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社科/经管/语言/法律 > 经济学理论 >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统筹构建研究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统筹构建研究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统筹构建研究
  • 书号:9787030691774
    作者:龚勤林等
  • 外文书名:
  • 装帧:平装
    开本:16
  • 页数:127
    字数:230000
    语种:zh-Hans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0-01
  • 所属分类:
  • 定价: ¥99.00元
    售价: ¥78.21元
  • 图书介质:
    纸质书

  • 购买数量: 件  可供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本书首先系统介绍了我国工农城乡关系演变及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背景、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基本内涵、外在表现与理论基础;其次,通过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判别指标体系,从工农互促有效度与城乡发展协调度两个维度分省域进行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判别,并开展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统筹协调的理论架构;然后基于产业空间与地域空间的属性及其相互作用,提出产业空间与地域空间协调的模式与机制,提出构建工农互促、多维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构筑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健全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统筹协调的一体化机制;最后阐述了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统筹构建的区域实现相关问题。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目录
    第一章 我国工农城乡关系的形成、演变及突出问题 1
    1.1 我国工农城乡二元关系的演进及其特征 1
    1.1.1 以农补工、城乡有限互动阶段(1949~1977年) 2
    1.1.2 工农加快发展、城乡要素流动加快阶段(1978~1992年) 2
    1.1.3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准备阶段(1993~2003年) 3
    1.1.4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加速阶段(2004~2012年) 4
    1.1.5 工农互促、城乡互动频繁阶段(2013年至今) 4
    1.2 工农城乡二元演进的经济因素与体制原因 5
    1.2.1 工农城乡二元演进的经济因素 5
    1.2.2 工农城乡二元演进的制度与政策原因 8
    1.3 我国当前工农城乡关系的现状及协调的国际借鉴 10
    1.3.1 当前工农城乡关系的现状 11
    1.3.2 国外促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15
    第二章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基本内涵、外在表现与理论基础 19
    2.1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的时代背景与基本内涵 19
    2.1.1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的时代背景 19
    2.1.2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基本内涵 22
    2.2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外在表现 24
    2.2.1 城乡保持各具特色的外部风貌 24
    2.2.2 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 24
    2.2.3 农民成为一种职业 25
    2.2.4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5
    2.2.5 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26
    2.3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26
    2.3.1 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关于城乡关系的论述 26
    2.3.2 城乡二元结构及其转化理论 27
    2.3.3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29
    第三章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判别 32
    3.1 判别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数据来源 32
    3.1.1 现有评价指标体系评述 32
    3.1.2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判别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构建思路 33
    3.1.3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判别指标体系的确立 34
    3.1.4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36
    3.2 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评价分析 37
    3.2.1 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确定 37
    3.2.2 系统层面综合评价得分 38
    3.2.3 综合评价得分结果分析 39
    3.3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判别分析 40
    3.3.1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判别模型简介 40
    3.3.2 产业系统与地域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测度 41
    3.3.3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分省域判别结果 43
    第四章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统筹构建的架构设计 46
    4.1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统筹协调的理论逻辑 46
    4.1.1 产业空间与地域空间的属性及其特点 46
    4.1.2 产业空间与地域空间的相互作用 48
    4.1.3 产业空间和地域空间协调的模式与机制 49
    4.2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统筹协调的作用机理 49
    4.2.1 改善落后地域单元,促进城乡空间融合 50
    4.2.2 缩小绝对价值差异,实现工农产业融合 50
    4.3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统筹协调的路径选择 51
    4.3.1 以工农产业空间互促推进城乡地域空间融合 51
    4.3.2 重塑城乡空间新格局助推工农产业互动 53
    4.3.3 完善统筹产业空间与地域空间的耦合体系 55
    第五章 构建工农互促、多维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 56
    5.1 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及构成 56
    5.1.1 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 56
    5.1.2 现代产业体系的构成分析 57
    5.1.3 从传统产业体系向现代产业体系升级的动力机制 59
    5.2 构建工农互促的现代农业 60
    5.2.1 推动农村传统农业转型发展 60
    5.2.2 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城乡产业融合 61
    5.2.3 完善农产品城乡流通体系 62
    5.2.4 发展农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竞争力 62
    5.3 构建工农互促的现代工业 63
    5.3.1 发挥先进制造业对一三产业的支撑作用 63
    5.3.2 完善先进制造业培育机制 64
    5.4 构建工农互促的现代服务业 64
    5.4.1 增强现代服务业对一二产业的服务功能 64
    5.4.2 优化现代服务业体系的培育机制 65
    5.5 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协同融合发展 66
    5.5.1 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协同发展 66
    5.5.2 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66
    第六章 构筑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67
    6.1 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内涵、面临矛盾、动力机制与战略举措 67
    6.1.1 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内涵 67
    6.1.2 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矛盾 68
    6.1.3 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69
    6.1.4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共同促进城乡融合的战略举措 70
    6.2 以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 70
    6.2.1 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的总体要求 70
    6.2.2 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的发展路径 73
    6.3 以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74
    6.3.1 城镇化带动城乡融合的机理分析 74
    6.3.2 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的模式 76
    6.3.3 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的主要路径 77
    第七章 健全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统筹协调的一体化机制 80
    7.1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统筹协调的经济调节机制 80
    7.1.1 完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利益协调机制 80
    7.1.2 构建工农城乡资源高效配置的制度体系 83
    7.2 打造统筹工农城乡关系的多维载体 86
    7.2.1 构筑统筹城乡链接三次产业的城乡产业链 86
    7.2.2 培育统筹工农城乡的新型微观主体 87
    7.3 完善统筹工农城乡关系的政府调控体系 89
    7.3.1 制定产业互动空间共融的一体化发展规划 89
    7.3.2 完善城乡共治工农协调的行政管理体系 91
    第八章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统筹构建的区域实现 93
    8.1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空间分异性 93
    8.1.1 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条件的空间差异性 93
    8.1.2 基于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条件的工农城乡关系发展水平 96
    8.2 融合示范区:融合创新 98
    8.2.1 融合示范区的基本特征 98
    8.2.2 融合示范区的典型代表—长三角地区 99
    8.2.3 长三角地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102
    8.2.4 长三角地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的策略与路径 102
    8.3 一体推进区:协同推进 103
    8.3.1 一体推进区的基本特征 103
    8.3.2 一体推进区的典型代表—成都平原地区 104
    8.3.3 成都平原地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108
    8.3.4 成都平原地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的策略与路径 110
    8.4 二元突出区:引导互动 111
    8.4.1 二元突出区的基本特征 111
    8.4.2 二元突出区典型代表—秦巴山区 112
    8.4.3 秦巴山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115
    8.4.4 秦巴山区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策略与路径 116
    参考文献 119
    附录 125
    后记 129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