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医学 >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经络学等) > 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针灸理论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针灸理论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针灸理论
  • 书号:9787030707765
    作者:赵京生
  • 外文书名:
  • 装帧:圆脊精装
    开本:16
  • 页数:438
    字数:695000
    语种:zh-Hans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6-01
  • 所属分类:
  • 定价: ¥188.00元
    售价: ¥148.52元
  • 图书介质:
    纸质书

  • 购买数量: 件  可供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丛书”四个系列之一,包含《中医基础理论》《临床诊治理论》《中药方剂理论》《针灸理论》和《养生理论》五个分卷。《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通过全面研读历代代表性医学论著,选取其中围绕某一概念或命题,较为精要地进行论证、阐述和辨析,且学术观点较为明确的章节或完整段落,按照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范畴进行分类;旨在全面展现中医经典与历代名家的原创性理论观点和独到临床体会,并对所选专论加以提要钩玄,力求要点突出,以促进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应用。
  本书为《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之“针灸理论”分卷。书中选择历代针灸论著及相关著作中,阐释针灸理论基本概念、重要命题的内容,将其纳入经络、腧穴、刺灸、针灸诊治等4个范畴,并阐释原文主旨。本书内容兼顾系统性、代表性和说理性。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目录
    总序
    总前言
    凡例
    第一篇 经 络
    1 经络总论 3
    1.1 经络循行与联系 3
    《灵枢》 脉度 3
    《灵枢》 脉行逆顺 3
    张从正 十二经与八脉循行 4
    杨继洲 经络迎随 4
    张介宾 经络分布 4
    高士宗 阴阳经脉循行分布 5
    莫枚士 经络循行描述 5
    陆瘦燕、朱汝功 经脉交叉和交会的意义 6
    李 鼎 标本、根结 6
    1.2 经络关系 7
    《灵枢》 诸经脉皆上行头面 7
    《素问》 经脉表里 7
    《素问》 三阴三阳之离合 8
    《素问》 太阴阳明为表里论 8
    《难经》 诸阳脉皆上行头面 9
    杨上善 经脉正别 9
    杨上善 阴经以太阴为主 10
    陈无择 六经本脉体论 10
    万 全 八脉生十二经,经生络 11
    孙一奎 手足十二经配合脏腑之义 11
    马 莳 经别之论 12
    张介宾 经别之论 12
    张介宾 脏腑经络营卫标本合论 13
    翟 良 脏腑联系分合详说及足经起止 13
    张志聪 经脉经别之论 14
    张志聪 经别之论 15
    王居易 十二经的互补、增效、协同 16
    王居易 经别是本经脏腑自养系统 17
    1.3 经络特性 17
    《灵枢》 十二经脉外合于十二经水 17
    《灵枢》 手太阴、足少阴、足阳明脉独动不止 18
    《灵枢》 冲任为经络之海 19
    杨上善 十二经脉比附十二水 19
    张介宾 经脉犹江河 20
    王可贤 任督为一身之纲领说 20
    王可贤 冲带阳跷阴跷阳维阴维为一身之六合说 21
    陆瘦燕、朱汝功 经水反映经脉气血多少 21
    李 鼎 八脉隶乎肝肾 22
    1.4 经络功能 22
    《难经》 经脉行血气而决死生 22
    杨上善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 23
    《圣济总录》 经脉统论 23
    何若愚 经络气血流注 24
    刘完素 原脉论 24
    滑 寿 手足阴阳流注 24
    汪 机 经络、经隧行气血 25
    杨 珣 经络流注 26
    李 梴 经络之功 26
    马 莳 五十营论 26
    李中梓 脉为气血之神 27
    施 沛 经络功能概说 27
    张志聪 五十营 28
    王宏翰 经络之血运周身 28
    李学川 论以寅时定为肺经 29
    王清任 经络是气管、血管 29
    唐容川 经脉为脏腑气化之路径 30
    唐容川 经脉血脉论 31
    叶 霖 经脉血气论 32
    叶 霖 脉中血气论 32
    叶 霖 脏腑经脉之血气生死出入 33
    王居易 经络气化概要 33
    1.5 经络病候 34
    《素问》 足阳明病候 34
    《难经》 手足三阴三阳气绝候 34
    张介宾 经脉是动病 35
    张志聪 经脉与经脉病候 35
    莫枚士 是动所生病说 37
    《经络学说的理论及其运用》
    经脉病候 37
    李 鼎 六阳经不说主腑所生病 38
    《针灸学》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 39
    张 吉 经脉病的内在联系 39
    王居易 是动则病论 39
    王居易 经络的疲劳和紊乱 40
    1.6 经络运用 40
    《灵枢》 经脉之用总纲 40
    张仲景 经络脏腑先后受病 41
    杨上善 凡刺之理经脉为始 41
    窦 材 当明经络 41
    虞 抟 伤寒六经传足不传手 42
    李 梴 经络与六经传变 42
    李 梴 脉乃医之首务 43
    张三锡 脏腑阴阳,各有其经,四肢筋骨,各有所主 43
    马 莳 经络之所当知 43
    马 莳 凡刺之理经脉为始 45
    金一龙 凡病必明脉与经络 45
    方有执 伤寒六经与经脉不同 45
    翟 良 经络统论 46
    傅仁宇 需重目八廓之经络 46
    程国彭 伤寒六经与病邪传变 46
    王清任 经络本卫总管论 47
    周学海 论六经、五脏不能强合 48
    周学海 论三阴三阳之分野 49
    周学海 论六经、六气不能强合 50
    《经络学说的理论及其运用》十二经别 50
    《经络学说的理论及其运用》 经络学说在针灸与临床各科中的运用 51
    《经络学说的理论及其运用》 药物归经和引经报使问题 51
    陆瘦燕、朱汝功 经络学说的起源和针灸的关系 51
    夏治平 六经分证与十二经关系 52
    1.7 经络与新学说 52
    赵缉庵 针灸功效之新旧学说 52
    承淡安 经络腧穴与神经 53
    萧 雷 论神经系的组织和针灸的关系 54
    2 十二经脉 56
    2.1 肺手太阴之脉 56
    《灵枢》 肺手太阴之脉 56
    杨上善 手太阴脉 56
    杨上善 肺脉论 57
    马 莳 肺手太阴之脉 58
    张介宾 手太阴脉 60
    2.2 大肠手阳明之脉 60
    《灵枢》 大肠手阳明之脉 60
    杨上善 手阳明脉 61
    马 莳 大肠手阳明之脉 62
    张介宾 手阳明脉 62
    2.3 胃足阳明之脉 63
    《灵枢》 胃足阳明之脉 63
    杨上善 足阳明脉 63
    马 莳 胃足阳明之脉 64
    张介宾 足阳明脉 65
    2.4 脾足太阴之脉 66
    《灵枢》 脾足太阴之脉 66
    杨上善 足太阴脉 66
    马 莳 脾足太阴之脉 67
    2.5 心手少阴之脉 68
    《灵枢》 心手少阴之脉 68
    杨上善 手少阴脉 68
    马 莳 心手少阴之脉 69
    张介宾 手少阴脉 70
    2.6 小肠手太阳之脉 70
    《灵枢》 小肠手太阳之脉 70
    杨上善 手太阳脉 70
    2.7 膀胱足太阳之脉 71
    《灵枢》 膀胱足太阳之脉 71
    杨上善 足太阳脉 72
    马 莳 膀胱足太阳之脉 72
    2.8 肾足少阴之脉 73
    《灵枢》 肾足少阴之脉 73
    杨上善 足少阴脉 73
    马 莳 肾足少阴之脉 74
    张介宾 足少阴脉 75
    2.9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 76
    《灵枢》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 76
    《难经》 心主脉由来 76
    杨上善 手厥阴脉 76
    张介宾 手厥阴脉 77
    沈子禄、徐师曾 心包经之论 77
    2.10 三焦手少阳之脉 78
    《灵枢》 三焦手少阳之脉 78
    杨上善 手少阳脉 78
    施 沛 三焦经之论 79
    2.11 胆足少阳之脉 79
    《灵枢》 胆足少阳之脉 79
    杨上善 足少阳脉 79
    马 莳 胆足少阳之脉 80
    2.12 肝足厥阴之脉 81
    《灵枢》 肝足厥阴之脉 81
    杨上善 足厥阴脉 82
    张介宾 足厥阴脉 82
    3 奇经八脉 84
    《素问》 冲、任、督脉 84
    《难经》 奇经八脉论 84
    杨上善 督脉论 85
    杨上善 任脉论 86
    杨上善 冲脉论 86
    《圣济总录》 奇经八脉论 87
    滑 寿 奇经八脉论 88
    李时珍 奇经八脉论 88
    李时珍 冲脉循行论 89
    李时珍 阴跷脉循行论 89
    马 莳 伏膂之脉论 90
    张介宾 冲脉循行及生理 90
    张介宾 跷脉论 91
    张志聪 论跷脉 91
    陈士铎 论任督 92
    宝 辉 跷脉、维脉论 93
    叶 霖 冲脉论 94
    叶 霖 跷脉论 94
    承淡安 奇经八脉之研究 95
    4 络脉 96
    《灵枢》 络脉总论 96
    《难经》 十五络论 96
    杨上善 络脉论 97
    杨上善 十五络论 97
    张介宾 络脉论 98
    张介宾 经脉络脉论 98
    张介宾 孙络溪谷之论 100
    张志聪 孙络与大络相通论 100
    张志聪 血络论 101
    叶 霖 络脉之论 101
    5 其他 103
    5.1 经筋 103
    《灵枢》 经筋 103
    杨上善 论经筋 105
    张介宾 十二经筋结支别 106
    张志聪 论手足之筋 106
    《经络学说的理论及其运用》 十二经筋 107
    夏治平 经络与肌肉系统的关系 107
    5.2 皮部 107
    《素问》 皮部论 107
    杨上善 络脉皮部论 108
    丹波元简 皮部论 109
    李 鼎 皮部 110
    5.3 四海 111
    《灵枢》 四海之论 111
    杨上善 四海论 112
    张介宾 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论 113
    张介宾 胃为水谷之海 113
    吴师机 脑为髓海论 114
    王清任 脑髓论 114
    唐容川 脑髓之论 115
    焦顺发 四海 115
    5.4 气街 116
    《灵枢》 气街之论 116
    杨上善 气街论 116
    张介宾 气街论 117
    张志聪 标本气街论 117
    第二篇 腧 穴
    1 腧穴总论 123
    《灵枢》 节为神气游行出入处 123
    《素问》 气穴论 123
    孙思邈 孔穴名义 124
    杨上善 气穴三百六十五 124
    张介宾 三百六十五穴 125
    张介宾 少阴独无腧 125
    张介宾 腧穴与身形关系之论 125
    张志聪 溪谷之会论 126
    张志聪 气穴论 126
    马继兴 经脉与经穴的关系 127
    焦国瑞 穴点与穴区问题 127
    陆瘦燕、朱汝功 经络和腧穴的关系 128
    杨医亚 穴的定义 128
    焦顺发 针刺部位 129
    盛燮荪 从针法谈腧穴 129
    王居易 论腧穴 129
    魏 稼 腧穴与刺灸部位 131
    2 腧穴分类 132
    2.1 经穴 132
    《素问》 气府论 132
    孙思邈 明堂三人图 133
    滑 寿 脉气所发 133
    张介宾 气府三百六十五 134
    赵缉庵 辨经认穴 135
    承淡安 关于刺针点 135
    承淡安 刺激点与疾病 136
    焦国瑞 经穴与奇穴问题 136
    2.2 奇穴 137
    杨继洲 穴有奇正之论 137
    《腧穴学》 论奇穴 138
    2.3 反应点 138
    王可贤 不定穴论 138
    焦国瑞 固定穴与非固定穴问题 139
    《经络学说的理论及其运用》
    经络穴位与压痛点的关系 140
    郭效宗 针灸有效点 140
    田从豁 临证点穴及寻找敏感点 141
    2.4 耳穴 141
    《经络学说的理论及其运用》
    耳针疗法问题 141
    2.5 类穴 142
    2.5.1 五输穴 142
    《灵枢》 脏腑所出皆在五输 142
    《灵枢》 五输 142
    《难经》 脏井荥有五,腑独有六 143
    《难经》 井穴 144
    《难经》 五输穴所主 144
    杨上善 五输及原穴论 144
    张介宾 五输穴论 145
    张介宾 井荥腧经合解 145
    张志聪 五脏六腑之所出 146
    2.5.2 下合穴 146
    《灵枢》 合治内腑 146
    杨上善 腑病合输论 147
    张介宾 手之三阳下合在足 147
    2.5.3 原穴 147
    《难经》 十二经原穴 147
    2.5.4 俞募穴 148
    《灵枢》 背俞穴法 148
    《难经》 俞募穴 148
    2.5.5 八脉交会穴 148
    窦汉卿 论交经八会穴 148
    高 武 针刺担截法之论 149
    高 武 八法八穴之论 149
    汪 机 论八脉交会穴 150
    吴 崑 八脉交会穴法 150
    2.5.6 根溜注入 151
    杨上善 根溜注入 151
    3 腧穴主治和作用 153
    孙思邈 孔穴主对法 153
    王可贤 穴中有病,穴中无病说 153
    王可贤 大穴藏大病,小穴藏小病,大穴治大病,小穴治小病说 153
    《针灸学》 四肢腧穴主治特点 154
    《针灸学》 腧穴的作用 154
    焦国瑞 针灸腧穴的作用问题 155
    《腧穴学》 腧穴的作用 157
    夏治平 腧穴的主治作用 158
    夏治平 经络循行、病候与腧穴主治关系 159
    盛燮荪 腧穴体用观 159
    盛燮荪 腧穴性能的探索 160
    盛燮荪 经穴主治功能的规律性与特殊性 160
    盛燮荪 腧穴的五个基本特性 161
    盛燮荪 十二经穴穴组现象 162
    盛燮荪 腧穴横向组合 163
    杨长森 腧穴主治规律 164
    武连仲 穴性论 164
    谢锡亮 经穴的主治原则 165
    魏 稼 腧穴非特异性 166
    4 定穴 168
    孙思邈 同身寸取穴法 168
    孙思邈 点灸法 168
    《圣济总录》 骨度统论 168
    庄 绰 论量同身寸取穴法 169
    沈 括 论取穴法 169
    王执中 论膏肓穴取穴法 170
    陈 会 论折量之法 170
    徐春甫 取穴尺寸论 170
    徐春甫 腹部取穴尺寸 171
    《针灸学(未经审定教材草稿)》
    定穴方法 171
    焦国瑞 腧穴部位与定穴体位问题 172
    王居易 切循取穴 172
    王居易 以摸为准认识腧穴移位的现象 172
    魏 稼 动穴 173
    第三篇 刺 灸
    1 针刺 177
    1.1 针刺总论 177
    《灵枢》 论针刺之要 177
    《灵枢》 解针刺之要 177
    《灵枢》 九针之宜 178
    《灵枢》 刺有逆顺制宜 178
    《灵枢》 针道与天道 179
    《灵枢》 用针与用兵 179
    《灵枢》 人体对针药耐受的差异 180
    《素问》 砭石生东方 180
    杨上善 调气三要 180
    孙思邈 用针之论 181
    杜思敬 九针之论 182
    窦汉卿 标本针刺之论 182
    刘 纯 针法论 183
    汪 机 刺法论 183
    汪 机 针刺手法论 184
    李 梴 神针大要有四论 185
    杨继洲 诸家得失论 185
    吴 崑 针药短长 186
    吴 崑 知针知药 187
    张介宾 持针之道 187
    徐灵胎 治法之变论 188
    徐灵胎 针灸失传论 188
    李学川 针灸汤药脏腑经络并重之论 189
    赵缉庵 论毫针之利益 190
    赵缉庵 论同病同穴同针法而有无效验或迟速之分 190
    承淡安 针灸刺激强弱之适用及针刺程序 191
    承淡安 针灸效果不一致之原因 191
    承淡安 针与灸效果之特点 191
    1.2 针刺深度与方向 192
    《灵枢》 刺有深浅 192
    《灵枢》 五脏刺 192
    《灵枢》 三刺 192
    《素问》 刺要论 193
    《素问》 刺齐论 193
    杨上善 三刺 193
    杨继洲 针刺深浅论 194
    张志聪 针刺层次论 194
    王乐亭 透刺 195
    盛燮荪 针刺方向 195
    盛燮荪 透穴针法 196
    张 仁 深透刺法 197
    张 仁 掌握针刺方向 197
    1.3 行针与辨气 198
    《灵枢》 据脉察气 198
    《灵枢》 针刺气行 198
    《灵枢》 用针调气及解结 199
    《难经》 知气至气尽 199
    杨上善 知针虚实寒热得中之法 199
    王国瑞 论气至 200
    汪 机 论候气法 200
    马 莳 针刺治神 201
    马 莳 神之大义 202
    马 莳 气至而有效论 203
    杨继洲 论候气之法 203
    吴 崑 飞经走气四法议 204
    张介宾 用针之道以气为主 204
    张介宾 气至论 205
    张介宾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论 205
    张志聪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206
    赵缉庵 治神 207
    赵缉庵 邪气、谷气之区别 207
    赵缉庵 用针之时注意要点 208
    赵缉庵 论进针后施行手法,病者形态感觉不同 208
    赵缉庵 辟市医行针之谬 209
    朱 琏 针感 209
    陆瘦燕、朱汝功 针刺补泻调经气 210
    陆瘦燕、朱汝功 针刺得气与补泻 210
    陆瘦燕、朱汝功 留针的补泻问题 211
    单玉堂 针刺得气意义 211
    杨医亚 得气与疗效的关系 212
    郑魁山 针刺行气 212
    于书庄 施针旨在得气 213
    刘冠军 怎样激发经气 213
    刘冠军 怎样控制感传 213
    盛燮荪 凉热补泻法中得气点的把握 215
    张 仁 治神为先,医患相得 215
    王居易 良好针感的要求 216
    周德安 得气论 216
    周德安 针刺取气 217
    周德安 治病先治神 217
    石学敏 治神守气 218
    张 缙 针下辨气 218
    张 缙 气至病所 219
    1.4 补泻刺法 219
    《灵枢》 论针刺补泻 219
    《灵枢》 解针刺补泻 219
    《灵枢》 方圆补泻 220
    《灵枢》 持针纵舍 220
    《素问》 释方圆补泻 220
    《素问》 针刺补泻 220
    《素问》 针刺补泻解 221
    《素问》 气之虚实与补泻 221
    《素问》 释呼吸补泻 222
    《难经》 荣卫刺法 222
    《难经》 迎随阴阳 222
    《难经》 刺井当刺荥 222
    《难经》 子母补泻法 223
    《难经》 释补泻原理 223
    《难经》 补泻刺法 223
    《难经》 子母补泻与迎随关系及方法 224
    《难经》 勿使补泻反 224
    杨上善 针刺补泻论 224
    何若愚 迎随补泻论 225
    刘完素 补泻生脉 225
    罗天益 针有补泻法 226
    王国瑞 用针八法 226
    窦汉卿 寒热补泻之论 227
    刘真人 补泻总法 227
    陈 会 论针刺补泻 228
    楼 英 针刺虚实补泻 228
    徐 凤 飞经走气治病八法 229
    高 武 下针法 229
    汪 机 三才进针法 230
    李 梴 九六补泻之法 231
    马 莳 针刺补泻方圆论 231
    马 莳 补泻之法论 232
    杨继洲 论针形至微何能补泻 233
    杨继洲 问补泻得宜 233
    杨继洲 针刺补泻法之论 233
    吴 崑 赋传补泻议 235
    叶 霖 针刺补泻 236
    赵缉庵 进针后补泻法 236
    赵缉庵 补泻左右迎随论 236
    赵缉庵 补泻九六次数论 237
    赵缉庵 从卫取气、从营置气解 237
    赵缉庵 辟他书男女阴阳补泻不同说 238
    承淡安 用针补泻手法 238
    罗兆琚 补泻法 239
    尧天民 补泻之义 239
    尧天民 补泻之应用 240
    尧天民 补泻与用针之关系 241
    朱 琏 手法与补泻 241
    陆瘦燕、朱汝功 轻重刺激与针刺补泻手法的关系 242
    单玉堂 针刺补泻 242
    单玉堂 呼吸补泻 242
    杨医亚 辨证使用补泻手法 243
    王乐亭 补泻要分明 243
    李 鼎 针刺补泻法与轻重刺激的关系 243
    郑魁山 补泻手法与刺激量 244
    焦顺发 针刺脉络放(出)血称补泻 245
    焦顺发 承“气至”正“补泻” 245
    盛燮荪 迎随补泻 246
    彭静山、费久治 补泻真谛 247
    武连仲 手法补泻与辨证论治 247
    田从豁 针刺补泻与刺激量 248
    张 缙 针刺补泻 248
    1.5 其他刺法 249
    《灵枢》 刺有九变 249
    《灵枢》 十二刺 249
    1.6 刺络 250
    《灵枢》 血络论 250
    《素问》 缪刺论 250
    张介宾 缪刺论 251
    张志聪 缪刺论 251
    1.7 火针 252
    高 武 论火针 252
    1.8 针刺作用与原理 253
    《灵枢》 用针之理 253
    《灵枢》 九针原理 253
    《太平经》 灸刺论 254
    汪 机 九针之论 255
    周仲房 针灸治病论 255
    罗兆琚 针灸之生理作用说 256
    罗兆琚 从血液作用说到针灸效能 257
    赵琼轩 针灸补泻疗效取决于疾病状态 258
    承淡安 针术之定义 258
    承淡安 刺针之目的:兴奋、制止、反射、诱导 259
    承淡安 刺针之感通作用 259
    承淡安 针灸与疾病 260
    宋国宾 中国针术与内分泌 261
    承淡安 针刺治效之研究 261
    1.9 针刺不当与禁忌 262
    《灵枢》 论针刺不当之害 262
    《灵枢》 解针刺不当之害 263
    《灵枢》 刺穴有道 263
    《灵枢》 论刺禁 263
    《灵枢》 刺有五禁 264
    《素问》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 264
    《素问》 刺禁论 264
    孙思邈 针灸宜忌论 265
    徐 凤 论针灸避忌 265
    马 莳 针刺禁忌论 266
    王可贤 晕针说 266
    2 艾灸 267
    2.1 灸法 267
    陈延之 灸法因人因部位而异 267
    闻人耆年 骑竹马灸法 267
    陈自明 灸法要论 268
    罗天益 灸之不发 268
    徐用诚 灸法论 269
    《灸法秘传》 雷火针法 269
    承淡安 灸术之定义 270
    陆瘦燕、朱汝功 施灸先后原则 270
    2.2 灸感 270
    周楣声 灸感感传的一般规律 270
    谢锡亮 感传与嗜热点 272
    石学敏 灸法得气 272
    2.3 灸量 272
    孙思邈 论灸量 272
    王 焘 论各部灸量 274
    吴亦鼎 灸炷大小多寡 274
    周德安 灸量 274
    2.4 艾灸补泻 275
    《圣济总录》 艾灸盛泻虚补 275
    罗兆琚 灸之补泻法 275
    2.5 艾灸作用与原理 276
    窦 材 灸法扶阳 276
    窦 材 灼艾保命 276
    郑梅涧 热以火宣通 277
    承淡安 现代灸法之误谬 277
    承淡安 艾灸治效之研究 277
    张俊义 灸治及生理的作用 278
    张俊义 一般灸疗与温灸疗法 278
    张俊义 温灸治疗后对于血管之影响 279
    张俊义 温灸治疗之目的 279
    张俊义 温灸术之治疗作用 279
    罗兆琚 艾之功效 280
    张俊义 灸之生理作用及医治效用 281
    承淡安 艾灸之特殊作用 282
    承淡安 灸术之医治工作 283
    承淡安 施灸之目的 283
    周楣声 热症可灸 284
    魏 稼 热证可灸论 284
    2.6 灸法宜忌 285
    汪 机 灸法宜忌与注意 285
    汪 机 无病不可灸 286
    杨继洲 头不多灸 286
    吴亦鼎 用艾论 287
    吴亦鼎 灸忌论 287
    第四篇 针 灸 诊 治
    1 针灸诊察 291
    1.1 诊脉 291
    《灵枢》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 291
    《灵枢》 针刺诊脉 291
    《灵枢》 人迎寸口对比脉法 292
    《素问》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 292
    《素问》 三部九候论 292
    《难经》 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 293
    《难经》 脉有是动、所生病 294
    《脉经》 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辨经脉病候 294
    杨上善 人迎脉口诊 295
    汪 机 针家诊脉论 295
    张介宾 人迎寸口之脉 296
    张介宾 三部九候脉诊论 297
    李中梓 气口独以为五脏主 298
    李中梓 人迎寸口论 299
    李中梓 三部九候论 300
    徐灵胎 独取寸口与十二经脉动 300
    徐灵胎 三部九候脉诊法 300
    1.2 诊经 301
    杨继洲 手面五色主病 301
    王居易 经络诊察 302
    1.3 诊络 302
    《灵枢》 血络形态诊法 302
    《素问》 络脉色诊 303
    杨上善 络脉色诊 303
    张介宾 络脉诊法 303
    张志聪 络脉色诊 304
    1.4 察神形 305
    《灵枢》 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 305
    《灵枢》 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 305
    1.5 综合诊察 306
    《素问》 风雨寒湿伤人 306
    孙思邈 诊脉、穴、身形用心精微论 306
    陆瘦燕、朱汝功 切诊在针灸临床上的运用 306
    2 针灸辨证 307
    《灵枢》 五形志 307
    张介宾 善用针者必察阴阳 307
    徐灵胎 躯壳经络脏腑论 307
    徐灵胎 治病不必分经络脏腑论 308
    赵缉庵 辨证认病 308
    赵缉庵 论针灸编成诗歌多乖圣意 309
    赵缉庵 审证用针 309
    王可贤 病有内外二因行针亦有二法 310
    邱茂良 针灸治疗必须辨证论治 310
    《经络学说的理论及其运用》
    经络学说在辨证上的应用 311
    陆瘦燕、朱汝功 针灸辨证论治的特点 311
    于书庄 临证五明为先 311
    邱茂良 辨证与辨病进一步结合 313
    邱茂良 针灸辨证论治的基本要求 313
    刘冠军 八纲辨证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 314
    靳 瑞 针灸分经辨证论治 316
    盛燮荪 辨证用针 316
    盛燮荪 皮脉肉筋骨五体针法 316
    张 仁 辨证辨病灵活结合 317
    武连仲 针灸临床决不能脱离辨证论治 318
    王居易 辨经 318
    张 仁 异病同治,同中有异 319
    3 针灸治则 320
    3.1 总论 320
    《灵枢》 据脉针灸 320
    《灵枢》 刺病大则 320
    《灵枢》 五逆慎刺 321
    《素问》 凡治病必先去其血 321
    杨上善 治其所宜 321
    杨上善 针道与人道 322
    孙思邈 孔穴针灸总论 322
    张介宾 为治之道顺而已 323
    承淡安 如何决定病症之应针或应灸 324
    贺普仁 针灸三通法 324
    夏治平 刺灸法在虚实寒热方面的应用 325
    靳 瑞 针灸治疗原则 325
    张 仁 针灸治疗重视综合方术 326
    张 仁 提倡早治,贵在坚持 326
    3.2 刺分阴阳 327
    《灵枢》 刺分阴阳 327
    3.3 刺法因人因时 327
    《灵枢》 针刺因人制宜 327
    《灵枢》 四时所刺 328
    《灵枢》 以时为齐 328
    《素问》 五脏表里经同治 328
    《素问》 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 329
    《难经》 四时深浅 329
    《难经》 四时与刺五输 329
    杨上善 顺时治宜 330
    李学川 针灸不拘三伏论 330
    3.4 刺分标本 330
    杨继洲 标本病传 330
    3.5 刺分虚实 331
    《灵枢》 刺有逆顺 331
    《难经》 针刺补泻之戒 331
    《难经》 子母补泻 332
    杨上善 盛泻虚补 332
    马 莳 人迎寸口对比脉诊法及盛泻虚补论 333
    徐灵胎 子母补泻为补泻之一端 333
    4 针灸处方 335
    4.1 针灸处方原则 335
    承淡安 针灸取穴多少及治疗间隔问题 335
    《针灸学》 经穴处方规律 335
    肖少卿 针灸处方的原则 336
    周德安 针灸方理 336
    魏 稼 针灸处方四大要素 337
    4.2 选穴 337
    陈延之 孔穴去病有近远 337
    王国瑞 子午流注针法论 338
    王国瑞 飞腾八法 338
    徐 凤 论子午流注之法 338
    徐 凤 窦文真公八法流注论 339
    汪 机 穴法子午流注论 340
    李 梴 论针灸择时日 340
    吴 崑 候气依日时干支五行推脏腑孔穴开阖 340
    陆瘦燕、朱汝功 远道刺的临床应用体会 341
    单玉堂 循经取穴 341
    单玉堂 子午流注、灵龟八法按时取穴 342
    王乐亭 分门取穴 343
    王乐亭 治督 343
    邱茂良 选穴法 344
    李 鼎 标本理论指导选穴 344
    程莘农 循经选穴 346
    程莘农 针刺麻醉的取穴原则 346
    夏治平 选穴法 347
    王居易 选经 348
    彭静山、费久治 选穴准则 349
    彭静山、费久治 循经取穴 350
    4.3 配穴 351
    朱 琏 配穴的原则与方法 351
    陆瘦燕、朱汝功 针灸处方配穴原则 352
    焦国瑞 针灸穴位的配合问题 352
    《针灸学》 配穴处方 354
    肖少卿 针灸配穴的规律 355
    王乐亭 配穴原则 356
    靳 瑞 靳三针 357
    单玉堂 经络学说指导针灸配穴 359
    单玉堂 针灸配穴 359
    单玉堂 按照体表部位对应关系配穴 359
    单玉堂 按照经络循行特点配穴 360
    单玉堂 按照五行相生规律配穴 361
    郑魁山 辨证配穴 362
    郑魁山 配穴法 362
    田从豁 选穴配方 363
    张 仁 组方强调中取为主 363
    周德安 取穴与用药的关系 364
    周德安 四关穴 364
    周德安 对穴 365
    5 针灸治疗原理 366
    《灵枢》 用针之法 366
    张俊义 针之生理作用及医治效用 366
    王可贤 针有转阴为阳、转阳为阴说 367
    朱 琏 针灸治疗原理 368
    朱 琏 针灸治病的三个关键 368
    邱茂良 决定针灸作用的主要因素 369
    邱茂良 与针灸治疗效果有关的问题 370
    石学敏 醒神开窍 372
    6 病证治疗 373
    6.1 总论 373
    《灵枢》 刺有六变 373
    《灵枢》 刺有难易 373
    《灵枢》 刺有三变 374
    《素问》 神气血形志针刺补泻 374
    《素问》 其病所居,随而调之 375
    王执中 针灸须药论 375
    滑 寿 治病倡针刺之论 375
    李 杲 论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376
    楼 英 治上下法 376
    楼 英 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证治 377
    王 纶 风证辨血脉经络皮肤筋骨之层次 377
    李 梴 汗吐下针灸治法与技术 378
    徐灵胎 外治论 378
    吴亦鼎 证治本义 379
    赵缉庵 针灸之体用 379
    赵缉庵 论针药并用 380
    《针灸学(未经审定教材草稿)》
    针灸治疗适应证 380
    邱茂良 中医理论与针灸治疗 381
    邱茂良 经络学说与针灸治疗 381
    陆瘦燕、朱汝功 针与灸并用的问题 382
    杨永璇 针药并用,内外同治 382
    盛灿若 经络病与脏腑病 382
    6.2 经络病 383
    《素问》 经络虚实及治通评 383
    巢元方 风偏枯候诊治 383
    罗天益 风中血脉针药治疗需明经络 384
    杨继洲 痰在经络证治 384
    吴 崑 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受病及八法针治 385
    吴 崑 论带脉、足少阳胆经、阳维脉、手少阳三焦经受病及八法针治 385
    吴 崑 论冲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手厥阴心主经受病及八法针治 385
    吴 崑 论任脉、手太阴肺经、足少阴经受病及八法针治 386
    王肯堂 脚气经络辨证 386
    顾世澄 痛风主论 387
    王居易 经筋病治疗 387
    6.3 脏腑病 387
    《灵枢》 六腑病证治 387
    《灵枢》 邪在五脏证治 388
    《灵枢》 刺有五变 388
    《素问》 五脏病表里经同治 389
    巢元方 五脏中风诊治 389
    杨继洲 痞癖积聚证治 390
    陆瘦燕、朱汝功 哮喘的针灸治疗 390
    盛燮荪 脏腑病与形体病的不同针刺法 390
    6.4 热病 391
    《灵枢》 热病证治 391
    《素问》 伤寒热病六经受病与经脉证治 392
    《素问》 热病证治 393
    《素问》 热病五十九俞 393
    杨上善 热病五十九刺 394
    马 莳 热病五十九刺 394
    吴 崑 明热俞五十九穴 394
    张介宾 热病气穴论 395
    张介宾 热病五十九刺 395
    6.5 传染病 396
    《素问》 疟论 396
    《素问》 疟病证治 396
    葛 洪 霍乱病机之论 397
    廖润鸿 虾蟆瘟的刺络放血治法 398
    6.6 水肿病 398
    《素问》 水俞五十七 398
    杨上善 水输五十七穴论 399
    楼 英 水肿灸刺之论 399
    张志聪 水俞五十七穴 400
    赵缉庵 刺水肿 400
    王可贤 水肿鼓胀病因相同治法亦同论 400
    6.7 中风病 401
    《黄帝明堂灸经》 中风灸法论 401
    张介宾 论真中风外有六经之形证 401
    袁介亭 针能救治中风之原理论 402
    贺普仁 针灸三通法治疗中风 402
    石学敏 醒脑开窍针法 403
    武连仲 武氏治神针法的特点 404
    周德安 针灸治疗中风 405
    6.8 神志病 405
    《灵枢》 癫狂证治 405
    孙思邈 十三鬼穴及刺法 406
    6.9 小儿病 406
    巢元方 新生无疾,慎不可逆针灸 406
    秦景明 小儿吐泻论治 407
    6.10 痈疡、瘰疬 407
    《灵枢》 痈疽证治 407
    《灵枢》 瘰疬针治 408
    《素问》 病能论 408
    刘涓子 相痈疽知是非可灸法 408
    徐用诚 论疮疡宜灸 408
    薛 己 头面疮分经论治 409
    申斗垣 明疮疡部位所属经络论 409
    申斗垣 明疮疡生十二经络当分
    气血多少论 409
    申斗垣 明疮疡属奇经八脉为症论 410
    申斗垣 明疮疡随经加减论 410
    廖润鸿 疮肿针灸证治 410
    6.11 痛证 411
    《素问》 痛证病机 411
    《素问》 腰痛证治 412
    叶天士 诸痛论治 413
    廖润鸿 头面部疾病证治 413
    赵缉庵 刺牙痛法 413
    祝春波 论述针灸治疗痛证的原理 414
    贺普仁 针灸治痛 415
    周德安 治痛分虚实 415
    6.12 痿证 415
    《素问》 痿病证治 415
    杨上善 治痿者独取阳明 416
    马 莳 治痿者独取阳明论 416
    张介宾 论泻南补北不可以治痿取阳明 417
    王乐亭 治痿首取督脉 417
    贺普仁 针灸三通法治疗面瘫 418
    贺普仁 针灸三通法治疗小儿麻痹 418
    6.13 痹证 418
    《灵枢》 周痹证治 418
    《素问》 痹论 419
    陆瘦燕、朱汝功 痹病的针灸治疗 419
    6.14 痧症 420
    郭志邃 治痧当分经络 420
    郭志邃 放痧有十论 420
    郭志邃 慢痧必须速治 420
    6.15 头面五官病 421
    赵缉庵 刺鼻渊 421
    赵缉庵 刺咽喉 421
    赵缉庵 刺咽喉有真寒假热之辨 422
    贺普仁 针灸三通法治疗面部肌肉痉挛 422
    6.16 气血病 422
    《灵枢》 五乱证治 422
    《灵枢》 胀病证治 423
    《素问》 厥论 424
    王叔和 血厥病机之论 424
    杨上善 胀论 425
    李 杲 论五乱刺之道 426
    张志聪 男子如蛊、女子如阻证治 426
    6.17 危急病 426
    杨继洲 急病治标 426
    杨继洲 危异之疾 427
    李简青 针能救治卒倒之原理 427
    6.18 久病 428
    龚居中 痰火灸法 428
    6.19 大病 428
    窦 材 大病宜灸 428
    赵缉庵 重病宜多针灸 429
    6.20 疾病预防 429
    孙思邈 灸法避瘴 429
    6.21 其他 430
    《灵枢》 寒热病证治 430
    《灵枢》 厥病证治 430
    《灵枢》 杂病证治 431
    《灵枢》 十二邪证治 432
    《素问》 奇病论 433
    《素问》 长刺节论 433
    李 梴 杂病针刺穴法、针法论 434
    参考文献 435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