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针对成网条件下轨道交通运营组织理论与关键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和分析,旨在为做好轨道交通系统的网络化运营组织和管理工作进行探索。全书研究了网络化运营组织模式、资源共享技术、运营组织方法及实施技术,突出网络运营条件下的技术、经济和管理特点,并结合大量国内外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力求给读者提供一幅较为生动的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全景图。
本书可作为从事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工作、科学研究工作的专业人员的研究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轨道交通与城市交通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参考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样章试读
目录
- 前言
上篇 网络化运营组织模式与资源共享技术
第1章 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组织特征
1.1 概述
1.2 轨道交通线网形态分析
1.2.1 线网基本形态和特点
1.2.2 换乘便捷性
1.2.3 典型线网的换乘便捷性分析
1.2.4 东京与北京线网换乘便捷性分析
1.3 网络化运营客流特征
1.3.1 连接市郊线路的客流空间分布特征
1.3.2 线网中的区域客流的空间分布特征
1.3.3 换乘客流结构特征
1.4 案例分析——上海
1.4.1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阶段
1.4.2 线网形态分析
1.4.3 客流特征
第2章 网络化运营组织管理模式
2.1 概述
2.2 企业组织模式及其适用性
2.2.1 都市圈轨道交通企业组织的适用模式
2.2.2 国内外都市圈轨道交通企业组织的主要形式
2.3 网络化行车组织模式
2.3.1 分段运营
2.3.2 多交路运营
2.3.3 快慢车结合运营
2.3.4 换乘运营
2.3.5 共线运营
2.3.6 过轨运营
2.3.7 可变编组运营
2.4 典型案例分析
2.4.1 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
2.4.2 伦敦都市圈轨道交通
2.4.3 上海市轨道交通
2.4.4 广州市轨道交通
第3章 网络化运营的票务清分清算技术
3.1 概述
3.2 票务清分清算的AFC系统
3.3 票款清算流程
3.3.1 清分原则
3.3.2 票款清算实施流程
3.4 网络化运营环境下的票款清算
3.5 过轨运营环境下的票款清算
3.5.1 两种运营环境下影响票款清算的关键区别
3.5.2 算法改进与分析
3.5.3 客流路径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3.5.4 算例分析
3.6 快慢车结合过轨运营环境下的票款清分
3.6.1 快慢车结合的“虚拟路径”分析
3.6.2 流程设计
3.6.3 算例分析
第4章 网络化运营的政府补贴方法
4.1 概述
4.2 运营补贴必要性分析
4.2.1 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基本属性
4.2.2 政府补贴的必要性
4.3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补贴模型
4.4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补贴机制
4.4.1 成本加成合约
4.4.2 固定价格合约
4.4.3 激励性合约
4.4.4 特许经营权竞标
4.5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补贴的国际经验
4.5.1 伦敦:成本加成合约
4.5.2 巴黎:激励性合约
4.5.3 东京:特许经营
第5章 网络资源运营共享技术
5.1 概述
5.2 人力资源共享
5.2.1 运营管理人员
5.2.2 培训人员
5.2.3 维修人员
5.3 运营设备与设施资源共享
5.3.1 车辆
5.3.2 主变电站
5.3.3 信号设备
5.3.4 控制中心
5.3.5 其他运营设备和设施
5.4 检修设施与设备资源共享
5.4.1 车辆基地
5.4.2 车辆基地类型
5.4.3 共用车辆基地类型
5.4.4 车辆厂和大型设备厂资源的利用
5.4.5 车辆基地共享的适用性
5.5 案例分析
5.5.1 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资源共享实例
5.5.2 日本东京营团地铁的车辆段共享实例
第6章 轨道交通网络应急事件处理技术
6.1 概述
6.2 运营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6.2.1 人员因素
6.2.2 设备因素
6.2.3 社会灾害
6.3 突发应急事件处理
6.3.1 应急响应机制
6.3.2 应急组织体系
6.3.3 应急响应流程
6.3.4 应急信息管理
6.4 国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案例
6.4.1 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
6.4.2 伦敦地铁爆炸事件
6.4.3 俄罗斯莫斯科地铁爆炸事件
下篇 网络化运营组织方法与实施技术
第7章 跨线乘客换乘组织模式
7.1 概述
7.2 换乘量分析
7.3 换乘影响因素分析和评价
7.3.1 换乘时间组成
7.3.2 换乘客流个数
7.3.3 换乘评价
7.3.4 改善换乘组织的措施
7.4 换乘客流组织方式
7.4.1 同站台换乘
7.4.2 上下交叉站台换乘
7.4.3 站厅换乘
7.4.4 通道换乘
7.4.5 站外换乘
7.5 换乘方式适应性分析
7.5.1 线网形态
7.5.2 线网规模
7.5.3 线路连接方式
7.5.4 换乘客流特征
7.6 案例分析
7.6.1 香港地铁换乘站分析
7.6.2 上海轨道交通中山公园站
7.6.3 日本东京轨道交通池袋换乘站
第8章 列车过轨运输组织方法
8.1 概述
8.1.1 基本概念
8.1.2 过轨运输的特点
8.2 过轨运输组织模式类型划分
8.2.1 按技术制式的分类
8.2.2 按线路经营权的分类
8.2.3 按付费方式与付费关系的分类
8.3 过轨运输组织模式的适用性分析
8.3.1 过轨客流特性
8.3.2 过轨线路通过能力
8.3.3 过轨车站服务水平
8.4 东京地铁过轨运输案例
8.4.1 东京地铁过轨概况
8.4.2 新宿—京王线过轨运输
8.4.3 新宿—京王线过轨运营模式分析
第9章 共线条件下的列车运行组织方法
9.1 概述
9.2 共线运营组织技术
9.2.1 支线形态
9.2.2 车站布线
9.3 共线运营适用性分析
9.3.1 支线沿线客流特征
9.3.2 共线客流特征
9.3.3 支线分岔地理条件
9.3.4 分岔点相对车站位置
9.4 共线运营方案制定方法
9.4.1 地铁线路的运营方案
9.4.2 “Y”形地铁运营方案优化
9.4.3 算例分析
9.4.4 敏感性分析
9.5 巴黎区域快线共线运营分析
9.5.1 案例背景
9.5.2 案例分析
9.5.3 典型站线路布置形式
第10章 多交路列车运营组织技术
10.1 概述
10.2 多交路运营组织方式划分
10.2.1 按交路组合方式
10.2.2 按交路是否同车辆段始发
10.3 多交路运营适用性分析
10.3.1 客流空间分布特征
10.3.2 经济性
10.3.3 乘客服务水平
10.4 案例分析
10.4.1 线路概况
10.4.2 交路组织
10.4.3 乘客引导系统
第11章 快慢列车结合运行组织方法
11.1 概述
11.2 快慢车结合运营类型
11.2.1 站间越行
11.2.2 车站越行
11.3 运营适用性分析
11.3.1 客流空间分布特征
11.3.2 经济性
11.4 开行快车的运营经济效益分析
11.4.1 运营成本降低
11.4.2 旅行时间缩短
11.5 快慢车开行方案确定方法研究
11.5.1 快车越站选择模型
11.5.2 算法分析
11.5.3 快慢车开行方案验证
11.5.4 算例研究
11.6 运营实例分析
11.6.1 线路概况
11.6.2 站停方案
第12章 可变编组与多编组技术
12.1 概述
12.2 编组类型分析
12.2.1 可变编组技术
12.2.2 多编组技术
12.3 编组技术适用性分析
12.3.1 客流需求
12.3.2 经济成本
12.3.3 车辆类型
12.4 案例分析
12.4.1 可变编组
12.4.2 多编组
第13章 基于网络运营的线路通过能力计算
13.1 概述
13.2 多交路的线路通过能力计算
13.2.1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最大通过能力的计算
13.2.2 一般多交路形式的线路通过能力的损失
13.2.3 多交路线路通过能力最大化
13.3 共线运营结合多交路的线路通过能力计算
13.3.1 共线运营结合多交路的一般形式
13.3.2 共线运营结合多交路的两线通过能力的损失
13.3.3 结合共线运营的多交路线路通过能力最大化
13.4 算例研究
13.4.1 算例设定
13.4.2 数值计算
第14章 网络列车运行计划一体化编制方法
14.1 引言
14.2 编制方法的历史沿革
14.2.1 列车运行图编制
14.2.2 设备运用与人员周转计划编制
14.2.3 列车运行调整计划
14.2.4 计划实施的模拟验证方法
14.3 列车运行计划集成编制方法研究
14.3.1 技术需求分析
14.3.2 理论与技术难点
14.3.3 编制思路研究
14.4 列车运行计划集成编制系统的实现
14.5 结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