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内容简介
本书将迄今为止有代表性的计算机在体系结构上的特点抽取出来,归纳为寄存器、微程序、存储、堆栈、寻址、总线、通道、接口、中断、容错十大关键技术,分别予以较为深入的讨论,对现代计算机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体系结构技术,讨论尤为详尽.本书可供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及计算机研制、维护人员参考.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1.1 概念
1.2 内容
1.3 回顾
1.4 评论
1.4.1 应熟悉计算机的发展史
1.4.2 应了解计算机的局限性
1.4.3 应了解并行处理的局限性
1.4.4 附带说明
第二章 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一般问题
2.1 信息表示
2.1.1 位及位串
2.1.2 字节
2.1.3 字
2.2 数据格式
2.2.1 关于补码
2.2.2 关于十进制
2.2.3 关于浮点数
2.3 指令系统
2.3.1 指令类型
2.3.2 指令中操作数的确定
2.3.3 有关指令的其它问题
2.4 关于补码乘法和浮点运算
2.4.1 补码乘法
2.4.2 浮点运算
2.5 并行处理
2.5.1 流水线工作方式
2.5.2 多部件并行处理
2.5.3 流水线式向量计算机
2.6 评论
第三章 寄存器技术
3.1 一般特征
3.2 CDL的简单介绍
3.3 寄存器的应用
3.3.1 寄存器级在控制部分的应用
3.3.2 寄存器级在处理部分的应用
3.4 寄存器级设计技术
3.4.1 寄存器级部件的设计
3.4.2 寄存器级线路的设计
3.5 评论
第四章 微程序技术
4.1 概述
4.2 关于微程序的若干问题
4.2.1 微指令格式
4.2.2 微指令的地址
4.2.3 微命令的定时
4.3 微程序的设计
4.4 微指令长度最小化的问题
4.4.1 决定MCC
4.4.2 决定最小MCC覆盖
4.4.3 决定最小化微指令字长W的覆盖
4.5 评论
第五章 存储技术
5.1 存储技术中的速度问题
5.1.1 多寄存器技术
5.1.2 增加带宽
5.1.3 交叉存取技术
5.1.4 高速缓冲存储器
5.1.5 联想式存储器(相联存储器)
5.1.6 慢速大容量存储器的存放
5.1.7 小结
5.2 存储技术中的容量问题
5.2.1 虚拟存储器
5.2.2 信息转换中的调度策略
5.2.3 信息转换中的分配策略
5.3 评论
第六章 堆栈技术
6.1 堆栈的概念和工作原理
6.2 堆栈用于子程序链接
6.3 堆栈用于中断链接
6.4 堆栈用于再入性程序
6.5 堆栈式计算机
6.6 面向高级语言的计算机
6.7 评论
第七章 寻址技术
7.1 立即操作数
7.2 操作数在寄存器中
7.3 操作数在存储器中
7.3.1 直接相对寻址
7.3.2 自动递增方式
7.3.3 自动递减方式
7.3.4 立即变址
7.3.5 隐含操作数地址寻址
7.4 间接寻址
7.5 动态地址变换
7.5.1 逻辑地址及其控制
7.5.2 变换表及变换过程
7.5.3 地址变换缓冲器
7.6 非连续编址的地址变换
7.6.1 地址转换表法
7.6.2 找零取整法
7.7 评论
第八章 总线技术
8.1 概述
8.2 单总线的构成
8.2.1 单总线的连线
8.2.2 单/双向线
8.3 单总线的工作方式
8.3.1 主—从关系
8.3.2 互锁通讯
8.4 单总线的定时
8.5 总线互连设备间优先级的控制
8.5.1 优先级控制
8.5.2 总线优先次序链
8.6 按优先权转移
8.7 以总线组织系统的体系结构
8.8 评论
第九章 接口技术
9.1 概述
9.2 数据终端与数据通信设备的接口标准
9.3 RS-232-C串行接口——EIA标准
9.4 基本接口
9.4.1 接口操作
9.4.2 接口程序设计
9.5 程序控制接口
9.5.1 接口操作
9.5.2 接口程序设计
9.6 中断服务接口
9.6.1 接口操作
9.6.2 接口程序设计
9.7 直接内存访问(DMA)接口
9.7.1 接口操作
9.7.2 接口程序设计
9.8 接口的实现
9.8.1 三态推挽驱动器
9.8.2 线或型发送器
9.8.3 地址选择
9.8.4 一个接口实例
9.9 评论
第十章 中断技术
10.1 概述
10.2 中断类型
10.2.1 机器校验中断
10.2.2 访管中断
10.2.3 程序中断
10.2.4 外部中断
10.2.5 输入/输出(I/O)中断
10.2.6 重新启动中断
10.3 中断识别
10.3.1 隐指令方式
10.3.2 中断矢量方式
10.3.3 程序状态字方式
10.4 中断点的选择
10.5 中断机构
10.5.1 中断屏蔽、开放和关断
10.5.2 中断的优先级及其控制
10.6 中断的进入和退出
10.7 评论
第十一章 通道技术
11.1 概述
11.2 通道的功能及组成
11.3 通道的类型及操作方式
11.4 I/O设备的控制
11.4.1 I/O指令
11.4.2 I/O设备的编址
11.4.3 I/O的系统状态
11.4.4 I/O系统的清除
11.5 I/O操作的执行
11.5.1 通道地址字
11.5.2 通道命令字
11.5.3 通道状态字
11.5.4 I/O操作的启动
11.6 通道与ISP的调度策略
11.7 评论
第十二章 容错技术
12.1 概述
12.2 分析故障逻辑网络的“结构与类似观测输出函数(SPOOF)”
12.3 信息传送、保存过程中的自动检错、纠错
12.3.1 海明码
12.3.2 多项式码
12.4 错误诊断
12.5 动态系统重构和功能复执
12.6 容错系统中的软件问题
12.7 容错计算系统的得失估计问题
12.8 评论
第十三章回顾与展望
13.1 概述
13.2 关于流水线技术
13.3 关于阵列技术
13.4 关于数据流技术
13.5 关于硅基VLSI的发展及其对体系结构可能产生的影响
13.5.1 VLSI技术在处理部件中的进展
13.5.2 VLSI技术在微处理机中的进展
13.5.3 VLSI技术在系统级的进展
13.6 评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全称对照表
中文、外文人名对照表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