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 中国湖泊生态环境研究报告

相同作者的商品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中国湖泊生态环境研究报告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中国湖泊生态环境研究报告
  • 书号:9787030720252
    作者: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 外文书名:
  • 装帧:圆脊精装
    开本:16
  • 页数:539
    字数:835000
    语种:zh-Hans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9-01
  • 所属分类:
  • 定价: ¥398.00元
    售价: ¥314.42元
  • 图书介质:
    纸质书

  • 购买数量: 件  商品库存: 9
  • 商品总价: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从全国湖泊和典型湖泊两个尺度,聚焦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科学,深入剖析和科学诊断湖泊生态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提出湖泊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修复和管理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国家相关政策制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总论 1
    第一节 湖泊的重要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1
    一、湖泊是保障饮用水安全的重要基石 1
    二、湖泊调蓄在防洪抗旱中发挥关键作用 3
    三、湖泊流域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保障中发挥举足轻重作用 4
    四、湖泊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 5
    五、湖泊在我国渔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 6
    六、湖泊具有突出的旅游文化价值 6
    七、湖泊是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7
    第二节 全国湖泊生态环境研究的意义与基础 7
    一、全国湖泊生态环境研究与诊断的意义 7
    二、全国湖泊生态环境研究的基础 8
    三、全国湖泊生态环境研究的内容 10
    第三节 湖泊生态环境状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一、气象气候条件及湖区分异 11
    二、湖泊水环境状况与区域分异 15
    三、湖泊沉积与污染物赋存的区域分异 17
    第四节 湖泊保护与修复的对策与建议 22
    一、统筹湖泊生态环境治理与流域综合管控,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 22
    二、启动实施国家湖泊生态修复工程,推动湖泊高质量保护 22
    三、加强湖泊流域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23
    四、大力推进科技湖长制,提升湖泊科学管理和保护水平 23
    五、完善湖泊流域保护机制,推动湖泊保护国家立法 23
    参考文献 23
    第二章 中国湖泊遥感监测与评估 27
    第一节 中国自然湖泊数量与面积 28
    一、湖泊确定方法 28
    二、中国湖泊现状 28
    三、湖泊变化概况 31
    四、湖泊数量变化原因 36
    第二节 中国水库数量与面积 36
    一、水库数量及类型 36
    二、1 km2 以上水库空间分布 39
    第三节 中国大中型湖库水量时空分布 41
    一、10 km2 以上自然湖泊水量空间分布特征 41
    二、10 km2 以上自然湖泊水量变化 43
    三、典型湖泊水量长时序变化特征 46
    四、10 km2 以上水库水量空间分布特征 48
    第四节 中国湖泊透明度时空格局与长期变化 49
    一、透明度时空格局 49
    二、透明度长期变化趋势及区域分异 51
    第五节 中国湖泊藻类水华分布 55
    一、出现藻华的湖泊分布 55
    二、藻华暴发面积变化 58
    三、藻华暴发频率变化 60
    四、藻华暴发时间变化 61
    第六节 中国湖泊水生植被时空变化 63
    一、湖泊水生植被空间分布 63
    二、湖泊水生植被变化特征 67
    三、代表性湖区水生植被时空变化特征 69
    第七节 本章小结 70
    参考文献 71
    第三章 太湖 72
    第一节 太湖及其流域概况 72
    一、位置与形态 72
    二、地质地貌 73
    三、气候气象 73
    四、水文水系 74
    五、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 74
    第二节 太湖水环境现状及演变过程 76
    一、水位及水量 77
    二、透明度 78
    三、溶解氧(DO) 79
    四、pH 80
    五、高锰酸盐指数(CODMn) 80
    六、总氮(TN) 82
    七、总磷(TP) 82
    八、正磷酸盐 83
    九、氨氮(NH3-N) 84
    十、硝态氮(NO3-N) 84
    十一、亚硝态氮(NO2-N) 86
    十二、叶绿素a 86
    十三、营养状态 87
    十四、沉积物 88
    第三节 太湖水生态系统结构与演化趋势 90
    一、浮游植物 90
    二、浮游动物 94
    三、底栖动物 98
    四、大型水生植物 101
    五、鱼类 105
    第四节 太湖水生态演变的总体态势与关键问题分析 108
    一、太湖生态环境健康状况 108
    二、太湖生态环境演变的总体态势 108
    三、关键问题分析 111
    第五节 对策与建议 112
    一、强化管理的科技支撑,合理设置水质目标 112
    二、注重河湖协同治理,从流域湖泊一体化视角制定生态修复策略 113
    三、提升生态风险防范意识,提高生态灾害预测预警与主动防控能力 114
    参考文献 115
    第四章 巢湖 117
    第一节 巢湖及其流域概况 117
    一、地理位置 117
    二、地形地貌 117
    三、气候气象 119
    四、水文水系 119
    五、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 120
    第二节 巢湖水环境现状及演变过程 121
    一、水量和水位 121
    二、透明度 124
    三、溶解氧(DO) 124
    四、pH 125
    五、高锰酸盐指数(CODMn) 126
    六、总氮(TN) 126
    七、总磷(TP) 127
    八、叶绿素a 128
    九、营养状态 129
    十、沉积物氮磷 129
    第三节 巢湖水生态系统结构与演化趋势 133
    一、浮游植物 133
    二、浮游动物 138
    三、底栖动物 139
    四、水生植物 144
    五、鱼类 147
    第四节 巢湖生态环境总体态势与关键问题分析 149
    一、生态环境演变的总体态势 149
    二、关键问题分析 150
    第五节 对策与建议 152
    一、强化内外源综合治理,削减湖体污染负荷 152
    二、强化生态系统修复和建设,逐步恢复巢湖健康生态系统 153
    三、完善蓝藻水华预测预警体系,提升蓝藻应急防控和处置能力 153
    四、强化水污染控制的支撑保障,实现污染物精准管控 154
    参考文献 154
    第五章 鄱阳湖 157
    第一节 鄱阳湖及其流域概况 157
    一、地理位置 157
    二、地质地貌 158
    三、气候气象 159
    四、水文水系 160
    五、社会经济 161
    第二节 鄱阳湖水环境现状及演变过程 162
    一、水位与水量 162
    二、透明度 166
    三、溶解氧(DO) 166
    四、pH 167
    五、高锰酸盐指数(CODMn) 168
    六、总氮(TN) 168
    七、总磷(TP) 169
    八、叶绿素a 170
    九、营养状态 170
    十、泥沙 172
    第三节 鄱阳湖水生态系统结构与湿地生态系统演变趋势 175
    一、浮游植物 175
    二、浮游动物 179
    三、底栖动物 183
    四、湿地植物 187
    五、鱼类 190
    六、长江江豚 192
    七、候鸟 194
    第四节 鄱阳湖生态环境总体态势与关键问题分析 197
    一、生态环境总体态势 197
    二、关键问题分析 198
    第五节 对策与建议 200
    一、提升鄱阳湖及其流域水系统研究与流域综合管理水平 200
    二、注重鄱阳湖与长江的自然连通属性以及江湖阻隔的长期影响研究 200
    三、加强入湖污染物管控与珍稀濒危鱼类、候鸟及湿地保护 201
    参考文献 201
    第六章 洪泽湖 204
    第一节 洪泽湖及其流域概况 204
    一、地理位置 204
    二、地质地貌 205
    三、气候气象 206
    四、水文水系 208
    五、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 208
    第二节 洪泽湖水环境现状及演变过程 211
    一、水量与水位 211
    二、透明度 212
    三、溶解氧(DO) 212
    四、pH 213
    五、高锰酸盐指数(CODMn) 213
    六、总氮(TN) 214
    七、总磷(TP) 215
    八、叶绿素a 215
    九、营养状态 216
    第三节 洪泽湖生态系统结构与演化趋势 217
    一、生态空间 217
    二、浮游植物 219
    三、浮游动物 223
    四、底栖动物 226
    五、大型水生植物 229
    六、鱼类 233
    第四节 洪泽湖生态环境总体态势与关键问题分析 234
    一、生态环境总体态势 234
    二、关键问题分析 235
    第五节 对策与建议 237
    一、解析污染物来源,开展污染源核算,制定科学减排目标 237
    二、加强流域污染削减,保障区域内饮用水和南水北调供水安全 237
    三、高站位推进退圩(渔)还湖(湿),高标准实施湖滨带生态修复
    工程 238
    四、优化禁渔制度,调整鱼类群落结构,实施大水面生态渔业 239
    五、建立跨省协调机制,完善洪泽湖管理体制,实现精细化管理 239
    参考文献 239
    第七章 滇池 241
    第一节 滇池及其流域概况 241
    一、地理位置 241
    二、地质地貌 243
    三、气候气象 243
    四、水文水系 244
    五、社会经济 244
    六、土地利用 244
    第二节 滇池水环境现状及演变过程 246
    一、水量与水位 246
    二、透明度 248
    三、溶解氧(DO) 249
    四、pH 250
    五、总氮(TN) 251
    六、总磷(TP) 252
    七、化学需氧量(COD) 253
    八、叶绿素a 254
    第三节 滇池生态系统结构与演化趋势 255
    一、浮游植物 255
    二、浮游动物 259
    三、底栖动物 262
    四、大型水生植物 265
    五、鱼类 268
    六、珍稀鸟类 270
    第四节 滇池生态环境总体态势与关键问题分析 272
    一、生态环境总体态势 272
    二、关键问题分析 273
    第五节 对策与建议 274
    一、优化流域发展空间布局,强化科学立法和执法 274
    二、发挥外流域调水多重效益,优化水资源合理配置 274
    三、推动水环境长效治理,持续改善河湖水质 275
    四、开展以水生植被恢复为主的生态修复,构建健康稳定的水生态系统 275
    五、提升滇池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污染精准治理与蓝藻水华科学防控 275
    参考文献 276
    第八章 抚仙湖 278
    第一节 抚仙湖及其流域概况 278
    一、地理位置 278
    二、地质地貌 280
    三、气候气象 280
    四、水文水系 280
    五、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 282
    第二节 抚仙湖水环境现状及演变过程 283
    一、水位与水量 283
    二、水温 284
    三、透明度 286
    四、溶解氧(DO) 287
    五、pH 288
    六、总氮(TN) 289
    七、总磷(TP) 290
    八、叶绿素a 291
    九、高锰酸盐指数(CODMn) 293
    第三节 抚仙湖水生态系统结构与变化趋势 293
    一、浮游和附生藻类 293
    二、浮游动物 296
    三、微生物 298
    四、底栖动物 299
    五、大型水生植物 302
    六、鱼类 305
    第四节 抚仙湖生态环境总体态势与关键问题分析 306
    一、生态环境总体态势 306
    二、关键问题分析 306
    第五节 对策与建议 310
    一、合理布局人口和经济规模,科学规划空间和土地利用 310
    二、优化水资源配置,恢复星云湖和抚仙湖的自然水系连通 311
    三、提高污水收集与处理效率和标准,严格控制入湖污染物 311
    四、强化湖泊流域监测与预警,建立精准化管理体系 312
    参考文献 313
    第九章 青海湖 315
    第一节 青海湖及其流域概况 315
    一、地理位置 315
    二、地质地貌 315
    三、气候气象 316
    四、水文水系 317
    五、自然资源 317
    六、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 318
    第二节 青海湖水环境现状及演变过程 319
    一、降水和蒸发 319
    二、水量和面积 320
    三、冰期 322
    四、矿化度 322
    五、透明度 323
    六、溶解氧(DO)和pH 323
    七、总氮(TN)、总磷(TP)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 323
    八、叶绿素a 325
    九、沉积物 325
    第三节 青海湖生态系统结构与演化趋势 326
    一、浮游植物 326
    二、附生藻类 327
    三、浮游动物 327
    四、底栖动物 328
    五、大型水生植物 329
    六、鱼类 329
    第四节 青海湖生态环境总体态势与关键问题分析 330
    一、青海湖生态环境演变的总体态势 330
    二、关键问题分析 331
    第五节 对策与建议 337
    一、开展青海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和修复 337
    二、控制入湖污染物和湖泊富营养化 337
    三、加强湖泊流域水文水资源和矿化度关系研究 338
    四、重视气候变化与富营养化影响下湖泊生态系统响应 338
    五、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渔业资源利用 339
    参考文献 339
    第十章 色林错 341
    第一节 色林错及其流域概况 341
    一、地理位置 341
    二、地质地貌 342
    三、气候气象 343
    四、水文水系 343
    五、动植物 343
    六、社会经济 344
    第二节 色林错水环境现状及演变过程 344
    一、水位与水量 344
    二、湖冰 347
    三、矿化度 348
    四、透明度 348
    五、溶解氧(DO)和pH 348
    六、营养盐 349
    七、营养状态 350
    八、溶解性有机物(DOM) 350
    第三节 色林错水生态系统结构与演化趋势 351
    一、浮游植物 351
    二、浮游动物 353
    三、底栖动物 354
    四、细菌 356
    第四节 色林错生态环境总体态势与关键问题分析 358
    一、生态环境总体态势 358
    二、关键问题分析 359
    第五节 对策与建议 360
    一、建设青藏高原高寒区湖泊流域水土气生综合立体监测体系 360
    二、构建青藏高原湖泊扩张引发的灾害预测预警和防控应急体系 361
    三、开展青藏高原典型湖泊生态系统响应全球变化的系统性研究 361
    四、加强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的动态调整 361
    参考文献 362
    第十一章 博斯腾湖 364
    第一节 博斯腾湖及其流域概况 364
    一、地理位置 364
    二、地质地貌 365
    三、气候气象 366
    四、水文水系 368
    五、社会经济 369
    六、土地利用 370
    第二节 博斯腾湖水环境现状及演变过程 372
    一、水量 372
    二、水位 373
    三、矿化度 375
    四、湖冰 377
    五、透明度 377
    六、溶解氧(DO) 378
    七、pH 379
    八、高锰酸盐指数(CODMn) 379
    九、氮磷营养盐及营养状态 380
    十、水环境总体演变特征 381
    第三节 博斯腾湖水生态系统结构与演化趋势 383
    一、浮游植物 383
    二、浮游动物 384
    三、底栖动物 386
    四、水生植物 387
    五、鱼类 389
    六、微生物 391
    第四节 博斯腾湖生态环境总体态势与关键问题分析 393
    一、生态环境总体态势 393
    二、关键问题分析 395
    第五节 对策与建议 396
    一、加强未来气候变化下博斯腾湖水生态系统的监测与研究 396
    二、优化水资源合理利用,保障绿洲经济发展和“一带一路”生态安全 397
    三、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有效降低入湖污染负荷 397
    四、修复芦苇湿地,逐步恢复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98
    五、建立以流域生态安全为核心的水环境管理体系 398
    参考文献 399
    第十二章 呼伦湖 401
    第一节 呼伦湖及其流域概况 401
    一、地理位置 401
    二、地质地貌 401
    三、气候气象 403
    四、水文水系 403
    五、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 404
    第二节 呼伦湖水环境现状及演变过程 405
    一、水位与水量 405
    二、湖冰 406
    三、透明度 407
    四、矿化度与pH 408
    五、总氮和总磷 409
    六、沉积物 410
    第三节 呼伦湖水生态系统结构与演化趋势 410
    一、浮游植物 410
    二、浮游动物 413
    三、底栖动物 413
    四、大型水生植物 415
    五、鱼类 415
    第四节 呼伦湖生态环境总体态势与关键问题分析 418
    一、生态环境总体态势 418
    二、关键问题分析 419
    第五节 对策与建议 423
    一、完善沿湖地区水资源调配工程体系和水量调度机制 424
    二、优化鱼类资源结构,实施“以渔改水”的技术策略 425
    三、减少流域入湖污染负荷,实施流域生态保育和湖泊生态修复 427
    四、加强呼伦湖流域科学规划和综合管理,支撑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构建 428
    参考文献 429
    第十三章 查干湖 431
    第一节 查干湖及其流域概况 431
    一、地理位置 431
    二、地质地貌 432
    三、气候气象 433
    四、水文水系 433
    五、社会经济 434
    六、土地利用 434
    第二节 查干湖水环境现状及演变过程 436
    一、水位和面积 436
    二、水资源量 437
    三、湖泊冰封期 438
    四、盐度和pH 438
    五、营养盐 439
    六、离子含量 439
    七、透明度 440
    第三节 查干湖生态系统结构与变化趋势 442
    一、浮游植物 442
    二、浮游动物 442
    三、底栖动物 443
    四、大型水生植物 443
    五、微生物 443
    六、鱼类 444
    第四节 查干湖生态环境总体态势与关键问题分析 444
    一、生态环境总体态势 444
    二、关键问题分析 446
    第五节 对策与建议 447
    一、完善吉林西部河湖连通工程,保障查干湖生态需水 447
    二、提高灌溉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入湖氟等污染物负荷 448
    三、科学核算渔业环境承载量,强化土著鱼类种群恢复措施 448
    四、开展智慧化管理平台建设,强化湖泊精准治理 449
    参考文献 449
    第十四章 千岛湖 451
    第一节 千岛湖及其流域概况 451
    一、地理位置 451
    二、气候与水文 452
    三、社会经济 453
    四、土地利用 453
    第二节 千岛湖水文气象 454
    一、气温 454
    二、降水 455
    三、风速 457
    四、水位与水量 458
    第三节 千岛湖主要水质指标现状 459
    一、透明度 460
    二、电导率 462
    三、水温、溶解氧及pH 464
    四、溶解性有机碳及高锰酸盐指数 466
    五、总氮、溶解性总氮及氨氮 468
    六、总磷及溶解性总磷 471
    七、叶绿素a 472
    第四节 千岛湖水生态系统结构与演化趋势 474
    一、浮游植物 474
    二、浮游动物 480
    三、底栖动物 485
    四、鱼类 488
    第五节 千岛湖生态环境总体态势与关键问题分析 491
    一、生态环境总体态势 491
    二、关键问题分析 493
    第六节 对策与建议 496
    一、持续探索水库流域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 496
    二、加强土地管控和农业生产方式优化,减少面源污染 497
    三、科学利用生态渔业调控千岛湖水体生态系统 497
    四、优化生态补偿方案,支撑湖泊流域一体化生态保护战略 498
    参考文献 499
    第十五章 天目湖 501
    第一节 天目湖及其流域概况 501
    一、地理位置 501
    二、地质地貌 501
    三、气候气象 503
    四、水文水系 503
    五、社会经济 503
    六、土地利用 504
    第二节 天目湖水环境现状及演变过程 505
    一、水量 505
    二、水位 505
    三、透明度 507
    四、溶解氧(DO) 507
    五、pH 508
    六、总氮(TN) 508
    七、总磷(TP) 509
    八、高锰酸盐指数 510
    九、氨氮(NH3-N) 511
    十、叶绿素a 512
    第三节 天目湖水生态系统结构与演化趋势 512
    一、浮游植物 512
    二、大型水生植物 515
    三、鱼类 516
    第四节 天目湖生态环境总体态势与关键问题分析 518
    一、生态环境总体态势 518
    二、关键问题分析 519
    第五节 对策与建议 522
    一、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优化与生态修复 522
    二、健全制度不断强化“水土共治”等管控措施 523
    三、推动建立跨界环境联保共治管理机制 523
    四、开展生态产品市场化探索,实现生态保护多元投入 523
    五、提升水生态高频监测能力,强化智慧化管理平台建设 524
    参考文献 524
    附录 生物中文名和学名(拉丁文) 526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