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蓬莱9-1构造油气勘探成果为基础,采用包括同位素及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技术、水-岩反应实验技术、磷灰石裂变径迹模拟技术、流体包裹体测试技术、盆地模拟技术及地震多属性预测技术等多种测试分析手段,详细阐述古潜山的成因机制和花岗岩储层的形成机制,恢复了该地区复合油田的成藏过程,建立了蓬莱9-1大型油田的成山、成储与成藏模式。本书实现了理论认识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深化了对蓬莱9-1古潜山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对该地区勘探新目标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我国相似类型复合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也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样章试读
目录
-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花岗岩古潜山的研究进展 1
1.1.1 古潜山概念 1
1.1.2 古潜山国内外油气勘探进展 1
1.1.3 古潜山的类型 2
1.2 区域地质背景 3
1.2.1 中国东部中生代花岗岩发育背景 3
1.2.2 渤海海域前新生代构造演化 6
1.3 油田概况及勘探历程 7
1.3.1 油田概况 7
1.3.2 勘探发现历程 9
第2章 古潜山岩石类型与成因机制 14
2.1 主要岩石类型及形成时代 14
2.1.1 主要岩石类型 14
2.1.2 潜山岩石的形成时代 22
2.2 古潜山花岗岩的成因及形成机制 31
2.2.1 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31
2.2.2 古潜山花岗岩成因类型 38
2.2.3 古潜山花岗岩构造背景 45
第3章 古潜山构造形成与演化 52
3.1 古潜山花岗岩的隆升冷却史 52
3.1.1 磷灰石裂变径迹模拟 53
3.1.2 锆石裂变径迹年龄 62
3.1.3 潜山花岗岩的隆升冷却过程 63
3.2 古潜山花岗岩的侵位隆升剥蚀模式 64
第4章 古潜山花岗岩风化壳分带硬储层展布 69
4.1 花岗岩风化壳的分带 69
4.1.1 概述 69
4.1.2 花岗岩风化带的剖面构型 71
4.1.3 花岗岩风化壳的粒度特征 75
4.1.4 花岗岩风化壳的厚度 75
4.2 潜山花岗岩风化壳的分带模式 77
4.3 单井花岗岩风化壳分带 81
4.4 潜山储层的展布特征 92
4.4.1 潜山岩石空间分布特征 92
4.4.2 潜山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 92
4.4.3 潜山储层的物性特征 100
4.4.4 潜山储层的平面分布特征 105
4.5 潜山储层的地球物理预测 109
4.5.1 潜山精细目标处理技术 109
4.5.2 多尺度地震响应特征分析技术 112
4.5.3 潜山裂缝性储层地震多属性预测技术 116
第5章 古潜山储层的成因机理及主控因素 120
5.1 储层的成因机理 120
5.1.1 表生岩溶作用机理 120
5.1.2 有机酸的溶蚀机理 122
5.1.3 水岩反应过程模拟 124
5.2 潜山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 140
5.2.1 成岩作用对储层发育的控制 140
5.2.2 岩性岩相对储层发育的控制 143
5.2.3 微古地貌对储层发育的控制 144
5.2.4 构造作用对储层发育的控制 148
第6章 大型复合油田油藏地球化学特征 150
6.1 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150
6.1.1 渤中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150
6.1.2 渤东四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151
6.1.3 庙西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151
6.1.4 不同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151
6.2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153
6.2.1 原油物性特征 153
6.2.2 原油族组成特征 154
6.3 油源对比分析 157
6.3.1 利用原油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油源 157
6.3.2 利用原油芳烃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油源 158
6.3.3 蓬莱91构造油源对比 161
6.3.4 利用原油碳同位素分析油源 165
第7章 大型复合油田油气成藏模式 167
7.1 油藏特征 167
7.1.1 油藏类型 167
7.1.2 温压系统与油品性质 169
7.2 油气充注特征 169
7.2.1 新近系碎屑岩储层油气充注特征 169
7.2.2 中生界花岗岩储层油气充注特征 171
7.3 油气成藏期次 172
7.4 油气成藏模式 175
参考文献 178
附图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