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环境安全 > 环境科学理论 > 土壤环境与生态安全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土壤环境与生态安全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土壤环境与生态安全
  • 书号:9787030244444
    作者:骆永明
  • 外文书名:Soil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Safety
  •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 页数:304
    字数:447000
    语种:中英文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5
  • 所属分类:X21 环境与环境系统
  • 定价: ¥89.00元
    售价: ¥70.31元
  • 图书介质:

  • 购买数量: 件  缺货,请选择其他介质图书!
  • 商品总价: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是“十一五”期间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项目(批准号:CXTD-Z2005-4)研究成果的结晶,也是团队12位海内外知名教授多年从事土壤科学技术前沿研究工作的总结。全书共12章,分中、英文上、下两篇,突出土壤环境与生态安全的主题。全书综合介绍了土壤养分、土壤胶体、土壤生物、土壤生态、土壤酸化、土壤污染、土壤修复、植物营养与农产品质量、土壤温室气体与全球变化等多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新进展与前沿发展新趋势,提出了一些新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与研发需求,具有重要的引领学术研究的价值和指导生产实践的意义。
  本书可作为土壤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生态学、植物营养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研究生以及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研究所相关专业研究生课程的参考教材。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前言
    上篇
    1 绪论
    1.1 土壤环境系统及其问题
    1.1.1 以系统观点认识土壤环境
    1.1.2 土壤环境系统问题
    1.2 土壤环境系统研究态势
    1.3 土壤环境系统与生态安全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2 设施农业土壤环境和植物响应机制与农产品安全
    2.1 设施土壤养分和盐分积累特征及其关键因子分析
    2.2 设施土壤条件下氮素去向及其环境效应
    2.3 设施土壤环境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
    2.4 植物对设施土壤的适应机制及其促进磷库利用的生物技术途径
    2.4.1 土壤化学逆境胁迫下番茄根14-3-3蛋白基因家族的表达谱
    2.4.2 转TFT7拟南芥耐盐胁迫的分子生理机制
    2.4.3 转APX拟南芥和转TFT7拟南芥对氮磷钾贫瘠胁迫的耐性
    2.4.4 转APX拟南芥耐重金属锌胁迫的分子生理机制
    2.4.5 调控分子在促进植物利用土壤磷库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3 亚热带地区酸性土壤氮素转化规律及其环境效应
    3.1 亚热带酸性土壤的硝化作用
    3.1.1 亚热带酸性土壤硝化作用特点
    3.1.2 亚热带酸性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因素
    3.1.3 农业利用对亚热带酸性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
    3.2 亚热带酸性土壤的反硝化作用
    3.2.1 亚热带酸性土壤反硝化作用特点
    3.2.2 亚热带酸性土壤反硝化作用的影响因素
    3.2.3 土地利用方式对亚热带酸性土壤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3.3 亚热带酸性土壤硝化作用的生态环境效应
    3.3.1 亚热带酸性土壤硝化作用与土壤酸化
    3.3.2 亚热带酸性土壤硝化作用与硝态氮淋溶
    3.3.3 亚热带酸性土壤硝化作用与氧化亚氮排放
    参考文献
    4 酸性土壤中植物对铝的积累及胡枝子耐铝毒机制
    4.1 酸性土壤中植物对铝的积累
    4.1.1 中国南方红壤酸度现状与铝形态分级
    4.1.2 酸性土壤中植物铝积累状况
    4.1.3 植物果实/种子铝积累与人类健康
    4.2 酸性土壤先锋植物——胡枝子的耐铝机理及对酸性土壤的协调适应
    4.2.1 胡枝子对铝的耐性
    4.2.2 胡枝子耐铝的外部排斥机理——根系有机酸与酚的分泌
    4.2.3 胡枝子对酸性土壤的协调适应
    参考文献
    5 土壤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毒性的模型预测
    5.1 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预测
    5.1.1 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表征与评价
    5.1.2 土壤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5.1.3 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的模型预测
    5.1.4 土壤中重金属的植物积累预测
    5.1.5 土壤中重金属的蚯蚓积累预测
    5.2 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毒性预测
    参考文献
    6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土壤环境化学行为与农产品安全
    6.1 苏南地区农田土壤中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残留现状
    6.1.1 土壤中的总有机氯农药残留
    6.1.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特征
    6.1.3 不同年代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特征
    6.1.4 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六六六和滴滴涕的降解
    6.2 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水稻土中的还原脱氯降解与产物的生物有效性
    6.2.1 滴滴涕在水稻土中的还原脱氯降解
    6.2.2 土壤中老化态和新鲜态滴滴涕和滴滴伊对水稻的生物有效性
    6.3 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老化行为及生物有效性
    6.3.1 典型氯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老化规律
    6.3.2 典型氯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蚯蚓体内的生物富集规律
    6.4 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作物体内的富集规律
    6.4.1 菠菜叶片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吸收规律
    6.4.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叶菜上的消减规律
    6.4.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菠菜叶片上的残留特征
    6.4.4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蔬菜块根(胡萝卜)内的生物富集规律
    6.5结论
    参考文献
    7 土壤复合污染特征、风险评估与生物修复
    7.1 典型污染区土壤复合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和源解析
    7.1.1 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特征
    7.1.2 土壤重金属空间特异值识别及其空间成因判断
    7.1.3 土壤重金属污染源的铅稳定同位素分析
    7.1.4 土壤重金属来源的多元统计方法定性识别
    7.1.5 土壤有机污染物的空间变异特征及源解析
    7.2 典型区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微生物和动物多样性变化
    7.2.1 微生物多样性变化
    7.2.2 动物多样性变化
    7.3 典型污染区土壤作物系统中污染物的积累与预测
    7.3.1 土壤中重金属的固液分配经验模型
    7.3.2 土壤中重金属的固液分配表面吸附模型
    7.3.3 土壤-水稻系统中污染物的吸收预测
    7.3.4 土壤-蔬菜系统中污染物的吸收预测
    7.4 典型污染区土壤污染风险评估与空间预测
    7.4.1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估
    7.4.2 基于保护生态系统健康的土壤调研值制定
    7.4.3 基于保护人体健康的土壤调研值制定
    7.5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7.5.1 铜污染土壤的海州香薷修复
    7.5.2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螯合诱导植物修复
    7.5.3 镉与锌污染土壤的景天植物修复
    7.5.4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农艺调控修复
    7.5.5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能源植物稳定修复
    7.6 持久性有机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
    7.6.1 细菌修复
    7.6.2 真菌修复
    7.6.3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7.6.4 土著微生物强化修复
    7.7 展望
    参考文献
    下篇
    8 Transporters Involved in the Uptake and Detoxification of Minerals
    8.1 Transporters involved in iron acquisition and translocation
    8.2 Silicon transporters
    8.3 Arsenite transporters
    8.4 Transporter involved in detoxification of Al
    8.4.1 Al-activated citrate transporter
    8.4.2 An ABC-transporter involved in Al tolerance in rice
    References
    9 High Phosphorus Efficiency of Proteoid Roots of White Lupine
    9.1 In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oteoid roots of white lupin under phosphate deficiency conditions
    9.2 Rhizosphere acidification by proteoid roots
    9.3 Relationship between H+-pumping and citrate export by proteoid root cells
    9.4 Release of phenolic substances by proteoid roots of white lupin and their importance for P-mobilization in rhizosphere
    9.5 Release of phosphatases by proteoid roots of white lupin and their importance for P-mobilization in rhizosphere
    9.6 Perspectives for future research on proteoid roots of white lupin
    References
    10 Management of Nutrients and Metals in Animal Waste and Biosolids
    10.1 Benefits of manure and biosolids
    10.1.1 Source of nutrients
    10.1.2 Improvement of organic matter
    10.1.3 Maintenance of soil pH
    10.1.4 Improvement of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10.1.5 Crop yield response
    10.2 Potential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land application of manures and biosolids
    10.2.1 Evidence of phosphorus buildup in soils
    10.2.2 Elevated concentrations of metals
    10.3 Management of manures and biosolids
    10.3.1 Management approaches to reduce soil nutrient levels
    10.3.2 Management approaches to reduce offsite transport of soil nutrients
    10.3.3 Management approaches to avoid over-application of soil nutrients
    10.4 Summary
    References
    11 Colloid Characteristics,Deposition,Release and Association with Heavy Metals in Soils
    11.1 The DLVO theory
    11.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oids
    11.2.1 Charge development
    11.2.2 Hydration
    11.2.3 Size development of mobile colloids
    11.3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rous media
    11.4 Deposition of colloids
    11.4.1 Theoretical background in well-defined porous media
    11.4.2 Colloid deposition in soils
    11.5 Colloid release in soil
    11.5.1 Processes of colloid release
    11.5.2 Mobile colloids and water-dispersible clay
    11.5.3 Influences of exchangeable sodium percentage(ESP)on stability of water-dispersible clay and mobilization of soil colloids
    11.5.4 Ion transfer processes during colloid release
    11.6 Association of colloids with heavy metals
    11.6.1 Adsorption of heavy metals to surface hydroxyl of colloids
    11.6.2 Effects of heavy metal adsorption on surface charge of soil colloids
    11.6.3 Partitioning of heavy metals in soil colloids
    11.7 Concluding remarks
    References
    12 An Intergrated Approach to Study Biogeochemical Cycles for Link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 to Local Long-term Forest Productivity
    12.1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forest management
    12.2 Rhizosphere study techniques
    12.3 Microbiological methods
    12.4 Biomolecular techniques
    12.5 Stable isotope and NMR techniques
    12.6 Tree ring technique
    References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