现状
第六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十六章 伊犁巴音布鲁克中天山自然区
第一节 天山山系构造演化概述
第二节 中天山及山间盆地
第三节 亚洲中部典型的山地层状地貌
第四节 生物气候环境
第五节 “山地水乡”景观
第六节 适应全球气候变暖的生物工程
第七节 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第十七章 哈密(戈壁)荒漠自然区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资源与环境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荒漠绿洲的影响
第十八章 吐鲁番盆地荒漠自然区
第一节 地理位置
第二节 典型自然特征
第三节 自然特色与人文景观
第四节 绿洲文化
第五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十九章 塔里木盆地极端干旱荒漠自然区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概述
第二节 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第三节 区域环境问题
第四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十章 库姆塔格敦煌荒漠自然区
第一节 自然环境基本特征
第二节 资源与环境
第三节 资源开发与保护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