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本科教材 > 哲学 > 中国古代十哲

相同作者的商品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中国古代十哲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中国古代十哲
  • 书号:9787030720702
    作者:周海春
  • 外文书名:
  • 装帧:平装
    开本:B5
  • 页数:211
    字数:282000
    语种:zh-Hans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5-01
  • 所属分类:
  • 定价: ¥98.00元
    售价: ¥77.42元
  • 图书介质:
    纸质书

  • 购买数量: 件  可供
  • 商品总价: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孔子、老子、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慧能、朱熹、王阳明这十位哲人及其经典基本上能够代表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水平。本书把道问学看作中国哲学的灵魂,并以道问学阐释中国古代十哲及其哲学的特质。首先,通过对《易经》《尚书》《诗经》《国语》等经典著作的哲学思想的阐释揭示了中国哲学的原生系统。然后,从古代汉语的哲学特点出发,初步建构了中国哲学的“工具论”,并深入阐释了中国古代十哲的深层哲学逻辑,勾勒了中国古代十哲的思想体系,分析了这些哲学体系包含的哲学与现实问题。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目录
    前言 i
    第一章 中国哲学书写的元范式 1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第三条道路 1
    第二节 形式和实质系统相统一的中国哲学原理 14
    第三节 以道问学为灵魂的中国哲学 17
    第四节 中国哲学工具初论 27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原生系统 37
    第一节 《易经》的天地循环之道 37
    第二节 《尚书》的守“位”形而上学 43
    第三节 《诗经》对欲求的哲思 51
    第四节 《国语》的天命德福论 52
    第三章 孔子哲学 58
    第一节 道的论题域 58
    第二节 在乐、好和知中展开的道路 60
    第三节 仁学系统 64
    第四节 礼的系统 67
    第五节 为政之道 72
    第六节 六仪 75
    第四章 老子的形而上学 82
    第一节 道家逻辑的前提 82
    第二节 道家形而上学的六个向度 86
    第三节 道家的形而上学逻辑 90
    第五章 墨子的逻辑世界 99
    第一节 外观法视野下的《墨子》哲学 99
    第二节 内观法视野下的《墨子》哲学 102
    第三节 公共生活的哲学逻辑 106
    第六章 孟子的人路学 111
    第一节 双层两阶天命论 111
    第二节 生长意象下的过程性思维 116
    第三节 作为“人路”的“义”120
    第四节 养生指南 126
    第五节 仁政精义 128
    第六节 成人境界 131
    第七章 荀子的群道学 135
    第一节 天的普遍性 135
    第二节 天下:一种普遍性的寻求 138
    第三节 群体道路要义 139
    第四节 群道人性论、认识论和逻辑学 144
    第八章 韩非的势位学 148
    第一节 位和势 148
    第二节 位势的哲学论证 153
    第三节 道的势术化 157
    第九章 董仲舒的天人哲学 158
    第一节 “天人三策”包含的问题 158
    第二节 元秩序 160
    第三节 阴阳五行的线性逻辑 165
    第四节 名号论 170
    第五节 阴阳范畴及其伦理应用 170
    第十章 慧能的心性哲学 172
    第一节 《坛经·行由品》对心性觉悟的叙述 172
    第二节 佛学的中国化变革 174
    第三节 真道的价值诉求 178
    第十一章 朱熹的理气哲学 180
    第一节 理气论对道路一多问题的回答 180
    第二节 形而上和形而下 181
    第三节 万物的异同 182
    第四节 理气并行 183
    第五节 形而上和形而下贯通的理同气异 184
    第六节 只是一个道理:分殊的哲学逻辑 186
    第七节 人道的开拓 188
    第十二章 王阳明的良知之学 192
    第一节 良知之学纲要 192
    第二节 “知行合一”:良知即良能的预设 195
    第三节 “心即理”和“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同构性 196
    第四节 真知行指引的道路 198
    第五节 良知之学的疑难 205
    参考文献 210
    后记 212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