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环境安全 > 环境保护 > 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征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征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征
  • 其他作者:易红宏 李兴华 胡京南
  • 书号:9787030215260
    作者:郝吉明 段雷等
  • 外文书名:
  • 装帧:精装
    开本:B5
  • 页数:316
    字数:380000
    语种:中文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6
  • 所属分类:X51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 定价: ¥68.00元
    售价: ¥53.72元
  • 图书介质:

  • 购买数量: 件  缺货,请选择其他介质图书!
  • 商品总价: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编号2002CB211601)研究成果的总结。利用以荷电低压撞击器(ELPI)为核心的稀释采样系统,对中国典型的燃烧源,包括燃煤电厂、燃油电厂、工业锅炉、生物质炉灶和生物质开放燃烧等固定源以及汽油车、柴油车和替代燃料车等流动源,所排放的可吸入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测试与分析。本书介绍了不同燃烧源排放可吸入颗粒物的典型粒径分布、微观形态和化学组成,以及不同燃烧条件对可吸入颗粒物物理化学特征的影响。基于已有的测试结果,本书还总结了各种燃烧源的可吸入颗粒物排放因子。
  本书可供从事大气环境科学和大气污染控制的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供从事环境规划和管理的人员阅读。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形成与控制技术基础研究学术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排放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1 可吸入颗粒物对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1.2 燃烧源在可吸入颗粒物排放中的重要性
    1.3 国内外可吸入颗粒物排放控制的政策法规
    1.4 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现状
    1.5 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排放特征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固定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测试系统和分析方法
    2.1 固定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采样系统
    2.2 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样品的分析原理与方法
    第3章 火电厂可吸入颗粒物排放及粒径分布特征
    3.1 现场实验设计
    3.2 火电厂可吸入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
    3.3 污染控制设施对火电厂可吸入颗粒物排放特征的影响
    3.4 火电厂可吸入颗粒物排放的其他影响因素
    3.5 小结
    第4章 火电厂可吸入颗粒物的单颗粒研究
    4.1 采样、制样与图像分析方法
    4.2 火电厂可吸入颗粒物的微观形态
    4.3 火电厂可吸入颗粒物的单颗粒矿物组成
    4.4 小结
    第5章 燃煤电厂可吸入颗粒物的元素组成及排放特征
    5.1 元素在可吸入颗粒物上的富集机理
    5.2 元素在可吸入颗粒物上的相对富集因子
    5.3 可吸入颗粒物的元素粒径分布特征
    5.4 除尘设施对元素的分级去除效果
    5.5 煤中痕量元素在燃烧产物中的分配
    5.6 小结
    第6章 工业锅炉可吸入颗粒物的排放特征
    6.1 工业锅炉可吸入颗粒物排放特征的研究方案
    6.2 工业锅炉可吸入颗粒物的物化特征
    6.3 工业锅炉可吸入颗粒物排放特征的影响因素
    6.4 小结
    第7章 生物质露天焚烧可吸入颗粒物的排放特征
    7.1 生物质露天焚烧排放可吸入颗粒物的测试方法
    7.2 生物质露天焚烧排放可吸入颗粒物的物化特征
    7.3 小结
    第8章 生物质炉灶可吸入颗粒物的排放特征
    8.1 生物质炉灶污染物排放测试方法
    8.2 生物质炉灶排放可吸入颗粒物的物化特征
    8.3 小结
    第9章 柴油车尾气细微颗粒物排放特征
    9.1 柴油车尾气细微颗粒物的测试方法
    9.2 柴油车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尾气细微颗粒物浓度
    9.4 柴油车尾气颗粒物的物理形态
    9.5 柴油车在自由加速和怠速条件下尾气细微颗粒物浓度比较
    9.6 稀释气温度对尾气细微颗粒物浓度测试结果的影响
    9.7 小结
    第10章 汽油车尾气细微颗粒物排放特征
    10.1 汽油车尾气细微颗粒物的测试方法
    10.2 汽油车在不同行驶工况下的尾气细微颗粒物浓度
    10.3 汽油车在不同行驶工况下的尾气细微颗粒物粒径分布
    10.4 小结
    第11章 替代燃料车尾气细微颗粒物排放特征
    11.1 替代燃料车尾气细微颗粒物的测试方法
    11.2 液化石油气车在不同行驶工况下的尾气细微颗粒物浓度
    11.3 液化石油气车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尾气细微颗粒物粒径分布
    11.4 替代燃料车在自由加速和怠速条件下尾气细微颗粒物浓度比较
    11.5 小结
    第12章 燃煤源可吸入颗粒物的排放因子
    12.1 燃煤电厂可吸入颗粒物的排放因子
    12.2 工业锅炉可吸入颗粒物的排放因子
    12.3 小结
    第13章 生物质燃烧可吸入颗粒物的排放因子
    13.1 生物质露天焚烧可吸入颗粒物排放因子
    13.2 生物质炉灶可吸入颗粒物排放因子
    13.3 小结
    第14章 机动车可吸入颗粒物的排放因子
    14.1 机动车排放模型简介
    14.2 柴油车尾气颗粒物排放因子
    14.3 汽油车尾气颗粒物排放因子
    14.4 小结
    第15章 典型燃烧源的PAH排放特征
    15.1 PAH排放测试方法
    15.2 PAH排放因子
    15.3 典型燃烧源PAH排放源成分谱
    15.4 PAH排放的毒性评价
    15.5 小结
    参考文献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