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本科教材 > 理学 > 0705 地理学 > 综合自然地理学

相同语种的商品

相同作者的商品

浏览历史

综合自然地理学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综合自然地理学
  • 电子书不支持下载,仅供在线阅读
  • 书号:9787030331946
    作者:罗怀良
  • 外文书名:
  • 装帧:平装
    开本:B5
  • 页数:264
    字数:360
    语种:汉语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26
  • 所属分类:
  • 定价: ¥39.00元
    售价: ¥23.40元
  • 图书介质:
    电子书

  • 购买数量: 件  可供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系统分析和阐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综合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类型与结构、土地评价以及土地变化科学,并始终贯穿人与自然的关系。   本书注重体现学科的最新成果,内容取舍恰当,篇幅适宜,语言精炼流畅,适合作为高等院校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以及相关专业的本专科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人员、研究生以及环境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1.1.1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分类
    1.1.2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
    1.1.3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1.2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1.2.1 综合知识的积累和综合思想的萌芽(古代地理学时期)
    1.2.2 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的形成(近代地理学时期)
    1.2.3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新趋向(现代地理学时期)
    1.3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近期发展
    1.3.1 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
    1.3.2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近期发展的主要方面
    参考文献
    第2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2.1.1 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
    2.1.2 地理系统学说阶段
    2.1.3 耗散结构理论阶段
    2.2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及能量基础
    2.2.1 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环境因素
    2.2.2 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基础
    2.2.3 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循环和转化
    2.3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
    2.3.1 分层结构
    2.3.2 渗透结构
    2.3.3 地域结构或水平结构
    2.4 自然地理环境物质循环的基本形式
    2.4.1 大气循环
    2.4.2 水分循环
    2.4.3 地质循环
    2.4.4 生物循环
    2.5 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
    2.5.1 古代自然地理环境的一般发展过程
    2.5.2 新生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趋势
    2.5.3 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规律
    2.5.4 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节律性
    2.6 景观生态建设原理
    2.6.1 景观概念的发展
    2.6.2 生态研究——地理学的传统和发展
    2.6.3 生态系统——地表的特殊耗散结构
    参考文献
    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1 人类对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历程
    3.2 地域分异概述
    3.2.1 地域分异的概念
    3.2.2 地域分异的因素
    3.2.3 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3.2.4 地域分异的规模
    3.3 纬度地带性(地带性)分异规律
    3.3.1 热力分带性:全球性的纬度地带性分异
    3.3.2 大陆的纬度地带性分异
    3.3.3 大洋的纬度地带性分异
    3.3.4 带段性:非地带性区域内的地带性分异
    3.4 非纬度地带性(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3.4.1 全球性的非纬度地带性分异
    3.4.2 大陆的干湿度地带性分异
    3.4.3 大洋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3.4.4 区域性的非纬度地带性分异
    3.4.5 中尺度的非纬度地带性分异
    3.4.6 小尺度的非纬度地带性分异
    3.5 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3.5.1 垂直地带性概述
    3.5.2 垂直带谱的特征
    3.5.3 影响垂直带谱的基本因素
    3.5.4 垂直地带与水平地带的相互关系
    3.6 高原地带性和三维地带性分异规律
    3.6.1 高原地带性
    3.6.2 三维地带性
    3.7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3.7.1 大陆地域分异的平面结构
    3.7.2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3.7.3 地域分异规律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4章 综合自然区划
    4.1 综合自然区划及其发展
    4.1.1 区划的概念和类型
    4.1.2 国外综合自然区划的发展
    4.1.3 国内综合自然区划的发展
    4.2 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4.2.1 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
    4.2.2 综合自然区划的方法
    4.2.3 综合自然区划原则与区划方法的关系
    4.3 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的等级系统
    4.3.1 双列等级系统
    4.3.2 单列等级系统
    4.4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简评
    4.4.1 林超提出的《中国自然区划大纲》
    4.4.2 罗开富主编的《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4.4.3 黄秉维主编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
    4.4.4 任美锷主编的《中国自然地理纲要》等方案
    4.4.5 侯学煜等人关于全国自然区划方案的研究
    4.4.6 赵松乔提出的综合自然区划方案
    4.4.7 席承藩等人的《中国自然区划概要》
    4.4.8 侯学煜提出的自然生态区划方案
    4.4.9 郑度等人提出的中国生态地域划分方案
    4.4.10 傅伯杰等人提出的中国生态区划方案
    参考文献
    第5章 土地分级与分类
    5.1 土地的概念和土地科学
    5.1.1 土地的概念
    5.1.2 土地科学
    5.2 土地分级
    5.2.1 土地分级概述
    5.2.2 基本土地分级单位的识别
    5.2.3 土地分级的过渡性单位
    5.3 土地分类
    5.3.1 土地分类的基本问题
    5.3.2 相的分类
    5.3.3 限区的分类
    5.3.4 地方的分类
    5.4 土地结构
    5.4.1 土地结构的概念
    5.4.2 土地要素的组成结构
    5.4.3 土地演替结构
    5.4.4 土地空间组合结构
    5.4.5 土地结构研究的应用
    5.5 土地类型调查和制图方法
    参考文献
    第6章 土地评价
    6.1 土地评价概述
    6.1.1 土地评价的概念
    6.1.2 土地评价的原则
    6.1.3 土地评价的类型
    6.2 土地评价研究进展
    6.2.1 国外土地评价研究
    6.2.2 国内土地评价研究
    6.2.3 土地评价研究发展趋势
    6.3 土地适宜性评价
    6.3.1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依据
    6.3.2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6.3.3 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评价系统
    6.3.4 中国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6.4 土地潜力评价
    6.4.1 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等级系统
    6.4.2 我国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6.5 土地经济评价
    6.5.1 理论基础
    6.5.2 土地经济评价的步骤
    6.5.3 农用地的分等定级
    6.5.4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
    6.6 RS与GIS技术在土地评价中的应用
    6.6.1 遥感在土地评价中的应用
    6.6.2 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评价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7章 土地变化科学
    7.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意义
    7.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基本概念
    7.2.1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含义
    7.2.2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相互关系
    7.2.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研究动向
    7.2.4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主要问题
    7.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研究方法
    7.3.1 实地观测法
    7.3.2 历史地理法
    7.3.3 遥感研究方法
    7.3.4 模型方法
    7.3.5 常用的模型研究方法
    7.4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子
    7.5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
    7.5.1 对气候的影响
    7.5.2 土壤环境效应
    7.5.3 水环境效应
    7.5.4 生态效应
    7.6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人地系统的影响及其调控
    7.6.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对人地系统的作用
    7.6.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中的人地关系调控
    7.6.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第8章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8.1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8.1.1 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作用
    8.1.2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限制作用
    8.1.3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8.2 人类发展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8.2.1 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8.2.2 人类对地貌的影响
    8.2.3 人类对土壤的影响
    8.2.4 人类对大气圈和气候的影响
    8.2.5 人类对水圈的影响
    8.3 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
    8.3.1 人与自然的原始共生阶段(原始文明阶段)
    8.3.2 顺应自然的农业文明阶段
    8.3.3 征服自然的工业文明阶段
    8.3.4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阶段
    8.4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8.4.1 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对立统一关系
    8.4.2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协调发展
    8.4.3 实现人地协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第9章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9.1 综合自然地理学应用研究的目的及领域
    9.1.1 综合自然地理应用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9.1.2 综合自然地理学应用研究的领域
    9.2 综合自然地理学为农业服务的研究
    9.2.1 综合自然区划在农业上的应用
    9.2.2 土地系统研究在农业上的应用
    9.2.3 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评价研究
    9.3 综合自然地理学为工程建设与城市建设服务的研究
    9.3.1 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9.3.2 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9.4 景观生态建设研究
    9.5 区域开发研究
    9.5.1 区域开发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9.5.2 区域发展战略
    9.5.3 区域规划
    9.5.4 国土整治
    9.6 生态建设与生态评估研究
    9.6.1 生态建设
    9.6.2 生态评价
    9.7 自然灾害综合研究
    9.7.1 致灾因子研究与减灾
    9.7.2 自然灾害评估
    9.7.3 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
    9.7.4 自然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
    参考文献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