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农业科学 > 土壤 >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研究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研究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研究
  • 邵明安、郭忠升、夏永秋、王延平
  • 书号:9787030263636
    作者:邵明安
  • 外文书名:
  • 装帧:平装
    开本:B5
  • 页数:356
    字数:0
    语种:中文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1
  • 所属分类:S15 土壤学
  • 定价: ¥90.00元
    售价: ¥71.10元
  • 图书介质:

  • 购买数量: 件  缺货,请选择其他介质图书!
  • 商品总价: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共分8章。第1章介绍了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第2章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土壤、水资源、植被、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土壤干层和生态足迹概况;第3章主要涉及降水与土壤水分补给、人工林草生长与土壤水分动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调控;第4章主要介绍了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概念模型的构建、应用及影响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数值的因素;第5章主要包括土壤水分过程模型与植被生长过程模型的构建与耦合,及其模型参数的确定;第6章主要在坡面尺度下分析了土壤水分过程模型的结构、参数敏感性,并在模型得到有效验证的基础上进行了情景模拟;第7章主要在GIS基础上构建了小流域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系统,并且模拟了六道沟小流域柠条林、沙柳林和苜蓿地土壤水分承载力;第8章主要讨论了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研究成果在森林可持续经营、植被恢复、小流域植被建设以及降水高效利用上的应用。
本书可供农业生态、林业生态、自然地理、生态水文、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和环境水利等领域有关科技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总序
    前言
    第1章 绪言
    1.1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概念
    1.1.1 承载力
    1.1.2 资源承载力
    1.1.3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1.2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研究方法
    1.2.1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研究尺度
    1.2.2 森林/草地生态系统
    1.2.3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量化模型
    1.3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研究进展
    1.3.1 土壤-植被-大气水分传输系统
    1.3.2 土壤水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1.3.3 SVAT水热过程模拟
    1.3.4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理论应用前景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黄土高原的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概况
    2.1 黄土高原的土壤
    2.1.1 土
    2.1.2 黑垆土
    2.1.3 黄绵土
    2.1.4 其他土壤
    2.1.5 土壤基本特性的空间分布
    2.2 黄土高原的水资源
    2.2.1 降水资源
    2.2.2 降水的时空分布
    2.2.3 侵蚀性暴雨
    2.3 黄土高原的植被
    2.3.1 古植被
    2.3.2 天然植被
    2.3.3 人工植被
    2.3.4 植被恢复前景与途径
    2.4 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
    2.4.1 水力侵蚀
    2.4.2 风力侵蚀
    2.4.3 重力侵蚀
    2.4.4 复合侵蚀
    2.4.5 其他侵蚀
    2.4.6 黄河粗沙、多沙的主要来源
    2.4.7 黄河泥沙的变化特征
    2.4.8 水土保持
    2.5 黄土高原的土壤干层
    2.5.1 土壤干层的概念
    2.5.2 土壤干层的成因
    2.5.3 土壤干层的分类
    2.5.4 土壤干层防治
    2.6 黄土高原的生态足迹
    2.6.1 生态足迹的概念
    2.6.2 生态足迹的研究方法
    2.6.3 黄土高原生态足迹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土壤水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及其调控
    3.1 研究方法
    3.1.1 研究区概况
    3.1.2 降水动态分布特征
    3.1.3 供试林
    3.1.4 试验布设与测定方法
    3.2 降水与人工林草地土壤水分补给
    3.2.1 人工林冠层截留
    3.2.2 人工林草地地表径流
    3.2.3 人工林草地降水入渗特征
    3.2.4 降雨量与土壤水分补给
    3.3 人工林生长
    3.3.1 人工林生长的动态变化
    3.3.2 人工林生长与生物量的关系
    3.3.3 人工林根系分布
    3.4 人工林草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3.4.1 上黄试区缓坡柠条林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3.4.2 米脂试区陡坡苜蓿地土壤水分的变化
    3.4.3 米脂试区陡坡杏树地土壤水分的变化
    3.4.4 米脂试区陡坡柠条林地土壤水分的变化
    3.5 人工林草生长与土壤水分关系调控
    3.5.1 上黄试区缓坡柠条生长与土壤水分关系
    3.5.2 米脂试区陡坡苜蓿生长与土壤水分关系
    3.5.3 米脂试区陡坡杏树生长与土壤水分关系
    3.5.4 米脂试区陡坡柠条林生长与土壤水分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概念模型
    4.1 模型基础
    4.1.1 生态系统
    4.1.2 生态系统稳定性
    4.1.3 植物根系吸收利用土壤水分深度
    4.1.4 根系吸水
    4.2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概念模型构建
    4.2.1 经典的承载力模型
    4.2.2 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4.2.3 模型构建
    4.3 模型应用
    4.3.1 上黄试区缓坡柠条地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确定
    4.3.2 陡坡人工草地(苜蓿)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确定
    4.3.3 陡坡杏林地的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估算
    4.3.4 陡坡柠条林地的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估算
    4.4 影响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数值的因素
    4.4.1 地理位置、海拔与地形
    4.4.2 生物因素
    4.4.3 时间因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过程模型
    5.1 研究方法
    5.1.1 模型构建方法
    5.1.2 模型构建流程
    5.2 模型构建
    5.2.1 模型算法
    5.2.2 土壤水分过程子模型
    5.2.3 植被生产力过程子模型
    5.2.4 模型输入输出
    5.3 参数确定
    5.3.1 土壤水分运动基本参数
    5.3.2 根系分布
    5.3.3 气孔导度
    5.3.4 气孔内部辐射参数
    5.3.5 光合速率参数
    5.3.6 植被生理参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坡面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模型验证与模拟
    6.1 模型结构
    6.1.1 模型输入输出
    6.1.2 模型的工作流程
    6.2 参数敏感性分析
    6.2.1 基本理论
    6.2.2 土壤与地理特征参数敏感性
    6.2.3 气象特征参数敏感性
    6.2.4 植被特征参数敏感性
    6.3 模型验证与讨论
    6.3.1 试区概况
    6.3.2 密度对比
    6.3.3 植被蒸腾
    6.3.4 气孔导度
    6.3.5 根系吸水
    6.3.6 水分循环分量
    6.4 坡面尺度植被承载力模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小流域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系统与模拟
    7.1 系统构建
    7.1.1 总体思想
    7.1.2 系统工作流程和功能
    7.1.3 系统开发方式
    7.1.4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7.2 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
    7.2.1 栅格图层空间操作
    7.2.2 组件技术
    7.2.3 模型库的建立
    7.3 系统主控界面
    7.4 模型模拟
    7.4.1 流域水文过程
    7.4.2 数据准备与处理
    7.4.3 模型模拟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
    8.1 森林可持续经营
    8.1.1 森林可持续发展
    8.1.2 森林可持续经营
    8.1.3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理论基础
    8.1.4 中国森林经营
    8.2 人工森林植被恢复的理论依据
    8.3 人工森林植被利用的依据
    8.3.1 薪炭林
    8.3.2 放牧林
    8.3.3 生态林
    8.3.4 经济林
    8.4 小流域植被恢复
    8.4.1 六道沟小流域治理过程方案的提出
    8.4.2 流域治理方案确定原则
    8.4.3 六道沟小流域植被优化配置
    8.5 黄土高原雨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8.5.1 塑膜微集水促渗技术的集成
    8.5.2 不同处理方式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
    8.5.3 不同处理方式对杏、枣幼树生长发育和结实的影响
    8.5.4 不同处理方式幼林对雨水利用率的影响
    8.5.5 不同处理方式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
    8.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