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本科教材 > 理学 > 0710 生物学 > 食品病原微生物学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食品病原微生物学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食品病原微生物学
  • 书号:9787030464682
    作者:柳增善,任洪林,孙鸿斌
  • 外文书名:
  • 装帧:平装
    开本:A4
  • 页数:347
    字数:700000
    语种:zh-Hans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1-01
  • 所属分类:
  • 定价: ¥88.00元
    售价: ¥69.52元
  • 图书介质:
    纸质书

  • 购买数量: 件  可供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食品病原微生物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及核心问题,占食品安全问题的60%~70%,是食品安全永恒的主题和刚性需求。本书以全新的框架和理论系统地论述了食品病原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新现病原和发展趋势,鸟瞰了当今世界食品中病原生物与食品的相互关系及全貌,明晰了食品病原的界限并使食品病原微生物学理论系统化,对食品的生物安全因子做了全面论述。全书共分7部分,分别对食品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分布,食品内外环境因素与微生物生长的关系,食物传播性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感染,食物中毒性病原微生物,食物感染性病原微生物,食物感染性寄生虫,食品病原微生物检验的理论基础等内容做了系统阐述。本书在病原种类上做了最为全面的介绍,特别是介绍了新近发现的一些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病原,丰富了食品安全的系统理论;对食物中毒性毒蕈进行了简要介绍,但因篇幅所限,对常见毒蘑菇只列名称,其内容省略;对食品病原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理论做了简要论述,从而指导检验的正规实施。本书采用了大量图片,使读者能直观、形象地理解病原的形态特征,便于识别和检验鉴别,也方便教学和学生使用(如果教学需要相关图片,可向索取)。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目录
    前言
    1 食品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分布 01
    1.1 食品病原性细菌的分类 01
    1.1.1 种 01
    1.1.2 变种 01
    1.1.3 亚种 01
    1.1.4 型 01
    1.1.5 菌株 02
    1.1.6 群 02
    1.1.7 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分类法 02
    1.1.8 遗传学分类法 02
    1.1.9 微生物命名 03
    1.2 食品传播性病毒的分类 03
    1.2.1 病毒的分类规则 03
    1.2.2 病毒的命名规则 04
    1.2.3 病毒的命名 04
    1.3 食品产毒性真菌的分类 05
    1.3.1 分类的目的和依据 05
    1.3.2 真菌分类名称和等级 05
    1.3.3 真菌的命名 06
    1.4 食品传播性寄生虫的分类 06
    1.4.1 寄生虫的分类 06
    1.4.2 寄生虫命名规则 06
    1.5 藻类分类 07
    1.6 食品微生物的分布 07
    2 食品内外环境因素与微生物生长的关系 08
    2.1 食品内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08
    2.1.1 食品中的酸碱环境 08
    2.1.2 含水量 09
    2.1.3 氧化还原电势 09
    2.1.4 营养成分 09
    2.1.5 抗微生物成分 09
    2.1.6 生物结构 010
    2.2 食品的外在因素 010
    2.2.1 食品的贮藏温度 010
    2.2.2 环境的相对湿度 010
    2.2.3 环境中的气体 010
    2.2.4 其他微生物及其活性 011
    3 食物传播性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感染 012
    3.1 构成病原菌的毒力因素 012
    3.1.1 细菌的侵袭力 012
    3.1.2 细菌的毒素 012
    3.2 病毒感染 013
    3.2.1 病毒对细胞的损伤作用 013
    3.2.2 构成机体病毒感染的因素 014
    3.2.3 病毒感染的类型和机制 014
    3.3 真菌的毒性因素 015
    3.3.1 真菌产毒特点 015
    3.3.2 真菌毒素的毒性作用 016
    3.4 引起人中毒和感染的必要条件 016
    3.5 中毒和感染的类型和结局 016
    3.6 食源性病原流行病学 016
    3.6.1 食源性疾病流行特点 016
    3.6.2 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因素 017
    3.7 食品致病菌的卫生标准 017
    3.7.1 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体系 017
    3.7.2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 019
    4 食物中毒性病原微生物 022
    4.1 食物中毒的概念及分类 022
    4.1.1 食物中毒及食物中毒性细菌 022
    4.1.2 食物中毒分类及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 022
    4.2 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 022
    4.2.1 食物中毒现场调查 022
    4.2.2 样品采集和检验 022
    4.2.3 食物中毒现场的最后处理 023
    4.3 食物中毒性细菌 023
    4.3.1 沙门菌属 024
    4.3.2 变形杆菌属(Proteus) 031
    4.3.3 致病性大肠杆菌(Pathogenic E.coli) 035
    4.3.4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 042
    4.3.5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046
    4.3.6 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 050
    4.3.7 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 053
    4.3.8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055
    4.3.9 肉毒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 058
    4.3.10 魏氏梭菌(Clostridium welchii) 062
    4.3.11 志贺氏菌属(Shigella) 067
    4.3.12 坂崎肠杆菌(Enterobacter sakazakii) 071
    4.3.13 链球菌(Streptococcus) 076
    4.3.14 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 079
    4.3.15 粪链球菌(Streptococcus faecalis) 081
    4.3.16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Pseudomonas cocovenenans subsp.farinofermentans) 082
    4.3.17 河弧菌(Vibro fluvialis) 086
    4.3.18 拟态弧菌(Vibro mimicus) 089
    4.3.19 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 090
    4.3.20 霍利斯弧菌(Vibrio hollisae) 092
    4.3.21 溶藻弧菌(Vibro alginolyticus) 094
    4.3.22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095
    4.3.23 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 098
    4.3.24 香港海鸥形菌(Laribacter hongkongensis gen.nov.sp.nov.) 101
    4.3.25 弓形菌(Arcobacter) 102
    4.3.26 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104
    4.3.27 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105
    4.3.28 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106
    4.3.29 哈夫尼亚菌(Hafnia) 107
    4.4 中毒性真菌及其毒素 109
    4.4.1 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及黄曲霉毒素 115
    4.4.2 赭曲霉(Aspergillus ochraceus)及赭曲霉毒素 119
    4.4.3 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及烟曲霉毒素 121
    4.4.4 杂色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 122
    4.4.5 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 124
    4.4.6 硫色曲霉(Aspergillus sulphureus) 124
    4.4.7 棒曲霉(Aspergillus clavatus) 125
    4.4.8 巨大曲霉(Aspergillus giganteus) 126
    4.4.9 酱油曲霉(Aspergillus soyae) 126
    4.4.10 炭黑曲霉(Aspergillus carbonarius) 127
    4.4.11 佩特曲霉(Aspergillus petrakii) 128
    4.4.12 菌核曲霉(Aspergillus sclerotiorum) 128
    4.4.13 孔曲霉(Aspergillus ostianus) 129
    4.4.14 蜂蜜曲霉(Aspergillus melleus) 129
    4.4.15 洋葱曲霉(Aspergillus alliaceus) 130
    4.4.16 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131
    4.4.17 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 131
    4.4.18 白曲霉(Aspergillus candidus) 132
    4.4.19 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 133
    4.4.20 构巢曲霉(Aspergillus nidulans) 133
    4.4.21 焦曲霉(Aspergillus ustus) 134
    4.4.22 链霉菌(Streptomyces) 135
    4.4.23 青霉菌属(Penicillium)及相关毒素 136
    4.4.24 黄绿青霉(Penicillium citreoviride) 136
    4.4.25 岛青霉(Penicillium islandicum) 137
    4.4.26 橘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 138
    4.4.27 展青霉(Penicillium patulum) 140
    4.4.28 圆弧青霉(Penicillium cyclopium) 141
    4.4.29 皱褶青霉(Penicillium rugulosum) 142
    4.4.30 产紫青霉(Penicillium purpurogenum) 142
    4.4.31 红色青霉(Penicillium rubrum) 143
    4.4.32 娄地青霉(Penicillium roqueforti) 144
    4.4.33 普通青霉(Penicillium commune) 144
    4.4.34 纯绿青霉(Penicillium viridicatum) 145
    4.4.35 疣孢青霉(Penicillium verruculosum) 146
    4.4.36 变幻青霉(Penicillium variabile) 146
    4.4.37 镰刀菌(Fusarium)及其毒素 147
    4.4.38 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147
    4.4.39 梨孢镰刀菌(Fusarium poae) 148
    4.4.40 拟枝孢镰刀菌(Fusarium sporotrichioides) 149
    4.4.41 三线镰刀菌(Fusarium tricinctum) 149
    4.4.42 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 150
    4.4.43 雪腐镰刀菌(Fusarium nivale) 152
    4.4.44 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153
    4.4.45 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 153
    4.4.46 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 154
    4.4.47 镰刀菌毒素及其检测 155
    4.4.48 麦角菌属(Claviceps) 159
    4.4.49 甘薯黑斑病霉(Ceratostomella fimbriata) 160
    4.4.50 葡萄穗霉(Stachybotrys) 162
    4.4.51 交链孢霉(Alternaria) 163
    4.4.52 木霉属(Trichoderma) 164
    4.4.53 头孢霉属(Cephalosporium) 164
    4.4.54 单端孢霉属(Trichothecium) 165
    4.4.55 节菱孢属(Arthrinium) 165
    4.4.56 降低真菌毒素污染食品的良好农业操作规范 166
    4.5 食物中毒性藻类及其毒素 167
    4.5.1 藻类及其毒素的食品卫生学意义概述 167
    4.5.2 双鞭甲藻(Dinoflagellate)及其毒素 168
    4.5.3 甲藻贝毒素 175
    4.5.4 甲藻贝毒素的综合防制 182
    4.5.5 硅藻(Diatom)及其毒素 182
    4.5.6 蓝藻(Cyanophyta)及其毒素 184
    4.6 食物中毒性毒蕈(蘑菇) 188
    4.6.1 毒蕈中毒类型 197
    4.6.2 蕈的基本形态 198
    5 食物感染性病原微生物 200
    5.1 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 200
    5.1.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00
    5.1.2 生物学特性 201
    5.1.3 检验和控制 202
    5.2 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 202
    5.2.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02
    5.2.2 生物学特性 202
    5.2.3 检验和控制 204
    5.2.4 卫生评价与处理 205
    5.3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206
    5.3.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06
    5.3.2 生物学特性 206
    5.3.3 致病性 206
    5.3.4 检测和控制 208
    5.3.5 卫生评价和处理 208
    5.4 布鲁氏菌(Brucella) 208
    5.4.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08
    5.4.2 生物学特性 209
    5.4.3 检验和控制 210
    5.5 鼻疽杆菌(Bacillus mallei) 211
    5.5.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11
    5.5.2 生物学特性 211
    5.5.3 致病性 212
    5.5.4 抵抗力 212
    5.5.5 细菌学检验 212
    5.5.6 卫生评价与处理 213
    5.6 土拉杆菌(Francisella tularense) 213
    5.6.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13
    5.6.2 生物学特性 213
    5.6.3 细菌学检验 214
    5.6.4 卫生评价与处理 214
    5.7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Listeria monocytongenes) 214
    5.7.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14
    5.7.2 生物学特性 214
    5.7.3 细菌学检验 217
    5.7.4 卫生评价与处理 217
    5.8 猪丹毒杆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 218
    5.8.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18
    5.8.2 生物学特性 218
    5.8.3 细菌学检验 219
    5.8.4 卫生评价与处理 219
    5.9 钩端螺旋体属(Leptospira) 219
    5.9.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19
    5.9.2 生物学特性 220
    5.9.3 细菌学检验 221
    5.9.4 卫生评价与处理 222
    5.10 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222
    5.10.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22
    5.10.2 形态特征和培养特性 223
    5.10.3 生化特性 223
    5.10.4 抵抗力 223
    5.10.5 致病性 223
    5.10.6 细菌学检验 224
    5.11 粪产碱杆菌(Alcaligenes faecalis) 224
    5.11.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24
    5.11.2 形态特征和培养特性 224
    5.11.3 生化特性 224
    5.11.4 抵抗力 224
    5.11.5 致病性 224
    5.11.6 细菌学检验 224
    5.12 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 225
    5.12.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25
    5.12.2 形态特征与培养特性 225
    5.12.3 生化特性 225
    5.12.4 致病性 225
    5.12.5 抵抗力 225
    5.12.6 细菌学检验 226
    5.13 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 226
    5.13.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26
    5.13.2 形态特征与培养特性 226
    5.13.3 生化特性 226
    5.13.4 抵抗力 226
    5.13.5 致病性 226
    5.13.6 细菌学检验 227
    5.14 慢生黄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lentiflavum) 227
    5.14.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27
    5.14.2 形态特征与培养特性 227
    5.14.3 生化特性 227
    5.14.4 致病性 228
    5.14.5 抵抗力 228
    5.14.6 细菌学检验 228
    5.15 食品传播性病毒概述 228
    5.16 诺如病毒(Norovirus,Norwalk virus,NV) 229
    5.16.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29
    5.16.2 主要特征 230
    5.16.3 微生物学检测 230
    5.16.4 预防 231
    5.17 轮状病毒(Rota virus,RV) 231
    5.17.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31
    5.17.2 主要特征 231
    5.17.3 微生物学检测 232
    5.18 肠腺病毒(Enteric adenovirus) 232
    5.18.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32
    5.18.2 主要特征 232
    5.18.3 微生物学检测 232
    5.19 嵌杯样病毒(Calicivirus) 232
    5.19.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32
    5.19.2 主要特征 233
    5.19.3 微生物学检测 233
    5.20 冠状病毒(Coronavirus) 233
    5.20.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33
    5.20.2 主要特征 234
    5.20.3 微生物学检测 235
    5.20.4 控制策略 235
    5.21 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FMDV) 235
    5.21.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35
    5.21.2 主要特征 236
    5.21.3 检测和控制 236
    5.22 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 A,HAV) 237
    5.22.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37
    5.22.2 主要特征 237
    5.22.3 检测和控制 238
    5.23 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 E,HEV) 239
    5.23.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39
    5.23.2 生物学主要特征 239
    5.23.3 微生物学检测 240
    5.24 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myelitis virus,PV) 240
    5.24.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40
    5.24.2 主要特征 240
    5.24.3 微生物学检测 241
    5.25 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 242
    5.25.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42
    5.25.2 主要特征 242
    5.25.3 微生物学检测 243
    5.26 埃可病毒(Enteric cytopathogenic human orphan virus,ECHO virus) 243
    5.26.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43
    5.26.2 主要特征 243
    5.26.3 检测和控制 243
    5.27 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 244
    5.27.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44
    5.27.2 主要特征 245
    5.27.3 微生物学检测 246
    5.27.4 防疫措施 247
    5.28 朊病毒(朊蛋白颗粒,prion) 247
    5.28.1 食品卫生意义 247
    5.28.2 主要特性 248
    5.28.3 致病性 248
    5.28.4 微生物学检测 250
    5.29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病毒 251
    5.29.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51
    5.29.2 主要特征 251
    5.29.3 检测和控制 252
    5.30 立克次体(Rickettsia) 253
    5.30.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53
    5.30.2 主要特征 253
    5.30.3 检测和控制 256
    5.31 爱知病毒(Aichi virus,AiV) 256
    5.31.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56
    5.31.2 主要特征 257
    5.31.3 检测和控制 257
    6 食物感染性寄生虫 258
    6.1 食源性寄生虫概述 258
    6.1.1 控制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措施 259
    6.1.2 寄生虫的生活史 260
    6.2 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 260
    6.2.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60
    6.2.2 生物学特性 261
    6.2.3 致病性 262
    6.2.4 检测和控制 263
    6.3 迪斯帕内阿米巴(Entamoeba dispar) 263
    6.3.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63
    6.3.2 生物学特性 264
    6.3.3 致病性 264
    6.3.4 检测和控制 264
    6.4 小颊犬内阿米巴(Entamoeba chattoni) 264
    6.4.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64
    6.4.2 生物学特性 264
    6.4.3 致病性 265
    6.4.4 检测和控制 265
    6.5 侵袭性内阿米巴(Entamoeba invadens) 266
    6.5.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66
    6.5.2 生物学特性 266
    6.5.3 致病性 266
    6.5.4 检测和控制 266
    6.6 波列基内阿米巴(Entamoeba polecki) 266
    6.6.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66
    6.6.2 生物学特性 266
    6.6.3 致病性 266
    6.6.4 检测和控制 266
    6.7 迈氏唇鞭毛虫(Chilomastix mesnili) 267
    6.7.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67
    6.7.2 生物学特性 267
    6.7.3 致病性 267
    6.7.4 检测和控制 267
    6.8 人肠滴虫(Enteromonas hominis) 267
    6.8.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67
    6.8.2 生物学特性 267
    6.8.3 致病性 267
    6.8.4 检测和控制 268
    6.9 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 268
    6.9.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68
    6.9.2 生物学特性 268
    6.9.3 致病性 269
    6.9.4 检测和控制 269
    6.10 结肠小袋纤毛虫(Balantidium coli) 269
    6.10.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69
    6.10.2 生物学特性 269
    6.10.3 致病性 270
    6.10.4 检测和控制 270
    6.11 贝氏等孢球虫(Isospora belli) 270
    6.11.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70
    6.11.2 生物学特性 270
    6.11.3 致病性 270
    6.11.4 检测和控制 271
    6.12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 271
    6.12.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71
    6.12.2 生物学特性 271
    6.12.3 致病性 272
    6.12.4 检测和控制 273
    6.13 环孢子虫(Cyclospora) 274
    6.13.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74
    6.13.2 生物学特性 274
    6.13.3 致病性 275
    6.13.4 检测和控制 275
    6.14 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 276
    6.14.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76
    6.14.2 生物学特性 276
    6.14.3 致病性 276
    6.14.4 检测和控制 277
    6.15 肉孢子虫(Sarcocystis) 277
    6.15.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77
    6.15.2 生物学特性 277
    6.15.3 致病性 278
    6.15.4 检测和控制 278
    6.16 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 278
    6.16.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78
    6.16.2 生物学特性 279
    6.16.3 致病性 279
    6.16.4 检测和控制 280
    6.17 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 duodena) 281
    6.17.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81
    6.17.2 生物学特性 281
    6.17.3 致病性 282
    6.17.4 检测和控制 282
    6.18 异尖线虫(Anisakis spp.) 283
    6.18.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83
    6.18.2 生物学特性 283
    6.18.3 致病性 283
    6.18.4 检测和控制 284
    6.19 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284
    6.19.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84
    6.19.2 生物学特性 284
    6.19.3 致病性 285
    6.19.4 检测和控制 285
    6.20 脊形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ostaricensis) 286
    6.20.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86
    6.20.2 生物学特性 286
    6.20.3 致病性 286
    6.20.4 检测和控制 286
    6.21 人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 286
    6.21.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86
    6.21.2 生物学特性 286
    6.21.3 致病性 287
    6.21.4 检测和控制 287
    6.22 肝毛细线虫(Capillaria hepatica) 287
    6.22.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87
    6.22.2 生物学特性 287
    6.22.3 致病性 288
    6.22.4 检测和控制 288
    6.23 菲律宾毛细线虫(Capillaria philippinensis) 288
    6.23.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88
    6.23.2 生物学特性 288
    6.23.3 致病性 288
    6.23.4 检测和控制 289
    6.24 对盲囊虫属(Contracaecum spp.) 289
    6.24.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89
    6.24.2 生物学特性 289
    6.24.3 致病性 289
    6.24.4 检测和控制 289
    6.25 肾膨结线虫(Dioctphyme renale) 290
    6.25.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90
    6.25.2 生物学特性 290
    6.25.3 致病性 291
    6.25.4 检测和控制 291
    6.26 麦地那龙线虫(Dracucculus medinesis) 291
    6.26.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91
    6.26.2 生物学特性 291
    6.26.3 致病性 292
    6.26.4 检测和控制 292
    6.27 棘头线虫属(Echinocehpalus spp.) 292
    6.27.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92
    6.27.2 生物学特性 292
    6.27.3 致病性 293
    6.27.4 检测和控制 293
    6.28 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 293
    6.28.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93
    6.28.2 生物学特性 293
    6.28.3 致病性 294
    6.28.4 检测和控制 294
    6.29 颚口线虫属(Gnathostoma spp.) 294
    6.29.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94
    6.29.2 生物学特性 294
    6.29.3 致病性 295
    6.29.4 检测和控制 296
    6.30 兽比翼线虫(Mammomonogamus spp.) 296
    6.30.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96
    6.30.2 生物学特性 296
    6.30.3 致病性 297
    6.30.4 检测和控制 297
    6.31 艾氏同小杆线虫(Rhabditis rhabditella) 297
    6.31.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97
    6.31.2 生物学特性 297
    6.31.3 致病性 298
    6.31.4 检测和控制 298
    6.32 犬弓首蛔虫(Toxocara canis)和猫弓首蛔虫(Toxocara cati) 298
    6.32.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98
    6.32.2 生物学特性 298
    6.32.3 致病性 299
    6.32.4 检测和控制 299
    6.33 旋毛虫(Trichinella) 299
    6.33.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99
    6.33.2 生物学特性 299
    6.33.3 致病性 300
    6.33.4 检测和控制 301
    6.34 毛首毛首线虫(Trichuris trichiura) 302
    6.34.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02
    6.34.2 生物学特性 302
    6.34.3 致病性 302
    6.34.4 检测和控制 302
    6.35 毛圆线虫(Trichostrongylus spp.) 303
    6.35.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03
    6.35.2 生物学特性 303
    6.35.3 致病性 303
    6.35.4 检测和控制 303
    6.36 美洲重翼吸虫(Alaria americana) 303
    6.36.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03
    6.36.2 生物学特性 303
    6.36.3 致病性 304
    6.36.4 检测和控制 304
    6.37 齿形背茎吸虫(Appophalus donicus) 304
    6.37.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04
    6.37.2 生物学特性 304
    6.37.3 致病性 304
    6.37.4 检测和控制 304
    6.38 台湾棘带吸虫(Centrocestus formosanus) 305
    6.38.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05
    6.38.2 生物学特性 305
    6.38.3 致病性 305
    6.38.4 检测和控制 305
    6.39 中华分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305
    6.39.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05
    6.39.2 生物学特性 305
    6.39.3 致病性 306
    6.39.4 检测和控制 306
    6.40 舌隐穴吸虫(Cryptocotyle lingua) 307
    6.40.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07
    6.40.2 生物学特性 307
    6.40.3 致病性 307
    6.40.4 检测和控制 307
    6.41 伊族棘口吸虫(Echinostoma ilocanum或iliocenum) 307
    6.41.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07
    6.41.2 生物学特性 307
    6.41.3 致病性 307
    6.41.4 检测和控制 307
    6.42 林多恩斯棘口吸虫(Echinostoma lindoense) 308
    6.42.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08
    6.42.2 生物学特性 308
    6.42.3 致病性 308
    6.42.4 检测和控制 308
    6.43 矛形双腔吸虫(Dicrocoelium dendriltium) 308
    6.43.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08
    6.43.2 生物学特性 308
    6.43.3 致病性 309
    6.43.4 检测和控制 309
    6.44 曲领棘口吸虫(Echinoparyphium recurvatum) 309
    6.44.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09
    6.44.2 生物学特性 309
    6.44.3 致病性 309
    6.44.4 检测和控制 309
    6.45 卷棘口吸虫(Echinostoma revoltum) 310
    6.45.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10
    6.45.2 生物学特性 310
    6.45.3 致病性 310
    6.45.4 检测和控制 310
    6.46 胰阔盘吸虫(Eurytrema pancreaticum) 310
    6.46.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10
    6.46.2 生物学特性 310
    6.46.3 致病性 311
    6.46.4 检测和控制 311
    6.47 大片形吸虫(Fasciola gigantica) 311
    6.47.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11
    6.47.2 生物学特性 311
    6.47.3 致病性 311
    6.47.4 检测和控制 312
    6.48 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 312
    6.48.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12
    6.48.2 生物学特性 312
    6.48.3 致病性 312
    6.48.4 检测和控制 313
    6.49 布氏姜片形吸虫(Fasciolopsis buski) 313
    6.49.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13
    6.49.2 生物学特性 313
    6.49.3 致病性 314
    6.49.4 检测和控制 314
    6.50 长菲策吸虫(Fischoederius elongates) 315
    6.50.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15
    6.50.2 生物学特性 315
    6.50.3 致病性 315
    6.50.4 检测和控制 315
    6.51 拟人腹盘吸虫(Gastrodiscoides hominis) 315
    6.51.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15
    6.51.2 生物学特性 315
    6.51.3 致病性 315
    6.51.4 检测和控制 315
    6.52 徐氏拟裸茎吸虫(Gymnophalloides seoi) 316
    6.52.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16
    6.52.2 生物学特性 316
    6.52.3 致病性 316
    6.52.4 检测和控制 316
    6.53 异形异形吸虫(Heterophyes heterophyes) 316
    6.53.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16
    6.53.2 生物学特性 316
    6.53.3 致病性 317
    6.53.4 检测和控制 317
    6.54 诺氏异形线虫(Heterophyes nocens) 317
    6.54.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17
    6.54.2 生物学特性 317
    6.54.3 致病性 317
    6.54.4 检测和控制 317
    6.55 拟异形吸虫(Heterophyopsis continua) 317
    6.55.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17
    6.55.2 生物学特性 317
    6.55.3 致病性 317
    6.55.4 检测和控制 317
    6.56 锥状低颈棘口吸虫(Hypoderaeum conoideum) 318
    6.56.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18
    6.56.2 生物学特性 318
    6.56.3 致病性 318
    6.56.4 检测和控制 318
    6.57 横川后殖吸虫(Metagonimus yokogawai) 318
    6.57.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18
    6.57.2 生物学特性 318
    6.57.3 致病性 318
    6.57.4 检测和控制 318
    6.58 并殖吸虫属(Paragonimus) 319
    6.58.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19
    6.58.2 生物学特性 319
    6.58.3 致病性 320
    6.58.4 检测和控制 320
    6.59 麝猫后睾吸虫(Opisthorchis viverrini) 321
    6.59.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21
    6.59.2 生物学特性 321
    6.59.3 致病性 321
    6.59.4 检测和控制 322
    6.60 猫后睾吸虫(Opisthorchis felineus) 322
    6.60.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22
    6.60.2 生物学特性 322
    6.60.3 致病性 323
    6.60.4 检测和控制 323
    6.61 珍珠新穴吸虫(Neodiplostomum seoulensis) 323
    6.61.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23
    6.61.2 生物学特性 323
    6.61.3 致病性 323
    6.61.4 检测和控制 323
    6.62 斜睾吸虫属(Plagiorchis spp.) 324
    6.62.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24
    6.62.2 生物学特性 324
    6.62.3 致病性 324
    6.62.4 检测和控制 324
    6.63 原角囊吸虫属(Procerovum spp.) 324
    6.63.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24
    6.63.2 生物学特性 324
    6.63.3 致病性 325
    6.63.4 检测和控制 325
    6.64 斑皮吸虫(Stictodora fuscata) 325
    6.64.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25
    6.64.2 生物学特性 325
    6.64.3 致病性 325
    6.64.4 检测和控制 325
    6.65 大复殖孔绦虫(Diplogonoporus grandis) 325
    6.65.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25
    6.65.2 生物学特性 325
    6.65.3 致病性 325
    6.65.4 检测和控制 326
    6.66 阔节裂头绦虫(Diphyllobothrium latum) 326
    6.66.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26
    6.66.2 生物学特性 326
    6.66.3 致病性 327
    6.66.4 检测和控制 327
    6.67 犬复孔绦虫(Dipylidium caninum) 327
    6.67.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27
    6.67.2 生物学特性 327
    6.67.3 致病性 328
    6.67.4 检测和控制 328
    6.68 布氏双线绦虫(Digramma brauni) 328
    6.68.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28
    6.68.2 生物学特性 328
    6.68.3 致病性 328
    6.68.4 检测和控制 328
    6.69 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 328
    6.69.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28
    6.69.2 生物学特性 328
    6.69.3 致病性 329
    6.69.4 检测和控制 330
    6.70 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 330
    6.70.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30
    6.70.2 生物学特性 330
    6.70.3 致病性 332
    6.70.4 检测和控制 332
    6.71 缩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diminuta) 332
    6.71.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32
    6.71.2 生物学特性 332
    6.71.3 致病性 333
    6.71.4 检测和控制 333
    6.72 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 333
    6.72.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33
    6.72.2 生物学特性 333
    6.72.3 致病性 334
    6.72.4 检测和控制 334
    6.73 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 linnaeus) 335
    6.73.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35
    6.73.2 生物学特性 335
    6.73.3 致病性 335
    6.73.4 检测和控制 336
    6.74 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 336
    6.74.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36
    6.74.2 生物学特性 336
    6.74.3 致病性 337
    6.74.4 检测和控制 337
    6.75 曼氏迭宫绦虫(Spirometra mansoni) 337
    6.75.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37
    6.75.2 生物学特性 337
    6.75.3 致病性 338
    6.75.4 检测和控制 338
    6.76 多头绦虫(Multiceps multiceps) 338
    6.76.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38
    6.76.2 生物学特性 338
    6.76.3 致病性 338
    6.76.4 检测和控制 339
    6.77 中殖孔绦虫属(Mesocetoides spp.) 339
    6.77.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39
    6.77.2 生物学特性 339
    6.77.3 致病性 339
    6.77.4 检测和控制 340
    6.78 德墨拉瑞列绦虫(Raillietina demeraiensis) 340
    6.78.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40
    6.78.2 生物学特性 340
    6.78.3 致病性 340
    6.78.4 检测和控制 340
    7 食品病原微生物检验的理论基础 341
    7.1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的特点和基本要求 341
    7.2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342
    7.3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样品的采取、送检和处理 342
    7.3.1 检验样品的采取 342
    7.3.2 检样采取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343
    7.3.3 检样的送检 343
    7.3.4 检验与处理 343
    7.4 食品加工中受伤病原细菌检验的有关问题 343
    7.5 致病和产毒微生物检测培养 344
    7.6 动物和动物产品食源性病原采样技术 344
    7.6.1 简单随机采样(SRS) 344
    7.6.2 分层次随机采样 346
    7.6.3 系统性采样 346
    7.6.4 集成采样或两阶段采样 346
    主要参考文献 348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