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考古/历史 > 考古 > 汉民族形成之研究

浏览历史

汉民族形成之研究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汉民族形成之研究
  • 书号:9787030282699
    作者:李龙海
  • 外文书名:
  • 装帧:
    开本:16
  • 页数:364
    字数:539
    语种: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8/6
  • 所属分类:K28 民族史志
  • 定价: ¥108.00元
    售价: ¥85.32元
  • 图书介质:

  • 购买数量: 件  缺货,请选择其他介质图书!
  • 商品总价: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人类学与民族学理论为指导,以文献典籍、甲骨文、金文、考古材料为基本史料,并参之以体质人类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相关成果,利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对汉民族形成过程中的族群关系与族群认同、汉民族及其前身华夏族形成的时间,以及自然与人文生态在汉民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等问题逐一进行了探讨。
本书可供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正文目录
    序 朱凤瀚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汉民族形成问题研究的意义及方法
    第二节 汉民族形成问题研究述评
    第三节 本书有关概念及其关系的说明
    第四节 本书的研究主旨与写作方法
    第二章 夏人、商人和周人的族属关系问题
    第一节 夏人、商人和周人三者特征的区别
    第二节 夏人、商人和周人之间的相同特征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考古资料所见夏商时期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以夏人与商人,商人与东夷、淮夷的关系为例
    第一节 考古资料所见夏人与商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第二节 考古资料所见商人与东夷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第三节 考古资料所见商人与淮夷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西周春秋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及诸族群对华夏的认同(上)
    第一节 “华夏”考
    第二节 西周“同姓不婚”对促进华夏族形成的意义
    第三节 西周大分封对促进族群认同及华夏族形成的意义
    第四节 西周时期夏商周三族的族群认同及华夏族群的形成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西周春秋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及诸族群对华夏的认同(中)
    第一节 西周春秋时期的民族分布格局变迁与“华夷之辨”的提出
    第二节 “华夷之辨”的内容、方式及意义
    第三节 东夷、淮夷、徐夷与群舒的华夏化
    第四节 内迁戎狄的华夏化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西周春秋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及诸族群对华夏的认同(下)
    第一节 楚族的族源及楚人的华夏化
    第二节 秦族的来源及秦人的华夏化
    第三节 吴王族的来源及吴人的华夏化
    第四节 越王族的来源及越人的华夏化
    第五节 中山国的族属、族姓问题及其华夏化
    第六节 小结
    第七章 战国时期汉民族的前身——走向统一的华夏族群
    第一节 战国时期地域上走向统一的华夏族群
    第二节 战国时期走向统一的华夏族群意识
    第三节 小结
    第八章 秦汉时期统一的华夏族群——汉民族的形成
    第一节 秦汉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促进汉民族形成的意义
    第二节 秦汉时期汉民族意识的形成
    第三节 汉民族与华夏族之间的“不变”与“变”
    第四节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后记
    Abstract
    图表目录
    插图
    图2.1 夏与先商典型陶器比较图
    图2.2 晚商与先周陶器比较图
    图2.3 夏人、商人与周人的占卜方式图
    图2.4 夏商周时期黄土高原人骨δ^13C测量示意图
    图2.5 夏人、商人与周人骨笄示意图
    图3.1 二里头文化、先商文化、岳石文化及包含有其文化因素遗存分布示意图
    图3.2 沁水东西两岸夏、商文化同类器物比较示意图
    图3.3 郑州二里岗类型陶器群图
    图3.4 二里头铜器与二里岗下层铜器示意图
    图3.5 郑州南关外下层A、B两组器物示意图
    图3.6 山东、安徽地区的商文化类型分布图
    图3.7 大辛庄遗址部分陶器
    图3.8 前掌大墓地出土商式陶器
    图3.9 前掌大M119部分出土青铜器
    图3.10 苏埠屯铜器
    图3.11 皖西类型陶器
    图3.12 安徽江淮地区商文化类型遗址出土青铜器
    图3.13 大城墩类型早商陶器
    图4.1 西周时期诸侯国分布图
    图4.2 姬姓封国占西周封国比例图
    图5.1 诸夏被戎狄、楚侵伐示意图
    图5.2 晋伐、灭诸戎示意图
    图6.1 秦穆公以前秦国国君世系图
    图7.1 战国前期形势简图
    图7.2 战国后期形势简图
    图7.3 《世本》世系图
    图7.4 《山海经》世系图
    图8.1 司马迁建构的华夏世系图
    图8.2 汉代华夏边缘示意图
    图9.1 汉民族形成过程示意图

    表2.1 夏人、周人城址、宫殿(宗庙)基址方向统计表
    表2.2 商代城址方向统计表
    表2.3 夏人、商人与周人墓葬北向统计表
    表2.4 夏人、商人与周人腰坑墓统计表
    表2.5 夏人、商人与周人殉狗墓统计表
    表2.6 夏人、商人、周人占卜方式比较表
    表2.7 夏商周时期黄土高原人骨δ^13C测量表
    表2.8 夏商周时期黄土高原人骨C_4与C_3含量比例表
    表2.9 夏人、商人与周人的葬式统计表
    表3.1 二里头文化与二里岗下层的青铜器组合形式列表
    表4.1 西周诸族姓通婚简况表
    表5.1 戎狄寇扰诸夏事件列表
    表5.2 楚侵灭诸夏事件列表
    表5.3 诸夏团结抗击外族事件列表
    表5.4 东夷、淮夷诸国与华夏政治交往活动列表
    表5.5 诸夏与东夷通婚列表
    表5.6 诸夏与戎会盟列表
    表5.7 诸夏灭狄事件列表
    表5.8 《左传》所见晋国上层奔狄事件列表
    表5.9 诸夏与狄会盟列表
    表6.1 祝融八姓(除芈姓外)地理位置列表
    表6.2 《春秋》与《左传》所记春秋时期楚灭国列表
    表6.3 楚与诸夏政治交往表
    表6.4 华夏上层贵族奔楚事件列表
    表6.5 楚与诸夏通婚列表
    表6.6 楚人引用华夏典籍列表
    表6.7 楚青铜铭文引用或化用《诗经》列表
    表6.8 春秋时期秦灭国(族)列表
    表6.9 《左传》所见秦与诸夏盟会列表
    表6.10 春秋时期吴国侵、灭国(族)列表
    表6.11 吴与其他诸侯国政治交往列表
    表6.12 吴与其他诸侯国交聘事件列表
    表6.13 吴与其他诸侯国通婚列表
    表6.14 中山三器铭文与《诗经》对照表
    表7.1 《世本》所载世系矛盾之处列表
    表7.2 春秋战国时期典籍所记谱系比较表
    表8.1 《史记》与先秦时期典籍所载世系异同比较表
    表8.2 汉代华夏周边族群特征简表
    附图
    附图1 二里头遗址宫城平面示意图
    附图2 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基址平面示意图
    附图3 二里头遗址二号宫殿平面示意图
    附图4 岐山凤雏甲组基址平面示意图
    附图5 郑州商城平面示意图
    附图6 偃师商城宫城宫室建筑基址分布示意图
    附图7 洹北商城及其与殷墟位置关系示意图
    附图8 偃师商城四号宫殿基址发掘平面示意图
    附图9 殷墟小屯宗庙宫殿区甲、乙、丙三组基址位置示意图
    附图10 殷墟石人、玉人像
    附图11 洛阳庞家沟出土人形铜车辖
    附图12 洛阳东郊出土玉人
    附表
    附表1 西周主要封国情况列表
    附表2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大事列表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