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地球天文 > 地质学 > 中国及其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第二版)

浏览历史

中国及其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第二版)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中国及其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第二版)
  • 书号:9787030331588
    作者:车自成,罗金海,刘良
  • 外文书名:
  • 装帧:平装
    开本:16
  • 页数:480
    字数:650
    语种: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9-23
  • 所属分类:P54 构造地质学
  • 定价: ¥75.00元
    售价: ¥59.25元
  • 图书介质:
    按需印刷

  • 购买数量: 件  缺货,请选择其他介质图书!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着重论述中国及其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分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简要介绍大地构造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现状;各论部分以中国为重点概略地介绍中国区域构造特征,对重点地区和有争议地区,特别是主要造山带及各大含油气盆地均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对一些延伸到国外的造山带和盆地也有简要的介绍和图示,这部分涉及中国周边十多个国家的近期研究概况。
自2002年本书第一版问世以来,需求者甚众,这次再版,增加了大量自2000年以来的新资料,在文字方面也作了较大改动,使其表达更加明白,语言更加流畅。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地质、石油、冶金、地震、水文和工程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教材或参考书,同时也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绪论
    0.1 基本概念
    0.2 发展简史
    0.3 中国近现代大地构造学
    0.4 当前的主要任务
    0.5 研究内容和途径
    第一篇 总论
    第1章 地壳的形成与演化
    1.1 地壳的形成
    1.2 太古宙地壳的性质与演化
    1.2.1 岩石组合及其形成环境
    1.2.2 早期地壳的生长
    1.2.3 地壳的克拉通化
    1.2.4 陆壳的生长方式
    1.3 华北古陆的形成与演化
    1.3.1 古陆核的形成
    1.3.2 古陆核生长与克拉通化
    1.3.3 克拉通的后期演化
    1.4 古裂陷与克拉通化
    1.5 西域古陆的形成与演化
    1.5.1 概述
    1.5.2 早前寒武纪构造特征
    1.5.3 晚前寒武纪岩相古地理
    1.6 威尔逊旋回与联合古陆
    第2章 岩石圈结构与动力学
    2.1 岩石圈速度与磁电结构
    2.1.1 地震波
    2.1.2 壳幔速度分层
    2.1.3 中国壳幔结构
    2.1.4 壳幔磁电结构
    2.1.5 古地磁与大陆漂移
    2.2 岩石圈温压结构
    2.2.1 壳幔热结构与热异常
    2.2.2 岩石圈力学结构
    2.3 化学地球动力学
    2.3.1 壳-幔的岩石、矿物与化学成分
    2.3.2 壳-幔成分研究
    2.3.3 壳-幔物质交换(玄武岩、花岗岩、蛇绿岩与深俯冲研究)
    2.4 岩石圈动力学
    2.4.1 地球动力学概述
    2.4.2 重力异常与壳幔均衡作用
    2.4.3 板块构造与地幔对流
    2.4.4 对板块构造的质疑
    第3章 造山作用与造山带
    3.1 基本概念
    3.1.1 造山作用概念的提出和演变
    3.1.2 全球造山带的分布
    3.2 造山带的基本结构
    3.2.1 弧前体系
    3.2.2 弧后体系
    3.2.3 被动陆缘体系
    3.2.4 地体增生带
    3.2.5 造山带的主要类型
    3.3 陆缘型造山带的类型和结构
    3.3.1 日本岛弧型
    3.3.2 新西兰北岛型
    3.3.3 科迪勒拉型
    3.3.4 安第斯型
    3.3.5 莫克兰型
    3.4 陆间型造山带的类型和结构
    3.4.1 概述
    3.4.2 特提斯型(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型)
    3.4.3 秦-祁型
    3.4.4 天山型
    3.4.5 阿尔泰型(突厥型)
    3.5 克拉通内造山作用
    3.5.1 概述
    3.5.2 华北板内造山作用
    3.6 晚和后造山作用
    3.6.1 变形机制
    3.6.2 前缘逆冲推覆
    3.6.3 伸展变形与根带深变质杂岩的上隆
    第4章 沉积盆地
    4.1 概述
    4.2 伸展型盆地
    4.2.1 变形方式与基本特征
    4.2.2 裂谷盆地
    4.2.3 被动陆缘盆地(陆缘伸展盆地)
    4.2.4 陆内伸展型盆地
    4.2.5 克拉通盆地
    4.3 挠曲型盆地
    4.3.1 前陆盆地
    4.3.2 西南天山前缘早、中二叠世前陆盆地
    4.3.3 山前拗陷盆地
    4.4 走滑型盆地
    4.4.1 走滑拉分盆地
    4.4.2 滑脱型盆地
    4.5 盆地基本构造样式
    4.5.1 张性构造样式
    4.5.2 挤压构造样式
    4.5.3 反转构造样式
    4.5.4 扭动构造样式
    4.6 全球海平面升降幕的同步性
    第5章 中国及其邻区板块构造区划
    5.1 板块类型
    5.2 板块边界类型
    5.2.1 板块边界的不同划分方案
    5.2.2 板块边界类型的划分
    5.3 板块构造单元区划
    5.3.1 西伯利亚板块
    5.3.2 巴尔喀什-准噶尔-南蒙古-松辽-佳木斯联合板块
    5.3.3 卡拉库姆-塔里木-中朝板块
    5.3.4 昆仑-阿尔金-北祁连-秦岭-大别造山带(秦祁阿昆或中轴造山带)
    5.3.5 大扬子板块
    5.3.6 伊朗-藏滇-印支联合板块
    5.3.7 东亚岛弧-边缘海
    第二篇 各论
    第6章 亚洲北部(北亚)地区
    6.1 概述
    6.1.1 古亚洲洋
    6.1.2 北亚板块构造划分
    6.2 西伯利亚板块及其西缘(乌拉尔)和东缘(维尔霍扬斯克)造山带
    6.2.1 西伯利亚板块
    6.2.2 乌拉尔-西西伯利亚地区
    6.2.3 维尔霍扬斯克(Verkhoyansk)地区
    6.3 西伯利亚板块南缘(蒙古)地区
    6.3.1 区域构造特征
    6.3.2 蒙古国及其周边地区构造演化
    6.4 巴尔喀什-准噶尔地区
    6.4.1 斋桑泊-额尔齐斯-图尔根断裂带
    6.4.2 巴尔喀什微板块
    6.4.3 西准噶尔弧盆体系
    6.4.4 东准弧盆体系
    6.4.5 准噶尔台块与准噶尔盆地
    6.4.6 吐哈台块与吐哈盆地
    6.5 天山造山带
    6.5.1 概述
    6.5.2 北天山
    6.5.3 中天山东段(中国境内)
    6.5.4 中天山西段(中亚境内)
    6.5.5 中天山北缘板块缝合带
    6.5.6 中天山南缘板块缝合带
    6.5.7 南天山
    6.5.8 西南天山南缘早中二叠世板内俯冲带
    6.6 中国东北及其邻区
    6.6.1 概述
    6.6.2 大兴安岭带与东蒙古地区
    6.6.3 布列亚-佳木斯微板块
    6.6.4 锡霍特-阿林(Sikhote-Alin)造山带
    6.6.5 结亚-松辽地体与盆地
    第7章 卡拉库姆-塔里木-中朝板块
    7.1 中朝板块
    7.1.1 概述
    7.1.2 构造演化
    7.1.3 区域构造概述
    7.1.4 北华北台块与渤海湾盆地
    7.1.5 南华北盆地
    7.1.6 鄂尔多斯地块与鄂尔多斯盆地
    7.1.7 郯庐裂谷和环鄂尔多斯中-新生代地堑系
    7.2 吉冀蒙板块缝合带与北山构造楔
    7.2.1 吉冀蒙板块缝合带
    7.2.2 北山构造楔
    7.3 塔里木板块与塔里木盆地
    7.3.1 概述
    7.3.2 基底构造
    7.3.3 构造-沉积特征
    7.4 卡拉库姆板块与盆地
    7.4.1 概述
    7.4.2 构造-沉积演化
    7.4.3 区域构造特征
    第8章 秦岭(秦)-祁连(祁)-阿尔金(阿)-昆仑(昆)造山带
    8.1 概述
    8.2 东秦岭地区
    8.2.1 构造轮廓
    8.2.2 洛栾被动陆缘
    8.2.3 北秦岭复式碰撞造山带
    8.2.4 中南秦岭被动陆缘造山带
    8.2.5 北大巴山冲断推覆构造带
    8.2.6 武当隆起
    8.2.7 南襄盆地
    8.3 大别-苏鲁-韩国构造带
    8.3.1 桐柏-大别段
    8.3.2 苏-鲁段
    8.3.3 朝鲜半岛南段
    8.4 西秦岭地区
    8.4.1 板块边界
    8.4.2 西秦岭地体
    8.5 祁连-阿尔金-东昆仑地区
    8.5.1 概述
    8.5.2 走廊被动陆缘拗陷带
    8.5.3 北祁连板块缝合带
    8.5.4 中-南祁连地体
    8.5.5 敦煌地块与阿尔金-柴北缘地区
    8.5.6 柴达木地块与柴达木盆地
    8.5.7 东昆仑
    8.6 西昆仑-喀喇昆仑地区
    8.6.1 岩相古地理
    8.6.2 区域构造特征
    8.6.3 构造演化
    第9章 大扬子板块与华南造山带
    9.1 概述
    9.1.1 基本特征
    9.1.2 壳幔结构
    9.2 中上扬子台块与四川、江汉盆地
    9.2.1 上扬子台块
    9.2.2 四川盆地
    9.2.3 中扬子台块与江汉盆地
    9.3 下扬子台块与苏北盆地
    9.3.1 基底构造
    9.3.2 区域构造与演化
    9.4 江南隆起
    9.4.1 构造属性
    9.4.2 变形特征
    9.4.3 构造与沉积演化
    9.5 松潘-甘孜被动陆缘造山带
    9.5.1 构造属性
    9.5.2 三叠纪盆地
    9.5.3 构造-沉积演化
    9.6 右江-南盘江被动陆缘造山带
    9.6.1 海西期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9.6.2 印支期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9.7 华南被动陆缘造山带与华夏古陆
    9.7.1 概述
    9.7.2 华夏古陆
    9.7.3 华南加里东造山带
    9.7.4 构造单元划分
    第10章 伊朗-藏滇-印支地区
    10.1 特提斯构造域
    10.2 新特提斯洋的形成与演化
    10.2.1 洋盆形成的构造背景与基本特征
    10.2.2 高加索洋盆的形成与演化
    10.2.3 科佩特洋盆的形成与演化
    10.2.4 伊朗-阿富汗地体群
    10.2.5 帕米尔-北巴基斯坦
    10.3 滇-藏地区
    10.3.1 基本构造特征
    10.3.2 岩相古地理
    10.3.3 羌塘地体与羌塘盆地
    10.3.4 班公湖-怒江板内俯冲带
    10.3.5 冈底斯-拉萨-保山岛弧地体
    10.3.6 印度河-雅鲁藏布江板块缝合带
    10.3.7 喜马拉雅推覆构造带
    10.4 三江地区
    10.4.1 西金乌兰-金沙江板块缝合带
    10.4.2 澜沧江板内俯冲带
    10.4.3 昌都-兰坪-思茅地体
    10.5 印支地区
    10.5.1 概述
    10.5.2 印支地体(Indochina或Annamia)
    10.5.3 掸泰地体(Shan-Thai或Sibumasu)
    10.5.4 主要蛇绿岩带
    10.5.5 西缅甸岛弧地体
    第11章 东亚岛弧-边缘海
    11.1 概述
    11.1.1 构造轮廓
    11.1.2 古太平洋与东亚岛弧-边缘海
    11.1.3 特提斯洋的东延与东亚岛弧-边缘海
    11.1.4 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
    11.2 堪察加-日本岛弧
    11.2.1 堪察加岛弧
    11.2.2 日本岛弧
    11.3 日本海
    11.4 台湾岛弧
    11.4.1 概述
    11.4.2 区域构造
    11.4.3 构造演化
    11.5 黄海-东海盆地
    11.5.1 概述
    11.5.2 东海盆地
    11.5.3 北黄海盆地
    11.5.4 南黄海盆地
    11.6 马里亚纳-菲律宾岛弧
    11.6.1 马里亚纳沟弧系
    11.6.2 西菲律宾海盆地
    11.6.3 吕宋岛弧
    11.7 南中国海盆地
    11.7.1 概述
    11.7.2 基底构造
    11.7.3 构造演化
    11.7.4 沉积盆地
    主要参考文献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