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社科/经管/语言/法律 > 经济学理论 >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魔方:理论与实践

相同作者的商品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魔方:理论与实践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魔方:理论与实践
  • 书号:9787030700759
    作者:刘海猛
  • 外文书名:
  • 装帧:平装
    开本:B5
  • 页数:230
    字数:306000
    语种:zh-Hans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2-01
  • 所属分类:
  • 定价: ¥413.00元
    售价: ¥413.00元
  • 图书介质:
    按需印刷

  • 购买数量: 件  可供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均为典型的复杂系统,两者之间客观上存在着极其复杂的非线性交互耦合与胁迫关系,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是当前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性科学研究的热点,也是政府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本书创新性地提出了一个解释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机理的理论框架“耦合魔方”(CHNC),论述了其概念、演化规律和分析维度,重点剖析了远程、远期、隐性和组间耦合的科学内涵、研究方法与典型案例,以京津冀城市群为案例,分析了系统间的双向正负反馈效应、溢出效应、中介效应、时滞效应、利益相关效应等科学问题。本书研究结果对于预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同演化趋势,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完善城市生态环境政策,以及推进城市群与都市圈的协同一体化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目录
    《博士后文库》序言
    前言
    第一章引言: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地关系1
    第一节研究背景1
    一、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地关系研究是当前国际研究前沿2
    二、新时代背景下人地复杂系统研究亟待理论与方法创新4
    三、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出现复杂多维的生态环境问题5
    第二节研究意义6
    一、理论意义6
    二、实践意义7
    第三节本书的方法论8
    一、研究思路8
    二、研究目标10
    三、研究数据介绍10
    四、研究方法概述15
    五、本书拟解决的科学问题15
    第二章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研究进展17
    第一节基本概念的演进17
    一、城镇化17
    二、生态环境19
    三、耦合与解搞19
    四、从简单系统、复合系统到复杂系统21
    五、人地系统22
    第二节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分析23
    一、基于SCI/SSCI数据库的英文文献分析23
    二、基于CNKI数据库的中文文献分析31
    三、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的分析34
    第三节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评述36
    一、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整体的耦合机理与规律研究进展37
    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子系统的交互耦合机理研究进展39
    三、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搞合的相关理论研究进展43
    四、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搞合的相关模型方法研究进展49
    五、国内外研究的总体评价与发展趋势55
    第三章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机理:科学内涵和理论模型59
    第一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親合系统概念模型59
    一、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辆合系统的复杂特征59
    二、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搞合系统的概念模型66
    第二节“耦合魔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理论模型68
    一、“耦合魔方”提出的理论基础69
    二、“耦合魔方”理论框架的阐释72
    三、“耦合魔方”四维分析框架对比81
    四、基于“耦合魔方”的人地关系耦合矩阵82
    五、“耦合魔方”理论框架提出的意义83
    第四章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性分析85
    第一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指标体系构建与权重确定85
    一、指标选取原则85
    二、指标体系构建与权重确定86
    三、数据标准化88
    第二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耦合模型构建90
    一、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模型90
    二、基于距离协同模型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90
    三、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类型划分91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92
    第三节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子系统的演化特征92
    一、城镇化系统的演化特征92
    二、生态环境系统的演化特征95
    第四节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性分析96
    一、城市群尺度的耦合度与协调发展度96
    二、京津冀省级尺度的协调发展度分析99
    第五节京津冀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评价101
    第六节本章小结103
    第五章远程耦合:城镇化与自然因子对大气污染的溢出效应分析104
    第一节京津冀城市群地区大气污染及研究进展104
    第二节数据处理与模型构建106
    一、数据来源说明106
    二、数据的预处理108
    三、空间自相关分析109
    四、空间回归模型110
    第三节PM2.5浓度的时空演变与空间自相关分析111
    第四节回归结果比较与影响因素解析115
    第五节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分析117
    第六节京津冀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政策启示118
    第七节本章小结119
    第六章远期耦合:环境治理投资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时滞分析121
    第一节京津冀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现状122
    第二节时滞分析模型介绍123
    一、一般滞后模型介绍123
    二、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124
    三、向量自回归模型与脉冲响应函数125
    第三节数据预处理与协整检验127
    一、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与生态环境变量的数据标准化127
    二、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与单位根检验127
    三、长期均衡关系与协整检验129
    第四节分布滞后模型检验与时滞效应估计130
    一、滞后期的初步判断130
    二、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估计结果131
    第五节向量自回归与脉冲响应分析136
    第六节本章小结139
    第七章隐性耦合:基于中介效应的城镇化、能源消费、汽车排放对大气污染的影响141
    第一节中介变量与中介效应模型141
    第二节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143
    一、城镇化过程对大气污染具有显著的影响143
    二、城镇化通过能源消费间接影响大气环境144
    三、城镇化通过汽车尾气排放间接影响大气环境146
    第三节模型设定与数据描述147
    一、模型设定147
    二、数据说明148
    第四节能源消费与汽车排放的中介效应检验与估计148
    第五节基于隐性耦合实证的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建议150
    一、严格煤炭总量控制,减少源头大气污染排放150
    二、不断优化能源结构,积极调整耗煤产业布局150
    三、优化煤灰利用方式,全面推进冬季清洁取暖151
    四、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快绿色能源汽车的推广151
    五、升级尾气排放标准,加强机动车排污监控能力151
    第六节本章小结152
    第八章组间耦合:基于多元大数据的生态环境多主体关注度分析153
    第一节大数据平台及研究方法介绍153
    一、百度指数154
    二、关键词共现分析155
    三、读秀学术大数据平台156
    第二节基于百度指数的京津冀生态环境公众关注度分析157
    第三节基于百度新闻搜索的京津冀生态环境媒体关注度分析160
    第四节基于政府网站搜索的京津冀生态环境政府关注度分析162
    第五节基于读秀学术大数据平台的京津冀生态环境学者关注度分析164
    第六节不同主体对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环境关注度的耦合分析167
    一、不同主体对“水污染”关注度的耦合分析167
    二、不同主体对“土壤污染”关注度的耦合分析169
    三、不同主体对“大气污染”关注度的耦合分析170
    四、不同主体对生态环境整体关注度的耦合分析172
    第七节本章小结173
    第九章多维耦合:京津冀城市群及周边地区环境治理政策效果评估175
    第一节京津冀城市群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概况175
    一、全国层面的主要大气污染防治政策175
    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主要大气污染防治政策176
    第二节京津冀城市群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空间特征179
    第三节双重差分(DID)法简介182
    第四节多维親合视角下DID模型构建183
    一、环境政策与环境质量的远期远程搞合183
    二、空气质量指数描述性统计184
    三、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选取185
    四、多期政策的DID模型设定186
    第五节政策效果分析187
    第六节模型平行趋势检验与分析191
    第七节本章小结193
    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95
    第一节本书主要结论195
    第二节本书的创新点199
    第三节不足与展望199
    一、研究不足199
    二、研究展望200
    参考文献202
    编后记231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