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地球天文 > 地理 > 自然地理 > 中国新型城镇化之路

相同作者的商品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中国新型城镇化之路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中国新型城镇化之路
  • 电子书不支持下载,仅供在线阅读
  • 书号:9787030598110
    作者:顾朝林
  • 外文书名:
  • 装帧:平装
    开本:16
  • 页数:245
    字数:385000
    语种:zh-Hans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0-01
  • 所属分类:
  • 定价: ¥158.00元
    售价: ¥94.80元
  • 图书介质:
    按需印刷 电子书

  • 购买数量: 件  可供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中国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以后,地方经济力量的崛起、地方政府的作用增强、宏观社会结构的嬗变,使中国城镇化出现与过去城镇化特征不同的新城市化现象和过程。中国新型城镇化之路,是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要求的响应,是中国特色城镇化在现阶段的具体表现。本书按城市地理学理论体系,综述了世界城市化新趋势,系统建构了中国新型城镇化核心内容,主要包括 :中国城镇化基本要素,中国专业城市类型,中国城镇化问题及其原因,国家城镇化水平及其目标,优化国家城镇空间格局,国家城镇等级体系,全球城市体系构建,国家城市群,与世界城市体系互联互通,绿色城镇化,小康社会城镇化与建设标准等。本书也重点论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道路和新型城镇化制度建设。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目录
    前言
    第1章 世界城市化新趋势 1
    1.1 发达国家郊区化及其转型 2
    1.1.1 曾经的郊区化 2
    1.1.2 绅士化和再中心化 3
    1.1.3 紧缩城市现象 3
    1.1.4 远郊城市化 5
    1.2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与城市问题 7
    1.2.1 城市化成为主流 7
    1.2.2 过度城市化 8
    1.2.3 城市病严重 8
    1.3 城市全球化与巨型化 9
    1.3.1 全球城市发展 9
    1.3.2 全球城市—区域 9
    1.3.3 城市集中发展和巨型化 9
    1.4 从都市圈到巨型区 10
    1.4.1 都市圈的再繁荣 11
    1.4.2 全球巨型区出现 11
    1.4.3 欧洲巨型城市区 14
    1.4.4 日本京阪都市圈联结带 15
    1.4.5 亚太地区巨型发展带 15
    1.5 气候变化、减排CO2对城镇化的影响 16
    1.5.1 CO2排放和城镇化存在交互影响 16
    1.5.2 气候变化对世界城市化的影响 16
    1.5.3 中国城镇化过程需要面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17
    第2章 中国城镇化基本要素 19
    2.1 中国城镇化的保障因素 19
    2.1.1 粮食 19
    2.1.2 土地 21
    2.1.3 资源 21
    2.2 中国城镇化的推动因素 22
    2.2.1 经济全球化 22
    2.2.2 外国直接投资 23
    2.2.3 国际贸易 23
    2.2.4 公共政策 24
    第3章 中国专业城市类型 26
    3.1 资源型城市 26
    3.1.1 煤炭及其加工城市 26
    3.1.2 石油城市 27
    3.1.3 水电基地城市 29
    3.1.4 海洋开发基地城市 31
    3.2 交通城市 31
    3.2.1 航空枢纽城市 31
    3.2.2 高速铁路网和高铁新城 34
    3.2.3 铁路枢纽城市 38
    3.2.4 公路枢纽城市 38
    3.2.5 沿海和内河港口城市 39
    3.3 边境城市 39
    第4章 中国城镇化问题及其原因 42
    4.1 城镇化导致的问题 42
    4.1.1 水资源短缺 42
    4.1.2 环境污染 43
    4.2 城镇化自身问题 45
    4.2.1 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45
    4.2.2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45
    4.2.3 城镇空间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 45
    4.2.4 “城市病”问题日趋突出 45
    4.2.5 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够 45
    4.3 城镇化面临的问题 46
    4.3.1 人口老龄化 46
    4.3.2 贫困问题 49
    4.3.3 近海生态系统退化 50
    4.3.4 能源结构和生产结构转型 51
    4.3.5 环保投资不足和不均衡 51
    4.4 问题的原因 52
    4.4.1 资源空间错配失衡 52
    4.4.2 忽视资源回收再利用 53
    4.4.3 急于求成政策偏好 53
    第5章 国家城镇化水平及其目标 55
    5.1 中国城镇化预测模型 55
    5.2 2050年国家城镇化水平预测 57
    5.2.1 情景1:GDP增长6.5%和2.0孩计划生育政策 57
    5.2.2 情景 2:GDP增长6.5%和1.5孩计划生育政策 60
    5.2.3 情景3:GDP增长6.5%和1.0孩计划生育政策 61
    5.2.4 情景4:GDP增长7.0%和2.0孩计划生育政策 61
    5.2.5 情景5:GDP增长7.0%和1.0孩计划生育政策 61
    5.3 国家城镇化分期目标 63
    5.3.1 “追梦”——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63
    5.3.2 “跨阱”——2030年基本完成城镇化过程 64
    5.3.3 “复兴”——2050年建成全球化的现代化强国 65
    第6章 优化国家城镇空间格局 66
    6.1 “三阶两河”的美丽中国框架 66
    6.1.1 “三阶两河”地质和地貌单元大格局 66
    6.1.2 “三横三纵”自然生态系统 67
    6.2 四类主体功能区格局 68
    6.2.1 国家重点开发区域 69
    6.2.2 国家优化开发区域 69
    6.2.3 国家生态功能区划 70
    6.2.4 国家基本农田保护区 71
    6.3 “三区四块”大经济区框架 73
    6.3.1 三大空间战略区 73
    6.3.2 四大区域板块 76
    6.4 国家人口-文化-经济空间格局 78
    6.4.1 国家人口分布的重心区域 78
    6.4.2 国家历史和文化发展基础 78
    6.4.3 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集聚区 80
    6.5 国家城市体系空间结构 81
    6.5.1 国家城镇空间现状基础 81
    6.5.2 优化的城镇空间格局设想 82
    6.5.3 “四纵五横”城镇体系发展轴 83
    6.5.4 “田字状”复合“⊿形”网状体系 83
    第7章 国家城镇等级体系 85
    7.1 国家城市等级体系结构 85
    7.2 一个世界城市 86
    7.3 两个全球城市 87
    7.3.1 上海全球城市 88
    7.3.2 深圳全球城市 89
    7.4 国家中心城市 89
    7.4.1 广州 92
    7.4.2 天津 92
    7.4.3 重庆 92
    7.4.4 苏州 96
    7.4.5 杭州 96
    7.4.6 武汉 96
    7.4.7 青岛 96
    7.4.8 西安 97
    7.4.9 成都 97
    7.4.10 沈阳 98
    7.4.11 厦门 98
    7.4.12 南京 98
    7.4.13 郑州 98
    7.4.14 昆明 98
    7.4.15 乌鲁木齐 99
    7.5 地方中心城市 99
    第8章 全球城市体系构建 101
    8.1 中国城市国际化研究 101
    8.2 世界城市 103
    8.3 全球城市 105
    8.4 全球- 地方联结 108
    8.5 中国全球城市区 109
    8.5.1 北京世界城市区 109
    8.5.2 上海全球城市区 110
    8.5.3 粤港澳全球城市区 112
    第9章 国家城市群 114
    9.1 世界级城市群 115
    9.2 国家级城市群 115
    9.2.1 成渝城市群 115
    9.2.2 山东半岛城市群 116
    9.2.3 辽中南城市群 116
    9.2.4 海峡西岸城市群 117
    9.2.5 武汉都市圈 117
    9.2.6 中原城市群 117
    9.2.7 关中平原城市群 117
    9.2.8 天山北麓城市群 118
    9.2.9 哈长城市群 118
    9.2.10 滇中城市群 118
    9.3 区域性城市群 119
    9.3.1 扬子江城市群 119
    9.3.2 环杭州湾大湾区城市群 119
    9.3.3 皖江城市群 120
    9.3.4 环鄱阳湖城市群 120
    9.3.5 长株潭城市群 121
    9.3.6 兰西城市群 121
    9.3.7 北部湾城市群 122
    9.4 地方性城市群 122
    9.4.1 呼包鄂城市群 122
    9.4.2 宁夏沿黄城市群 123
    9.4.3 晋中城市群 123
    9.4.4 黔中城市群 124
    9.4.5 拉萨河谷城镇密集带 124
    9.4.6 南疆城市群 124
    9.4.7 东陇海城市群 125
    第10章 与世界城市体系互联互通 126
    10.1 港澳台地区 126
    10.1.1 港澳地区 127
    10.1.2 台湾地区 127
    10.2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区 128
    10.2.1 蒙古国 128
    10.2.2 东海航线 130
    10.3 陆上丝绸之路 131
    10.3.1 中亚五国 131
    10.3.2 俄罗斯 131
    10.4 海上丝绸之路 131
    10.4.1 东盟国家 133
    10.4.2 南亚 134
    10.4.3 希腊 135
    10.5 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 135
    10.5.1 中东 135
    10.5.2 北非 136
    10.5.3 撒哈拉以南非洲 137
    第11章 绿色城镇化 138
    11.1 城镇化与绿色发展 138
    11.1.1 从黑色发展到绿色发展 138
    11.1.2 中国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性 138
    11.2 绿色发展 140
    11.2.1 城市绿色增长概念和理论框架 140
    11.2.2 世界主要大城市绿色发展规划 141
    11.3 适应气候变化 142
    11.3.1 地球暖化 142
    11.3.2 气候变化响应 144
    11.4 中国制造全球化 145
    11.4.1 中国绿色制造的必要性 146
    11.4.2 第三次工业革命机遇和挑战 147
    11.4.3 中国第三次工业革命响应 150
    11.4.4 中国绿色制造业发展 151
    11.4.5 再全球化 152
    11.5 绿色智慧城市建设 153
    11.5.1 绿色生产系统发展 154
    11.5.2 绿色基础服务设施 154
    11.6 绿色城市建设发展 155
    第12章 小康社会城镇化与建设标准 157
    12.1 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和建设标准 157
    12.1.1 国家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目标 157
    12.1.2 国家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标准 158
    12.2 中高收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159
    12.2.1 经济发展水平 160
    12.2.2 社会发展水平 160
    12.2.3 科教文卫水平 161
    12.2.4 资源环境领域 161
    12.2.5 城市发展方面 162
    12.3 世界城市/全球城市建设标准 163
    12.3.1 世界城市/全球城市建设标准研究 163
    12.3.2 中国的世界城市建设标准 164
    12.3.3 中国的全球城市建设标准 167
    12.4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标准 168
    12.4.1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标准研究 168
    12.4.2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标准内容 172
    12.5 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标准 173
    12.5.1 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标准研究 173
    12.5.2 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标准内容 174
    12.6 县级市建设标准 175
    12.6.1 县级市设置标准研究 175
    12.6.2 县级市建设标准内容 175
    12.7 县辖镇级市建设标准 177
    12.7.1 县辖镇级市设置研究 177
    12.7.2 县辖镇级市建设标准内容 179
    12.8 重点镇和特色镇建设标准 181
    12.8.1 重点镇建设标准 181
    12.8.2 特色镇建设标准 186
    第13章 国家新型城镇化道路 191
    13.1 以优化人口和城镇布局推进城镇化 191
    13.1.1 推进城镇化不以牺牲农业农民利益为代价 191
    13.1.2 引导人口有序迁移 191
    13.1.3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191
    13.2 以发展产业经济推进城镇化 192
    13.2.1 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基础 192
    13.2.2 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城市产业结构 193
    13.2.3 大中项目选址应充分考虑城市职能分工和区域共同发展 194
    13.2.4 加快城市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逐步将成熟产业转移到农村地区 194
    13.2.5 大力发展城市第三产业,加快调整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94
    13.2.6 建立第四产业概念框架 196
    13.2.7 坚持不懈地拉动和扩大内需 196
    13.2.8 从根本上改变地域空间差异格局 196
    13.3 以减少农民数量为重点推进城镇化进程 197
    13.3.1 发展各类教育引导农民及其子弟进城 197
    13.3.2 加快推进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 197
    13.3.3 推进县辖镇级市改革试点 198
    13.3.4 加大重点镇和特色镇发展支持力度 199
    13.3.5 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美丽乡村 199
    13.3.6 积极推进城乡服务基础设施均等化 199
    13.4 以提升城镇化质量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 200
    13.4.1 增加就业岗位 200
    13.4.2 建设可支付住房 200
    13.4.3 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202
    13.5 按国家主体功能区格局以城市群为中心推进城镇化 203
    13.5.1 以城市群为中心推进城镇化 203
    13.5.2 建立横向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203
    13.5.3 深耕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路径 204
    13.6 基于全球化的中国城市化战略 204
    13.6.1 重视特大和大城市增长趋势 204
    13.6.2 建设中国的世界城市和全球城市 204
    13.7 以发展智慧经济为动力推进城镇化 204
    13.7.1 加强传统制造向智慧制造转型 204
    13.7.2 推动智慧制造形成智慧经济 205
    13.7.3 推进智慧城市发展和建设 205
    13.7.4 满足智慧化产业需求推动科技创新 205
    13.8 以资源高效节约利用为根本推进城镇化 206
    13.8.1 多元化方式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206
    13.8.2 深入挖掘地下空间使用潜能 206
    13.8.3 基于气候变化的生态低碳园林城市建设响应 206
    13.9 以人文城市建设为特色推进城镇化 207
    13.9.1 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207
    13.9.2 文脉传承的城镇化 207
    13.9.3 社会和谐共融的城镇化 207
    第14章 新型城镇化制度建设 209
    14.1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理论 209
    14.1.1 社会转型理论 209
    14.1.2 累积因果理论 210
    14.1.3 核心-边缘模型 210
    14.1.4 依附理论 211
    14.1.5 世界体系理论 211
    14.1.6 新国际分工理论 212
    14.2 加快新型城镇化对策 214
    14.2.1 增加城镇数量 214
    14.2.2 增加城市类型 215
    14.2.3 提高城镇化水平 217
    14.2.4 调整控制大城市人口政策 217
    14.2.5 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218
    14.3 健全新型城镇化制度 219
    14.3.1 完善城市土地供应制度 219
    14.3.2 改革城市建设投资体制 220
    14.3.3 城市住房保障制度 221
    14.3.4 建立城市社会保障制度 221
    14.3.5 下沉城镇管理权限 222
    14.4 中国城市经济分区 223
    14.4.1 城市经济区划分 223
    14.4.2 中国九大城市经济区 223
    14.5 大行政区新型城镇化政策 225
    14.5.1 东部地区 225
    14.5.2 中部地区 225
    14.5.3 西部地区 226
    14.5.4 东北地区 227
    14.6 主体功能区新型城镇化政策 227
    14.6.1 城镇密集地区 227
    14.6.2 城镇化培育地区 229
    14.6.3 永久农业地区 230
    14.6.4 生态保护地区 231
    14.7 特别扶持区新型城镇化政策 231
    14.7.1 革命老区 231
    14.7.2 少数民族地区 232
    14.7.3 边疆地区 232
    14.7.4 贫困地区 232
    14.7.5 老工业区和资源枯竭地区 233
    参考文献 235
    索引 242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