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医学 >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经络学等) > 王若铨黄帝内经讲稿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王若铨黄帝内经讲稿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王若铨黄帝内经讲稿
  • 书号:9787030674340
    作者:王念红,王兵
  • 外文书名:
  • 装帧:平装
    开本:16
  • 页数:544
    字数:1244000
    语种:zh-Hans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1-01
  • 所属分类:
  • 定价: ¥198.00元
    售价: ¥156.42元
  • 图书介质:
    纸质书

  • 购买数量: 件  可供
  • 商品总价: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是“龙江医派丛书”之一。是王若铨教授潜心研究《黄帝内经》50余载学术成果与学术思想的总结。全书分为医家传略、学术思想、论著选粹、黄帝内经讲稿四个部分。“医家传略”介绍王若铨教授习医、从教概况;“学术思想”重点阐述王若铨教授研究《黄帝内经》的特点及学术主张;“论著选粹”收录王若铨教授《黄帝内经》研究的相关论文;“黄帝内经讲稿”收录王若铨教授讲授《黄帝内经》手稿36篇,不仅精讲《黄帝内经》理论,更重与《伤寒》《金匮》之贯通,学以致用,效验临床,是研习《黄帝内经》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目录
    总序
    总前言

    前言
    编写说明
    医家传略
    学术思想
    第一章 理通文史哲,精校勘训诂 4
    第二章 以经义解经,释疑难真义 6
    第三章 取法于自然,倡内外整体 8
    第四章 厘阴阳之理,推五运六气 10
    第五章 取法于经典,效验于临床 11
    第六章 尊经不泥古,衷中不摒西 12
    论著选粹
    第七章 略论《内经》中的“阴阳之气”的实质 14
    第八章 营卫名实辨——兼辨卫气与阳气的区别 19
    第九章 谈三焦的名和实 23
    第十章 任督新探 28
    第十一章 关于《灵枢·经脉》“是动、所生病”之我见 31
    第十二章 迎随补泻探源 35
    第十三章 肠澼不是痢疾考 37
    第十四章 “精明五色”辨——略论《内经》中两个色诊的标准问题 38
    第十五章 “因于湿,首如裹”之我见 40
    第十六章 《黄帝内经》中关于病因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虚邪的实质 41
    第十七章 汉度量衡考 44
    黄帝内经讲稿
    第十八章 《内经》绪论 48
    第十九章 素问·生气通天论 71
    第一节 强调以“清静”为主导、以顺应四时常度为基础的摄生方法,是强身防病之本 71
    第二节 阳气的生理功能及在内外病因侵袭下阳气失调所发生的各种病变 73
    第三节 阴阳的生理作用和阴阳偏盛所导致的病变及其严重后果 81
    第四节 伤于四时邪气“留连”传变为各种疾病的病机及五味偏摄太过的危害 84
    第二十章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4
    第一节 哲理阴阳的概念及其基本规律 94
    第二节 人体阴阳的作用及人体生理物质的阴阳属性 97
    第三节 真气与味、形、精及壮火、少火的关系并分析气味的阴阳属性及气味厚薄的作用 100
    第四节 体内阴阳的偏盛 103
    第五节 万物之间皆有阴阳五行之内在联系 108
    第六节 四时五脏阴阳应象 109
    第七节 阴阳为万物之能始 113
    第八节 人体阴阳的相互作用及其偏胜的“病能”并指出摄养阴阳的意义 114
    第九节 以“天地阴阳所不能全”,注明人体耳目手足有上左下右功能偏强之理 117
    第十节 “生气通天”,故治病必须遵循“天之八纪”“地之五里” 117
    第十一节 天、地、水谷之邪,伤人有轻重之别,治疗当须图之于早 118
    第十二节 “察色按脉”以“先别阴阳”为要领;祛邪扶正以“因势利导”为原则 119
    第二十一章 素问·灵兰秘典论(节选) 127
    第二十二章 素问·六节藏象论(节选) 132
    第一节 人赖天地之气、味以生养,故与天地之气相通应 132
    第二节 五脏藏象举例 134
    第二十三章 素问·五脏别论 140
    第一节 “藏精气而不写”“传化物而不藏”是区分脏腑功能的要点 140
    第二节 诊脉独取寸口及诊病必须全面观察病人的道理 142
    第二十四章 素问·脉要精微论(节选) 144
    第一节 切脉、望色须在平静安适的条件下进行 144
    第二节 脉的生理作用及长短等脉的脉象及其主病 145
    第三节 诊察精明五色善恶及其功能常变的大法 149
    第四节 通过望、闻、问诊以候五脏“失守”“失强”之法 150
    第五节 反四时脉与关格脉的预后 153
    第六节 人体脉气的变化与天地阴阳之气的消长相通应 155
    第七节 诊脉之道及四时的脉名 157
    第八节 风、瘅、厥、久风、脉风等病形成后传变为寒热、消中、巅疾、飧泄、疠风的机理 158
    第九节 色脉合参诊病久新之法 161
    第十节 讨论十八种病脉所主的病证及诊脉以推知病位在内外、上下之法 162
    第二十五章 素问·平人气象论 168
    第一节 脉息至数的正常与异常及其主病 168
    第二节 胃气在脉诊中的重要性 170
    第三节 虚里脉的部位和诊法 172
    第四节 多种病脉所主的病态及真脏脉现的死期 173
    第五节 水肿、黄疸、胃疸、风水及妇人妊子的各种诊法 177
    第六节 脉以“胃气为本” 180
    第二十六章 素问·玉机真脏论(节选) 185
    五脏应乎四时五行的平脉和与此相反之病脉的脉象及其病状 185
    第二十七章 素问·经脉别论 191
    第一节 饮食居处过用无节对机体的影响 191
    第二节 饮食精微在体内输布的过程 194
    第三节 三阴三阳经气独盛至证治及三阴三阳的脉象 197
    第二十八章 素问·太阴阳明论 201
    第一节 阴阳(太阴、阳明)二经的循行及功能所主各有不同,其受邪发病亦各异 201
    第二节 脾主四肢及其与胃相表里的机理 203
    第二十九章 素问·热论 210
    第一节 热病的概念及其自然病程的六经证候、转归和治疗大法 210
    第二节 热病愈后,时有遗热的病机及热病的禁忌 215
    第三节 两感热病的症状、病机、预后及温热病与季节的关系 216
    第三十章 素问·评热病论 219
    第一节 阴阳交的脉证、病机及其预后 219
    第二节 风厥的病因、病症、病机及治法 223
    第三节 劳风病的病因、病状、病机及预后 224
    第四节 肾风的病因、病症、病机及其误治后的变证 226
    第三十一章 素问·逆调论 231
    第一节 热烦、身寒、肉烁、骨痹、肉苛的病机 231
    第二节 胃经、肺经气逆及水气病等对睡眠与呼吸的影响 234
    第三十二章 素问·咳论 236
    第一节 肺咳的病因、病机及五脏咳的成因 236
    第二节 五脏六腑咳的病状及其针治大法 238
    第三节 咳嗽的针刺治疗 242
    第三十三章 素问·举痛论 244
    第一节 因寒致痛的病机 244
    第二节 寒邪客于不同脏腑、经络所导致的各种痛证及其病机 246
    第三节 运用望诊、切诊以候疾病寒热虚实之法 251
    第四节 九种经气失调的病因、病证与病机 253
    第三十四章 素问·风论 258
    第一节 “风”的概念、特性及其所导致的多种风病的症状与病机 258
    第二节 五脏风、胃风的病状、病机及其诊候大法 263
    第三十五章 素问·痹论 269
    第一节 痹证的病因、病机与分类 269
    第二节 五痹与四时五脏的关系及其内传的规律 270
    第三节 脏腑痹的病状与病机 271
    第四节 痹气入客脏腑的诱因及脏腑痹的针治大法 274
    第五节 营卫的概念、功用及其与痹证的关系 277
    第六节 痹证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多汗、或重感脉不通、或屈不能伸的病机 278
    第三十六章 素问·痿论 282
    第一节 五脏外主五体,五脏热可导致五痿 282
    第二节 情志起居失节亦可导致痿证 284
    第三节 五脏热痿的望诊法 287
    第四节 痿证的治法 288
    第三十七章 素问·调经论(节选) 294
    第一节 血气分并于阴阳、上下的病候与病机 294
    第二节 阴阳虚实产生内外寒热的病因与病机 296
    第三十八章 素问·至真要大论(节选) 298
    第一节 六气分治(司天、在泉、间气)的常化 298
    第二节 论“司岁备物”以保证药物气味、质量及南、北政寸、尺脉变化的道理 302
    第三节 六气在泉太过内淫为病的现证及治法 304
    第四节 六气司天太过内淫为病的现证及治法 312
    第五节 六气司天或在泉邪气反胜的治法 319
    第六节 六气胜复的现证及其治疗大法 321
    第七节 论审察病机的重要性 334
    第八节 病机十九条 335
    第九节 药物五味的阴阳属性、功用及制方的治则 354
    第十节 寒、热、微、甚等十五种病性的治法 355
    第十一节 反治法专论 356
    第十二节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治法及五味偏嗜太过之害 360
    第三十九章 灵枢·九针十二原 372
    第一节 守神、守机为针道的要领;迎之、随之为针治的要则 372
    第二节 针法的治则、补泻手法及“持针之道” 378
    第三节 九针的名称、形制及其用途 383
    第四节 邪有高下,病有虚实,刺反其病,则为“针害” 387
    第五节 针刺的要领和五输穴的名称及其意义 389
    第六节 用针必先诊病,虚实不明,刺反其病,则误人性命 392
    第七节 十二原的名称及其所以为主治脏腑疾病的重要腧穴的道理 394
    第八节 胀满、飧泄、寒证、热证,疾高而内,疾高而外的针治法 396
    第四十章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401
    第一节 “邪气”中人的一般规律及其客于各经的常中部位 401
    第二节 五脏病的一般病因与病机及邪气中于五脏的条件 403
    第三节 头面所以耐寒的道理 405
    第四节 色脉与尺脉的关系及“色脉诊”的顺逆 406
    第五节 “色脉尺诊”法 409
    第六节 五脏病现缓急小大滑涩六脉“微”“甚”的病形 411
    第七节 “六变”病脉的病机及其针治大法 426
    第八节 荥、俞、合穴的主治及六腑合穴的名称与取法 427
    第九节 六腑病的一般病候及其主治的腧穴 429
    第四十一章 灵枢·本神 433
    第一节 精、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的概念及其作用 433
    第二节 情志失调对精神意识的影响 437
    第三节 情志严重失调伤及神、魂、魄、意、志、精的病状与病机 438
    第四节 五脏功能及五脏虚实的病形 441
    第四十二章 灵枢·经脉(节选) 444
    第一节 人体筋骨脉肌皮的作用及经脉的重要意义 445
    第二节 十二经脉的循行起止及其“是动”与“是主诸病”的病候和诊治大法 446
    第四十三章 灵枢·营卫生会 475
    第一节 营卫的来源、性质、流行所在及其营周会合的规律 475
    第二节 老年人“昼不精,夜不瞑”及少壮人“昼精而夜瞑”的道理 478
    第三节 “卫出于上焦”的循行概况及卫气的特殊性 479
    第四节 营出于中焦的生理过程、循行概况及营与血(津血同源)的关系 481
    第五节 水谷浊气出于下焦的生理过程及上、中、下焦功能的特点 482
    第四十四章 灵枢·口问 485
    第一节 欠、哕、唏、振寒、噫、嚏、亸等证的病机和治法 485
    第二节 泣涕、太息、涎下、耳鸣、自啮舌、颊、唇等证的病机和治法 489
    第三节 上气、中气、下气不足的病状、病机与治法 490
    第四十五章 灵枢·海论 493
    第一节 “四海”的概念及其经气输注的重要俞穴 493
    第二节 “四海”有余不足的病状、病机与治法 494
    第四十六章 灵枢·胀论(节选) 497
    第一节 胀病的脉诊法 497
    第二节 胀病的病位、病机和治法 498
    第三节 五脏六腑胀的病形与病机 500
    第四节 胀病的病因与病机 503
    第四十七章 灵枢·五癃津液别 505
    第四十八章 灵枢·水胀 508
    第四十九章 灵枢·玉版(节选) 514
    第五十章 灵枢·百病始生 516
    第一节 “百病”发生的一般病因及其病位 516
    第二节 虚邪是“百病始生”的主要因素,“两虚相得”是“大病乃成”的基本条件 518
    第三节 虚邪中人传变的一般规律及其传舍于各处的不同现证 520
    第四节 邪气留著于孙络、阳明之经、缓筋、募原、冲脉、膂筋、输脉的不同现证与病机 522
    第五节 积证的成因与病机 524
    第六节 病生于阴的常见病因与病机及“百病”的一般治则 526
    第五十一章 灵枢·刺节真邪论 529
    第五十二章 灵枢·大惑论 534
    第一节 两目各部组织与五脏的关系以及发生视觉迷惑的机理 534
    第二节 善忘、饥而不嗜食、目不瞑、目闭、多眠与少眠、卒然多眠等证的病机 536
    第三节 治法 538
    第五十三章 灵枢·痈疽(节选) 540
    第一节 痈疽的成因与病机 540
    第二节 痈疽的鉴别 541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